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处世与做人
在古代,主仆关系是很现实的问题。如今的社会,主仆关系似乎不存在了,但是老板与雇员、上级和下级、领导和职员,也可以说是一种主仆关系。
1
戊四北方主仆
“居士子!如北方者,如是大家(家:音姑。大家指主人)观奴婢使人,大家当以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云何为五?一者随其力而作业,二者随时食之,三者随时饮之,四者及日休息,五者病给汤药。大家以此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奴婢使人当以九事善奉大家。云何为九?一者随时作业,二者专心作业,三者一切作业,四者前以瞻侍,五者后以爱行,六者言以诚实,七者急时不远离,八者行他方时则便赞叹,九者称大家庶几。奴婢使人以此九事善奉大家。居士子!如是北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北方者,谓大家奴婢使人也。居士子!若有人慈愍奴婢使人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一者随其力而作业。作为主人对自己的雇员第一条就是一定要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勉强。比如说挑担子,他能挑八十斤你非要让他挑一百二十斤,那就不是随力作业。再比如说,他不会开汽车,你非要让他开汽车,不但事情做不好,还会有生命危险。
二者随时食之。要保证他吃得饱。
三者随时饮之。要使他饮食无乏。
四者及日休息。到了休息人时候一定要让他休息。要保证职员一个礼拜不超过四十小时的工作量,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因为有好老板也有不好的老板,有的老板就是想多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而且不付给相应的报酬。假设加班给加班费,那是另外一回事;不给加班费,一个月工作三十一天是不行的。要让你的雇员及时休息,保证劳动权与休息权。在这方面,西方国家非常重视。有一次去匈牙利,刚好碰到五一劳动节,我们四月二十九日到匈牙利,准备五月四日开光。佛像到巴黎以后,要用汽车运到匈牙利,说是保证五月二日运到,五月四日就能开光。结果,西方的五一节休息四天。汽车从巴黎的机场离开以后,到瑞士就是五一节了,开车的司机要休息,他就找个旅馆住了下来,一住就是四天,五号才动身,六号才把佛像运到。这是说西方国家对休假的重视,不管你有多大的事,节假日一定要休息。从五一到五四这四天,除了公共汽车在运行,卖菜、卖面包、卖饮料在做生意以外,所有的地方都关门。如果哪一家开了门,别人都要来围攻,说你不遵守劳动法,剥夺工人的休息权,他要在报纸上批评你,这就是人权。在这方面东方与西方不同,我们挣钱就是为了挣钱,西方人挣钱是为了生活,生活就是为了休息。到礼拜五,提前下班了,礼拜六找不到人,一家人开着车子出去旅游去了。
佛在三千多年前,就想到了工作以后还要休息。这一点在印度东南亚国家也是非常重视的。休息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呢?就是到庙里去听闻佛法,亲近三宝,到庙里去过六斋日,第二天再回去。休息的意义和我们现在不同。我们现在认为休息就是睡一大觉,睡到十二点钟还不起来。但是以佛教为背景的这些国家,在这几天,尽管休息但还是要精进。一大早就起来买了香花去供佛,然后亲近三宝,听法打坐。我在缅甸大金塔时,看到休息的那天,人特别多。一座小殿堂里坐几十个人,一位出家人在那里说法;在另外一个小殿堂里,又有一个和尚在那里说法,又有几十个人在那里听,和尚忙得不得了。如果和尚也休息了,谁来说法呢?
