..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弘通佛法,不應爲舊有的方便所拘蔽,應使佛法從新的適應中開展,這才能使佛光普照這現代的黑暗人間。我從這樣的立場來講阿含經,不是看作小乘的,也不是看作原始的。著重於舊有的抉發,希望能刺透兩邊,讓佛法在這人生正道中,逐漸能取得新的方便適應而發揚起來!
回想到普陀山閱藏時,讀到『阿含經』與各部廣『律』,有現實人間的親切感、真實感,而不是部分大乘經那樣,表現於信仰與理想之中,而深信佛法是「佛在人間」,「以人類爲本」的佛法。……所以我這一生,……主要是在作印度佛教史的探討;而佛教思想史的探究,不是一般的學問,而是“探其宗本,明其流變,抉擇而洗鏈之”,使佛法能成爲適應時代,有益人類身心的,”人類爲本”的佛法。
以上是印順導師以自已修學佛法的親身經曆與感受,指出了佛教在人間開展中的方便適應及探討佛法應有的信念與態度,同樣,我們在研讀《妙雲集》時也應遵循此一基本信念,深刻地體悟以人類爲本的佛法在人間的適應性與重要性,讓佛法在人生的正道中開拓出新的天地,爲建設人間淨土,勇猛精進。
6、正覺緣起回歸佛陀本懷
釋尊出在人間,所以是即人成佛的,是淨化人性而達到正覺解脫的。釋尊是人,與人類一樣的生、老、病、死、飲食、起居、眼見、耳聞;這父母所生身,
是釋尊的“生身”。同時,釋尊有超一般人的佛性,是正覺緣起法而解脫的,這是釋尊的“法身”。釋尊是人而佛,佛而人的。人類在經驗中,迫得不滿現實而又著重現實,要求超脫而又無法超脫。重視現實者,每缺乏崇高的理想,甚至以爲除了實利,一切是無謂的遊戲。而傾向超脫者,又離開現實或者隱遁,或者寄托在未來,他方。崇高的超脫,平淡的現實,不能和諧合一,確是人間的痛事。到釋尊即人成佛,才把這二者合一。由於佛性是人性的淨化究竟,所以人人可以即人成佛,到達「一切衆生皆成佛道」的結論。
佛教的本質,是平等而非階級的,自由而非壓製的,集團而非個人的。從佛陀的本質──正覺緣起的內容中,展爲活躍無限止的生命,都表顯在僧團,因僧團的存在而存在。僧團的組織,可說是法性具體的顯現。因此,佛法的存在,並不以殿宇、塑像、經典來決定,在有無吻合佛陀本懷與法性的僧團。“佛法弘揚本在僧”的僧,不是偉大的個人,是一個推動佛教的和樂共存的自由集團,不是深山中一個一個的隱者。那家庭化、商業化的,更是“出佛身血”,與佛無緣。
佛陀是人間的,我們要遠離擬想,理解佛在人間的確實性,確立起人間正見的佛陀觀。佛是即人而成佛的,所以要遠離俗見,要探索佛陀的佛格,而作面見佛陀的體驗,也就是把握出世(不是天上)正見的佛陀觀。這兩者的融然無礙,是佛陀觀的真相。在大乘佛教的發展中,如果說有依人乘而發趣的大乘,有依天乘而發趣的大乘,那麽人間成佛與天上成佛,就是明顯的分界線。佛陀怎樣被升到天上,我們還得照樣歡迎到人間。人間佛教的信仰者,不是人間,就是天上,此外沒有你模棱兩可的馀地。請熟誦佛陀的聖教,樹立你正確的佛陀觀∶“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不在天上成佛也”!
