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願在生死中,常得見佛,常得聞法,“世世常行菩薩道”大乘的共義,中觀與瑜伽宗的共義。《佛法是救世之光》說:人菩薩行,不是庸常的人乘法,是發菩提心,趣向無上菩提的大乘行;是依信戒爲道基,以悲慧爲方便,不離人間,不棄人事,而能自利利他,功德莊嚴的人菩薩行。《成佛之道》說:如來的出現人間,教化人類,本意是令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以依人菩薩行而向佛道,不但是適應時代的機感,也實在是佛乘的根本坦道。
4、現證解脫由聞思修而證
佛法的修學,以正覺解脫爲目標,但不是等到未來、他方,而要求現在的證驗。如現生都不能體悟得解脫,將希望寄托在未來、他方,這過於渺茫,等于不能真實體驗的幻想。所以,佛法重視“自知自覺自作證”。對於法的實證與可能,佛曾歸納的說:“世尊現法律,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於現法,緣自覺悟”。這非時通達,即不待時,是沒有時間限製的,什麽時候都可以開悟,關鍵在于能否從聞思正法中懇切笃行。《妙雲集》中關于解脫的說明更是無處不在,《成佛之道》說:“現證由修得,修複由思聞,善友及多聞,實爲慧所依。”《學佛叁要》說:所以初學佛法,所應該注意者,第一、不要將聽經、看經,以及研究、講說,視爲慧學的成就,而感到滿足高傲。第二、必須認清,即使能更進一層的引發聞思修慧,也只是修學佛法方便階段,距離究竟目標尚遠,切莫因此而起增上慢,以爲圓滿證得,或者與佛平等。第叁、要得真實智慧,不能忽略生得及加行慧,輕視聞思熏修的功行。《教製教典與教學》說:聞、思、修叁慧,都是有漏的,有漏慧還不能根斷煩惱,不能了生死。要根絕煩惱而解脫生死,必須真實的“無漏般若”(聞思修慧,是加行的般若)現前,現證的般若,才是真智慧,也即是無漏慧。從聞所成慧到無漏慧,這是修學智慧的道路;這種次第,是小乘大乘所共的坦道。《佛法是救世之光》說:佛法是要離執著、了生死、度衆生,都要有真實智慧。從聞思修而得真智慧,悟解真谛,才能達到佛法的深奧。所以這在學佛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以佛法研究佛法》說:涅槃,有真實、解脫的意思。佛法研究者,在還沒有直接接觸到它的時候,也就該把它作爲最後的歸結,勇猛前進。所以,學佛者具備真理的探求,解脫的實現的信念,研究佛法,既不是學點談話資料,又不是爲自己的名譽利養作工具,是要想從修學中去把握真理。如釋尊的爲真理而犧牲一切;玄奘的去印度求法,不憚一切的危難;趙州的八十歲行腳,無不是爲了真理的探求。研究佛法者,若有了這一念心,一切都有辦法。佛法的探求真實,在解脫自他的一切苦痛,這需要兌現。如把真理放在書本上、口頭上,不能淨化自己的身心,治學、辦事、待人、接物,還是從前一樣,這顯然沒有把涅槃一事放在心中,並沒有體驗真理,實現解脫的企圖。佛法研究,是不應如此的。
5、直其見淨其行自證化他
修學解脫道,首先“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叁業,然後修四念處”。這是佛在《雜阿含經》中的教授。戒如足,慧如目。從自證說,足目相成才能前進而深入;從利他而言,悲智相扶才能廣度衆生。《成佛之道》偈雲:“始則直其見,次則淨其行,足目兩相成,能到于彼岸”。因此,做爲青年學僧,應先在僧團中學習律儀,聽聞經論,養成具正見、秉淨行道器。然後,于生活中定慧雙運,方能自證化他。《妙雲集》中十分重視正見與淨戒的重要性,《佛在人間》說:佛陀是人間的,我們要遠離擬想,理解佛在人間的確實性,確立起人間正見的佛陀觀。佛是即人而成佛的,所以要遠離俗見,要探索佛陀的佛格,而作面見佛陀的體驗,也就是把握出世(不是天上)正見的佛陀觀。《佛法概論》說:佛法的修學,以正覺解脫爲目標。到達這一目標,要先有聞、思、修慧。正見,最先是聞慧,即對因果、事理、四谛、叁法印等,從聽聞正法而得正確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爲自己的見地。正見是分別邪正、真妄的,知邪是邪,知正是正,舍邪惡而信受純正的(參《中含·聖道經》)。這是“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雜含卷二八·七八五經)的抉擇正見。如正見善惡因果,生死的相續與解脫,還是世間的正見,能“轉向善道”而不能出世。如對於四谛真理的如實知見,“依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那才是向解脫的出世正見。這樣的正見,並不是浮淺的印象,要精進的努力,正念的專一,才能成就。《教製教典與教學》中指出:依佛法說∶知見(理解)必須正確,意樂(動機)必須純潔,趣向(目的)必須中正,方便(修持的技巧)必須善巧。如這四者而有問題,不但修行不會達成理想,還會引起副作用!如曾聞思修學佛法,應引發正見,主要是深信因果,明辨善惡邪正。務使修行的動機純潔,目的正確。《寶積經講記》
