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道自然
通德
昔日佛祖在靈鹫山爲衆說法時,不著言詞,惟拈花示衆。當時與會百萬人天大衆皆面面相觑,無法會意。唯有迦葉尊者當下靈犀相應,面對佛祖破顔而笑。于是佛祖欣然開口: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這就是“禅”的起源,以心傳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倘若必須得以文字宋給禅下一個定義的話,我想,青原惟信禅師的一段禅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老僧叁十年前未參禅悟道之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了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或者誠如現代禅門大德星雲法師所概括的那樣:禅是修行,禅也是生活。搬柴運水是禅:行住坐臥是禅:方便靈巧是禅:逆來順受是禅。也或者說禅是一種感悟,是一種人生態度,也可以是一種智慧,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無關美與醜,無關是與不是。
下面我們來看兩則禅宗裏的小故事:
有一位老婦人出錢建造了一座寺舍,她發誓要爲佛門造就有道高僧。經過精心挑選,一位幸運的和尚被請到寺裏接受供養。老婦人讓仆人送飯服侍,從不間斷。那個和尚倒也耐得寂寞,除了朝觀雲霞,暮看溪流之外,整天就是坐在那裏靜靜參禅。
叁年後,老婦人改派一位貌美如花的少女送飯侍候和尚。有一天,按照老婦人的吩咐,少女在給和尚送飯時,一把將他摟抱住了: “現在這個時候,你怎麼樣
”
和尚毫無所動: “枯木倚寒岩,叁冬無暖氣。”
少女回來把經過情形報告老婦人,並贊賞和尚的深厚定力。不料老婦人跺腳歎息:“我二十年只供養了一個俗漢!”隨後老婦人將那個和尚趕走了,緊接著,她又一把火曉掉了那座寺舍。
另一則故事則說有一位老禅師收養著一個童子。這童子並不知佛門規矩,爬樹捉蟬,整天遊玩,和一般人家的孩子並無兩樣。就是見到老禅師,他也嬉皮無忌,有時還像孫兒似的摸著老禅師的光頭撒嬌。
有個行腳僧來到寺裏寄宿,住了幾天,他對那童子的頑皮非常看不慣。有一天,在老禅師早上出門之後,他便將那童子叫住了,嚴詞峻句,教以寺院的禮儀。
小孩子家學東西就是快,到了晚上,老禅師剛從外面回來,這童子馬上上前行禮問安。老禅師很驚訝: “誰教你的
”
那童子回答: “堂中新宋的和尚。”
老禅師找到行腳僧,冷冷問道: “上座挨家行腳,居心何在
”行腳僧一愣:老當家臉色很不好看,難道自己有什麼地方做錯了嗎
老禅師于是講明原委: “我這童子養了兩叁年了,活潑可愛,誰讓你以世俗之法教壞他
快收拾東西走人吧!”
暮色蒼茫,那行腳僧被趕出了寺院。
兩則故事的對比告訴了我們:禅是活的,禅不是死的。刻意的堅強、冷漠不是禅,發自內心的活潑自在才是禅。禅,不是死水一潭,真實的禅是有情感、有思想、充滿生活的氣息。
禅也是方便的、善巧的,不是呆板的、墨守成規的。爲了說明這一點,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則故事:
有兩個寺廟,其中一個寺廟的僧人如果去菜場買菜,一定要經過另一個寺廟。而每當此時,這個寺廟的僧人總是要出來與之“鬥法”。
一天早上,一個小和尚去菜場買菜,剛路過這個寺廟門前,就見該寺廟有個小和尚出來,攔住了去路。 “你到哪裏去
”小和尚問道。
“腳到哪裏,我到哪裏!”買菜的小和尚回答道。
問話的小和尚無話可說,敗下陣來,只好回去請教自己的師父。師父面授心機,說: “明天繼續問他,他如果還是這樣回答,那你就問:如果沒有腳,你到哪裏去
他一定就回答不出了!”
第二天,這個小和尚早早地就等在寺廟門前,以爲自己這次一定勝券在握了!一看見昨天那個買菜的小和尚提著菜籃走過來,就急不可耐地沖上前去問: “你到哪裏去
”
“風到哪裏,我到哪裏!”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問話的小和尚再次語塞,不知如何回答。只得再次回去請教師父。
師父這次有點不高興地說: “你怎麼這麼笨啊
你就問他:如果沒有風,你到哪裏去
他一定答不出來了!”而且,師父進一步補充說, “如果下次他再隨便編個名目,比如,水到哪裏,我到哪裏。那你就問他:如果沒有水,你到哪裏去
他一定答不出了!”
