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離貪》講記

  《四離貪》講記

   貪著今生非行者。

   貪著輪回非出離。

   貪著自利非菩提。

   貪著實執非正見。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們在這裏學習薩迦派的《四離貪》,就是遠離四種貪著。這是薩迦派所有的教言中最最精華的,在整個藏區流傳很廣,特別有影響力,也非常有加持力。雖然它是薩迦派的教言和主要修學的內容,但因爲它非常殊勝,所以不管是薩迦派還是其他教派,真正有修行的人都會學修、背誦這個教言。今天我們也學修這個教言。

   第一,貪著今生非行者。

   意思是:貪著今生不是修行人。這裏講,作爲修行人主要考慮來世以及未來的生生世世,不能只考慮今生今世,也不能追求暫時的利益,否則就不是修行人。

   你是否是修行人,就看你修行的目的是什麼,是爲今生的利益,是爲後世的利益,還是爲生生世世的利益。若是你沒有爲未來生生世世的利益去努力奮鬥,那你就不是修行人了。

   在六道輪回中,今生今世非常短暫,這些暫時的利益統統都是不可靠的、虛假的、無常的,沒有任何意義。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不會貪戀世間,更不會貪戀今生今世這些暫時利益的,因爲他是真正有智慧、明理的人。

   暫時的利益不是求來的,而是修來的。如果你真正能夠爲了永恒的解脫,爲了生生世世究竟的利益,爲了了生脫死而修行,那麼,這些世間的福報、暫時的利益不用特意修,特意求,自然而然就會有。真正的快樂與幸福,越求離你越遠,越求越得不到。你特意修這些暫時的利益,很難修成;即使修成了也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所以沒有意義。真正有修有證的人,不會爲今生這些暫時的利益而努力、奮鬥、奔波。所以這裏講,“貪著今生非行者。”

   世間暫時的利益都是虛假的,好也好不到哪裏去。即使好也不是永久的、恒常的,即使不好也不是永久的、恒常的。好的景象會變,壞的景象也會變,隨時都會變。所以不要只看眼前,不要只考慮暫時的利益,這樣會束縛你,讓你不自在。這些世間的福報,會變成你精神上的一種壓力,讓你不快樂。我們經常講,越有錢、越有權,心裏越得不到安甯。所以這些世間的福報都要順其自然,有也行,沒有也行。不去執著、不去貪戀,這樣才會解脫、才會成就。

   其實你越執著快樂的時候,快樂離你越遠。因爲執著本身也是一種束縛,一種痛苦。你在感受痛苦的同時,怎麼還能感受快樂呢?而你不執著快樂的時候,快樂自然就會來。因爲不執著本身就是一種解脫、一種快樂,你享受快樂的同時不會感受痛苦。所以說順境或逆境這些現象不會束縛我們;我們執著分別了,它才會束縛我們。帝洛巴上師教導那諾巴的時候,說過一句話:“孩子啊,現象不會束縛你,執著才會束縛你。現象不是束縛,執著才是束縛。”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些現象不會束縛你,我們不用逃避現象。執著才是束縛,我們應該放下分別,放下執著。

   這些世間的利益,包括世間八法,本身不是束縛。我們看一些大德高僧,他們已經具足、圓滿了世間八法。但是,這些不但沒有束縛他們,還變成了他們利益衆生的助緣。如果你能不執著,這些不但不束縛你,還能讓你解脫;不但不能讓你痛苦,還能讓你快樂。如果你不去執著、分別世間八法,它就不會束縛你,不會讓你煩惱痛苦。

   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是佛還是魔,是助緣還是障礙,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裏。如果你會使用,都是助緣,都不會束縛你,都不會讓你煩惱、讓你痛苦。所以不能貪著,貪著本身就是一種分別、一種執著。

   上次在《六種危險》中,也講了不應貪戀和貪著,今天在這裏講的也是不能貪著今生。如果你貪戀了、貪著了,就會障礙你解脫,障礙你圓滿。如果不貪著,我們可以利用今生今世、利用這一切的一切,來承辦自他的利益。所以我們現在不用到處問,就拿這個標准來衡量,看看自己是否是修行人,是否在修行。

   貪著今生,貪著今世,貪著暫時的利益,你就不是修行人,你沒有在修行,其他的都無法能夠衡量你是否是修行人。認爲自己皈依時間長,學佛修行時間長,已經成爲老居士、老菩薩了。沒有用!你學佛、修行的目的是什麼?行住坐臥的過程中,主要想的是什麼?主要的精力、注意力在哪裏?是放在獲得今生暫時的利益上,還是完全爲了後世以及生生世世的利益?這就是標准。拿這些標准來衡量自己,才能分辨自己,認定自己。

