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雲集》教學研讀大綱
——福建佛學院師資進修班編訂
菩提法師
前言
一、信解行證研讀《妙雲集》之宗旨目的意義
1、信智合一淨心爲性之信
2、勝解空性得法住智之解
3、行正常道修人菩薩之行
4、現證解脫由聞思修而證
5、直其見淨其行自證化他
6、八聖道四悉檀正法久住
二、研讀《妙雲集》的方法及其次第深入之步驟
1、教學與研討的同步運行
2、單一課題縱橫雙向操作
3、探其源明其變尋幹見根
4、從聞思中培養正見正行
5、深入探討觸類旁通得要
6、從論入手重于大義辨異
叁、《妙雲集》的思想內容及其精神特色之研究
1、人間佛教的理念與實踐
2、信願慈悲智慧叁大心要
3、菩薩信戒爲基利他爲先
4、叁法印橫堅無礙通古今
5、時空的運動中正本清源
6、正覺緣起回歸佛陀本懷
四、教學研讀《妙雲集》之課程設置與學習計劃
1、基礎佛法解讀能力培養(第一學期)
2、基礎進階寫作檢索訓練(第二學期)
3、印度佛教嬗變曆程回放(第叁學期)
4、大乘叁系概況分類認知(第四學期)
5、中觀思想系統學習講述(第五學期)
6、提交論文通過答辯畢業(第六學期)
五、教學研讀《妙雲集》參考書目及附錄
前言
《妙雲集》是當代佛學泰鬥印順導師的一部劃時代的思想巨著,它對現代及未來之中國佛教都會産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做爲培養二十一佛教人才的學院,我們有必要對《妙雲集》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妙雲集》部帙浩翰,思想龐大,內容廣博,若非精鑽細研,詳加琢磨,斟酌推敲,則實難于中蠡清脈絡,掌握次第。近幾十年來,猶以臺灣佛教爲重,對印順導師佛學思想之研究及弘傳頗爲得力,其中不乏諸如:演培、續明、仁俊、印海、幻生以及證嚴、宏印、昭慧等法師;另外,楊惠南、藍吉富、楊郁文、呂勝強、莊春江等居士以及其他社會學者也推波助瀾、慰爲壯觀。如今,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印順導師佛學思想正方興未艾地在各地開展;從不同角度闡釋與理解《妙雲集》的著作層出不窮。相對于臺灣而言,中國大陸僧俗二界于《妙雲集》的研習及闡揚者甚少,雖時有介紹印順導師的文章刊出,但也多是只鱗片爪、零星散落,無法形成氣候。各地佛學院雖不同程度的開設《成佛之道》、《佛法概論》、《中觀今論》等印順導師之著作,仍缺乏系統性的教學與研究。爲更有力地推動人間佛教及印順導師佛學思想在中國大陸的弘揚,以“不忍聖教衰,不忍衆生苦”的菩薩精神服務當代社會人群,用文字般若啓發聞思修慧,證悟人生實相,自利利他,護持正法。在福建佛學院院長學誠大和尚的指導下,遵照“悲智願行”的院訓,開設系統學習《妙雲集》的課程。茲將教學研究大綱組織如下: 一、從信解行證研讀《妙雲集》之宗旨目的意義
從教理行果與信解行證的次第而言,《妙雲集》無疑地給予我們最好的指導,茲將重點列爲六項,依據導師著作之思想予以說明。希望大家仔細閱讀,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1、信智合一淨心爲性之信
修學佛法,以信智爲根本:無信如無手,不能探取佛法寶藏;無智如無目,不能明達佛法深義。有信無智長愚癡,有智無信增邪見。經雲:“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信智合一,如足目相承到于彼岸。信以心淨爲性,對叁寶有堅定不變的信心,如清水珠,自淨淨他。唯有深刻信解而又願求實現的淨心,才能發生止惡行善的力量,解脫一切煩惱系縛得大自在。所以,佛教的信仰是我們生命理想的歸依。有關于信的內容,《妙雲集》中俯首可拾,譬如:《學佛叁要》中說:學佛的而能夠深刻的理解到學佛的根本意趣,進而感覺到非學佛不可,有這種堅強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學佛之路,而不在佛門邊緣歇腳,或者走入岐途。《佛法概論》說:佛法流行于人間,可能作爲有條理,有系統的說明,使他學術化;但佛法的本質,決非抽象的概念而已,決不以說明爲目的。佛法的正解,也決非離開信戒而可以成就的。法爲佛法的根本問題,信解行證,不外乎學佛者傾向于法,體現于法的實踐。《成佛之道》說:信與智是學佛所不可缺少的功德。有信又有智,是佛法與外道(基督教等)的最大差別。信是情意的,智是理性的,學佛的要使這二者,平衡進展到融和。因爲“無慧之信,增長愚癡”;“無信之慧,增長谄曲”。《我之宗教觀》說:宗教的特性,在乎從信順中趣向超脫。神教,大抵信順神力(祭祀力、咒力等),企圖在合於神的意旨中,得到神的喜悅、救濟,實現某一目標,或徹底的超脫。佛教,信順佛、法、僧。信佛信僧,實爲希聖希賢的景仰,順從已得超脫者的指導;而信法,是真理與道德的順從、契合。佛教是以佛僧爲模範、爲導師;而從真理的解了體驗,道德的實踐中,完成自己的究竟解脫。所以,唯有佛教,才是徹底的把握宗教的本質,而使他實現出來。《青年的佛教》說:每一個大乘學者,都應該先從叁學中去確立叁原則,正信叁寶,才能廣行菩薩道。從淨定中做到不離見佛,確樹菩提大願像我所說的,是第一課。此外,還要從明慧中去多聞正法,深入般若;從淨戒中去入衆無礙,養成入世的悲心。《大乘起信論講記》說:修學佛法的過程,先要對自己所要修學的法,生起信順的心。信順,是對於這種法有了純潔的同情與好感;然後生起信可、信求,乃至到證信。由最初的信順心到證信,佛法都叫做信──信以心淨爲性。