五者病给汤药。下属有病应该给予医疗上的保障。
从古代的观念来看,主人能够从这几个方面照顾雇员就是一位好主人,但现在还得加上一条:给予合理的报酬。要合理付酬,不要剥削。
2
主人以此五事对待仆人,仆人应以九事回报主人。
一者随时作业。该做饭的时候要做饭,该买菜的时候要买菜,该洗衣服的时候要洗衣服,该出车的时候马上就出车。这叫随时作业。
二者专心作业。要一心一意地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
三者一切作业。在你职责范围之内的事,都要去做好。
四者前以瞻待,五者后以爱行,六者言以诚实,大家看了就明白,无须多讲。
七者急时不远离。主人家里有急事,如老人生病,或家里请客,应该守护在那里,随时听从主人的吩咐。
八者行他方时则便赞叹。走到别的地方要随时随地赞叹主人,不要说主人的长短,不要说主人怎么克扣你的工资、虐待你。有一点待你不好你就到外面贴告示去了,你再找第二家,别人怎么敢要你。我们离开了原来的公司、部门,就不要说人家不好,要赞叹人家,隐恶扬善。做人要惜口德,尽管老板对你不怎么样,也要包容人家。老板对你不好是他的责任,你对他好是你的修养。每个人都要先把自己管好,做老板的要善待职员,做职员的要赞叹老板,使他有好名声。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
我就碰到一个出家人,他在山东一个寺院出家,不到一个月就跟左右的人闹了很多矛盾,其实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比如说,我有一盘磁带,他非要借去听,听了以后又不想还。这本来是小事,不还就算了,可是他不,他写了几大篇的情况,走到哪里就散到哪里。我说你怎么这个样子呢?你还想不想在第二家庙里住下来呢?他说,我想。我说,人家看到你还敢不敢留你呀?一句话就把他提醒了。他说,哎呀,人家一看见我这篇东西就让我走,不留我。我说,假设把你留下来,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万一有一点不如法的地方,离开了以后又七长八短一大篇,谁受得了?你想有个地方住下来,就要把这些东西都烧了,烧掉以后就不要再提这些事,然后再找地方挂单。实际上他走南闯北,四大名山都走遍,他的东西随便散,起码散了一百多个寺院,一百多个寺院都知道了这件事,都不留他。他说我已经有名了,我说你有了败坏人家名声的名。我那么一指点,他忽然觉悟了。
我们要修口德,息口业,要隐恶扬善,要随时发现人家的优点。绝对没有一个人十全十美,也绝对没有一个人一无是处。我们要以长取人,不能以短取人。以长取人则天下无可弃之人,以短取人则天下无可取之人。要多看人家的优点,少说人家的短处。这里只是拿来做个例子,可以引以为训。因为我并没有点名是张三还是李四,只是说有这样的人。
九者称大家庶几。“庶几”这个词很难解释,种种解释都可以。如主人对我很满意,我对主人满意,主人做人做事蛮好,庶几的意思就是刚好达到那个标准。“称大家庶几”就是有人问你:你的老板怎么样?你说我们老板不错。这就是庶几。你到他家里怎么样?蛮好。他对你那么好,你怎么离开呢?多走一家,多学习,换个环境。你也要庶几。所以,做一个人,而不是做好好先生,要真诚地这样去做,这就是守戒。
3
戊五下方亲族
“居士子!如下方者,如是亲友观亲友臣,亲友当以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云何为五?一者爱敬,二者不轻慢,三者不欺诳,四者施与珍宝,五者拯念亲友臣。亲友以此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亲友臣亦以五事善念亲友。云何为五?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供给财物,三者见放逸教诃,四者爱念,五者急时可皈依。亲友臣以此五事善念亲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下方者,谓亲友、亲友臣也。居士子!若人慈愍亲友臣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亲友臣就是亲戚朋友的仆人,也可理解为亲族。和你有家族关系的人,乃至你家族里的佣人,都应该爱敬,不轻慢,不欺诳。要给他好处,施与珍宝,要拯念亲友臣,时时刻刻地关怀忆念你的亲族。“珍宝”要从广义来理解,就是在亲友之间也要布施,从物质上帮助你的朋友。
亲友臣也应该以五事善念亲友:
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供给财物。要及时了解对方的情况,知道他没有钱花了,即时给予帮助。
三者见放逸教诃。见到亲友放逸的时候,要善教善诃。
四者爱念。就是爱惜。
五者急时可皈依。可皈依,不是指皈依佛教,而是你的晚辈、你的亲戚朋友中有难事可以来依附你,你可以作他的靠山。
“亲友臣以此五事善念亲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具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下方者,谓亲友亲友臣也。居士子!若人慈愍亲友臣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此段译文很好明白,不多解释。
4
戊六上方施僧
“居士子!如上方者,如是施主观沙门、梵志,施主当以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云何为五?一者不禁制门,二者见来赞善,三者敷设床待,四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五者拥护如法。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沙门、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云何为五?一者教信、行信、念信,二者教禁戒,三者教博闻,四者教布施,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沙门梵志以此五事善念施主。居士子!如是上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上方者,谓施主沙门、梵志也。居士子!若人尊奉沙门、梵志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这是讲作为居士应该如何恭敬供养沙门、梵志。
在印度,沙门梵志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道德的社会阶层,相当于中国士农工商中的士,和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阶层一样。既然是知识分子阶层,就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而是传播知识、传授文化、主持宗教活动。作为社会道德的标志,他应该受到施主、所有直接从事劳动生产者的供养。所以在印度这个社会,恭敬供养沙门、梵志,形成了一个传统,大家都是作为分内的事去做,把它作为人伦道德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在中国,情况略有不同。在中国能够自觉自愿地向知识分子、宗教师进行布施的,只有一部分人——一部分有信仰的人,一部分乐善好施的人。而作为老百姓,都要通过纳税的形式把一部分收入交给国家,再由国家回报给知识分子阶层。在印度,婆罗门阶层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生活来源靠大家自觉自愿的布施…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经》讲记 第六讲 处世与做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