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偈中的春天(釋然)

  禅偈中的春天

  釋然

  偈,又作偈頌,當初是釋迦牟尼講經說法時,爲便于聽衆傳誦記憶教義而使用的一種有韻文體,同譬喻故事一樣爲方便法門。自佛陀以後,高僧大德多有所作,故而在佛教經論中,偈頌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偈頌由于篇幅短小,形式活潑,重質而少文,長于理念而短于抒情,因此禅師們樂于借用,或發明心要,或證悟體性,或轉述禅理,或開示學人。

  禅偈是禅與詩的結合,同唐詩和宋詞一樣,禅偈也在數千年的曆史浮沈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它既有禅的深刻思想又有詩的意境之美。這種結合大致有兩種形式:援禅入詩,借詩指禅。第一種是指將禅義引入詩中,以提高詩的意境。第二種是指借詩的形式,來標指禅宗義旨或表達證悟之境。

  禅偈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一顆耀眼的明珠,璀璨迷人。因爲本文寫的是春天的印象,故在這裏,筆者從曆代衆多的禅師們所作的詩偈中,僅撿拾些許和春天有關的具有禅理、趣味和詩情畫意的詩偈,同讀者共賞:

  正月春順時節,情有無皆含悅;

  君要知得誰力,更問誰教誰決。

  (《正月偶成》法眼文益)

  法眼文益禅師是法眼宗的創始人,他融華嚴于禅宗,提倡禅教合一思想,是五代時期禅宗內最爲傑出的大家。這首《正月偶成》不同于我們以前所鑒賞的唐詩和宋詞的文風,它並不關注景,而是更側重于物的“識”。

  詩偈的開篇即引出春天時節這一主題,寫出正月裏,春天順應時節到來。接下來呢

  既然是春來,那麼有情(如人和各種動物)無情(花草樹木、山石水土等)的萬物全都是一派生機欣然向上的景象。然後禅師又生出這樣的疑惑:這樣的生機全是靠了誰的力量才來的呢

  是春天嗎

  是自然萬物本身嗎

  當然,這個問題真是讓人費解,也沒有人可以作個決斷。

  禅師在這裏借春天的自然之境,來比喻禅宗的修行和證悟,有了疑問必須自己去解決,只有當自己徹悟之後才能和萬物一樣感受到春天所賦予的愉悅。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尋春》無盡藏)

  無盡藏,是唐朝比丘尼,她的這首尋春詠梅詩偈,千百年來在佛門中廣爲流傳。偈的前兩句描繪其到處尋春,踏破芒鞋,入嶺穿雲,但卻一直找不到春天的蹤迹。這正如同那些參禅問道的人一樣爲了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而不辭勞苦,參訪寺院或高僧大德,可結果仍是覓而不得。

  春天到底在哪裏

  尋春而不見春的人落莫歸來,無意中拈起梅花來嗅,才真切地感覺到芳香撲鼻。于是倏地心頭一明,春天原宋早已經來到了這裏,在枝頭上,在花香裏,已經昂然怒放了!

  無盡藏以尋春人嗅花來比喻那些心外求法的人,即算是費心勞力,尋師求道,還是不能開悟,只有回歸本心,才能發現真如法身人人具足,何須外求呢

  

  叁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見桃花》靈雲志勤)

  靈雲志勤初參沩山靈佑禅師,每日苦參公案,卻無所得,心中感到無比的苦悶。一天,他從禅堂裏走出,到庭院中活動。時值春日,百花爭豔,一片熱鬧景色。靈雲志勳邊走邊欣賞,不期然的,一株桃花橫在了眼前,他剛想伸手拂開,突然那豔然多姿的桃花觸動了他的心扉,令他若有所悟,這意外頓時讓他喜不自勝,于是寫下了這首桃花悟道詩。

  在求道的過程中,人們往往舍近求遠,甚至走很多冤枉路。靈雲志勤禅師以“叁十年來尋劍客”一句來自喻自己求道之辛苦漫長。在這個過程中不知見了多少回“抽枝”“落葉”這樣春秋交替的情景,也暗示自己不甘放棄,孜孜不倦地追求。當見到桃花後,才頓然明白,原來道就在生活中,就在這****滿園裏,就在這桃花之上。既然洞悉個中底細,那還有什麼可疑的呢

  

  門前綠樹無啼鳥,庭下蒼苔有落花;

  聊與東風論個事,十分****屬誰家

  

  (《門前綠樹》 酒仙遇賢)

  這首詩偈不同于酒仙遇賢禅師其他詩偈的戲谑之風,非常的工巧而又寓意深長。

  詩偈的前句以“無啼鳥”和“有落花”形成一無一有、動靜如如、自然甯靜的春天景象。後句則以擬人的手法寫出禅師與春風論道,而發問哪裏不是十分****呢

  山川大地,樹木溪流,繁花綠草,哪個不是清淨法身

  何況如今這本就是一派“綠樹有啼鳥,蒼苔無落花”的喜人****!真正達到了聲色俱全,法性圓成,觸日菩提的禅境之美。

  春雨與春雲,資生萬物新;

  青蒼山點點,碧綠草勻勻、

  雨霁長空靜.雲收一色真;

  報言修道者,何物更堪陳

  

  (《示衆偈》 汾陽善昭)

  汾陽善昭禅師是臨濟宗的著名大師,這首《示衆偈》是其向弟子們開示用功之道的心地法門。

  雲行雨施,春天才能萬物一新,煥發生機,使得蒼山青翠點點,使得草叢——片碧綠。而就在這春雨乍收,山野蔥郁之間,長空顯得分外的甯靜,雲層散盡後,萬千景物看上去如此純粹真切。最後,禅師提出了他的見解: “這些境象,對照自己的內心禅境,哪個更真實,誰又勝過誰呢