2、勝解空性得法住智之解
勝解是從聽聞正法得來的深刻信解,即對于因果、事理、叁寶、四谛、八聖道等確信不疑,解了空相應緣起,得二谛無礙的正見,如經說:“先得法住智,後的涅槃智”。由于勝解爲信因,故說:“信爲欲依,欲爲勤依”。如是輾轉增上,精勤不懈,則能于法得堅固勝解之力,必定發起無上正等覺心,行于六度四攝等菩薩大行,趣向涅槃解脫之路。因此,勝解空性、得法住智于無盡生死中自利利他是最主要的一著。《妙雲集》對于佛法的勝解同樣隨處可見;《般若經講記》說:佛法以因果爲本,凡能戒正、見正、具福、具慧,能信解此甚深法門,決非偶然,而實由於「夙習叁多」。所以,佛法不可不學,不學,將終久無分了!《成佛之道》說:勝解是深刻的信解。信解善惡業報的因果道理,及菩薩行的功德與違犯的過失。若能深刻信解,就會生起樂欲,要求遠離一切惡,成就一切功德。從這樣的勝解欲樂,就能引發精進而使之修行。所以說∶“信爲欲依,欲爲勤依”。越是信解深徹,也就越能精進修行。《佛在人間》說:學發菩提心的,勝解一切法──身心、自他、依正,都是輾轉的緣起法;了知自他相依,而性相畢竟空。依據即空而有的緣起慧,引起平等普利一切的利他悲願,廣行十善,積集資糧。
《無诤之辨》說:在空勝解中,法法平等,法法緣起──身心、自他、依正都是相依相待的存在。於是悲心內發,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而行菩薩道。在菩薩道中,慈悲益物不是無用,反而是完成佛道的心髓。爲衆生而學,爲衆生而證。一切福慧功德,回向法界,回向衆生。一切不屬於自己,以衆生的利益爲利益。沒有慈悲,就沒有菩薩,沒有佛道,而達於「佛心者,大慈悲是」的結論。《寶積經講記》說:學佛而有豐富的知識,當然是好的。但如不能獲得佛法的深切信解,不能辨別德失,而好讀外道的世俗的書籍,就大有問題。例如整天在政治、軍事、社會、經濟、科學、醫藥,或者上帝、永生,這一類的知識熏習中,久了可能會覺得世間法非常重要,外道也著實高明,這就有動搖佛法信解的危險了!
3、行正常道修人菩薩之行
有了堅定的信解,應先于緣起的善惡因果如理思惟觀察,依人菩薩行而向于佛道,這是佛法修學的正常道。人菩薩行,不是庸常的人乘法,是發菩提心,趣向無上菩提的大乘行;是依信戒爲道基,以悲慧爲方便,不離人間,不棄人事,而能自利利他,功德莊嚴的人菩薩行。也就是太虛大師曾說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所以,即人成佛的正常道雖然難行,畢竟是唯一的成佛之道。《妙雲集》中關于廣大的菩薩行多有論述,譬如《佛在人間》說:凡依人身而學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務要不誇高大,不眩神奇。如忽略凡夫身的煩惱覆蔽,智慧淺狹,一落裝腔作勢,那麼如非增上慢人(自以爲然),即是無慚無愧的邪命。依人身學菩薩行,應該循序漸進,起正知見,薄煩惱障,久積福德。久之,自會水到渠成,轉染成淨。《學佛叁要》說:在水中救人,是不能離水上岸的。要學會浮水,也非在水中學習不可。菩薩要長在生死中修菩薩行,自然要在生死中學習,要有一套長在生死,而能普利衆生的本領。但這非依賴佛力可成;也非自己先做到了生脫死,解脫自在,因爲這是要墮入小乘深坑的。菩薩這套長在生死而能廣利衆生的本領,除“堅定信願”,“長養慈悲”而外,主要的是“勝解空性”。觀一切法如幻如化,了無自性,得二谛無礙的正見,是最主要的一著。所以經上說∶“若有於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曆百千生,終不墮惡趣”。唯有了達得生死與涅槃,都是如幻如化的,這才能不如凡夫的戀著生死,也不像小乘那樣的以“叁界爲牢獄,生死如冤家”而厭離他,急求擺脫他。這才能不如凡夫那樣的怖畏涅槃,能深知涅槃的功德,而也不像小乘那樣的急趣涅槃。在生死中浮沈,因信願,慈悲,特別是空勝解力,能逐漸的調伏煩惱,能做到煩惱雖小小現起而不會闖大亂子。不斷煩惱,也不致作出重大惡業。時時以衆生的苦痛爲苦痛,衆生的利樂爲利樂;我見一天天的薄劣,慈悲一天天的深厚,怕什麼墮落?唯有專爲自己打算的,才隨時有墮落的憂慮…
《《妙雲集》教學研讀大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