戒行清淨,行爲就正當了。真實智慧,知見就不錯謬了。有了淨戒與真慧,還會有惡道、惡名、不活等驚畏嗎?什麽也不驚不畏,心安理得,唯爲衆生而行
菩薩道。《大乘起信論講記》說:修定的時候,過去生中所熏習的惡業障,都會現起,招魔成病。所以修學止觀,必先持清淨戒,生慈悲心,慚愧忏悔以消除宿業。《成佛之道》說:“受持淨戒”而又毀犯,不是環境的誘惑力太強,就是煩惱的沖動力太強。但重要的,還是自己淨戒的力量太弱。否則,如城防堅固的,雖有強大的敵人來侵襲,也能堅持而不致陷落的。所以護持淨戒而使戒力增強,是重要的修習。《佛法是救世之光》中龍樹說∶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爲邪空。這可見,正確的真空見,要在深信因果,淨持戒行等基礎上,才能求得。而信因果,持淨戒,精進等,都是共聲聞、緣覺的功德。所以學大乘法,不能謗小乘,對小乘的基本理論,功德都要學習。有了小乘的功德爲依據,那在學大乘法求空法時,才能穩當。《藥師經講記》說:戒德、規律,雖守好,可是破了正見,罪惡更大!因爲破了正見,會影響別人,如對佛法的見解不正,傳播邪謬的教法,受害的人就多了。
6、八聖道四悉檀正法久住
八正道是一切賢聖正覺解脫的必由之路,無論過去現在或未來,必須依此軌則去實行才能到達涅槃城。四悉檀是佛陀應機說法的四大宗旨,弘揚佛法而要得到機教相契的效果,就的深切地把握四悉檀的運用,不能誤方便爲究竟,從根本上破壞了佛法的綱宗。因此,八正道、四悉檀是人間佛教不可或缺的重要內涵。釋尊把正法久住的責任交給了和合清淨的僧團,我們理應承當如來的家業,續佛慧命住于苦難的人間。《妙雲集》對此有詳細的論述,《佛法概論》說:佛法以八正道爲德行的總綱,這不是孤立的、片面的,是完整的、關聯的,是相續發展,相依共存的,是知與行、志向與工作、自他和樂與身心清淨的統一。佛法的德行,貫徹於正確的正見中;由知見來指導行爲,又從行爲而完成知見∶這是知行的統一。依正見確立正志──向於究竟至善的志願,有志願更要有實際工作。沒有志向,實行即漫無目的;但也不能徒有志願,惟有實踐才能完成志願∶這是志向與工作的統一。對人的合理生活,經濟的正常生活,這是有情德行而表現於自他和樂中的;定慧的身心修養,是有情德行而深刻到身心清淨,這也有相依相成的關系。釋尊隨機說法,或說此,或說彼,但人類完善的德行,向解脫的德行,決不能忽略這德行的完整性。否則,重這個,修那個,即成爲支離破碎,不合於德行的常軌了。
《寶積經講記》說:八正道∶這是如來說法,最先揭示的道品,爲離邪向正,轉迷啓悟的修持軌範。(一)、正見∶於四谛、二谛、一實谛的深徹知見,爲八正道的主導者。(二)、正思惟∶對於正見的內容,深思而求其實現。這二者,屬於慧學。(叁)、正業∶爲遠離殺、盜、淫的身惡行,而有身正業。(四)、正語∶爲遠離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而有正語。(五)、正命∶是如法得財,如法使用,所有的正常經濟生活。這叁者屬於戒學。(六)、正精進∶即斷惡修善,爲助成一切道品(叁學)的精勤。(七)、正念∶於正見、正思所得的正法,系念現前,不忘不失。(八)、正定∶因系心一處,到達禅定的成就。這二者是定學。八正道,以無漏的戒定慧爲體。這不但是聖者的,“八正道行入涅槃”,也是凡夫邪道的徹底對治者,所以說能對「治墮邪道」的「一切衆生」。墮邪道,即邪定聚衆生。邪道,是八邪道──邪見、邪思惟、邪業、邪語、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有了八邪,一定墮落惡趣。修八正道,才能回邪向正而使他解脫。
《成佛之道》說:八正道就是叁學,如正見,正思惟是慧學;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正念,正定是定學;正精進是遍通叁學的。此八支聖道,是叁學,也就是一乘。佛爲須跋陀羅說∶外道們沒有八正道,所以沒有聖果,沒有解脫。我(佛)法中有八正道,所以有聖果,有解脫。這可見八正道是能入於涅槃的唯一法門了。這在大乘的《楞伽經》中,也還是這樣說∶“唯有一大乘,清涼八支道”。
《佛在人間》說:佛法是適應衆生的根機而安立的,需要什麽,就爲他說什麽。如《智論》所說的四悉檀,即是佛陀應機說法的四大宗旨。說法的宗旨雖多,但總括起來,不出此四。一、世間悉檀,以引起樂欲爲宗。如對初學而缺乏興味的,佛必先使他生歡喜心。隨順衆生的不同願欲,給他說不同的法。如遇到農人,可先談些田園的事,然後即巧便地引入佛法,那聽衆一定是樂意接受的。從他性欲所近的,引入佛法,不使格格不入。如佛在印度,適應印度民情,於受施後,也爲人說呗贊。如印度多信天(神),佛也就稱“天人師”,爲梵天、帝釋等說法。佛說∶天神等不可歸依,如隨順世俗,也不妨供養他等。大乘的“先以欲鈎牽,…
《《妙雲集》教學研讀大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