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昧不起,也是一种障,障蔽了菩提心。大乘佛教伟大,就伟大在菩提心这个最根本的精神上,或者说佛教的伟大之处就是菩提心。如果佛教离开了菩提心,那就是“个人修行个人了”。每个人了生脱死之后,就再也不来人世间。那就会像佛在《法华经》中所说的“焦芽败种”,这个人的菩提种子烧焦了,再也不会发芽,种子败了没有生机了。这实际上说的就是修小乘的人。所以佛说《法华经》时,有五百罗汉退席,不听释迦牟尼佛说法,因为佛说的话让他们害怕。我们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不再来世间了,为什么现在又要我们发菩提心,在无量劫中还到生死中来度众生?他们怕再一次迷失。实际上,有了菩提心作为大愿力,在愿力的支持下,在慈悲和智慧的引导下,不会再迷失。
本经就是以“心地法门”为其中心思想。修学心地法门,一定要具足大慈大悲。所谓心地法门,就是以如如之智,思维如如之理,断除二障,证得二无我,广修大慈大悲之行,度脱无量无边众生。这就是本经的基本要义。
如如之智,如如之理,“如如”两个字,第一个“如”是副词,意思是“好像、如同”;第二个“如”是名词,就是真理,就是本来面目,或者说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如如”的意思是如其本来,毫不走样。我们凡夫的认识是妄想、执著、二元对立,看一切事物都会走样,所以不是“如”,是“不如”,不是事物的本质,是妄想。“如如”,就是所有的认识与客观实际、与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完全一致,毫不走样。古人譬喻为“如印印泥”,印是什么样,印在泥巴上就是什么样。是谓“以如如之智,思维如如之理”。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实际完全达到一致的程度,才叫做“如”。
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做到“如如”,一定是断除二障、证得二无我的圣者,才有可能获得“如如”。二障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我们之所以不能认识真理,就因为有这两种障碍:自我的障碍、知识的障碍。不如理的知识就是障碍,如理的知识是智慧。有这两种障碍,使得我们不能认识真理。证得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就是通过修行、通过观心、通过修缘起性空的大智慧,把一切二元对立消除掉。
只有断除二障、证得二无我,才有大慈大悲可言。没有证得二无我,所说的慈悲都是有限量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现在人所说的慈悲,大多是情执而已,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不需要起心动念的,事情一做就是那样,大家就知道这是圣人的举动,而我们这样一做就是凡夫的举动。因为我们有分别心,张三来了住这间房,李四来了住那间房,这就是凡夫的举动。
这个非常不容易,学佛要在这里学。不在这里学,始终不能联系实际,始终是空的。要修生活禅,就要在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考验你的认识是不是慢慢接近“如如”——差不多接近真理的边缘了,完全到了就是“如如”。这就是观心,也就是本经的基本要义。
在《观心品》中,佛还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大地能生万物,比喻心能生一切法。大地所生的五谷、五果,比喻由心所生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五谷比喻世间的善恶五趣(天、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一部分归到天道,一部分归到人道。阿修罗又叫“非天”,是天不像天,福报大,有天福,但是没有天人的德行。五果比喻出世间的五类圣者: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如来。初果到三果是有学,四果阿罗汉是无学,独觉是辟支佛,再往上是菩萨和佛。这一切都是由心产生的。心恶生恶道,心善生天堂,心净得解脱。这是进一步说明本经是以心地法门为其主旨。
5
中国的天台宗把佛经的题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每一部经的经题无非是由“人、法、喻”三项内容组成,又细分为“单三、复三、具足一”七种立题。
先介绍单三。经题中只有一项内容,单人、单法或单喻立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哪部经只有人,没有法,没有喻,是单人立题呢?我们常读的《佛说阿弥陀经》,说的“佛”是人,所说的“阿弥陀”还是人,所以叫单人立题。第二种情况是单法立题,这样的经有很多。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只有法,没有人,没有喻。第三种情况是单喻立题,只有比喻,无人,无法,如《梵网经》。梵网是比喻,大梵天的因陀罗网,网上面有很多的珠宝,森罗万象都能在网上映现出来。单人、单法、单喻三种立题,叫做单三。
接着介绍复三。经题由两项内容组成,有的是人、法,也有法、喻,也有人、喻。先看人和法两项内容组成的经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比喻。人喻立题如《如来狮子吼经》,“如来”是人,“狮子吼”是比喻。
再介绍具足一。人、法、喻三者都具足,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
现在所讲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在七种立题里属于法喻立题。“大乘本生心”、“观”是法,“地”是喻。以地比喻心,地能生万物,心也能生万物,所以叫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所有经典的题目有通别之分。“经”之一字是所有经典的通题,每一部经都叫“经”。“经”字前面的字叫别题,每一部经都不同。《佛说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是别题,“经”是通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是别题,“经”是通题。也有初入佛门的人把“心经”说成“多心经”,这是不对的。“波罗蜜多”就是“波罗蜜”,是同一梵文的音译,只是有繁简之别。心一才能生智慧,心多不能生智慧,不能得定。对经题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有助于经文的理解。
“经”之一字,梵文“修多罗”,又译为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佛教的圣典总分为经、律、论三藏,修多罗属于经藏。“修多罗”的原意是“线”,它的引申意义就是贯穿、摄持。众生有了圣教的摄持,就不会散流于恶趣;佛教义理有了语言文字的贯穿,就不会失散隐没。所以称圣教为契经。
又根据《阿毗昙心论》所说,“修多罗”含有五个意义。一是出生义,一切义理都从经中产生。二是涌泉义,一切经书的含义不可穷尽,无论怎么去思考、演说、应用,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一部《心经》在中国流传一千多年了,天天讲,天天读,义味无穷,能量无穷,力量无穷,每个人的体会都不同。古人对《心经》的注解,有文字保留下来的就有一百多种,没有保留下来的远远超过这个数目,所以说意义无穷无尽。三是显示义,能够显示诸法的义理。四是绳墨义,木匠用墨斗在木头上拉直一弹,再依照墨线下斧就不会走样。绳墨义比喻通过经典可以辨别邪正。五是结鬘义,能够贯穿诸法。东南亚国家的人喜欢戴一种花鬘,他们用一根线把花穿起来,然后挂在脖子作为装饰。所有的义理也是通过语言文字贯穿起来的。单独的字词没有什么意义,只有连缀起来才有意义。有了经文的贯穿、摄持,佛法才能够流传万古而恒常不变。
6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译于唐宪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已历时一千二百多年。本经在大藏经中没有前人的注释,这次讲解《报恩品》,我没有参照别人的注解,只是凭个人的胸臆发挥,能不能讲好并没有把握。为什么要讲这部经呢?这与我提倡的生活禅有关。这几年我所提的口号,有一个是“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没有感恩的心,没有分享的心,没有结缘的心,要做到“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很难。2003年,我又提了一个“善用其心,善待一切”。这些思想都和感恩有关。为了能够落实生活禅的基本理念,为了佛弟子真正能够以身作则,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不断和谐自他关系,所以要讲《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同时也是为了响应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积极推动佛教与当前社会相适应。以上就是讲这部经的用意。
《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图报·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报恩品》讲记 第一讲 本经的介绍》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