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图报·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报恩品》讲记 第一讲 本经的介绍

  下篇知恩图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讲记

  “知恩报恩”,是佛陀伦理思想的重要法则,被认为是做人应具有的起码道德。星云法师“人生二十最”有云:“人生最大的拥有是感恩。”

  一首《生活在报恩的世界里》说得好:

  给遗弃你的人报恩吧,因为他教导了你要自立;

  给伤害你的人报恩吧,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给欺骗你的人报恩吧,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给鞭挞你的人报恩吧,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

  给绊倒你的人报恩吧,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给斥责你的人报恩吧,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第一讲

  本经的介绍

  有一位老法师讲经讲得好,可是讲经的时间过长,每次都要讲两三个小时。开始的时候,听经的还有几十个人,慢慢地听的人越来越少,等经讲完,就只剩下一位老太太了。老法师就表扬这位老太太,说那些人都有事不来听了,就你还不错,一直坚持到最后。老太太说:“老法师,你坐的那把椅子是我们家的,我等着要搬那把椅子,不然我也老早就不来了。”

  这个笑话说明,讲经不容易,听经更不容易。第一是要有时间,第二是要有耐心,第三是要听得懂。一点也听不懂,听着听着就觉得没有意思了。今天讲的这部经叫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由于篇幅关系,不可能整部经都讲完,所以只讲其中的《报恩品》。《报恩品》分上下两部分,也很长,只能重点讲其中报四恩的内容。

  1

  本经是中唐时期由北天竺国般若三藏翻译的。根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云:“《本生心地观经》一部八卷,御制序,贞元六年(790年)庚午译。”经典译出之后,受到宪宗皇帝的重视,并为此写了一篇序言。这篇序言大约写于公元812年,可知此经的翻译距现在也有将近一千二百年的历史了。

  这部经翻译的因缘和皇室的重视有关。首先是在唐高宗时代,由狮子国(狮子国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的国王把梵本贡献给唐朝的皇帝,此经就一直秘于深宫,受到皇家的供养。然后到德宗时代请般若三藏翻译出来,又由宪宗皇帝亲自制序流通。序言说:“如来秘藏,历尘劫而初开;大乘真理,超沙界而方证。烛其昏昧,示以津梁。俾披阅之者,甘露洒于心田;晓悟之者,醍醐流于性境。”这部经到唐宪宗的时候,才能够像久封在尘沙里的宝藏一样重新打开了,施众生以津梁,洒甘露于心田。皇帝要为一部经书写一篇序言,在历史上虽然也有过,但是并不多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能够受到狮子国的国王和唐朝几代皇帝的重视,可见这部经非常重要。

  2

  这部经是由唐代罽宾国的般若三藏翻译的。关于般若三藏其人,在《宋高僧传》上有两个传,一个是“释智慧传”,一个是“释般若传”。不知是当时写高僧传的人搞错了,还是现在的人搞错了。现代人把他看成一个人,我看过之后觉得这两篇传的内容差不多,不过“释智慧传”稍微长一些。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我一时也还没来得及研究,只是感觉到古书上也有一些问题。古人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现在的人编辑《佛光大辞典》,经过研究就把两个传并在一起,所以我也把这两个人糅合在一起,说释般若就是释智慧。

  根据《贞元释教录.般若三藏传》的记载,般若三藏法师的生年是公元734年,他大约五十多岁时来到中国。般若三藏法师七岁出家,所读诵的小乘三藏典籍全都能背诵下来,然后又学习大乘论典,背诵了几十万首偈颂。印度的法师首先要在本国取得三藏法师的资格,才能够到外面弘法。般若三藏是在那烂陀寺学习佛法的。

  佛涅槃后大约有五百年的时间,由于没有文字的记载,佛经的流传就靠背诵记忆,所以出家人天天在师父那里学背经。印度人有超凡的记忆力,可能比职业围棋手还要厉害。印度的佛教经典最初都是颂文的形式,后来才慢慢演绎为长行(散文)。颂文又叫偈语,每一句都由固定的音节组成,而且是有节奏的。有节奏就好背,没有节奏就不好背。印度的颂翻译为汉文以后,往往变得索然无味。为什么呢?节奏感没有了。再来记忆它,就非常困难。南传佛教的传统,背诵是第一条,小沙弥在寺院里就是背经。泰国、斯里兰卡、缅甸这些国家的出家人,能够考到最高学位成为三藏法师的,一定是把《阿含经》乃至整个小乘三藏全部背诵下来。学位的高低,不仅仅要看你对佛法的理解程度,还要看你能够背诵多少经典。中国的藏传佛教还保持了这个传统。一位藏传佛教的格西,相当于汉地的博士,他能够把许多经论完整地背诵下来。梵文翻译成藏文,还能基本保持语言的节奏,所以还比较好背诵。喇嘛诵经尾音基本上都一样,有韵,就好像我们读唐诗一样。唐诗是隔句押韵,或者是有对偶,这样就好背诵。