聽了師父這番話,小和尚高興極了!他心裏想,自己明天一定贏定了!看你還能變出什麼花樣!于是第二天,小和尚又早早地就等在寺廟門前,一看見那個買菜的小和尚提著菜籃走過來,就又再次急不可耐地沖上前去問: “你到哪裏去
”
“我到菜場去!”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問話的小和尚再一次無言以對。
禅不主張人有執著之念,也沒有絕對的是與不是,禅的本質無非是要使人獲得心靈的自由,從種種造作和心理防衛機製中解脫出來,而問話的小和尚之所以次次落敗源自于他失去了自己思考的自由,只是一味地圍著別人打轉。
禅是渡人過河的船,也是佛針對紅塵衆生的因病與藥。
一位禅師在講禅,說: “禅可以斷除人的無明煩惱。”
這時有個人出來反駁說: “我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煩惱,請問禅師:什麼叫無明
無明是怎麼産生的
”
禅師說: “這麼簡單愚蠢的問題你也能提得出
”
這人立刻惱怒起來,氣沖沖地說: “你不回答也就算了,爲什麼要侮辱我
”
禅師笑了一下說: “這就是無明,無明就是這樣産生的!”
禅還提倡人們要活在當下。因爲人生不可以重來,也不可以跳過,因此只有把握現在才有意義。而活在當下最主要的是要體味自然,有一顆平常心。
曾經有一個僧人這樣問香林澄遠禅師什麼是禅,禅師回答說: “早晨參拜,晚上請安。”
又有一次,一位僧人問大珠慧海禅師:“你修行禅道是否用功
”大珠禅師回答說: “用功啊。”僧人又問: “那你又是如何用功的呢
”禅師說: “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僧人又問: “所有的人都是如此, 豈不是和你一樣用功嗎
”禅師說:“不一樣的。”僧人很奇怪,又問: “又有什麼不一樣嗎
”禅師回答說: “有些人該吃飯的時候不想吃,百般挑撿:有些人該睡覺的時候不肯睡覺,千般計較。所以不一樣。”
六祖曾說“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其實就是讓人們消除“分別心”。不要只看到風和幡,而應該去關注自己的內心,關注自己只看到風或幡的原因!所以,“凡者見二,智者了達!” 該你做的,你就去做,不要斤斤計較,患得患失,這就是“平常心”!
想想早晨參拜,晚上請安,吃飯、睡覺,這些都是僧侶們每天要做的事情。但是這些看起來如此簡單的事情,究竟又有多少人能夠安穩地做到呢
很多時候,我們的心在吃飯、睡覺的時候,還在百般挑揀、千般計較。由于執迷太多,稍不如意,便耿耿于懷:略有不順,就郁郁寡歡。丟卻了平常之心,而且貪圖的越多,煩惱也就跟著越多。如若我們的心能夠放下挑撿和計較,去掉執著,雖終日吃飯睡覺,卻不貪不厭,不任起顛倒妄想,其實當下就是參禅。
昔日玉琳國師的師兄,終日睡覺,別人卻以爲他懶惰。其實他的睡與他人不同,于睡中無妄念顛倒,寂寂然,惺惺然。他的功夫其實超過玉琳。所以慧海禅師說: “解道者,行住坐臥無非是道;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種喜悅,無需向外追求快樂。當我們能珍惜生活的點點滴滴,領會其獨一無二的意義,就能從中享受禅悅。心無顛倒,禅就在當下,即在自心當中,只要反觀自心,隨時都可獲得。也因此藥山惟嚴禅師,仰望上蒼,說道: “雲在青天水在瓶”!趙州禅師,一轉身,丟下一句話來: “吃茶去。”……
很簡單,諸位禅師是要告訴我們:禅,就是自然而然,就是原本如此,就是持有一顆平常心,安住于當下而活!行者若能做到念念不思過去,念念不想未來,亦念念無住于現在,即能于現前一念上,契會“拈花微笑”的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