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門宜默不宜喧(繼平)

  禅門宜默不宜喧

  

  繼平

  禅宗區別于其他宗派的獨特之處即在于不以學經聞教而悟入。而是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爲旨歸。禅宗排斥語言文字的教化作用,祖師們在接引弟子時,往往不是苦口婆心地勸導,而足以一種獨特的形象暗示,隱喻、反诘或是一種動作,甚至是一種表情宋表達無限的禅意,使弟子在無聲的教化中明見禅的意境。

  雲門文偃禅師(864—949)是唐代雲門宗的創始人,俗姓張,嘉興(今浙江嘉興)人。文偃禅師從小依空王寺志澄出家,跟志澄學律數年,對律宗很有研究。睦州(今浙江建德)陳尊宿住龍興寺時。文偃禅師非常仰慕陳尊宿之名,于是便前往參禮。陳尊宿接人一向以機鋒險峻著稱,平時經常閉門不出,不輕易接引宋參者。文偃宋時,陳尊宿看見文偃就關門不讓進。文偃敲門,陳尊宿說: “你來做什麼

  ”文偃說: “我有事不明白,來求你開示。”陳尊宿拉開了門,文偃正准備進,陳尊宿又把門關上了。一連叁日都是如此。第叁天,陳尊宿再打開門,文偃急步搶入,陳尊宿一把抓住文偃:“快說!快說!”文偃剛要張口,陳尊宿一把又把文偃推出了門,在關門時夾住了文偃的腳,文偃刹那開悟了。

  文偃禅師開悟之後,到福州跟隨雪峰義存禅師多年,得到義存禅師的禅法真傳。後又到嶺南爲靈樹智聖禅師的首座。經叁十多年,後層雲門山弘法,開創雲門宗。

  雲門禅師—“生有許多求法弘法事迹,也有許多度化弟子的善巧方法。有一年夏天,天氣炎熱,後漢劉王堅持禮請雲門禅師及其寺內全體大衆到王宮內過夏。諸位法師在宮內接受宮女們禮敬問法,莺莺燕燕,熱鬧非凡。尤其劉王虔誠重法,故禅修講座,無日無之。寺中耆宿也都樂于向宮女和太監們說法。但唯有雲門禅師一人卻在一旁默默坐禅,致使宮女們不敢親近請示。

  有一位值殿的官員,經常看到這種情形,就向雲門禅師請示法要,雲門禅師總是一默,值殿官員不但不以爲忤,反而更加尊敬,還寫了一首詩貼在碧玉殿前,詩雲:

  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門宜默不宜喧。

  萬般巧說爭如實,輸卻禅門總不言。

  雲門文偃禅師作爲雲門宗創始人,面對弟子們在王宮中不停地對宮中之人說法的熱鬧景象,他不參與其中,而是默默在一旁坐禅。即使別人向他求法,他也默然不語,僅以微笑示之。文偃禅師之所以這樣做,就是他認爲禅的真谛並不在于語言文字的講說,如果以講說來引領別人開悟,便與其“直指人心”的宗旨相背離了。他默然不語的形象就是在告訴習禅者,修禅不能心向外求,而要從觀照自心中下功夫。這種不言之中卻蘊含著深深的禅意。這位值殿官員正是從文偃禅師的沈默不語中悟到了其中的真谛,因此,就寫下了這篇有自己體悟見解的詩偈貼在牆上。

  文偃禅師反對直接以言句教化學徒。文偃禅師指出,大道觸目現前,參禅者卻舍此他求,殊不知“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真如佛性如同滿月,乾坤六合都沐浴著它的光芒,條條大路都通達了悟之境。只要悟入任何一則法門,都可立地成佛。可人們偏不腳踏實地,心神散逸,利舌巧口,沈醉于禅機問答,以致于不得其門而入。殊不知祖師悟達的禅悟極境,是“門掩落花春鳥啼”的靜谧內斂、生機遠出的內證境界。

  “禅門宜默不宜喧”現已成爲禅門教化弟子所展現的一種方式。禅宗祖師教化弟子時,並不是從言教和言語上來啓示,更不在于弘法場面的盛大。他們往往是通過一種不明確說出的方式,讓弟子們能夠心有靈犀,達到通達禅師意旨的目的。他們教化弟子的形式也多種多樣,但都殊途同歸,在于啓示弟子明心見性。在教化弟子的具體方法上,他們也會采用暗示、隱喻、反诘、動作等多種方式。

  所謂暗示就是不明白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言語或示意的舉動使人領會。暗示是許多祖師面對修學有所成就,卻又沒有見自本性的弟子所經常采用的教化方法。通過暗示的方式,使弟子能夠放棄對教理名相的執著,從而能夠從觀照自心中觸緣開悟。禅宗史上有許多公案都是通過暗示的方式來打破弟子對語言名相的執著,使他們能夠改正悟道過程中的偏差,從而能夠明心見性。

  對于教化弟子采用的暗示方法,最著名的是俱祗禅師一指禅的公案。杭州天龍法嗣嫠州金華山俱胝和尚,曾因爲實際尼師的求法不能回答,決心外出參訪求法,其行爲感動了護法神,護法神勸其不離草庵,會有肉身菩薩爲其說法。不久,天龍和尚遠道來訪,俱只和尚喜出望外,趕快恭迎入庵,禮座畢,並以前事相告。天龍和尚並沒有開口說話,只豎一指頭相示,俱祗和尚當下大悟!

