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度沙弥。比丘尼和比丘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一期中允许度一个式叉摩那尼弟子,一个沙弥尼弟子。
经律对于剃度沙弥人数的限制,我觉的除了对被度人负责外,更重要还是为了保持僧团清静。《四分律》所规定的三项为师条件中,其中有一项“能勤教授”。可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教授弟子上,还有着宏法和自己的修行。因此,一旦徒众多了必然无法一一认真教授,如果放松教育,就不能使弟子成为合格的僧人,这个问题严重到何等地步!许多人只喜欢广收徒众,多多益善,美其名曰“发心度人”,结果造成僧人素质下降,佛教面上无光,长此以往,这些人要把佛教推往何处?希望这些广收徒众的大德们,发点善心救救佛教吧!
五、十戒的受发
首先举行出家仪式,进一步皈依受戒,先三归五戒后十戒,次第受持。沙弥受戒的受发,根据《四分律》分为四个部分;
1、受戒的因缘;包括请师、忏悔、问遮难三个方面。
2、正纳戒体;有三皈、三结组成。
3、明戒相;戒师宣说沙弥十戒戒条。
4、劝嘱;戒师为出家者说五德、六念、十数。
六、师徒关系的确立
通过以上的作法,和尚于弟子形成了师徒关系确立因缘,根据《四分律》记载;有一次,众多比丘在罗阅城集会,有些未被教诫的比丘,,犯戒和犯威仪;又有老比丘生病,无人瞻视而命终。诸比丘以此因缘往白世尊。
世尊曰;自今已去听有和尚。和尚看弟子当如人儿意看,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意看。辗转相敬,重相瞻视。如是正法便得久住。
于和尚几乎同样重要的是依止阿闍黎。本来受戒后,弟子就得跟随和尚身边,五年不离左右,学习威仪行事。如果发现与和尚无缘,或居处不一,条件不允许同住,只得另请阿闍黎了。依止阿闍黎的产生。根据《四分律》记载;时有新戒比丘,和尚命终,无人教授,以不被教授故,不案威仪,行种种不如法的事,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自今已去,所有依止阿闍黎,听有弟子。阿闍黎于弟子当如儿想,弟子于阿闍黎当如父想。辗转相教,辗转相奉事。如是于佛法中倍增益,广流布。
这些二段引文看来,师徒关系的确立,是为了老和尚有人照顾,初出家者能得到教育。
选择依止师,在远离具戒和尚后,立即就要进行。
《摩得伽论》说;至他所不相谙委,听二、三日选择。按戒律的规定;一个新戒在五能内,一天也不能没有依止师。为了能得到善知识作为依止,假如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允许二、三日的观察与选择,如果没有找到好师父,可以五、六日不依止;如果碰上了好师父,既使一天不依止,也是犯罪的。
在实现中,有四种师父;一有法有财,二有法无财,三无法有财,四无法无财。初出家者选择师父,如果能得到有法有财的,那自然是很理想;假如不能,也得依止有法无财的师父。因为财富只能资养色身;佛法则能救护慧命。出家为了解脱生死,怎么能舍去慧命不顾,而贪色身的资养呢?
现在有许多初出家的年轻人,我们不知道他们出家动机是什么,他们喜欢拜有钱有地位的师父,这些师父有的侨居海外,有的没有学过教理和戒律,对与徒弟不能教育,只懂得给他们寄钱,买照相机、电脑等。初出家的人,由于缺乏正见,一旦物质条件优越了,我执增加,目中无人,生活奢侈,成为僧团特殊人物,谁也管不了,最后会滑到什么地步,我真不敢去想象!
