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合于佛法的本義。印光大師對修學淨土法門的人曾作過這樣的開示:“第一須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第二須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不使名利及人天福報之心稍萌,則可謂德淨。即維摩所謂:欲生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有汙穢,何能生淨土乎?”[40]由此可知,往生淨土的首要條件是人格的完善,假使連做人的根本都不能遵行,那麼談往生淨土實有自欺欺人之嫌疑。
人間是醜陋的,卻又是難得的,只要用佛法的智慧和慈悲,不斷地淨化社會、淨化身心,人間也可成爲淨土,這點是確確實實的,因爲“心淨佛土淨,心淨衆生淨,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爲本。”[41]只有從人間的正行入手,才能達到淨土的圓成。但是,“中國淨土宗,發展得非常特別。但知發願往生,求生淨土,而淨土從何而來,一向少加留意。一般都以爲,有阿彌陀佛,有佛就有淨土,而不知阿彌陀佛,並不是發願往生而得淨土的。大乘經中,處處都說莊嚴淨土,即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修無量功德,去莊嚴國土,到成佛時而圓滿成就。現在只聽說往生淨土,而不聽說莊嚴淨土,豈非是偏向了!一切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必然的“攝受大願無邊淨土”,《大般若經》說:以種種世界,種種清淨,綜合爲最極清淨最極圓滿的世界;菩薩發願修行去實現他。一切大乘經如此說,如彌陀淨土,就是這樣的好例。《無量壽佛經》說:阿彌陀佛過去爲法藏比丘時,有世自在王佛爲他說二百一十億的淨土相。法藏聽了這各式各樣的不同淨土,就發大願,要實現一最清淨最圓滿的淨土。一切菩薩無不如此,所以說“攝受大願無邊淨土”;這是菩薩行必備的內容。菩薩的所以攝取淨土:一、一切諸佛成就清淨莊嚴淨土,菩薩發心學佛,當然也要實現佛那樣的淨土。二、爲什麼要實現此淨土?不是爲自己受用著想,而是爲了教化衆生。有淨土,就可依淨土攝化衆生;攝引了衆生,即可共同的實現淨土。攝取淨土以攝化衆生,這是淨土的要義;淨土是從爲利益衆生而莊嚴所成,不是從自己想安樂而得來的。”[42]
4、萬善同歸之淨土
持名念佛的淨土法門,雖以往生不退成佛爲目的,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往生彼國”是條件。所以修學淨土法門的行人,應不以只持一句聖號爲所作已辦,尚需培植深厚的善根,增長種種福德,如《觀無量壽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43]《十住毗婆沙論》也說:“欲得阿鞞跋致(不退轉)地者,非但持名憶念禮拜而已。”[44]由此可知,求生極樂淨土,不是只憑受持一句名號就可以了。在修持淨土法門時首先要著重淨土的正因,要知道甚深廣大的般若道是難行的,但難行的卻又是菩薩修學佛法的正常道。若自己覺得心性怯弱,不堪修習人間的菩薩大行,那麼,簡單易行的方便道,也確實是善巧的修學法門。可是,一定要多集善法,多修淨業,往生才是千穩萬當。
結 論
淨土法門是信方便的易行道,與大乘佛教的開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淨土原本含有淨化國土與清淨世界的二重意思,但在淨土法門的流行中,前者已被世間淡忘,唯有後者作爲衆生可往生的極樂國土得到普遍的弘揚。佛教傳入中國後,念佛往生淨土幾乎融攝了所有的修學,成爲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然而,簡單易行的念佛法門的流行,卻使得佛法的深義大行得不到正常的開展,由是持名念佛在他力增上的作用下,以及佛的本願功德的攝受下,演變爲“萬修萬人去”的通俗法門。當然,從攝化衆生的方便來說,淨土法門的妙用是極大的,若以此而認爲念佛一法是無事不辦,那顯然是不知安立方便道的本義。因此萬善同歸的人間淨土,才能契應如來立教的本義。
注 釋:
1、《二課合解·大慈菩薩發願偈》,香港佛經流通處出版,頁284。
2、《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大正藏》卷46,182中下
3、《金剛經》,《大正藏》卷8,751下。
4、《淨土與禅》,《妙雲集》下編之四,頁95。
5、《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頁3964。
6、《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大正藏》卷8,231中下。
7、《妙法蓮華經·譬喻品》,《大正藏》卷9,14下。
8、《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八,《大正藏》卷27,893下。
9、《淨土與禅》,《妙雲集》下編之四,頁28。
10、《淨土與禅》,《妙雲集》下編之四,頁29。
11、《淨土與禅》,《妙雲集》下編之四,頁29。
12、《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之比觀》,《太虛大師全書》,冊18,頁1362。
13、《淨土與禅》,《妙雲集》下編之四,頁5。
14、《淨土與禅》,《妙雲集》下編之四,頁7。
15、《雜阿含經》卷叁十叁,《大正藏》卷2,237下。
16、《那先比丘經》,《大正藏》卷32,717中。
17、《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卷9,9上。
18、《阿彌陀經》,《大正藏》卷12,347中。
19、《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卷12,346上。
20、《淨土與禅》,《妙雲集》下編之四,頁55。
21、《華嚴經·賢首菩薩品》,《大正藏》卷9,433上。
22、《蕅益大師全集》,臺灣佛教書局1989版,17冊,10857頁
23、《蕅益大師全集》,臺灣佛教書局1989版,17冊,10857頁。
24、《蕅益大師全集》,臺灣佛教書局1989版,17冊,10858頁。
25、《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大正藏》卷12,300下。
26、《阿彌陀經》,《大正藏》卷12,347中。
27、《阿彌陀經》,《大正藏》卷12,347中。
28、《阿彌陀經》,《大正藏》卷12,347上。
29、《無量壽經》,《大正藏》卷12,268上。
30、《無量壽經》,《大正藏》卷12,272中。
31、《大智度論》卷二,《大正藏》卷25,66下。
32、《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大正藏》卷26,41上中。
33、《維摩诘經·佛國品》,《大正藏》卷14,538下。
34、《肇論》,《大正藏》卷45,151上。
35、《般舟叁昧經》,《大正藏》卷13,899中下
36、《龍舒增廣淨土文》卷一,《大正藏》卷47,256上。
37、《往生論》,《大正藏》卷40,838中。
38、《淨土指歸集》,《卐續藏》卷109,685上。
39、《印光大師文鈔全集(續編)》“彌陀聖典序”,頁304。
40、《印光大師文鈔全集(續編)》“複海門蔡錫鼎書叁”,頁144—145。
41、《淨土與禅》,《妙雲集》下編之四,頁4。
42、《淨土與禅》,《妙雲集》下編之四,頁38。
43、《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卷12,341下。
44、《十住毗婆沙論》卷五,《大正藏》卷26,1521上。
《第叁只眼看淨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