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佛就规定,作为施主,应该以五件事来恭敬供养沙门梵志。
一者不禁制门。看到沙门、婆罗门来了,到你家托钵化饭,应该非常有礼貌地接待他们,不应该限制他们到你家来,应有礼貌。
二者见来赞善。比丘来到你家里,不应该说些难听的话,要请坐,要欢喜赞叹。有比丘到你家里乞食,是非常稀有难得殊胜的事,是给大家一个种福田的机会。这种送上门来的善事,应该积极去做。一个人要做善事,找都来不及,何况送上门来的呢?所以应该欢欢喜喜恭敬供养。
三者敷设床待。比丘到家里去了,应该有一个干净、显要的座位让给他坐。如果座位上有你家孩子的衣服,应赶紧拿开,铺上一块黄布。这就是恭敬三宝。像泰国的僧王,他的侍者总是随身带着一块类似座具的布,走到哪里,先把那块布铺好,僧王再坐。像我们国家的班禅、达赖,走到哪里,沙发上都要放一块黄缎子布再坐上去。如果有比丘到你们家里去,这是很稀有难得的事,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种福田的机会。石家庄的很多居士邀请我到他们家里去,我都没有答应。因为我很忙,应付不过来。再有,到了张家不到李家,李家有意见;到了李家不到王家,王家有意见。大家都有意见,因此也就算了,谁家也不去。大家都有意见,也就都没有意见了。所以,比丘到家里去是很稀有难得的事情,要恭敬地对待。
但我也对我们寺院里的出家人说:单独一个出家人不能到居士家里去。如果居士家里只有一个人,即使是有两个出家人以上也不能去,起码还有别的在家人在场才可以去。单独一位比丘、比丘尼不能到居士家里去,如果有人去了,你应拒之门外,不要请他进去,请他进去就犯戒了。也不要不客气,要钱就给他几块钱,要米就给他几斤米。
再就是女居士绝对不可以进入比丘的房间,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都不行。有什么事敲三下门,开了门有事就在外面讲,在公共场所讲。居士们到寺院里供养三宝,不要有选择地供养某个人,要供养大众,利益均分。比如,你给明海和尚做衣服,他有衣服穿,别人怎么办?比丘不能个别受供,那样会使得比丘利益不均,让他犯戒。所以假如东西少,就交给常住。供养三宝可以先把钱财积累起来,多买几样东西,大家都有。特别要注意不能专门供养当执事的人,他当执事有机会接触居士,不当执事的人没有机会接触居士,哪里去找供养呢?所以要晓得供养大众,这样功德才大。个别施首先是有分别心,是出于一种执著,出于一种不平等心,希望大家要注意这件事。还有供水果,不要说“我的水果是供佛的”,假若居士这么说了,按照戒律规定,这些水果只能让它烂掉,别人是不能吃的,吃了就犯了盗戒。应该这样说:“我的水果是供养三宝的。”既然是供养三宝的,那么供了佛以后,和尚也可以吃。和尚再布施给居士,居士们也可以吃。除了灯油和香花是供佛的,其他的东西,大家都应该具有这个常识。这样,做一切事就如法。学佛就是要使我们时时刻刻生起忆念三宝的心。
四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比丘到你家化缘,你不能拿家里吃剩的东西给他。知道有比丘到家里来,煮好了饭先不要吃,供养了三宝以后再吃。我在泰国、缅甸看到,在家人一大早就把饭煮好,放在门口,出家人成群结队来化饭,一勺饭、一勺菜,都是干净新鲜的。净美就是干净、美好,丰饶就是多,不能让他只吃个半饱。所以供养三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五者拥护如法。这可以做两种解释。一是要拥护如法的沙门、梵志,如法的人才去拥护;二是要做合乎道理的事情。这两方面都应注意。我们要供养比丘,供养寺院,要有普供养的心,不要分别哪个有修行,哪个没有修行,哪个寺院好,哪个寺院不好。每个人的主观上不应该在这方面有过多的分别,但从另一方面讲,我们明明知道某位比丘、某个僧团不清净,你就应当远离。因为佛教讲要亲近善知识,对于恶知识适当的远离是必要的,这样对自己的修行才有利,对那个不清净的僧团或比丘也有好处,使他可少负债、多反省,加强自身建设。
5
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沙门、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云何为五?