  ”

  禅師旨在告訴修道弟子:我們的心中固然需要有春雲春雨的祥和之氣,但其真如妙性,卻如春雨初霁後的長空一般,淵覺靜寂,純明澄澈。

  片片殘紅隨遠水,依依煙樹帶斜陽;

  橫筇石上誰相問,猿嘯一聲天外長。

  (《山居》雲峰文悅)

  雲峰文悅禅師繪聲繪色地爲我們描摹出這幅禅者的春憩圖:暮春之際,落花紛紛揚揚,許多就隨著水流飄然去了遠方。而斜陽下,輕煙籠罩著綠樹,讓人心生憐惜春景之情。 “橫筇石上誰相問,猿嘯一聲天外長”,禅師此時在做什麼呢

  把竹杖橫在石頭上,舉目遠眺。這時雖沒有人問話,卻有一聲猿啼,猶如空際飛來。

  這裏的“猿嘯”亦可解爲禅師之嘯,如同獅子吼,又如同趙州喝,那是一種心與境融合後的歡欣之情,叁世諸佛,一切聖賢,八萬四千法門,百幹叁味無量妙義,于此一嘯中,皆悉具足。

  北固樓前一笛鳳,斷雲飛出建康宮;

  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細雨中,

  (《潤洲》 仲殊)

  仲殊,爲北宋僧人、詞人。字師利。本姓張,名揮,仲殊爲其法號。

  他所寫的這首七絕詩,受到了許多人的稱贊。北固樓前,仲殊禅師駐足遠眺,耳邊是風中隱約的笛聲,而禅師此時的心境也必是非常閑適的!更不必說,春和景明,白雲悠悠。一個“斷”字,不僅顯示出絕妙的生機,而且也折射出曆史的余韻。在詩偈的最後,禅師贊美江南的到處是碧綠芳草,顯得那麼青幽喜人,而江南又是個多雨的地方,春天幾乎都被這雨搶去風光。他發出了自己的感歎:多少往事都已化作煙塵隨風飄灑,唯有那不變的****常駐人間!

  對于這首詩,清人翁方綱在《石洲詩話》中評道: “僧仲殊“北固樓前一笛風”一首,亦唐人佳境。”

  風蒲獵獵弄春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

  (《臨平道中》道潛)

  杭州永明寺道潛禅師是清涼文益禅師之法嗣,持戒精嚴,讷于言,敏于行,工于寫詩,喜遊方,居無定所。春末時節,道潛禅師在行腳途中,路過位于杭州西北處的臨平山,遂寫下了這首風格清麗、別致的小詩。

  在一開始,禅師就以極其清靈的筆法,巧妙地給讀者描繪出江南特有的一派春景:春風輕輕地撫弄著臨平山下那成片的蒲草,一陣一陣像波浪鋪排開去,以至于那飛倦了的蜻蜒想在蒲草上歇息一下都不能那麼自在,因爲落腳點總是在風中搖擺不定。後句則寫臨平山下逶迤的道路兩邊,大大小小的水塘裏,那些蓮花都開滿了,使人誤以爲整個世界都變成了蓮花淨土。

  道潛禅師還有首非常有名的《口占絕句》,是當年蘇轼移守徐州時,禅師去訪問他,蘇轼遣官妓馬盼盼求詩,道潛笑作:

  寄語東山窈窕娘,好將幽夢惱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

  詩意說,你這位多情美麗的巫山神女,還是去撩逗那楚襄王一類的多情人去吧。至于我這位和尚,早己無意于人間的歡愛了。柳絮沾泥後,春風再也吹拂不起,道潛以此來比喻自己心性沈靜,不會受美色的逗引了。後人常用柳絮沾泥宋形容懶開倦眼看紅塵的逍遙超脫而又略帶幾分倦怠的禅心。

  竹暗不通日,泉聲落如雨;

  春風自有期,桃李亂深塢。

  (《題西湖僧舍壁》清順)

  這位清順禅師是宋朝人,他與當時著名的大文豪蘇東坡是文友。而他們之間的相識也緣于這首五言絕句。據《宋詩紀事》中記載,蘇東坡在仁和縣湯村鎮開運河時,有一天即興遊西湖,在某一個僧人居住的房子裏不期然地看到了這首小詩,深爲其中的文采所吸引,于是便尋到了作者清順禅師,之後二人交遊唱和,詩文往來,遂成一段佳話。

  詩偈的首句重在一個“暗”字,以此突出竹林郁郁蔥蔥,遮天蓋日之景象,同時也表現出叢林寺院的幽寂。 “泉聲落如雨”則以動宋襯靜,將清淙的泉聲和其飛落如雨的形狀引到了讀者面前,非常形象生動地將林間景致展現出來。

  末句中,清順禅師又以一個“自”字和一個“亂”字把這“春風”和“桃李”寫活了,仿佛一切花草樹木都具有了靈性。全詩無一禅語,不著一字,卻極盡風流,令人領略到天然的禅趣。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杏花寸》 志南和尚)

  詩句“吹面不寒楊柳風”已經成爲今人描寫春風的名句了,而志南和尚也因作了這一絕句在文壇得以立一足之地。

  參禅的志南和尚和許多禅師一樣,在深山裏結一茅篷獨住,在這裏遠離塵世的繁華和世俗煩惱。而那些參天的古樹成蔭,也正好爲禅者遮蔽風雨和驕陽,仿佛是禅者最貼心的依靠。杖藜此時在志南和尚…

《禅偈中的春天(釋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