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生正道中,逐渐能取得新的方便适应而发扬起来」!──这是我所深信的,也就是我所要弘扬的佛法”。因此,研读《妙云集》应本著此一思想脉络而展开相应的学习。下面,我们将从六个方面指导学僧认识和把握《妙云集》的思想内容与精神特色。
1、人间佛教的理念与实践
人间佛教的思想理念是印顺导师倾其一生、兹兹以求并以但事耕耘、不问收获的人菩萨行身份,默默地做一位冰雪大地撒种的愚痴汉,为这苦难的人间,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因此,研读《妙云集》首先应对人间佛教的思想有所认识和了解。关于这点,同学们可通过《佛在人间》、《佛法概论》,尤其是《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一书,把握人间佛教的主轴,从而延伸触角,在时空的座标中研究佛法在人间的嬗变,以及如何才能实践人菩萨行的行动纲领,进而检验人间佛教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成果。
在研究人间佛教思想理念与实践的问题上,应把重点放在释尊本教的探讨与时代适应上,釐清人间佛教的发展脉络,更进一步抉发出新的方便适应,为现代人生服务。要认识清楚人间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人菩萨行,也就是由人修菩萨行而成佛的正常道。因此,人间佛教与他方净土、十方法界、通俗佛教、终极关怀乃至人间净土等各个层面的对话,都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够在求同存异的发展中作出回应,并积极倡导人间佛教的思想理念,奉行人菩萨行的实践,从而为佛教在人间的开展尽自已的一分力量。
2、信愿慈悲智慧三大心要
佛法,非常的高深,非常的广大!太深了,太广了,一般人摸不清门径,真不知道从那里学起。然而,佛法决不是杂乱无章的,自有他一以贯之的,秩然不
乱的宗要。古来圣者说∶一切法门──方便的,究竟的,方便的方便,究竟的究竟,无非为了引导我们趣入佛乘。或是回邪向正的(五乘法),或是回缚向脱的(三乘法),或是回小向大的(一乘法)∶诸佛出世,无非为了此“大事因缘”,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浅说深说,横说竖说。所以从学佛的立场说,一切法门,都可说是菩萨的修学历程,成佛的菩提正道。由於不同的时节因缘(时代性),不同的根性习尚,适应众生的修学方法,不免有千差万别。然如从不同的方法而进求他的实质,即会明白∶佛法决非万别千差,而是可以三句义来统摄的,统摄而会归於一道的。不但一大乘如此,五乘与三乘也如此。所以今称之为学佛三要,即学佛的三大心要,或统摄一切学佛法门的三大纲要。(一)、菩提心,菩提心即以长期修集福德智慧,乃至成最后圆满的遍正觉,为修学佛法的崇高目标,坚定信愿以求其实现。(二)、大悲心,菩提心是从大悲心生起的,大悲心是对於人世间一切苦痛的同情,想施以救济,使世间得到部分的与究竟圆满的解脱自在。有情──人是互相依待而存在的,如他人不能脱离苦痛,即等於自己的缺陷,所以大乘要以利他的大悲行,完成自我的净化。(三)、般若慧,有了崇高的理想,伟大的同情,还要有了达真理的智慧,才能完成圆满的人生──成佛。《大般若经》说∶“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大般若经》著重於广明菩萨的学行。菩萨应该遍学一切法门,而一切法门(不外乎修福修慧),都要依此三句义来修学。一切依此而学;一切修学,也是为了圆满成就此三德。所以,这实在是菩萨学行的肝心!古人说得好∶“失之则八万法藏冥若夜游,得之则十二部经如对白日”。
上来是《学佛三要》中,印顺导师对一切佛法修学必不可少的三大心要的精辟论述,在研读《妙云集》对此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作深入之探讨,以期在人菩萨的人间佛教开展过程中,真正地依三心修六度,圆成佛道。
3、菩萨信戒为基利他为先
在佛法中,净信是入佛之门,戒善是学佛之基,更深一步的定慧修证,是不能离信戒而有所成就的。经上说∶“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依戒修定,是合理的向上进修,如顺水行舟,容易到达。如没有真正的信心,没有良善的戒行,连生活起居都不能正常,充满了贡高我慢,敌视一切(存有严重的反抗心理)的恶意,於空还能有正见吗?不要以为聪明,单是聪明,有什麽用!这世间,大胡涂事,大罪恶,都是那些聪明人干的。何况以解脱为理想的佛法,一点世智辩聪,有什麽用呢!真正的学佛或弘法,要有纯正的动机;尤其是,如不放下诤胜的心理,是难以有所成就的。所以龙树说∶“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邪见说空,拨无因果,都由於自作聪明,於三宝清净功德不能生净信而来。迷信的过失还小,邪见会令人堕地狱。
