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圖報·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報恩品》講記 第一講 本經的介紹

  下篇知恩圖報.《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講記

  “知恩報恩”,是佛陀倫理思想的重要法則,被認爲是做人應具有的起碼道德。星雲法師“人生二十最”有雲:“人生最大的擁有是感恩。”

  一首《生活在報恩的世界裏》說得好:

  給遺棄你的人報恩吧,因爲他教導了你要自立;

  給傷害你的人報恩吧,因爲他磨練了你的心志;

  給欺騙你的人報恩吧,因爲他增進了你的見識;

  給鞭撻你的人報恩吧,因爲他消除了你的業障;

  給絆倒你的人報恩吧,因爲他強化了你的能力;

  給斥責你的人報恩吧,因爲他助長了你的定慧。

  第一講

  本經的介紹

  有一位老法師講經講得好,可是講經的時間過長,每次都要講兩叁個小時。開始的時候,聽經的還有幾十個人,慢慢地聽的人越來越少,等經講完,就只剩下一位老太太了。老法師就表揚這位老太太,說那些人都有事不來聽了,就你還不錯,一直堅持到最後。老太太說:“老法師,你坐的那把椅子是我們家的,我等著要搬那把椅子,不然我也老早就不來了。”

  這個笑話說明,講經不容易,聽經更不容易。第一是要有時間,第二是要有耐心,第叁是要聽得懂。一點也聽不懂,聽著聽著就覺得沒有意思了。今天講的這部經叫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由于篇幅關系,不可能整部經都講完,所以只講其中的《報恩品》。《報恩品》分上下兩部分,也很長,只能重點講其中報四恩的內容。

  1

  本經是中唐時期由北天竺國般若叁藏翻譯的。根據《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七雲:“《本生心地觀經》一部八卷,禦製序,貞元六年(790年)庚午譯。”經典譯出之後,受到憲宗皇帝的重視,並爲此寫了一篇序言。這篇序言大約寫于公元812年,可知此經的翻譯距現在也有將近一千二百年的曆史了。

  這部經翻譯的因緣和皇室的重視有關。首先是在唐高宗時代,由獅子國(獅子國就是現在的斯裏蘭卡)的國王把梵本貢獻給唐朝的皇帝,此經就一直秘于深宮,受到皇家的供養。然後到德宗時代請般若叁藏翻譯出來,又由憲宗皇帝親自製序流通。序言說:“如來秘藏,曆塵劫而初開;大乘真理,超沙界而方證。燭其昏昧,示以津梁。俾披閱之者,甘露灑于心田;曉悟之者,醍醐流于性境。”這部經到唐憲宗的時候,才能夠像久封在塵沙裏的寶藏一樣重新打開了,施衆生以津梁,灑甘露于心田。皇帝要爲一部經書寫一篇序言,在曆史上雖然也有過,但是並不多見。《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能夠受到獅子國的國王和唐朝幾代皇帝的重視,可見這部經非常重要。

  2

  這部經是由唐代罽賓國的般若叁藏翻譯的。關于般若叁藏其人,在《宋高僧傳》上有兩個傳,一個是“釋智慧傳”,一個是“釋般若傳”。不知是當時寫高僧傳的人搞錯了,還是現在的人搞錯了。現代人把他看成一個人,我看過之後覺得這兩篇傳的內容差不多,不過“釋智慧傳”稍微長一些。究竟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我一時也還沒來得及研究,只是感覺到古書上也有一些問題。古人也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現在的人編輯《佛光大辭典》,經過研究就把兩個傳並在一起,所以我也把這兩個人糅合在一起,說釋般若就是釋智慧。

  根據《貞元釋教錄.般若叁藏傳》的記載,般若叁藏法師的生年是公元734年,他大約五十多歲時來到中國。般若叁藏法師七歲出家,所讀誦的小乘叁藏典籍全都能背誦下來,然後又學習大乘論典,背誦了幾十萬首偈頌。印度的法師首先要在本國取得叁藏法師的資格,才能夠到外面弘法。般若叁藏是在那爛陀寺學習佛法的。

  佛涅槃後大約有五百年的時間,由于沒有文字的記載,佛經的流傳就靠背誦記憶,所以出家人天天在師父那裏學背經。印度人有超凡的記憶力,可能比職業圍棋手還要厲害。印度的佛教經典最初都是頌文的形式,後來才慢慢演繹爲長行(散文)。頌文又叫偈語,每一句都由固定的音節組成,而且是有節奏的。有節奏就好背,沒有節奏就不好背。印度的頌翻譯爲漢文以後,往往變得索然無味。爲什麼呢?節奏感沒有了。再來記憶它,就非常困難。南傳佛教的傳統,背誦是第一條,小沙彌在寺院裏就是背經。泰國、斯裏蘭卡、緬甸這些國家的出家人,能夠考到最高學位成爲叁藏法師的,一定是把《阿含經》乃至整個小乘叁藏全部背誦下來。學位的高低,不僅僅要看你對佛法的理解程度,還要看你能夠背誦多少經典。中國的藏傳佛教還保持了這個傳統。一位藏傳佛教的格西,相當于漢地的博士,他能夠把許多經論完整地背誦下來。梵文翻譯成藏文,還能基本保持語言的節奏,所以還比較好背誦。喇嘛誦經尾音基本上都一樣,有韻,就好像我們讀唐詩一樣。唐詩是隔句押韻,或者是有對偶,這樣就好背誦。