做为弟子,要树立正确的动机及态度去选择师父。依律中说有四点;
1、请求师父慈悲摄受我为弟子,我依止师父,而得解脱生死。
2、依止师父学习僧人行事、威仪、教理。使我能在僧团中独立生活,成为一名合格的僧人。
3、在师父前表示;一定能听从师父教悔,并能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待奉。
4、能时常待侯左右,供养衣食,有惭愧心。
七、师徒应尽的责任
师徒关系的建立,随之而来的是相互应尽的责任。这些责任是《行事钞. 师资相摄篇》列举了十种:其中七种共行,三种别行。七种共行:即师资任何一方,或被僧治罚,或犯僧残,或得病,或有疑事,或生恶见,或法财贫乏,另一方面都有帮助的责任。三种别行:一凡作事应具仪合掌吧师,受诵经法。三当为和尚执作杂事,尽心待奉。这三种从弟子一方面来说,故为别行。
做为师父,对于弟子有着培养教育的责任。那么,对于弟子的过失,师父应该怎么样对待呢?《四分律行事钞. 师资相摄篇》明呵责法中说:凡欲责他,先自量己内心喜怒,若有嫉恨,但自仰忍。火从内法,先自焚身,若坏慈济。又量过轻重。又依呵辞进退,前出其过,使知非法,依过顺呵,心伏从顺。若过浅重呵,罪深轻责,或随愤怒,此乃随心处断,未准圣旨,在非相利,师训不成。宜停俗鄙坏,依出道清过,内怀慈育,外现威严,苦言切勤,令其改革。这是教育徒弟的方法。作为师父,看到弟子有过错时,不能用杖打伏,只宜折呵责。在呵责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即以慈悲爱护的心情,折出他的过失,然后以严肃的表情,诚恳的语言,耐心的批评教育,使其心悦口服,改正错误。而不是满怀嗔恨,痛骂一遍,这样不但无补于他,对于自己也是不利的。
作为弟子,理应尊重听从师父的教悔,可是,如果和尚或依止师做非法事,弟子应该这样对待呢?《僧祇律》说:和尚闍黎有非法事,弟子不得粗言,如教诫法,应软语谏师,应舍远去。若依止师,当持衣钵出界一宿还。
这是说和尚或依止师有过失时,弟子当如法劝谏,如果他们不听,可以断绝关系。如果师父令弟子作非法事,弟子可以不听从,或以应软相劝,乃至舍去。
现在的佛教界中有许多好为人师,大量剃度弟子,不去教诫,自以为是功德无量,却不知犯下很大罪过了。如《僧祇律》说:师度弟子者,不得为供自己故,度人出家者,得罪。当使彼人因我度故,修诸善法,得成道果。《善戒经》说:名闻利养故育徒众,是邪见人,名魔弟子。
这就告诉我们了,剃度徒弟必须树立正确的动机,负责教育,否则对彼此都不利的。
八、结论
以上叙述说明了,佛制僧团剃度沙弥,首先必须要严格审查剃度师资格和被剃度者的条件。在一定时期内度人的数目,被度的对象,都有严格的限制。其次要如法的受戒,依止师要负责教育弟子,弟子要尊敬待奉师父,师徒相摄,僧团和睦,如此则能令正法久住。可惜的是,当今佛教界不依律行事,滥收徒弟、滥传戒法、滥挂海单,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已经司究见惯,这和宋元以来禅净盛行,律学衰微,是离不开的。正因如此,中国佛教每况愈下。作为二十一年代的佛教往何处去,是严净毗尼,还是废戒废修?我认为教依人宏,法赖僧传。僧人之所以称为僧宝,以其能精严戒律,否则形同俗人品质低下,怎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呢?我写本文的目的。向佛教界大声疾呼,为了维护僧宝荣誉,我们的一言一行要为僧宝的“宝”字增添光彩,不负如来使命,为如来教法永住人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注释
戒腊:谓佛制比丘每年夏季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日安居。安居后自姿为一夏腊。
难遮:十三难、十六轻遮。
十三难:谓不能受戒的人。
十六轻遮:谓前三定不能受戒,后十三有定不定。
舍戒:有顿舍、渐舍二种。
顿舍:谓舍弃一切所受的戒法,直到白衣。
渐舍:谓舍弃比丘戒当沙弥等。
灭摈:谓赶出僧团,为对治犯罪比丘的方法之一。
二部律:又称二部戒本。即比丘戒本、比丘尼戒本。
三结:谓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种结束言。
五德:沙门应具的五种德行。如《福田经》云“一者、发心出家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委弃生命,遵崇道故。四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五者、志求大乘为度人故。
六念:一、念知日月,二、知食处,三、念我今年若干,某年日月时受戒,四、念衣钵有无,五、念同别食,六、难康赢。
十数:1、一切众生皆依仰食,2、名色、3、痛痒想,4、四谛,5、五阴,6、六入,7、七觉意,8、八正道,9、九众生居,10、一切入。
1、《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
2、《善见律》
3、《四分律行事钞. 师资相摄篇》
4、《四分律藏》
5、《僧祇律》
6、《四分律》
7、《闽南佛学院》学报
8、《羯磨浅释》
9、《行事钞资持记》卷四十一。
<完>
《浅谈师资相摄》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