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生正道中,逐漸能取得新的方便適應而發揚起來」!──這是我所深信的,也就是我所要弘揚的佛法”。因此,研讀《妙雲集》應本著此一思想脈絡而展開相應的學習。下面,我們將從六個方面指導學僧認識和把握《妙雲集》的思想內容與精神特色。
1、人間佛教的理念與實踐
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是印順導師傾其一生、茲茲以求並以但事耕耘、不問收獲的人菩薩行身份,默默地做一位冰雪大地撒種的愚癡漢,爲這苦難的人間,爲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因此,研讀《妙雲集》首先應對人間佛教的思想有所認識和了解。關于這點,同學們可通過《佛在人間》、《佛法概論》,尤其是《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一書,把握人間佛教的主軸,從而延伸觸角,在時空的座標中研究佛法在人間的嬗變,以及如何才能實踐人菩薩行的行動綱領,進而檢驗人間佛教的可操作性與實踐成果。
在研究人間佛教思想理念與實踐的問題上,應把重點放在釋尊本教的探討與時代適應上,釐清人間佛教的發展脈絡,更進一步抉發出新的方便適應,爲現代人生服務。要認識清楚人間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人菩薩行,也就是由人修菩薩行而成佛的正常道。因此,人間佛教與他方淨土、十方法界、通俗佛教、終極關懷乃至人間淨土等各個層面的對話,都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夠在求同存異的發展中作出回應,並積極倡導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奉行人菩薩行的實踐,從而爲佛教在人間的開展盡自已的一分力量。
2、信願慈悲智慧叁大心要
佛法,非常的高深,非常的廣大!太深了,太廣了,一般人摸不清門徑,真不知道從那裏學起。然而,佛法決不是雜亂無章的,自有他一以貫之的,秩然不
亂的宗要。古來聖者說∶一切法門──方便的,究竟的,方便的方便,究竟的究竟,無非爲了引導我們趣入佛乘。或是回邪向正的(五乘法),或是回縛向脫的(叁乘法),或是回小向大的(一乘法)∶諸佛出世,無非爲了此“大事因緣”,隨順衆生的根機而淺說深說,橫說豎說。所以從學佛的立場說,一切法門,都可說是菩薩的修學曆程,成佛的菩提正道。由於不同的時節因緣(時代性),不同的根性習尚,適應衆生的修學方法,不免有千差萬別。然如從不同的方法而進求他的實質,即會明白∶佛法決非萬別千差,而是可以叁句義來統攝的,統攝而會歸於一道的。不但一大乘如此,五乘與叁乘也如此。所以今稱之爲學佛叁要,即學佛的叁大心要,或統攝一切學佛法門的叁大綱要。(一)、菩提心,菩提心即以長期修集福德智慧,乃至成最後圓滿的遍正覺,爲修學佛法的崇高目標,堅定信願以求其實現。(二)、大悲心,菩提心是從大悲心生起的,大悲心是對於人世間一切苦痛的同情,想施以救濟,使世間得到部分的與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有情──人是互相依待而存在的,如他人不能脫離苦痛,即等於自己的缺陷,所以大乘要以利他的大悲行,完成自我的淨化。(叁)、般若慧,有了崇高的理想,偉大的同情,還要有了達真理的智慧,才能完成圓滿的人生──成佛。《大般若經》說∶“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爲上首,無所得爲方便”。《大般若經》著重於廣明菩薩的學行。菩薩應該遍學一切法門,而一切法門(不外乎修福修慧),都要依此叁句義來修學。一切依此而學;一切修學,也是爲了圓滿成就此叁德。所以,這實在是菩薩學行的肝心!古人說得好∶“失之則八萬法藏冥若夜遊,得之則十二部經如對白日”。
上來是《學佛叁要》中,印順導師對一切佛法修學必不可少的叁大心要的精辟論述,在研讀《妙雲集》對此應予以高度的重視,並作深入之探討,以期在人菩薩的人間佛教開展過程中,真正地依叁心修六度,圓成佛道。
3、菩薩信戒爲基利他爲先
在佛法中,淨信是入佛之門,戒善是學佛之基,更深一步的定慧修證,是不能離信戒而有所成就的。經上說∶“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依戒修定,是合理的向上進修,如順水行舟,容易到達。如沒有真正的信心,沒有良善的戒行,連生活起居都不能正常,充滿了貢高我慢,敵視一切(存有嚴重的反抗心理)的惡意,於空還能有正見嗎?不要以爲聰明,單是聰明,有什麽用!這世間,大胡塗事,大罪惡,都是那些聰明人幹的。何況以解脫爲理想的佛法,一點世智辯聰,有什麽用呢!真正的學佛或弘法,要有純正的動機;尤其是,如不放下诤勝的心理,是難以有所成就的。所以龍樹說∶“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爲邪空”。邪見說空,撥無因果,都由於自作聰明,於叁寶清淨功德不能生淨信而來。迷信的過失還小,邪見會令人墮地獄。