  此後,凡有向他參問的,他都只豎起一個指頭,而不說別的。他在晚年總結說: 自從悟透了天龍的一指禅,一生都受用不盡。俱祗和尚的一指禅是在暗示參禅者,禅的境界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說明的,也不是心外求法能得到的。它必須通過親身的體驗去獲得,而不是簡單地接受或模仿他人的經驗和體驗。

  俱只和尚的“一指禅”是自己深悟佛法之後來示人的,當其弟子不明其理,也學著他的樣子來示人時,俱只毫不留情地剪掉了他的手指,讓他能夠在陣痛中體悟禅的深意。禅需要有自己的切身體驗和覺悟,需要從內心宋下功夫。這樣,問禅之人在看到俱只和尚的“一指禅”時,便會消除妄想情見。從而從內心中宋體會禅境。

  暗示的公案還有禅林中著名的“祖師西來意”的禅林常用語,又稱“西宋祖師意”、 “西來意”、 “祖意”,表示佛法之奧義、禅理之精髓。在禅林之中,有許多記載“祖師西來意”的公案。如:學僧問馬祖: “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西來意。”馬祖: “我今天太累了,不能回答你,去問智藏禅師吧!”學僧乃去問智藏,智藏: “爲什麼不向馬祖請教

  ”學僧:“馬祖讓來問你。”智藏: “我今天頭暈,不能回答你,去問百丈懷海吧!”學僧問懷海,懷海說: “我也不會。”面對學僧對“祖師西來意”的提問,不管是馬祖還是智藏,抑或是百丈禅師,都沒有給予直接回答,他們是通過暗示的方式來告訴學生,“西來意”只能依靠你自己去體會,而不能直說的,如果說出來就不是“西來意”了。

  隱喻也是禅林中常用指示修證的方式。隱喻是一種文學修辭手法,常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詞,把某事物比喻成和它有相似關系的另一事物。通常也叫暗喻。在禅宗公案中,隱喻通常用看來平時習見的話語或事物表示另外一種佛法深意。如《景德傳燈錄·馬祖傳》中雲: “百丈問:如何是佛法旨趣

  師雲:正是汝放生命處。”這裏馬祖道一禅師借用安身立命之處比喻佛法深旨。

  反诘也是禅門啓示弟子的方法。反诘也就是反問,即當事人反過來對提問人發問。在禅宗史上,有許多禅宗祖師通過反問的方式宋截斷禅子的妄見情思,從而使他們在言語道斷,心思路絕中開悟。馬祖道一禅師在開法傳禅的過程中,有僧問他: “如何是西來意

  ”師雲: “即今是什麼意

  ” (見《景德傳燈錄·馬祖傳》) “西來意”即達摩來華的用意。這是禅僧參問常用的話題。馬祖用反诘語表示對此無法用語言答,讓他自己省悟。

  禅宗祖師接引弟子的方式多種多樣,除了暗示、隱喻等方式之外,還常常會通過動作、眼神或手勢來教化和引導弟子。在禅宗史上有許多禅師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宋開示學人的。

  曾有尼問師(趙州禅師): “如何是密密意

  ”師以手掐之。尼曰“和尚猶有這個在。”師曰: “卻是你有這個在。”

  趙州禅師在面對尼師的提問時,用手掐的動作告訴她佛法的深意不是以語言文字來表述的,只能靠一個人自證自悟方能體會其中的滋味。

  誰知女尼並沒理解禅師的深意,反而對趙州的這一行爲感到吃驚,就說: “和尚猶有這個在。”女尼心中所說的“這個”是指世俗的男女之情,在女尼看來,你趙州禅師是一位聲名遠播的開悟祖師,竟然還沒有破除男女之間的色情之心,這是與戒律相違背的。趙州知道女尼沒有破除對男女的情見,所以,接著他就對女尼說,不是我有這個在,而是你有這個在。因爲對一個開悟的祖師而言,他的心中是沒有性別色相方面的分別執著的。

  采用動作開示學人的還有德山宣鑒禅師的公案。德山宣鑒禅師是唐代著名高僧,他曾到龍潭禅院參學龍潭和尚。他在與龍潭和尚進行了一番論戰之後,就決定在龍潭寺住下了。

  一天夜裏,他侍立在龍潭身邊,龍潭說: “夜已深了,你先退下去休息吧。”

  德山就向龍潭道別,掀起簾子往外就走,可外面漆黑一團,德山不得不折轉回來,說: “外面黑”。

  龍潭便點燃一枝燭火遞給德山。

  德山正想接過來,龍潭卻又把燭火吹熄了。

  德山頓時豁然開悟,龍潭和尚吹熄燭火這一動作旨在告訴德山禅師:明亮或黑暗,只是特定條件下的暫時現象,一旦條件消失,明和暗也就不複存在,而人的清淨本心不會被外在的明或暗迷惑困擾。外面黑,正是當時德山的心境,即正坐在百尺竿頭,如果機緣成熟了,就會打破這種叁昧,獲得自覺,這時人才會悟道。

  德山從此悟出了“明心見性”的南宗妙趣,不再拘泥于佛經。

  從以上論述可知,禅門的教化並不是像佛教其它宗派那樣采用讀誦經典,聽人講說的方式來讓習禅者成就,而是通過暗示、隱喻、反诘、動作等各種無聲的引導方式教化學人,使他們能夠從觀照自心中見自本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