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昧不起,也是一種障,障蔽了菩提心。大乘佛教偉大,就偉大在菩提心這個最根本的精神上,或者說佛教的偉大之處就是菩提心。如果佛教離開了菩提心,那就是“個人修行個人了”。每個人了生脫死之後,就再也不來人世間。那就會像佛在《法華經》中所說的“焦芽敗種”,這個人的菩提種子燒焦了,再也不會發芽,種子敗了沒有生機了。這實際上說的就是修小乘的人。所以佛說《法華經》時,有五百羅漢退席,不聽釋迦牟尼佛說法,因爲佛說的話讓他們害怕。我們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果,不再來世間了,爲什麼現在又要我們發菩提心,在無量劫中還到生死中來度衆生?他們怕再一次迷失。實際上,有了菩提心作爲大願力,在願力的支持下,在慈悲和智慧的引導下,不會再迷失。
本經就是以“心地法門”爲其中心思想。修學心地法門,一定要具足大慈大悲。所謂心地法門,就是以如如之智,思維如如之理,斷除二障,證得二無我,廣修大慈大悲之行,度脫無量無邊衆生。這就是本經的基本要義。
如如之智,如如之理,“如如”兩個字,第一個“如”是副詞,意思是“好像、如同”;第二個“如”是名詞,就是真理,就是本來面目,或者說是一切事物的本質。“如如”的意思是如其本來,毫不走樣。我們凡夫的認識是妄想、執著、二元對立,看一切事物都會走樣,所以不是“如”,是“不如”,不是事物的本質,是妄想。“如如”,就是所有的認識與客觀實際、與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完全一致,毫不走樣。古人譬喻爲“如印印泥”,印是什麼樣,印在泥巴上就是什麼樣。是謂“以如如之智,思維如如之理”。主觀的認識和客觀的實際完全達到一致的程度,才叫做“如”。
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做到“如如”,一定是斷除二障、證得二無我的聖者,才有可能獲得“如如”。二障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我們之所以不能認識真理,就因爲有這兩種障礙:自我的障礙、知識的障礙。不如理的知識就是障礙,如理的知識是智慧。有這兩種障礙,使得我們不能認識真理。證得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就是通過修行、通過觀心、通過修緣起性空的大智慧,把一切二元對立消除掉。
只有斷除二障、證得二無我,才有大慈大悲可言。沒有證得二無我,所說的慈悲都是有限量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現在人所說的慈悲,大多是情執而已,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不需要起心動念的,事情一做就是那樣,大家就知道這是聖人的舉動,而我們這樣一做就是凡夫的舉動。因爲我們有分別心,張叁來了住這間房,李四來了住那間房,這就是凡夫的舉動。
這個非常不容易,學佛要在這裏學。不在這裏學,始終不能聯系實際,始終是空的。要修生活禅,就要在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考驗你的認識是不是慢慢接近“如如”——差不多接近真理的邊緣了,完全到了就是“如如”。這就是觀心,也就是本經的基本要義。
在《觀心品》中,佛還說:“叁界之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沈淪。衆生之心,猶如大地。五谷、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于如來。以是因緣,叁界唯心,心名爲地。”大地能生萬物,比喻心能生一切法。大地所生的五谷、五果,比喻由心所生的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五谷比喻世間的善惡五趣(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一部分歸到天道,一部分歸到人道。阿修羅又叫“非天”,是天不像天,福報大,有天福,但是沒有天人的德行。五果比喻出世間的五類聖者: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如來。初果到叁果是有學,四果阿羅漢是無學,獨覺是辟支佛,再往上是菩薩和佛。這一切都是由心産生的。心惡生惡道,心善生天堂,心淨得解脫。這是進一步說明本經是以心地法門爲其主旨。
5
中國的天臺宗把佛經的題目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總結。每一部經的經題無非是由“人、法、喻”叁項內容組成,又細分爲“單叁、複叁、具足一”七種立題。
