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經》講記 第六講 處世與做人▪P3

  ..續本文上一頁。過去講幹部要做到“叁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叁同”與“四攝法”的內容有相同的地方,只不過四攝法是菩薩行,完全是無私的行爲,完全出于慈憫衆生、攝受衆生的大悲心,是以大悲心爲出發的根本。四攝法最究竟處是無漏法,是出世法,這一點和“叁同”不同。

  四攝法可深可淺,又有不同的層次。臺灣有家報紙曾說:四攝法是作爲經理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准則。如果用四攝法的精神來處理你和下級之間的關系,你的事業就能順利發展,不斷地增長財富。增長了財富,不能光顧自己發財,要曉得回報社會。

  下面是丙二重頌,又以韻文的形式重述一遍上面所說的道理。

  丙二重頌

  于是,世尊說此頌曰:

  “惠施及愛言,常爲他行利,

  衆生等同利,名稱普遠至。

  此則攝持世,猶如禦車人。

  若爲攝持者,母不因其子,

  得供養恭敬,父因子亦然。

  若有此法攝,故得大福佑。

  照遠于日光,速利翻捷疾,

  不粗說聰明,如是得名稱。

  定護無貢高,速利翻捷疾,

  成就信屍賴,如是得名稱。

  常起不懶惰,喜施人飲食,

  將去調禦正,如是得名稱。

  親友臣同恤,愛樂有齊限,

  謂攝在親中,殊妙如獅子。

  初當學技術,于後求財物,

  後求財物已,分別作六分:

  一分作飲食,一分作田業,

  一分舉藏置,急時赴所須,

  拼作商人給,一分出息利,

  第五爲娶婦,第六作屋宅。

  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樂,

  彼必饒錢財,如海中水流。

  彼如是求財,猶如蜂采花,

  長夜求錢財,當自受快樂。

  出財莫令遠,亦勿令普漫,

  不可以財與,凶暴及豪強。

  東方爲父母,南方爲師尊,

  西方爲妻子,北方奴婢使,

  下方親友臣,上沙門梵志。

  願禮此諸方,二俱得大稱,

  禮此諸方已,施主得生天。”

  這裏的重頌首先重述四攝法的條目,然後把四攝法加以展開,同時也說到前面165件事的某些內容,同時也有另外增加的內容。比如把所獲財物分成六份的內容在長行的文字裏就沒有。而且這裏的重頌並不是按照長行的文字順序編排的,而是從後往前,先說四攝法,然後再展開到其他條目。

  前四句是講四攝法。一個人能夠行四攝法,自然就會“名聲普遠至”,獲得好名聲。這好名聲不求自得,而且能夠攝持周圍的人,有利于你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

  接下來說行四攝法的利益。“猶如禦車人”,就像善于駕車的人一樣。禦車人懂得馬的習性,就能駕輕就熟,到達目的地。按照“四攝法”的精神去做,就能得到大福佑,也就是大福報。這個大福報,“母不因其子……父因子亦然”,好名聲不是憑著父母而來,不是子以母貴,也不是父以子貴,完全是你自己人格感化力量的結果。

  “照遠于日光……如是得名稱”,能夠行四攝法,你的感召力就會像太陽一樣無遠不至,不僅周邊的人會贊美你,凡是受到你影響的人都會贊美你,都會受到你的益處,所以你的成就就能迅速增長。

  7

  怎麼樣才能獲得好名聲呢?“不粗說聰明,如是得名稱”,“粗說”就是粗口罵人,“不粗說”就是不說髒話、粗話,“聰明”就是有智慧,有智慧就有好名稱。“定護無貢高”,常常保持一種穩定的心態,不會見到不如你的人就産生貢高我慢之心,以平等的心態對待一切人。

  看到比你強的就去逢迎,看到比你差的人就驕傲,這就不是平常心,不是等視衆生。我們能等視衆生,有一個安定的心態,就會得到世出世間的利益,就會“成就信、屍賴”。“信”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教信”、“行信”、“念信”,“屍賴”就是淨戒。一個人沒有貢高我慢,有平等心,又能守信譽,受持淨戒,就能有好名稱。

  “常起不懶惰,喜施人飲食,將去調禦正,如是得名稱。”勤儉,樂于布施,就能夠攝受大衆,就能夠把握好事業發展的方向、把握好做人的根本方向。能把事業與做人引向正確發展的道路,就能得到好名稱。

  “親友臣同恤,愛樂有齊限,謂攝在親中,殊妙如獅子。”“恤”就是體恤愛憐,有布施之意。“齊限”就是合理有效地使用你的財物作利益人的事情,而不是漫無邊際。想要把整個國家的問題都解決好,那只有政府才有這個能力。作爲一個老板、一個普通人,他的布施有一定的範圍限製,能夠受惠于他的肯定有一定的極限,所以後面說到“出財莫令遠,亦勿令普漫”。不要漫無邊際,而是首先要守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每個人都只能在他一定的範圍內發揮作用。這個“齊限”就是要“攝在親中”,就是在跟你有關系的人的範圍之內。過去有一句話叫“敦倫盡分”,就是在自己的責任範圍之內,盡到自己的本分。“殊妙如獅子”,也許獅子是非常會照顧孩子的一種動物,所以佛就以獅子做比喻。在“敦倫盡分”中處理好每件事,就會像母獅子照顧小獅子一樣,把責任的義務完成得非常圓滿。

  8

  “初當學技術,于後求財物,後求財物已,分別作六分:一分作飲食;一分作田業;一分舉藏置,急時赴所須;拼作商人給,一分出息利;第五爲娶婦;第六做屋宅。”