樹立正確的佛陀觀,是研讀《妙雲集》的一項重要內容。尤其在當今世界佛教思想異象紛呈的時代潮流中,回歸佛陀教育的本懷、追溯佛法的源流顯得猶爲迫切,唯有透過正本清源的佛法,才能指導我們的人生在不斷地增進與淨化中獲得解脫與自在。
四、教學研讀《妙雲集》之課程設置與學習計劃
根據《妙雲集》的精神特色與思想體系,按照教學研讀的宗旨目的及方法次第,將《妙雲集》之課程設
置與學習做以下的安排:
1、基礎佛法解讀能力培養(第一學期)
①、主修課程:《成佛之道》、《學佛叁要》
②、輔助課程:《佛在人間》、《我之宗教觀》、《平凡的一生》(增注本)
③、參考書目:《人間佛教思想論集》、《青年的佛教》。《華雨集》第四冊《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印順導師著作總目-序》
④、讀誦經典:《遺教叁經》、《法句經》、《長阿含經》1至10卷,《妙法蓮華經》。
⑤、辭書工具:《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印順-呂澂佛學辭典》、《佛光大辭典》、《佛學大辭典》、《叁藏法數》、《中國佛教辭典》。《印順法師著作全集》電子版。《大藏經》電子版。
⑥、課時安排:密集型授課1周20節,1學期160課時。研討報告1周1節,1學期15次。
⑦、教學目的:通過基礎佛法的學習與訓練,樹立正確的佛陀觀。正信叁寶爲佛法的總綱,修學應從歸敬叁寶、聞法趣入開始,綜貫一切而向于佛道。
⑧、教學任務:主要完成《學佛叁要》、《成佛之道》第一章至第四章的學習,奠定良好的佛學基礎。同時,培養學僧自我解讀的能力。
⑨、教學方法:采取教授、問答、複講、抽查、考核等形式多樣、互相配合、首尾呼應、一氣呵成的方法,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調動學修生活積極性,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目的。
⑩、教學要求:恭敬叁寶,不生輕慢。正念專注,嚴謹治學。基礎紮實,建立信心。多聞多思,勇猛精進。背誦《成佛之道》偈頌,熟讀《學佛叁要》。
2、基礎進階寫作檢索訓練(第二學期)
①、主修課程:《佛法概論》、《教製教典與教學》。
②、輔助課程:《以佛法研究佛法》、《無诤之辨》、《大乘起信論講記》。
③、參考書目:《華雨集》第二冊《方便之道》、《太虛大師年譜》、《中國佛教思想論集》。
④、讀誦經典:《雜阿含經會編》上、《大般涅槃經》四十卷、《摩诃般若波羅密經》二十七卷。
⑤、辭書工具:《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印順-呂澂佛學辭典》、《佛光大辭典》、《佛學大辭典》、《叁藏法數》、《中國佛教辭典》。《印順法師著作全集》電子版、《大藏經》電子版。
⑥、課時安排:密集型授課1周20節,1學期160課時。研討報告1周1節,1學期15次。
⑦、教學目的:認識佛法的綱宗與特質,明了生命個體及其流轉生死的原理,更進一步確立染淨緣起的世界觀及五蘊無我的人生觀,從德行的實施原則中增進信願、慈悲、智慧。
⑧、教學任務:系統掌握《佛法概論》各章節內容,以《教製教典與教學》中:論僧才之培養、談修學佛法、學以致用與學無止境等爲範本,完成第一篇論文的寫作。
⑨、教學方法:課堂講學,板書抄寫,結合CD錄音資料及專題討論等形式,訓練學僧的語言表達及閱讀寫作和系統組織的能力。
⑩、教學要求:熟記《佛法概論》二十章的目錄,
掌握重點,並完成一百問答思考作業。對《佛法概論》中引用《阿含經》的資料查找原文,進行整理、翻譯、編輯。
3、印度佛教嬗變曆程回放(第叁學期)
①、主修課程:《印度佛教思想史》、《性空學探源》
②、輔助課程:《空之探究》、《寶積經講記》、 《勝蔓經講記》。
③、參考書目:《印度之佛教》、《原始佛教聖典集成》、《佛教史地考論》、《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及論師之研究》、《華雨集》第叁冊。
④、讀誦經典:《雜阿含經會編》中、《中阿含經》選讀、《維摩诘所問經》、《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
⑤、辭書工具:《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印順-呂澂佛學辭典》、《佛光大辭典》、《佛學大辭典》、《叁藏法數》、《中國佛教辭典》。《印順法師著作全集》電子版、《大藏經》電子版。
⑥、課時安排:密集型授課1周20節,1學期160課時。研討報告1周1節,1學期15次。
⑦、教學目的:通過《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學習,全面系統地認識和了解佛教在人間的嬗變曆程,回歸釋迦世尊的本懷。從質樸的原始佛教進而理解空相應緣起的大乘,抉發出勝義與方便的脈絡,確定學佛的中道正觀。
⑧、教學任務:系統把握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真常唯心論的根本思想特質。透過《性空學探源》等的學習,重點研讀佛法空義的真實內涵,並完成一至二篇關于阿含之空與般若之空的論文。
⑨、教學方法:提綱挈領指出各章節的中心思想,引導學僧獨立完成課文的閱讀與筆記的整理,結合課題的深入研討,融攝所學內容加以發揮,增進思惟的邏輯性與語言表達的准確性。
⑩、教學要求:熟記《印度佛教思想史》、《性空學探源》的目錄。搜索導師著作中引用的經論,並分類整理,以便于寫作參考之用。
4、大乘叁系概況分類認知(第四學期)
①、主修課程:《成佛之道》第五章、《如來藏之研究》、《唯識學探源》。
②、輔助課程:《般若經講記》、《攝大乘論講記》、《藥師經講記》、《淨土與禅》。
③、參考書目:《華雨集》第一冊《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佛法是救世之光》、《華雨香雲》、《法海微波》。