先介紹單叁。經題中只有一項內容,單人、單法或單喻立題。大家可以想一想,哪部經只有人,沒有法,沒有喻,是單人立題呢?我們常讀的《佛說阿彌陀經》,說的“佛”是人,所說的“阿彌陀”還是人,所以叫單人立題。第二種情況是單法立題,這樣的經有很多。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只有法,沒有人,沒有喻。第叁種情況是單喻立題,只有比喻,無人,無法,如《梵網經》。梵網是比喻,大梵天的因陀羅網,網上面有很多的珠寶,森羅萬象都能在網上映現出來。單人、單法、單喻叁種立題,叫做單叁。
接著介紹複叁。經題由兩項內容組成,有的是人、法,也有法、喻,也有人、喻。先看人和法兩項內容組成的經題,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比喻。人喻立題如《如來獅子吼經》,“如來”是人,“獅子吼”是比喻。
再介紹具足一。人、法、喻叁者都具足,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喻。
現在所講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在七種立題裏屬于法喻立題。“大乘本生心”、“觀”是法,“地”是喻。以地比喻心,地能生萬物,心也能生萬物,所以叫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所有經典的題目有通別之分。“經”之一字是所有經典的通題,每一部經都叫“經”。“經”字前面的字叫別題,每一部經都不同。《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是別題,“經”是通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是別題,“經”是通題。也有初入佛門的人把“心經”說成“多心經”,這是不對的。“波羅蜜多”就是“波羅蜜”,是同一梵文的音譯,只是有繁簡之別。心一才能生智慧,心多不能生智慧,不能得定。對經題這些情況有所了解,有助于經文的理解。
“經”之一字,梵文“修多羅”,又譯爲契經。“契”者,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佛教的聖典總分爲經、律、論叁藏,修多羅屬于經藏。“修多羅”的原意是“線”,它的引申意義就是貫穿、攝持。衆生有了聖教的攝持,就不會散流于惡趣;佛教義理有了語言文字的貫穿,就不會失散隱沒。所以稱聖教爲契經。
又根據《阿毗昙心論》所說,“修多羅”含有五個意義。一是出生義,一切義理都從經中産生。二是湧泉義,一切經書的含義不可窮盡,無論怎麼去思考、演說、應用,都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一部《心經》在中國流傳一千多年了,天天講,天天讀,義味無窮,能量無窮,力量無窮,每個人的體會都不同。古人對《心經》的注解,有文字保留下來的就有一百多種,沒有保留下來的遠遠超過這個數目,所以說意義無窮無盡。叁是顯示義,能夠顯示諸法的義理。四是繩墨義,木匠用墨鬥在木頭上拉直一彈,再依照墨線下斧就不會走樣。繩墨義比喻通過經典可以辨別邪正。五是結鬘義,能夠貫穿諸法。東南亞國家的人喜歡戴一種花鬘,他們用一根線把花穿起來,然後挂在脖子作爲裝飾。所有的義理也是通過語言文字貫穿起來的。單獨的字詞沒有什麼意義,只有連綴起來才有意義。有了經文的貫穿、攝持,佛法才能夠流傳萬古而恒常不變。
6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譯于唐憲宗貞元年間(公元785~804年),已曆時一千二百多年。本經在大藏經中沒有前人的注釋,這次講解《報恩品》,我沒有參照別人的注解,只是憑個人的胸臆發揮,能不能講好並沒有把握。爲什麼要講這部經呢?這與我提倡的生活禅有關。這幾年我所提的口號,有一個是“優化自身素質,和諧自他關系”,沒有感恩的心,沒有分享的心,沒有結緣的心,要做到“優化自身素質,和諧自他關系”很難。2003年,我又提了一個“善用其心,善待一切”。這些思想都和感恩有關。爲了能夠落實生活禅的基本理念,爲了佛弟子真正能夠以身作則,不斷優化自身素質,不斷和諧自他關系,所以要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同時也是爲了響應政府“構建和諧社會”的號召,積極推動佛教與當前社會相適應。以上就是講這部經的用意。
《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圖報·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報恩品》講記 第一講 本經的介紹》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