菩薩行的真精神,是利他的。要從自他和樂的悲行中去淨化自心的,這不能專於說教一途,應參與社會一切正常生活,廣作利益有情的事業。如維摩诘長者的作爲,如善財所見善知識的不同事業∶國王、法官、大臣、航海者、語言學者、教育家、數學家、工程師、商人、醫師、藝術家、宗教師等,這些都是出發于大願大智大悲,依自己所作的事業,引發一般人來學菩薩行。爲他利他的一切,是善的德行,也必然增進自己,利益自己的。利他自利,在菩薩行中得到統一。“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薩如是初發心”,這是菩薩行的心髓。
上面的兩段內容,輯自導師的《道在平常日用中》、《學佛叁要》、《佛法概論》。研讀《妙雲集》必須對此有充分的認識,才能真正地把握其根本特色與精神。所以,學習《妙雲集》不是空學些理論以資談柄,而是從實踐中體悟人菩薩行的一極悲心,希望大家能本著這一基本信念來研讀《妙雲集》。
4、叁法印橫豎無礙通古今
在佛法的研究方法、態度、立場等各方面,研讀《妙雲集》應以印順導師爲我們提供的方法爲依據,《以佛法研究佛法》一書中有詳細的介紹,現摘錄其重要內容,以資教學研研讀之用:
我,也是自以爲“以佛法來研究佛法”的。我以爲所研究的佛法,不但是空有,理事,心性,應該是佛教所有的一切──教,理,行,果。教,是一切經律論;也可包含得佛教的藝術品,六塵都是教體,這都有表诠佛法的功能。理,是一切義理,究竟深義。行,是個人的修行方法;大衆的和合軌律。果,是聲聞、緣覺與佛陀的聖果。這一切佛法,要以什麽去研究,才算以佛法研究佛法?我以爲∶所研究的佛法,是佛教的一切內容;作爲能研究的方法的佛法,是佛法的根本法則,普遍法則──也可說最高法則。佛所說的“法性,法住,法界”,就是有本然性,安定性,普遍性的正法。這是遍一切處,遍一切時,遍一切法的正法。大而器界,小而微塵,內而身心,一切的一切,都契合於正法,不出於正法,所以說∶“無有一法出法性外”;“一切法皆如也”。這是一切的根本法,普遍法,如依據他,應用他來研究一切佛法,這才是以佛法來研究佛法。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成果,才不會是變了質的,違反佛法的佛法。
在研求的態度上,應有“無我”的精神。無我,是離卻自我(神我)的倒見,不從自我出發去攝取一切。在佛法的研究中,就是不固執自我的成見,不(預)存一成見去研究,讓經論的本義顯現出來。切莫自作聰明,預存見解,也莫偏信古說。
在方法上,諸行無常,是豎觀一切,無非是念念不住,相似相續的生滅過程。諸法無我,是橫觀(也通於豎觀)一切,無非是展轉相關,相依相成的集散現象。一切都依於因緣,依緣就不能沒有變化,應把握無性緣生的無常觀。所以,我們要依據佛法的諸行無常法則,從佛法演化的見地中,去發現佛法真義的健全發展與正常適應。
在立場上,涅槃寂靜是研究者的信仰與理想,應爲此佛法的崇高理想而研究。佛法的研求者,不但要把文字所顯的實義,體會到學者自心;還要了解文字的無常無我,直從文字去體現寂滅。然對於佛法中,爲學問而學問,爲研究而研究,爲考證而考證的學者,不能表示同情。我以爲∶一、研究的對象──佛法,應重視其宗教性。二、以佛學爲宗教的,從事史的考證,應重於求真實。叁、史的研究考證,以探求真實爲標的。在進行真實的研究中(從學佛說,應引爲個人信解的准繩),對現代佛學來說,應有以古爲鑒的實際意義。佛法與佛學史的研究,作爲一個佛弟子,應有純正高潔的理想──涅槃寂靜是信仰,是趣求的理想。爲純正的佛法而研究,對那些神化的,俗化的,偏激的,適應低級趣味的種種方便(專重思辨也不一定是好事),使佛法逐漸走上衰運,我們不應該爲正法而多多反省嗎?
以佛法的「法印」來研究佛法,我雖不能善巧地應用,但深信這是研求佛法的最佳方法!
5、時空的運動中正本清源
關於佛法,我從聖龍樹的《中觀論》,得一深確的信解∶佛法的如實相,無所謂大小,大乘與小乘,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別。緣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所以阿含經是叁乘共依的聖典。當然,阿含經義,是不能照著偏執者──否認大乘的小乘者,離開小乘的大乘者的見地來解說的。從佛法一味,大小異解的觀點去觀察,對於菩薩行的慈悲,利他的積極性等,也有所理會。深深的覺得∶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的真谛的。大乘的應運而盛行,雖帶來新的方便適應,“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但大乘的真精神,是能“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的,確有他獨到的長處!佛法的流行人間,不能沒有方便適應,但不能刻舟求劍而停滯於古代的。原來,釋尊時代的印度宗教,舊有沙門與婆羅門二大類。應機設教,古代的聲聞法,主要是適應於苦行,厭世的沙門根性;菩薩法,主要是適應於樂行,事神的婆羅門根性。這在古代的印度,確乎是大方便,但在時異境遷的今日,今日的中國,多少無上妙方便,已失卻方便大用,反而變爲佛法的障礙物了…
《《妙雲集》教學研讀大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