④、讀誦經典:《雜阿含經會編》下、《解深密經》、《楞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
⑤、辭書工具:《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印順-呂澂佛學辭典》、《佛光大辭典》、《佛學大辭典》、《叁藏法數》、《中國佛教辭典》。《印順法師著作全集》電子版、《大藏經》電子版。
⑥、課時安排:密集型授課1周20節,1學期160課時。研討報告1周1節,1學期15次。
⑦、教學目的:繼續對大乘叁系進行分類研讀,但以性空唯名論的思想爲主,一以貫之的是中觀正見的確立與菩薩大行的實踐,從深觀與廣行的認知中,引發爲法爲教爲衆生的悲願,激發理智的宗教情操。
⑧、教學任務:完成《成佛之道》第五章的學習,結合《唯識學探源》與《如來藏之研究》,深入細致地了解叁系之不同適應及演變過程,並根據所學內容整理叁系大綱寫作論文。
⑨、教學方法:在法師的督導下,運用消文釋義、補充資料、借題發揮、歸納總結等方法,訓練學僧的講解能力。同時,模擬學術論文的標准格式進行寫作訓練,以提高學僧的寫作水平。
⑩、教學要求:根據《如來藏之研究》、《唯識學探源》的目錄,順藤摸瓜,蠡清脈絡,把握重點。另外,引導學僧試講《金剛經》,並完成一篇論文。
5、中觀思想系統學習講述(第五學期)
①、主修課程:《中觀論頌講記》、《中觀今論》。
②、輔助課程:《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③、參考書目:《中論》、《十二門論》、《七十空論》、《回诤論》、《大智度論》
④、讀誦經典:《大般若波羅密多經》選讀(150卷)、《放光般若》二十卷。
⑤、辭書工具:《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印順-呂澂佛學辭典》、《佛光大辭典》、《佛學大辭典》、《叁藏法數》、《中國佛教辭典》。《印順法師著作全集》電子版、《大藏經》電子版。
⑥、課時安排:密集型授課1周20節,1學期160課時。研討報告1周1節,1學期15次。
⑦、教學目的:系統深入地學習性空唯名論的主要典籍,探討聖龍樹菩薩綜貫南北大小、性相空有的般若中觀思想,進而抉發釋尊本教的第一義,爲正法久住而精勤修學。
⑧、教學任務:通過《中觀今論》與《中觀論頌講記》的學習,就“《中論》是《阿含經》的通論,通論《阿含經》的根本思想,抉擇《阿含經》的本意所在。”這一論斷,進行深入的研究,完成相應的論文寫作。
⑨、教學方法:由法師帶動組織《中論》學習大綱,對重點與難點問題進行辨析講述,其余部分由學僧配合完成。爲了使中觀的學習與應用得到統一,可階段性地進行禅觀的修學訓練。
⑩、教學要求:背誦《中觀論頌》,以及《中觀今論》中引用的頌文。引導有興趣與能力的同學將《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縮編成15萬字左右的略論。
6、提交論文通過答辯畢業(第六學期)
①、主修課程:《中觀論頌講記》、《中觀今論》。
②、輔助課程:《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③、參考書目:《中論》、《十二門論》、《七十空論》、《回诤論》、《大智度論》。
④、讀誦經典:《大般若波羅密多經》選讀(150卷)、《放光般若》二十卷。
⑤、辭書工具:《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印順-呂澂佛學辭典》、《佛光大辭典》、《佛學大辭典》、《叁藏法數》、《中國佛教辭典》。《印順法師著作全集》電子版、《大藏經》電子版。
⑥、課時安排:密集型授課1周10節,1學期80課時。研討報告1周1節,1學期5次。
①、教學目的:檢驗叁年來的教學成果,達到高等佛學教育的水准。通過論文答辯的形式,取得相應的成績,可作爲中等佛學院講師。
②、教學任務:布置論文題目,指導學僧完成論文寫作,協助提供寫作相應的參考資料。
③、教學方法:回顧與總結《妙雲集》根本精神與特色,掌握印順導師佛學思想的基本理念,進而從阿含、般若等各個思想領域,探尋佛法的真谛,以叁法印作爲研究佛法的根本准則,爲高等佛學教育的開展提供經驗與方法。
④、教學要求:按照當代標准論文格式,完成字數在8000以上的論文一篇。要求:緊扣主題、層次鮮明,結構嚴謹,重點突出,內容豐富,引文有據。
上來將研讀《妙雲集》之課程設置及教學計劃進行了詳細周密的安排,不足之處仍需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補充與調整。
五、教學研讀《妙雲集》參考書目附錄
1、《印順導師傳》潘煊著
2、《人間佛教的播種者》釋昭慧著
3、《怎樣讀妙雲集》宏印法師著
4、《妙雲集導讀-正聞篇》宏印主編
5、《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邱敏捷著
6、《印順導師的思想與學問》藍吉富編
7、《妙雲華雨的禅思》呂勝強編
8、《妙雲法雨》菩提法師編
9、《佛教的原點》水野弘元著
10、《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莊春江編著
11、《學佛的基本認識》莊春編紡著
12、《阿含經》隨身剪輯莊春江編著
13、《雜阿含經》導讀黃家澍編著
14、《人間佛教禅法及其當代實踐》釋性廣著
15、《部派佛教》實相篇、業果篇釋悟殷著
16、《初期唯識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脈絡名釋昭慧著
17、《印度佛教思想史概論》上、下冊呂澂著
18、《印度佛教史》聖嚴法師著
19、《中觀與瑜伽》惠敏法師著
20、《中阿含經》二十選莊春江編著
《《妙雲集》教學研讀大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