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度沙彌。比丘尼和比丘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一期中允許度一個式叉摩那尼弟子,一個沙彌尼弟子。
經律對于剃度沙彌人數的限製,我覺的除了對被度人負責外,更重要還是爲了保持僧團清靜。《四分律》所規定的叁項爲師條件中,其中有一項“能勤教授”。可是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教授弟子上,還有著宏法和自己的修行。因此,一旦徒衆多了必然無法一一認真教授,如果放松教育,就不能使弟子成爲合格的僧人,這個問題嚴重到何等地步!許多人只喜歡廣收徒衆,多多益善,美其名曰“發心度人”,結果造成僧人素質下降,佛教面上無光,長此以往,這些人要把佛教推往何處?希望這些廣收徒衆的大德們,發點善心救救佛教吧!
五、十戒的受發
首先舉行出家儀式,進一步皈依受戒,先叁歸五戒後十戒,次第受持。沙彌受戒的受發,根據《四分律》分爲四個部分;
1、受戒的因緣;包括請師、忏悔、問遮難叁個方面。
2、正納戒體;有叁皈、叁結組成。
3、明戒相;戒師宣說沙彌十戒戒條。
4、勸囑;戒師爲出家者說五德、六念、十數。
六、師徒關系的確立
通過以上的作法,和尚于弟子形成了師徒關系確立因緣,根據《四分律》記載;有一次,衆多比丘在羅閱城集會,有些未被教誡的比丘,,犯戒和犯威儀;又有老比丘生病,無人瞻視而命終。諸比丘以此因緣往白世尊。
世尊曰;自今已去聽有和尚。和尚看弟子當如人兒意看,弟子看和尚當如父意看。輾轉相敬,重相瞻視。如是正法便得久住。
于和尚幾乎同樣重要的是依止阿闍黎。本來受戒後,弟子就得跟隨和尚身邊,五年不離左右,學習威儀行事。如果發現與和尚無緣,或居處不一,條件不允許同住,只得另請阿闍黎了。依止阿闍黎的産生。根據《四分律》記載;時有新戒比丘,和尚命終,無人教授,以不被教授故,不案威儀,行種種不如法的事,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所有依止阿闍黎,聽有弟子。阿闍黎于弟子當如兒想,弟子于阿闍黎當如父想。輾轉相教,輾轉相奉事。如是于佛法中倍增益,廣流布。
這些二段引文看來,師徒關系的確立,是爲了老和尚有人照顧,初出家者能得到教育。
選擇依止師,在遠離具戒和尚後,立即就要進行。
《摩得伽論》說;至他所不相谙委,聽二、叁日選擇。按戒律的規定;一個新戒在五能內,一天也不能沒有依止師。爲了能得到善知識作爲依止,假如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允許二、叁日的觀察與選擇,如果沒有找到好師父,可以五、六日不依止;如果碰上了好師父,既使一天不依止,也是犯罪的。
在實現中,有四種師父;一有法有財,二有法無財,叁無法有財,四無法無財。初出家者選擇師父,如果能得到有法有財的,那自然是很理想;假如不能,也得依止有法無財的師父。因爲財富只能資養色身;佛法則能救護慧命。出家爲了解脫生死,怎麼能舍去慧命不顧,而貪色身的資養呢?
現在有許多初出家的年輕人,我們不知道他們出家動機是什麼,他們喜歡拜有錢有地位的師父,這些師父有的僑居海外,有的沒有學過教理和戒律,對與徒弟不能教育,只懂得給他們寄錢,買照相機、電腦等。初出家的人,由于缺乏正見,一旦物質條件優越了,我執增加,目中無人,生活奢侈,成爲僧團特殊人物,誰也管不了,最後會滑到什麼地步,我真不敢去想象!