  根據傳記的記載,《大毗婆沙論》二百卷,般若叁藏都能背誦下來;《瑜伽師地論》一百卷,他也能背下來。還有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方面的經典他都能背誦。那時候的出家人主要是做兩件事,讀誦和禅思,也就是誦經和打坐。如果說還有第叁件事,那就是化飯吃,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事情。那種專修容易成就,不像現在事情多、麻煩多。

  般若叁藏七歲出家,二十歲受戒,然後就遊曆諸國。那時的中國,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國家,全世界的人都向往大唐帝國,都希望到大唐帝國來傳播他們的文化。印度人想來傳播佛法,中東這些國家也想來傳播天主教、伊斯蘭教。盛唐時代的中國,國家興旺、思想開放、言論自由,所以各種文化能夠自由地傳播進來。如果不是有一種開放的政策,思想不自由,文化不能多元化,佛教要傳到中國來就很難。在中國曆史上,凡是文化發達、經濟繁榮的時代,一定是開放的時代,一定是思想活躍的時代。凡是國力衰弱的時代,一定是閉關自守、夜郎自大的時代。當今的中國深入改革、擴大開放,必然就是經濟繁榮、思想自由、文化發達的時期。

  般若叁藏除了翻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以外,還翻譯了《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和《四十華嚴》,也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入法界品》。般若叁藏既學習了小乘的叁藏,又學習了大乘的叁藏,而且還受過密宗的灌頂,所以他翻譯的經典既有顯教的,也有密教的。《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雖然有顯教的成分,但其主體是密教。《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是顯教的經典,但是裏面也有許多真言密咒。般若叁藏法師雖然在中國的譯經史、思想史方面,沒有十分顯著的地位,但是他翻譯的叁部經典都很受重視,特別是《四十華嚴》,更受重視。

  般若叁藏在貞元六年(公元790年)譯完《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本生心地觀經》之後,于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奉德宗命出使北天竺迦濕蜜羅國。《貞元錄》說:“時般若叁藏法師行年五十七矣。”唐憲宗寫序的時間,是公元812年,當時般若叁藏如果還健在,至少也將近八十歲了。據《宋高僧傳》載,般若叁藏圓寂于洛陽,靈骨葬在龍門的西崗。至于是在哪一年圓寂的,《僧傳》上沒有記載。

  3

  本經一共八卷,全稱《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又稱《本生心地觀經》或《心地觀經》,收在《大正藏》第叁冊。它是佛陀在印度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爲文殊、彌勒等大菩薩所說,出家人住阿蘭若,如何觀心地、滅妄想而成佛道的法門。所謂阿蘭若,古代叫茅蓬,叫寂靜處,現在叫精舍。如果說阿蘭若、茅蓬符合寂靜處這個意思,真正有這樣的環境,那倒是真正修行的地方。阿蘭若主要在山上,寂靜,聽不到雞犬之聲,也不會有人聲的嘈雜。安靜的地方才適合靜修,太嘈雜的地方畢竟對靜修有妨礙。本經就是爲住阿蘭若的人說怎樣觀心地、如何除妄想、如何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而成佛。

  本經共分爲十叁品。第一序品,第二報恩品,第叁厭舍品,第四無垢性品,第五阿蘭若品,第六離世間品,第七厭身品,第八波羅蜜多品,第九功德莊嚴品,第十觀心品,第十一發菩提心品,第十二成佛品,第十叁囑累品。佛經都有叁分,所謂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是講佛陀在什麼因緣下說法,正宗分是講這部經要解決什麼問題,流通分是講大家聽經後信受奉行。這部經的序分就是第一品,從報恩品到成佛品共十一品爲正宗分,最後的囑累品爲流通分。

  經分叁分,在中國是由道安法師提出來的,並得到了教界的普遍認同,當然也有人對此表示懷疑。直到唐代玄奘叁藏翻譯出親光菩薩的《佛地經論》,親光菩薩把《佛地經論》也分成叁份,人們才知道道安法師與親光菩薩的分法不謀而合。可見道安法師是先得佛心,很了不起。

  4

  在序品中,獅子吼菩薩說:“是諸如來有二種法,于叁昧中不複久住。一者大慈,二者大悲。依大慈故與衆生樂,依大悲故拔衆生苦。以是二法,于無數劫熏修其心,而成正覺。”

  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有人問:衆生有輪回,佛有沒有輪回?這裏就解決這個問題。“是諸如來有二種法,于叁昧中不複久住。”每位佛都入了大定,都是住在叁昧中,但是爲什麼不久住?因爲一有慈、二有悲,有這兩法,使得佛不忍心長期住在叁昧中,而是要依于大慈與衆生樂,依于大悲拔衆生苦。有大慈大悲,所以一切諸佛都要倒駕慈航說法度生。有大乘的大慈大悲作爲推動力,一切諸佛憫念衆生之苦,所以他不忍心長住涅槃,而是要再來世間度衆生。

  經上還說:“諸佛菩薩能觀心故,度生死海到于彼岸,叁世如來法皆如是。”諸佛如來證得涅槃,又不住涅槃,超越生死又還要重來人間。重來人間意味著重返生死來到人間度衆生,不在生死中不可能度衆生。所以說,大乘菩薩的精神,就是佛的精神。佛的精神是什麼呢?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也就是在生死中不爲生死所束縛,證得涅槃也不爲涅槃之樂所陶醉。一個有菩提心的人,長住叁…

《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圖報·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報恩品》講記 第一講 本經的介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