菩萨行的真精神,是利他的。要从自他和乐的悲行中去净化自心的,这不能专於说教一途,应参与社会一切正常生活,广作利益有情的事业。如维摩诘长者的作为,如善财所见善知识的不同事业∶国王、法官、大臣、航海者、语言学者、教育家、数学家、工程师、商人、医师、艺术家、宗教师等,这些都是出发于大愿大智大悲,依自己所作的事业,引发一般人来学菩萨行。为他利他的一切,是善的德行,也必然增进自己,利益自己的。利他自利,在菩萨行中得到统一。“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萨如是初发心”,这是菩萨行的心髓。
上面的两段内容,辑自导师的《道在平常日用中》、《学佛三要》、《佛法概论》。研读《妙云集》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才能真正地把握其根本特色与精神。所以,学习《妙云集》不是空学些理论以资谈柄,而是从实践中体悟人菩萨行的一极悲心,希望大家能本著这一基本信念来研读《妙云集》。
4、三法印横竖无碍通古今
在佛法的研究方法、态度、立场等各方面,研读《妙云集》应以印顺导师为我们提供的方法为依据,《以佛法研究佛法》一书中有详细的介绍,现摘录其重要内容,以资教学研研读之用:
我,也是自以为“以佛法来研究佛法”的。我以为所研究的佛法,不但是空有,理事,心性,应该是佛教所有的一切──教,理,行,果。教,是一切经律论;也可包含得佛教的艺术品,六尘都是教体,这都有表诠佛法的功能。理,是一切义理,究竟深义。行,是个人的修行方法;大众的和合轨律。果,是声闻、缘觉与佛陀的圣果。这一切佛法,要以什麽去研究,才算以佛法研究佛法?我以为∶所研究的佛法,是佛教的一切内容;作为能研究的方法的佛法,是佛法的根本法则,普遍法则──也可说最高法则。佛所说的“法性,法住,法界”,就是有本然性,安定性,普遍性的正法。这是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法的正法。大而器界,小而微尘,内而身心,一切的一切,都契合於正法,不出於正法,所以说∶“无有一法出法性外”;“一切法皆如也”。这是一切的根本法,普遍法,如依据他,应用他来研究一切佛法,这才是以佛法来研究佛法。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成果,才不会是变了质的,违反佛法的佛法。
在研求的态度上,应有“无我”的精神。无我,是离却自我(神我)的倒见,不从自我出发去摄取一切。在佛法的研究中,就是不固执自我的成见,不(预)存一成见去研究,让经论的本义显现出来。切莫自作聪明,预存见解,也莫偏信古说。
在方法上,诸行无常,是竖观一切,无非是念念不住,相似相续的生灭过程。诸法无我,是横观(也通於竖观)一切,无非是展转相关,相依相成的集散现象。一切都依於因缘,依缘就不能没有变化,应把握无性缘生的无常观。所以,我们要依据佛法的诸行无常法则,从佛法演化的见地中,去发现佛法真义的健全发展与正常适应。
在立场上,涅槃寂静是研究者的信仰与理想,应为此佛法的崇高理想而研究。佛法的研求者,不但要把文字所显的实义,体会到学者自心;还要了解文字的无常无我,直从文字去体现寂灭。然对於佛法中,为学问而学问,为研究而研究,为考证而考证的学者,不能表示同情。我以为∶一、研究的对象──佛法,应重视其宗教性。二、以佛学为宗教的,从事史的考证,应重於求真实。三、史的研究考证,以探求真实为标的。在进行真实的研究中(从学佛说,应引为个人信解的准绳),对现代佛学来说,应有以古为鉴的实际意义。佛法与佛学史的研究,作为一个佛弟子,应有纯正高洁的理想──涅槃寂静是信仰,是趣求的理想。为纯正的佛法而研究,对那些神化的,俗化的,偏激的,适应低级趣味的种种方便(专重思辨也不一定是好事),使佛法逐渐走上衰运,我们不应该为正法而多多反省吗?
以佛法的「法印」来研究佛法,我虽不能善巧地应用,但深信这是研求佛法的最佳方法!
5、时空的运动中正本清源
关於佛法,我从圣龙树的《中观论》,得一深确的信解∶佛法的如实相,无所谓大小,大乘与小乘,只能从行愿中去分别。缘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所以阿含经是三乘共依的圣典。当然,阿含经义,是不能照著偏执者──否认大乘的小乘者,离开小乘的大乘者的见地来解说的。从佛法一味,大小异解的观点去观察,对於菩萨行的慈悲,利他的积极性等,也有所理会。深深的觉得∶初期佛法的时代适应性,是不能充分表达释尊的真谛的。大乘的应运而盛行,虽带来新的方便适应,“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但大乘的真精神,是能“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的,确有他独到的长处!佛法的流行人间,不能没有方便适应,但不能刻舟求剑而停滞於古代的。原来,释尊时代的印度宗教,旧有沙门与婆罗门二大类。应机设教,古代的声闻法,主要是适应於苦行,厌世的沙门根性;菩萨法,主要是适应於乐行,事神的婆罗门根性。这在古代的印度,确乎是大方便,但在时异境迁的今日,今日的中国,多少无上妙方便,已失却方便大用,反而变为佛法的障碍物了…
《《妙云集》教学研读大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