  根据传记的记载,《大毗婆沙论》二百卷,般若三藏都能背诵下来;《瑜伽师地论》一百卷,他也能背下来。还有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方面的经典他都能背诵。那时候的出家人主要是做两件事,读诵和禅思,也就是诵经和打坐。如果说还有第三件事,那就是化饭吃,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事情。那种专修容易成就,不像现在事情多、麻烦多。

  般若三藏七岁出家,二十岁受戒,然后就游历诸国。那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国家,全世界的人都向往大唐帝国,都希望到大唐帝国来传播他们的文化。印度人想来传播佛法,中东这些国家也想来传播天主教、伊斯兰教。盛唐时代的中国,国家兴旺、思想开放、言论自由,所以各种文化能够自由地传播进来。如果不是有一种开放的政策,思想不自由,文化不能多元化,佛教要传到中国来就很难。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时代,一定是开放的时代,一定是思想活跃的时代。凡是国力衰弱的时代,一定是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时代。当今的中国深入改革、扩大开放,必然就是经济繁荣、思想自由、文化发达的时期。

  般若三藏除了翻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以外,还翻译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和《四十华严》,也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入法界品》。般若三藏既学习了小乘的三藏,又学习了大乘的三藏,而且还受过密宗的灌顶,所以他翻译的经典既有显教的,也有密教的。《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虽然有显教的成分,但其主体是密教。《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是显教的经典,但是里面也有许多真言密咒。般若三藏法师虽然在中国的译经史、思想史方面,没有十分显著的地位,但是他翻译的三部经典都很受重视,特别是《四十华严》,更受重视。

  般若三藏在贞元六年(公元790年)译完《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本生心地观经》之后,于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奉德宗命出使北天竺迦湿蜜罗国。《贞元录》说:“时般若三藏法师行年五十七矣。”唐宪宗写序的时间,是公元812年,当时般若三藏如果还健在,至少也将近八十岁了。据《宋高僧传》载,般若三藏圆寂于洛阳,灵骨葬在龙门的西岗。至于是在哪一年圆寂的,《僧传》上没有记载。

  3

  本经一共八卷,全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又称《本生心地观经》或《心地观经》,收在《大正藏》第三册。它是佛陀在印度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为文殊、弥勒等大菩萨所说,出家人住阿兰若,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的法门。所谓阿兰若,古代叫茅蓬,叫寂静处,现在叫精舍。如果说阿兰若、茅蓬符合寂静处这个意思,真正有这样的环境,那倒是真正修行的地方。阿兰若主要在山上,寂静,听不到鸡犬之声,也不会有人声的嘈杂。安静的地方才适合静修,太嘈杂的地方毕竟对静修有妨碍。本经就是为住阿兰若的人说怎样观心地、如何除妄想、如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成佛。

  本经共分为十三品。第一序品,第二报恩品,第三厌舍品,第四无垢性品,第五阿兰若品,第六离世间品,第七厌身品,第八波罗蜜多品,第九功德庄严品,第十观心品,第十一发菩提心品,第十二成佛品,第十三嘱累品。佛经都有三分,所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是讲佛陀在什么因缘下说法,正宗分是讲这部经要解决什么问题,流通分是讲大家听经后信受奉行。这部经的序分就是第一品,从报恩品到成佛品共十一品为正宗分,最后的嘱累品为流通分。

  经分三分,在中国是由道安法师提出来的,并得到了教界的普遍认同,当然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直到唐代玄奘三藏翻译出亲光菩萨的《佛地经论》,亲光菩萨把《佛地经论》也分成三份,人们才知道道安法师与亲光菩萨的分法不谋而合。可见道安法师是先得佛心,很了不起。

  4

  在序品中,狮子吼菩萨说:“是诸如来有二种法,于三昧中不复久住。一者大慈,二者大悲。依大慈故与众生乐,依大悲故拔众生苦。以是二法,于无数劫熏修其心,而成正觉。”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人问:众生有轮回,佛有没有轮回?这里就解决这个问题。“是诸如来有二种法,于三昧中不复久住。”每位佛都入了大定,都是住在三昧中,但是为什么不久住?因为一有慈、二有悲,有这两法,使得佛不忍心长期住在三昧中,而是要依于大慈与众生乐,依于大悲拔众生苦。有大慈大悲,所以一切诸佛都要倒驾慈航说法度生。有大乘的大慈大悲作为推动力,一切诸佛悯念众生之苦,所以他不忍心长住涅槃,而是要再来世间度众生。

  经上还说:“诸佛菩萨能观心故,度生死海到于彼岸,三世如来法皆如是。”诸佛如来证得涅槃,又不住涅槃,超越生死又还要重来人间。重来人间意味着重返生死来到人间度众生,不在生死中不可能度众生。所以说,大乘菩萨的精神,就是佛的精神。佛的精神是什么呢?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也就是在生死中不为生死所束缚,证得涅槃也不为涅槃之乐所陶醉。一个有菩提心的人,长住三…

《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图报·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报恩品》讲记 第一讲 本经的介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