一者教信、行信、念信。要给在家佛教徒讲佛法,增强大家的信心。僧人弘扬佛法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令未信者信”、“令已信者增长”。使那些对佛法没有信心的人建立信心、产生信仰;使那些对佛法有信心、有信仰的人逐步巩固信仰、提升信仰。信心是佛教的中心问题,也是佛教加强自身建设的主要问题。中国佛协提出佛教的自身建设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就是加强信仰建设。信仰建设是自身建设的根本,不管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比丘,有没有信仰是第一位的。一个人有没有修行,修行有没有进步,进步的快与慢,都取决于信心是否坚定、是否正确。有正信而且信心坚定,那修行的进步一定很快,修行所得的受用也一定非常真实。所以《华严经》上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道元功德母就是信心,没有信心,所做的功德就等于没有母亲,没有母亲怎么能产生功德呢?没有信心,修道的源头就枯竭了。有信心从源头上没有止境地流出来,修行才有希望。所以说信是道德之源、功德之母,能够长养一切善根。
信在佛教里是首要问题,不但要在知识上懂得什么叫信和信的重要性,还要在行动上落实信仰。“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就是“行信”。还要不断地忆念三宝,忆念正法教导给我们的道理,这样才能不断地巩固信仰,所以要“念信”。念就是忆,忆念三宝。作为三宝弟子,时时刻刻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不要忘记自己的信仰,要逐步地提升信仰,落实信仰。
二者教禁戒。“禁”就是有所禁止,不作诸恶,比丘要从信仰上启发教徒遵守戒律。戒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不但是消极地止恶,还要广行众善积极利他,既止恶又行善戒律才是全方位的。只有消极地止恶,没有积极地行善,从持戒来讲就不全面。
三者教博闻。对佛教的经典要广学多闻。如果有条件的话,三藏十二部都要广泛学习。只有博闻强记,才能理解、领会如来教法。
四者教布施。布施有四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同喜施。这四个方面都去做,布施才全面。引导居士怎么样修布施很重要。作为在家众,对三宝力所能及地行财布施,这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同比丘对在家弟子进行法布施一样,这是比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布施的对象不仅仅是三宝,还包括对贫穷的人、有病苦的人等等。布施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一、出家的比丘,是敬田,应该布施;二、自己的父母,是恩田,应该布施;三、有病苦和贫穷的人,是悲田,也要广行布施。学习佛法最古老的法门就是六念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念戒,《善生经》所说的这几条,就包括了六念法门。
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此处讲的三慧,就是闻、思、修三慧。教慧相当于闻慧,行慧就相当于思慧,立慧就相当于修慧。闻慧来自于听闻正法,思慧来自于如理思维,修慧来自于真实修证,也能得到智慧。
信佛、持戒、博闻、布施,最后得到结果就是这三慧。这五条,等于是戒定慧三学的完美缩影。
6
丁三明四摄
“居士子!有四摄事。云何为四?一者惠施,二者爱言,三者行利,四者等利。”
《善生经》教导我们修行、落实修养,是以四种慧、四种不清净的业、四罪四福为开端,然后一步步地展开佛陀对于在家居士修行的教诲。把这讲完以后,再用“四摄法”作为归纳总结。四摄法就是对上面165件事的归纳,这165件事都离不开四摄法。摄有摄受、处理、统摄的意思。四摄法就是四条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最根本的原则,《善生经》所讲的六个方面的关系,都离不开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这里的经文,把四摄法翻译为四摄事,把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翻译为惠施、爱言、行利、等利,与晚期的翻译在文字上稍有不同。
一者惠施。已说过了。
二者爱言。爱言这两个字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可说是千难万难。包括我们出家人在内,一分一秒都不能失去觉照,否则,我们说话的声音就不对了,就不是爱语而是粗语了,这是很实际的。修行不是说着好听好玩的,而是要分分秒秒去落实、去兑现。怎么落实和兑现呢?分分秒秒都要生活在觉照里、觉悟中。有一分钟失去觉照,你的心态就被妄想、烦恼、无明占据了。我们的心灵是一块阵地,菩提心不去占领它,就一定有无明烦恼去占领它,“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一点可以在生活中去检验。
当然,爱言不等于虚情假意。所谓爱言,一定要建立在真心诚意的基础上,要有一个好心态,说出去的话不虚伪,否则人家就说你是伪君子。要做到恰如其分,就一定要从自己的心态人手,真诚地帮助、爱护、关怀他人,你说的话才能符合爱语的标准,爱人者人皆爱之,敬人者人皆敬之;你有一句恶言对别人,别人就会有十句恶言对你。我们生活在世间,语言问题非常重要。有很多人,心地非常好,但是习惯说一些尖酸刻薄的话,使得人际关系很紧张,做事就不顺利。在关键时刻本来希望别人说几句对你有帮助的话,到时候人家却不表态,或者说你这个人不怎么样。这样,本来你做某件事有成功的希望,由于平时没注意检点,别人说一句半句不中听的话就黄了。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培养使人家对你宽心、信任的心态,但是千万注意不要虚情假意,要真诚地关怀他人。
三者行利。帮助他人成就事业的发展,或者家庭的和睦等等,就是利行。
四者等利。等就是平等。对你有利,对我也有利,对大家都有利。等利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同事”,一切善事、一切功德、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事,就一定要参与。“同事”不是只叫别人去做,你在一旁指手画脚,要同甘共苦…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经》讲记 第六讲 处世与做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