做爲弟子,要樹立正確的動機及態度去選擇師父。依律中說有四點;
1、請求師父慈悲攝受我爲弟子,我依止師父,而得解脫生死。
2、依止師父學習僧人行事、威儀、教理。使我能在僧團中獨立生活,成爲一名合格的僧人。
3、在師父前表示;一定能聽從師父教悔,並能像對待父親一樣尊敬待奉。
4、能時常待侯左右,供養衣食,有慚愧心。
七、師徒應盡的責任
師徒關系的建立,隨之而來的是相互應盡的責任。這些責任是《行事鈔. 師資相攝篇》列舉了十種:其中七種共行,叁種別行。七種共行:即師資任何一方,或被僧治罰,或犯僧殘,或得病,或有疑事,或生惡見,或法財貧乏,另一方面都有幫助的責任。叁種別行:一凡作事應具儀合掌吧師,受誦經法。叁當爲和尚執作雜事,盡心待奉。這叁種從弟子一方面來說,故爲別行。
做爲師父,對于弟子有著培養教育的責任。那麼,對于弟子的過失,師父應該怎麼樣對待呢?《四分律行事鈔. 師資相攝篇》明呵責法中說:凡欲責他,先自量己內心喜怒,若有嫉恨,但自仰忍。火從內法,先自焚身,若壞慈濟。又量過輕重。又依呵辭進退,前出其過,使知非法,依過順呵,心伏從順。若過淺重呵,罪深輕責,或隨憤怒,此乃隨心處斷,未准聖旨,在非相利,師訓不成。宜停俗鄙壞,依出道清過,內懷慈育,外現威嚴,苦言切勤,令其改革。這是教育徒弟的方法。作爲師父,看到弟子有過錯時,不能用杖打伏,只宜折呵責。在呵責時要講究方式方法,即以慈悲愛護的心情,折出他的過失,然後以嚴肅的表情,誠懇的語言,耐心的批評教育,使其心悅口服,改正錯誤。而不是滿懷嗔恨,痛罵一遍,這樣不但無補于他,對于自己也是不利的。
作爲弟子,理應尊重聽從師父的教悔,可是,如果和尚或依止師做非法事,弟子應該這樣對待呢?《僧祇律》說:和尚闍黎有非法事,弟子不得粗言,如教誡法,應軟語谏師,應舍遠去。若依止師,當持衣缽出界一宿還。
這是說和尚或依止師有過失時,弟子當如法勸谏,如果他們不聽,可以斷絕關系。如果師父令弟子作非法事,弟子可以不聽從,或以應軟相勸,乃至舍去。
現在的佛教界中有許多好爲人師,大量剃度弟子,不去教誡,自以爲是功德無量,卻不知犯下很大罪過了。如《僧祇律》說:師度弟子者,不得爲供自己故,度人出家者,得罪。當使彼人因我度故,修諸善法,得成道果。《善戒經》說:名聞利養故育徒衆,是邪見人,名魔弟子。
這就告訴我們了,剃度徒弟必須樹立正確的動機,負責教育,否則對彼此都不利的。
八、結論
以上敘述說明了,佛製僧團剃度沙彌,首先必須要嚴格審查剃度師資格和被剃度者的條件。在一定時期內度人的數目,被度的對象,都有嚴格的限製。其次要如法的受戒,依止師要負責教育弟子,弟子要尊敬待奉師父,師徒相攝,僧團和睦,如此則能令正法久住。可惜的是,當今佛教界不依律行事,濫收徒弟、濫傳戒法、濫挂海單,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爲已經司究見慣,這和宋元以來禅淨盛行,律學衰微,是離不開的。正因如此,中國佛教每況愈下。作爲二十一年代的佛教往何處去,是嚴淨毗尼,還是廢戒廢修?我認爲教依人宏,法賴僧傳。僧人之所以稱爲僧寶,以其能精嚴戒律,否則形同俗人品質低下,怎能受到人們的尊敬呢?我寫本文的目的。向佛教界大聲疾呼,爲了維護僧寶榮譽,我們的一言一行要爲僧寶的“寶”字增添光彩,不負如來使命,爲如來教法永住人間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注釋
戒臘:謂佛製比丘每年夏季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日安居。安居後自姿爲一夏臘。
難遮:十叁難、十六輕遮。
十叁難:謂不能受戒的人。
十六輕遮:謂前叁定不能受戒,後十叁有定不定。
舍戒:有頓舍、漸舍二種。
頓舍:謂舍棄一切所受的戒法,直到白衣。
漸舍:謂舍棄比丘戒當沙彌等。
滅擯:謂趕出僧團,爲對治犯罪比丘的方法之一。
二部律:又稱二部戒本。即比丘戒本、比丘尼戒本。
叁結:謂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叁種結束言。
五德:沙門應具的五種德行。如《福田經》雲“一者、發心出家懷佩道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叁者、委棄生命,遵崇道故。四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五者、志求大乘爲度人故。
六念:一、念知日月,二、知食處,叁、念我今年若幹,某年日月時受戒,四、念衣缽有無,五、念同別食,六、難康贏。
十數:1、一切衆生皆依仰食,2、名色、3、痛癢想,4、四谛,5、五陰,6、六入,7、七覺意,8、八正道,9、九衆生居,10、一切入。
1、《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
2、《善見律》
3、《四分律行事鈔. 師資相攝篇》
4、《四分律藏》
5、《僧祇律》
6、《四分律》
7、《閩南佛學院》學報
8、《羯磨淺釋》
9、《行事鈔資持記》卷四十一。
<完>
《淺談師資相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