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經》講記 第六講 處世與做人▪P2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佛就規定,作爲施主,應該以五件事來恭敬供養沙門梵志。

  一者不禁製門。看到沙門、婆羅門來了,到你家托缽化飯,應該非常有禮貌地接待他們,不應該限製他們到你家來,應有禮貌。

  二者見來贊善。比丘來到你家裏,不應該說些難聽的話,要請坐,要歡喜贊歎。有比丘到你家裏乞食,是非常稀有難得殊勝的事,是給大家一個種福田的機會。這種送上門來的善事,應該積極去做。一個人要做善事,找都來不及,何況送上門來的呢?所以應該歡歡喜喜恭敬供養。

  叁者敷設床待。比丘到家裏去了,應該有一個幹淨、顯要的座位讓給他坐。如果座位上有你家孩子的衣服,應趕緊拿開,鋪上一塊黃布。這就是恭敬叁寶。像泰國的僧王,他的侍者總是隨身帶著一塊類似座具的布,走到哪裏,先把那塊布鋪好,僧王再坐。像我們國家的班禅、達賴,走到哪裏,沙發上都要放一塊黃緞子布再坐上去。如果有比丘到你們家裏去,這是很稀有難得的事,一定不要錯過這個種福田的機會。石家莊的很多居士邀請我到他們家裏去,我都沒有答應。因爲我很忙,應付不過來。再有,到了張家不到李家,李家有意見;到了李家不到王家,王家有意見。大家都有意見,因此也就算了,誰家也不去。大家都有意見,也就都沒有意見了。所以,比丘到家裏去是很稀有難得的事情,要恭敬地對待。

  但我也對我們寺院裏的出家人說:單獨一個出家人不能到居士家裏去。如果居士家裏只有一個人,即使是有兩個出家人以上也不能去,起碼還有別的在家人在場才可以去。單獨一位比丘、比丘尼不能到居士家裏去,如果有人去了,你應拒之門外,不要請他進去,請他進去就犯戒了。也不要不客氣,要錢就給他幾塊錢,要米就給他幾斤米。

  再就是女居士絕對不可以進入比丘的房間,不管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都不行。有什麼事敲叁下門,開了門有事就在外面講,在公共場所講。居士們到寺院裏供養叁寶,不要有選擇地供養某個人,要供養大衆,利益均分。比如,你給明海和尚做衣服,他有衣服穿,別人怎麼辦?比丘不能個別受供,那樣會使得比丘利益不均,讓他犯戒。所以假如東西少,就交給常住。供養叁寶可以先把錢財積累起來,多買幾樣東西,大家都有。特別要注意不能專門供養當執事的人,他當執事有機會接觸居士,不當執事的人沒有機會接觸居士,哪裏去找供養呢?所以要曉得供養大衆,這樣功德才大。個別施首先是有分別心,是出于一種執著,出于一種不平等心,希望大家要注意這件事。還有供水果,不要說“我的水果是供佛的”,假若居士這麼說了,按照戒律規定,這些水果只能讓它爛掉,別人是不能吃的,吃了就犯了盜戒。應該這樣說:“我的水果是供養叁寶的。”既然是供養叁寶的,那麼供了佛以後,和尚也可以吃。和尚再布施給居士,居士們也可以吃。除了燈油和香花是供佛的,其他的東西,大家都應該具有這個常識。這樣,做一切事就如法。學佛就是要使我們時時刻刻生起憶念叁寶的心。

  四者施設淨美豐饒飲食。比丘到你家化緣,你不能拿家裏吃剩的東西給他。知道有比丘到家裏來,煮好了飯先不要吃,供養了叁寶以後再吃。我在泰國、緬甸看到,在家人一大早就把飯煮好,放在門口,出家人成群結隊來化飯,一勺飯、一勺菜,都是幹淨新鮮的。淨美就是幹淨、美好,豐饒就是多,不能讓他只吃個半飽。所以供養叁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五者擁護如法。這可以做兩種解釋。一是要擁護如法的沙門、梵志,如法的人才去擁護;二是要做合乎道理的事情。這兩方面都應注意。我們要供養比丘,供養寺院,要有普供養的心,不要分別哪個有修行,哪個沒有修行,哪個寺院好,哪個寺院不好。每個人的主觀上不應該在這方面有過多的分別,但從另一方面講,我們明明知道某位比丘、某個僧團不清淨,你就應當遠離。因爲佛教講要親近善知識,對于惡知識適當的遠離是必要的,這樣對自己的修行才有利,對那個不清淨的僧團或比丘也有好處,使他可少負債、多反省,加強自身建設。

  5

  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養沙門、梵志,沙門、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雲何爲五?