  佛說這部經,是針對善生童子這一位還沒有完全成年的人說的。作爲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人,還沒有真正取得生活資源的時候,第一是要學技術,學會生活的本領。學好了生活的本領,才能在社會上有所貢獻,才能有收獲。我們首先要爲社會作貢獻,爲他人作貢獻,才能有所收獲。這就叫“于後求財物”。

  有收獲,有財物以後怎麼辦呢?要把它分作六分。一分用于吃飯,發工資以後要留下飯費。“一分作田業”,古代農業社會,以耕田作爲社會財富的主要來源,所以要留著做田業。如果是做生意,要留本錢,要留作擴大再生産,不能坐吃山空,也不是讓你都拿到廟裏來。

  “一分舉藏置”,得到珍寶以後要藏起來,否則放在家裏也不安全。現在也一樣,發了工資,賺了錢,除了你應該花的那部分,其余的都要放在銀行裏。存入銀行起碼有兩個好處,第一個是安全,第二是可以得到利息。藏起來這部分做什麼用呢?以防萬一。平時有積蓄,急時就能拿這些錢去解決急難問題。也可以去放債給商人,取得一點利息。佛同意衆生合理求財,但還是存在銀行最好,除了安全、有利息,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支援國家建設。

  “第五爲娶婦”,因爲是對童子講嘛,要留一部分錢結婚用。現在的小夥子結婚前要掙一筆錢,不能到結婚以後一點積蓄沒有,生活困難。所以,男婚女嫁要有一定的積蓄。“娶婦”,是就童子本身而言,那麼作爲父母怎麼辦呢?父母也要爲子女積蓄一筆錢,或爲娶媳婦,或爲姑娘出嫁,這也是父母的職責。第六是要買房子。

  把錢分作六分,是這部《善生經》提出來的財産分配方案。還有的書作四分法。《優婆塞戒經》上提出的四分法的分配方案是:一分供養父母、己身、妻子、眷屬,就是爲解決生活問題;二分應作如法販轉,“販”就是販賣,“轉”就是轉變,用少的轉變爲多的,不斷地擴大再生産,財産要不斷地增長。還要留下一分以應付不時之需。《善生經》的另外一本,也提出財産分爲四分。最後有一分是用來供養叁寶。我覺得這一種分配方案比較合理。並不是我們和尚要你們布施,但因爲叁寶于我們每個人恩重如山,教我們怎麼做人、怎麼修行、怎麼做事業,所以對叁寶有感恩之心,把財産的一部分供養叁寶。佛教既救人又救世,這些道理是在世間的生活中、工作中、事業中都能使用得上、落實得了的。

  “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樂,彼必饒錢財,如海中水流。”如果家裏的錢財按六分的方案分配,我們就能達到快樂,就像海納百川一樣不會幹枯,就會不斷地增長財富,不斷地得到快樂。

  “彼如是求財,猶如蜂采花”,像這樣合理求財,就像是勤勞的蜜蜂一樣,甜蜜的果實是自己的勞動換來的。

  “長夜求錢財”,是教我們即使是在大熱、大寒的時候也應當勤勞,早上晚上都要去勞動,要勤勞致富。我國發工資是一個月一個月地發,每個月大概十五號發;但美國人則不是的,一個月的工資分四次來發,每到星期一發工資,花到周末就花光了。美國福利勞保較好,吃完了沒關系,可以伸手向政府要,所以美國是懶人的天堂。中國人在美國沒日沒夜地幹活,由于勤奮勞動,很快就發家致富了,所以“長夜求錢財,自當受快樂”。“長夜”是代表勤奮,而不是晚上不睡覺。

  9

  有財産以後,多余的錢怎麼辦呢?一是“出財莫令遠”,如美國人向你借錢就不必借,借了去討債都付不起飛機票,久居國外的人向你借錢也不能借,因爲你不知道他的底細。“亦勿令普漫”,也不是漫無邊際誰借都給。“不可以財與,凶暴及豪強”。財産也不能借給那些豪強之人、凶暴之人,這些人把你的錢拿去了,不還你怎麼辦呢?

  佛經上講,不能把錢放在四個地方:

  一者老人。不要把錢放在老人那裏。老人朝不保夕,百年之後不知道錢放在哪裏了,也不知道錢是誰的,容易發生糾紛,也不安全。二者遠處。錢放在很遠的地方,不能拿來應急。叁者惡人。明知他是品德不好、聲譽不好,不能放。四者大力,就是豪強之輩,他沒有把你放在眼裏。佛告訴我們,要保證自己財産的安全,不能把它放在這四個地方。

  下面是總的歸納和回向:“東方爲父母,南方爲師尊,西方爲妻子,北方奴婢使,下方親友臣,上沙門梵志;願禮此諸方,二俱得大稱,禮此諸方已,施主得生天。”

  最後是流通分。

  甲叁如說奉行

  佛說如是。善生居士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給我們說了以上這些教誡,我們應該“聞佛所說,歡喜奉行”。我們聽佛所說的這些實實在在的法門,要生信心,生歡喜心,要依教奉行,就是要去落實。只有一點一滴、歡歡喜喜地去落實了,才是歡喜奉行。一部經最重要的是要歸結到信受奉行,僅僅作爲一種知識,作爲增長話柄來學習經典,就不是應有的態度了。正確的態度是“如是我聞,信受奉行”。

  這部經就講完了,最後用太虛大師的話來作爲總結:“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經》講記 第六講 處世與做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