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禅詩中感受寺院的自然禅(蔣譜成)

  從禅詩中感受寺院的自然禅

  蔣譜成

  當今的旅遊,寺院是大家觀光參谒的首選景點,這主要是因爲寺院含有我國深厚的佛教文化和金碧輝煌的民族建築藝術等傳統文化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寺院裏優美的生態自然環境,給人一種寂靜空曠,回歸自然的感受,能使人從心靈上得到一次慰藉,一次洗禮,——次平衡。特別是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大家都處于緊張的競爭之中,更需要這種暫時的放松和解脫。

  我也喜歡到寺院去看看,特別喜歡在寺院那林蔭下,小徑上漫步,如果帶上一本閑書,坐在院內小亭之中,慢慢地翻看,那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還會有一種王維詩中所寫“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宋”的感覺。

  描寫寺院環境之美的禅詩,首選應該是唐代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禅院》,其詩曰: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籁此俱寂,但聞鍾磬音。

  其詩旨意趣深遠,風格清新,把破山寺禅院,即江蘇常熟虞山北麓的興福寺刻畫得如此美好。常建從首聯開始便一直寫景,始終圍繞著寺院自然生態環境的蒼翠、空曠、幽雅、靜寂,以及和諧、優美去描寫,特別是颔聯, “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意趣多多,禅味濃濃,令人回味無窮,至今傳誦不衰。

  宋僧守诠《題梵天寺》詩,也是一首描寫寺院環境的禅詩。據張岱《西湖尋夢》卷五《西湖外景》中“梵天寺”條載:

  ……東坡悴杭時,寺僧守诠住此。東坡過訪,見其壁間詩有:

  落日寒蟬鳴,獨歸林下寺。

  柴扉夜未掩,片月隨行履。

  惟聞犬吠聲,又入青蘿去。

  東坡援筆和之曰: “但聞煙外鍾,不見煙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濕芒履。惟應山頭月,夜夜照來去。”清遠幽深,其氣味自合。

  守诠《題梵天寺》禅詩,他是題在梵天寺的牆壁上,蘇東坡遊覽梵天寺時,看到牆上的詩,感到清婉可愛,禅意盎然,于是詩興大發,步守诠詩韻,題寫了<<梵天寺見僧守诠小詩,清婉可愛,次韻》,這段詩話在《宋詩紀事》卷九一中也有記載。據《冷齋夜話》載,僧守诠在當時是一位名氣很大的禅師,遊山玩水,放任自在,還“佯狂垢汙”,但他的詩寫得好,大有山野林泉氣。周紫芝《竹坡詩話》中說守诠《題梵天寺》有“幽深清遠,自有林下一種風流。”這評說是十分恰當的。

  “落日寒蟬鳴,獨歸林下寺。柴扉夜未掩,片月隨行履。”太陽西下,蟬鳴聲聲,行腳歸來的獨僧,緩緩地走進被樹林掩蔽的寺院。說是寺院,事實上就是一個簡陋的小庵,走進後連木頭門都不用關,于是隨行的月亮也尾隨他進了院內。詩句確實清麗幽雅,雖然沒有怎麼描寫寺院環境,但我們仍然可從詩中體會寺院的清靜,仍能看到寺院藏匿在蒼翠的樹林之中,曲徑在林中慢慢地延伸。

  寺院正因爲有這種自然生態環境美,所以那時的文人、官員也喜歡到寺院去尋求清靜,他們清靜了,可寺院的僧人清靜不了。明·馮夢龍的《笑史·半日閑》載: “貴人遊僧舍,酒酣,誦唐人詩雲: “因過竹園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僧聞而笑之。貴人間僧何笑,僧日: “尊官得半日閑,老僧卻忙了叁日。,”這裏唐人詩是指唐·李涉《題鶴林寺壁》詩,詩曰: “終日錯錯碎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馮夢龍說是笑話,事實確有其事,就好似蘇東坡這次一大幫人又來到了梵天寺,要吃要喝,僧人們要燒水泡茶,刷鍋煮飯等,有時還得爲其准備飯菜,叁天還不一定對付得了。所以就有“惟聞犬吠聲,又入青蘿去”的情況發生,只要一聽到狗叫,就知道又有客來訪,這時僧人只好悄悄地于側門出去,順著小徑向山林深處走去。因此,蘇東坡說: “時主僧皆出,庭戶寂然,徙倚久之。”

  唐“大曆十大才子”之一盧綸也曾寫過一首《過仙遊寺》,詩中贊美寺院的自然環境,其詩曰:

  上方下方雪中路, 白雲流水如閑步。

  數峰行盡猶未歸,寂寞經聲竹陰暮。

  盧綸是在雪後去訪仙遊寺,所以才有山間白雲飄浮,遊動于峰巒,山下流水潺潺,穿行于山谷,它們是那樣地從容自在,好似在悠閑自得地散步。作者在山峰中轉悠,余興未盡,流連忘返,在暮色中看到一片竹林,在這寂靜幽深的竹林裏,傳宋一陣陣悠揚動聽的誦經聲。詩人在詩的最後也沒有說出遊仙寺,但我們讀完詩,卻知道遊仙寺就在那竹林之中,從遊仙寺中傳出悠揚、祥和、悅耳的誦經聲,也知道遊仙寺周圍的自然環境,無形之中,就給我們一種世界萬物皆有知有情之感。

  自古至今,描寫寺院自然生態環境的禅詩確實不少,從這些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寺院的環境美,感受寺院那種原始自然、寂靜空曠、萬物和諧的自然禅境。

  

  

  

✿ 继续阅读 ▪ 禅道自然(通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