  一者教信、行信、念信。要給在家佛教徒講佛法,增強大家的信心。僧人弘揚佛法的一個中心任務是“令未信者信”、“令已信者增長”。使那些對佛法沒有信心的人建立信心、産生信仰;使那些對佛法有信心、有信仰的人逐步鞏固信仰、提升信仰。信心是佛教的中心問題,也是佛教加強自身建設的主要問題。中國佛協提出佛教的自身建設包括五個方面,第一就是加強信仰建設。信仰建設是自身建設的根本,不管是在家居士還是出家比丘,有沒有信仰是第一位的。一個人有沒有修行,修行有沒有進步,進步的快與慢,都取決于信心是否堅定、是否正確。有正信而且信心堅定,那修行的進步一定很快,修行所得的受用也一定非常真實。所以《華嚴經》上講:“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道元功德母就是信心,沒有信心,所做的功德就等于沒有母親,沒有母親怎麼能産生功德呢?沒有信心,修道的源頭就枯竭了。有信心從源頭上沒有止境地流出來,修行才有希望。所以說信是道德之源、功德之母,能夠長養一切善根。

  信在佛教裏是首要問題,不但要在知識上懂得什麼叫信和信的重要性,還要在行動上落實信仰。“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就是“行信”。還要不斷地憶念叁寶,憶念正法教導給我們的道理,這樣才能不斷地鞏固信仰,所以要“念信”。念就是憶,憶念叁寶。作爲叁寶弟子,時時刻刻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不要忘記自己的信仰,要逐步地提升信仰,落實信仰。

  二者教禁戒。“禁”就是有所禁止,不作諸惡,比丘要從信仰上啓發教徒遵守戒律。戒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不但是消極地止惡,還要廣行衆善積極利他,既止惡又行善戒律才是全方位的。只有消極地止惡,沒有積極地行善,從持戒來講就不全面。

  叁者教博聞。對佛教的經典要廣學多聞。如果有條件的話,叁藏十二部都要廣泛學習。只有博聞強記,才能理解、領會如來教法。

  四者教布施。布施有四種:財施、法施、無畏施、同喜施。這四個方面都去做,布施才全面。引導居士怎麼樣修布施很重要。作爲在家衆,對叁寶力所能及地行財布施,這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同比丘對在家弟子進行法布施一樣,這是比丘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布施的對象不僅僅是叁寶,還包括對貧窮的人、有病苦的人等等。布施的對象主要有叁種:一、出家的比丘,是敬田,應該布施;二、自己的父母,是恩田,應該布施;叁、有病苦和貧窮的人,是悲田,也要廣行布施。學習佛法最古老的法門就是六念法門: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念戒,《善生經》所說的這幾條,就包括了六念法門。

  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此處講的叁慧,就是聞、思、修叁慧。教慧相當于聞慧,行慧就相當于思慧,立慧就相當于修慧。聞慧來自于聽聞正法,思慧來自于如理思維,修慧來自于真實修證,也能得到智慧。

  信佛、持戒、博聞、布施,最後得到結果就是這叁慧。這五條,等于是戒定慧叁學的完美縮影。

  6

  丁叁明四攝

  “居士子!有四攝事。雲何爲四?一者惠施,二者愛言,叁者行利,四者等利。”

  《善生經》教導我們修行、落實修養,是以四種慧、四種不清淨的業、四罪四福爲開端,然後一步步地展開佛陀對于在家居士修行的教誨。把這講完以後,再用“四攝法”作爲歸納總結。四攝法就是對上面165件事的歸納,這165件事都離不開四攝法。攝有攝受、處理、統攝的意思。四攝法就是四條處理好一切人際關系最根本的原則,《善生經》所講的六個方面的關系,都離不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這裏的經文,把四攝法翻譯爲四攝事,把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翻譯爲惠施、愛言、行利、等利,與晚期的翻譯在文字上稍有不同。

  一者惠施。已說過了。

  二者愛言。愛言這兩個字說起來輕巧,做起來可說是千難萬難。包括我們出家人在內,一分一秒都不能失去覺照,否則,我們說話的聲音就不對了,就不是愛語而是粗語了,這是很實際的。修行不是說著好聽好玩的,而是要分分秒秒去落實、去兌現。怎麼落實和兌現呢?分分秒秒都要生活在覺照裏、覺悟中。有一分鍾失去覺照,你的心態就被妄想、煩惱、無明占據了。我們的心靈是一塊陣地,菩提心不去占領它,就一定有無明煩惱去占領它,“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這一點可以在生活中去檢驗。

  當然,愛言不等于虛情假意。所謂愛言,一定要建立在真心誠意的基礎上,要有一個好心態,說出去的話不虛僞,否則人家就說你是僞君子。要做到恰如其分,就一定要從自己的心態人手,真誠地幫助、愛護、關懷他人,你說的話才能符合愛語的標准,愛人者人皆愛之,敬人者人皆敬之;你有一句惡言對別人,別人就會有十句惡言對你。我們生活在世間,語言問題非常重要。有很多人,心地非常好,但是習慣說一些尖酸刻薄的話,使得人際關系很緊張,做事就不順利。在關鍵時刻本來希望別人說幾句對你有幫助的話,到時候人家卻不表態,或者說你這個人不怎麼樣。這樣,本來你做某件事有成功的希望,由于平時沒注意檢點,別人說一句半句不中聽的話就黃了。所以平時一定要注意培養使人家對你寬心、信任的心態,但是千萬注意不要虛情假意,要真誠地關懷他人。

  叁者行利。幫助他人成就事業的發展,或者家庭的和睦等等,就是利行。

  四者等利。等就是平等。對你有利,對我也有利,對大家都有利。等利的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同事”,一切善事、一切功德、一切有利于社會發展和人民幸福的事,就一定要參與。“同事”不是只叫別人去做,你在一旁指手畫腳,要同甘共苦…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經》講記 第六講 處世與做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