   第二,貪著輪回非出離。

   即使你再精進、再用功,表法再好,但若是貪著屬于世間的這些利益,就說明你沒有出離心。或者說你所謂的出離心不是真正的出離心。

   也許你認爲自己在追求解脫,在追求佛果,但是,如果對輪回、對世間法還有貪戀、貪著,就是沒有出離心。這樣,你求解脫、求佛果的這些發心統統都是假的。貪著輪回,就說明還是沒有發自內心地把輪回視爲火坑、視爲苦海。在內心深處沒有生起日日夜夜求解脫的信念,那你就沒有出離心。

   現在有的人認爲自己已經有出離心了,可以不修四外加行了,有的人還認爲自己已經有菩提心了。沒有出離心不會有菩提心,沒有出離心不可能一心求佛果。什麼叫菩提心?爲了衆生一心一意地希求佛的果位。“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如果對世間、對世間八法還有貪戀,還在尋求世間的這些福報,這樣,你絕不會一心求佛果,因爲一心不能二用。如果你還在求世間八法,你就不是一心一意地求佛果;如果你還在修世間八法,那你就不是一心一意地修菩提道。如果你沒有爲衆生一心求佛果,你就不是菩薩,你就沒有發菩提心,沒有行菩薩道。真正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要一心一意。叁心二意不是菩提心,也不是菩薩行,靠這樣的願行不能成佛!

   這幾天都在講出離心,前幾天講的是“四谛”。“四谛”是佛第一次轉*輪的內容。佛第一次轉*輪講的就是“苦集滅道”。苦谛和集谛講的都是出離心。沒有苦谛和集谛,無法能夠生起出離心。我們現在所學修的四外加行的內容就是佛講的苦谛和集谛的內容。這是生起出離心的根本。

   藏傳佛法有很多教派,其中甯瑪派、格魯派、薩迦派、噶舉派被視爲四大派。昨天講的是甯瑪派的祖師龍欽巴大師的教言《六危險》。它主要強調的也是出離心。薩迦派的《四離貪》也非常出名,薩迦派所有的教言都集中在這裏,這是精華。這裏面也是強調出離心。

   第叁,貪著自利非菩提。

   這一句是講菩提心,有沒有生起菩提心,就要看有沒有自私自利。真正發出菩提心的人,真正行菩薩道的人,無私心,不自利。如果你有私心、想自利,就不是菩提心。

   龍欽巴大士的《叁十忠告論》裏也講這些,對于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說,這些都非常重要。在《六種危險》裏,龍欽巴大士也強調了這種危險。爲什麼?因爲如果有這樣的習性,會斷送自己的慧命,會失去解脫的機會!對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說,對一個真正渴望解脫的人來說,多危險啊!但是我們根本沒有感覺到。學習《六種危險》時,大家一點感受都沒有。我們以這樣的一個狀態,以這樣的一個信念,能成就嗎?我覺得很難。

   我不是只說你們,也說我自己。真的,我們說得都很好聽,在豐衣足食的時候也會做一些利益衆生的事情,在茶余飯後的時候也會誦誦經、修修法。藏區有一種諺語:“肚飽被暖的時候像個修行人”。肚子飽了,凍不著、餓不著,比較舒服、順利的時候都像個修行人,看著都很有修行。一旦遇到了違緣障礙,就露餡了,就是一個普通的凡夫。

   我不是在說你們,真的是在說我自己。在這樣舒舒服服、順順利利、豐衣足食的時候,對上師叁寶的信心非常具足,很多時候還會淚流滿面,在內心深處對衆生的悲心也有一點。但是真正遇到對境的時候,真正遇到違緣障礙的時候,能保持這種信念,能保持這種心態嗎?真的,我懷疑啊!

   剛才那句諺語,我銘記在心!好好的時候都像個佛,都像個修行人,這個不正確啊!真正遇到違緣障礙的時候,你能夠堅定信念,能夠保持同樣的狀態,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有修行沒有修行,有成就沒有成就,在對境當中才會發現,在對境當中才能露出真面目。

   前幾天學習《叁十忠告論》,我體會很深,裏面講的都是我這樣的人。在表面上、形式上,確實是在學佛、修行,是在幫助他人、利益衆生。但是坦白地說,是不是沒有自私自利,也很難確定啊!“貪著自利非菩提”,不管是爲了暫時或究竟的利益,只要是爲自己,哪怕是求解脫也不行。

   前幾天在萬盞法會的蓮花燈會上,我領大家共同發心:從今以後我們再也不求解脫,也不求成佛,只求利益衆生。向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學習,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娑婆不盡誓不成佛。這種心量,廣大無邊;這種心力,無以倫比。

   不能有絲毫的自私自利,不爲自己而追求暫時或究竟的利益。爲自己求得暫時的利益,是下士道的發心;爲自己求得究竟的解脫,是中士道的發心。在這裏講的是上士道的發心,爲自己不求世間的福報,也不求究竟的解脫,那才是無私,才是不自利。

   現在很多人都是爲自己求解脫:“我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時候阿彌陀佛要來接引我。”很多人都在憂慮、擔心:“我學加行,學大圓滿,到時候阿彌陀佛會來接引我嗎?我能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呢?”這…

《《四離貪》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不能不取舍因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