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合于佛法的本义。印光大师对修学净土法门的人曾作过这样的开示:“第一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有污秽,何能生净土乎?”[40]由此可知,往生净土的首要条件是人格的完善,假使连做人的根本都不能遵行,那么谈往生净土实有自欺欺人之嫌疑。
人间是丑陋的,却又是难得的,只要用佛法的智慧和慈悲,不断地净化社会、净化身心,人间也可成为净土,这点是确确实实的,因为“心净佛土净,心净众生净,佛门无量义,一以净为本。”[41]只有从人间的正行入手,才能达到净土的圆成。但是,“中国净土宗,发展得非常特别。但知发愿往生,求生净土,而净土从何而来,一向少加留意。一般都以为,有阿弥陀佛,有佛就有净土,而不知阿弥陀佛,并不是发愿往生而得净土的。大乘经中,处处都说庄严净土,即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修无量功德,去庄严国土,到成佛时而圆满成就。现在只听说往生净土,而不听说庄严净土,岂非是偏向了!一切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必然的“摄受大愿无边净土”,《大般若经》说:以种种世界,种种清净,综合为最极清净最极圆满的世界;菩萨发愿修行去实现他。一切大乘经如此说,如弥陀净土,就是这样的好例。《无量寿佛经》说:阿弥陀佛过去为法藏比丘时,有世自在王佛为他说二百一十亿的净土相。法藏听了这各式各样的不同净土,就发大愿,要实现一最清净最圆满的净土。一切菩萨无不如此,所以说“摄受大愿无边净土”;这是菩萨行必备的内容。菩萨的所以摄取净土:一、一切诸佛成就清净庄严净土,菩萨发心学佛,当然也要实现佛那样的净土。二、为什么要实现此净土?不是为自己受用着想,而是为了教化众生。有净土,就可依净土摄化众生;摄引了众生,即可共同的实现净土。摄取净土以摄化众生,这是净土的要义;净土是从为利益众生而庄严所成,不是从自己想安乐而得来的。”[42]
4、万善同归之净土
持名念佛的净土法门,虽以往生不退成佛为目的,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彼国”是条件。所以修学净土法门的行人,应不以只持一句圣号为所作已办,尚需培植深厚的善根,增长种种福德,如《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43]《十住毗婆沙论》也说:“欲得阿鞞跋致(不退转)地者,非但持名忆念礼拜而已。”[44]由此可知,求生极乐净土,不是只凭受持一句名号就可以了。在修持净土法门时首先要着重净土的正因,要知道甚深广大的般若道是难行的,但难行的却又是菩萨修学佛法的正常道。若自己觉得心性怯弱,不堪修习人间的菩萨大行,那么,简单易行的方便道,也确实是善巧的修学法门。可是,一定要多集善法,多修净业,往生才是千稳万当。
结 论
净土法门是信方便的易行道,与大乘佛教的开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净土原本含有净化国土与清净世界的二重意思,但在净土法门的流行中,前者已被世间淡忘,唯有后者作为众生可往生的极乐国土得到普遍的弘扬。佛教传入中国后,念佛往生净土几乎融摄了所有的修学,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然而,简单易行的念佛法门的流行,却使得佛法的深义大行得不到正常的开展,由是持名念佛在他力增上的作用下,以及佛的本愿功德的摄受下,演变为“万修万人去”的通俗法门。当然,从摄化众生的方便来说,净土法门的妙用是极大的,若以此而认为念佛一法是无事不办,那显然是不知安立方便道的本义。因此万善同归的人间净土,才能契应如来立教的本义。
注 释:
1、《二课合解·大慈菩萨发愿偈》,香港佛经流通处出版,页284。
2、《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大正藏》卷46,182中下
3、《金刚经》,《大正藏》卷8,751下。
4、《净土与禅》,《妙云集》下编之四,页95。
5、《中华佛教百科全书》,页3964。
6、《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藏》卷8,231中下。
7、《妙法莲华经·譬喻品》,《大正藏》卷9,14下。
8、《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大正藏》卷27,893下。
9、《净土与禅》,《妙云集》下编之四,页28。
10、《净土与禅》,《妙云集》下编之四,页29。
11、《净土与禅》,《妙云集》下编之四,页29。
12、《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太虚大师全书》,册18,页1362。
13、《净土与禅》,《妙云集》下编之四,页5。
14、《净土与禅》,《妙云集》下编之四,页7。
15、《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大正藏》卷2,237下。
16、《那先比丘经》,《大正藏》卷32,717中。
17、《妙法莲华经》,《大正藏》卷9,9上。
18、《阿弥陀经》,《大正藏》卷12,347中。
19、《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卷12,346上。
20、《净土与禅》,《妙云集》下编之四,页55。
21、《华严经·贤首菩萨品》,《大正藏》卷9,433上。
22、《蕅益大师全集》,台湾佛教书局1989版,17册,10857页
23、《蕅益大师全集》,台湾佛教书局1989版,17册,10857页。
24、《蕅益大师全集》,台湾佛教书局1989版,17册,10858页。
25、《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藏》卷12,300下。
26、《阿弥陀经》,《大正藏》卷12,347中。
27、《阿弥陀经》,《大正藏》卷12,347中。
28、《阿弥陀经》,《大正藏》卷12,347上。
29、《无量寿经》,《大正藏》卷12,268上。
30、《无量寿经》,《大正藏》卷12,272中。
31、《大智度论》卷二,《大正藏》卷25,66下。
32、《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大正藏》卷26,41上中。
33、《维摩诘经·佛国品》,《大正藏》卷14,538下。
34、《肇论》,《大正藏》卷45,151上。
35、《般舟三昧经》,《大正藏》卷13,899中下
36、《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一,《大正藏》卷47,256上。
37、《往生论》,《大正藏》卷40,838中。
38、《净土指归集》,《卐续藏》卷109,685上。
39、《印光大师文钞全集(续编)》“弥陀圣典序”,页304。
40、《印光大师文钞全集(续编)》“复海门蔡锡鼎书三”,页144—145。
41、《净土与禅》,《妙云集》下编之四,页4。
42、《净土与禅》,《妙云集》下编之四,页38。
43、《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卷12,341下。
44、《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正藏》卷26,1521上。
《第三只眼看净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