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經》講記 第五講 建造幸福美滿的家庭

  第五講  建造幸福美滿的家庭

  下面講正宗分的第叁部分:乙叁正說六方。這部經有四個譯本,其中一本的題目就是《六方禮經》。到了這一部分,才只說到什麼是六方,六方各代表什麼,在所代表的對象中我們又應該如何去明確各自的責任和義務。這樣操作性就更強了。這一部分可分爲兩大部分:丙一長行,丙二重頌。

  1

  乙叁正說六方

  丙一長行

  丁一總標

  “居士子!聖法律中有六方: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

  “聖法”是指聖人所說之法,“律中”指“條目之中”,聖法律中就是聖人所說法的條目中。佛陀的教法當中也有六方的說法。《阿彌陀經》六方諸佛贊歎阿彌陀佛,《優婆塞戒經》等許多經典都講六方,這是印度文化特有的傳統。中國往往講四方、八方,佛教則講六方、十方。

  丁二別釋

  戊一東方父子

  “居士子!如東方者,如是子觀父母,子當以五事奉敬供養父母。雲何爲五?一者增益財物;二者備辦衆事;叁者所欲則奉;四者自恣不違;五者所有私物盡以奉上。子以此五事奉敬供養父母,父母亦以五事善念其子。雲何爲五?一者愛念兒子;二者供給無乏;叁者命子不負債;四者婚娶稱可;五者父母可意所有財物盡以付其子。父母以此五事善念其子。居士子!如是東方二俱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東方者,謂子父母也。居士子!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

  這段是講兒子對父母有何責任和義務,然後講父母對兒子又有什麼責任和義務,各有五條,是佛教處理父母子女關系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實實在在,沒有半點不著邊際的話。我們作爲在家居士,做父母的也好,做兒女的也好,按照這十條處理家庭問題,一定美滿幸福。家庭幸福了,才有修行可言。家裏天天鬧別扭,都像貼反了門神一樣,不是面對面,而是背對背,那還談什麼修行呢?

  2

  要實現家庭的和睦,首先是子女成人以後要懂得如何侍奉孝敬父母,當然,子女還在幼小的時候,做父母的也要落實好分內的五條。我們出家人是不是也要落實這五條呢?我們雖然出了家,也應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孝敬父母,這五條雖然不能完全適用于出家人,但也要有孝敬心。首先,子女對父母應做到:

  一者增益財物。要使父母生活過得富裕,財産日益增多,生活安定。

  二者備辦衆事。家裏有什麼事,做子女的要盡職盡責地去做。在家裏不要像少爺小姐一樣,橫草不拈,豎草不動,坐在那裏等飯吃。我總是跟年輕人說,下了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掃地,擦地板,吃了飯要洗碗,還要幫家裏買菜、洗衣服、買煤、換煤氣。像這些活做子女的要負起責任,使老人能真正安享晚年。

  現在的老人很苦。有的老太太跟我叫苦,說自己要照顧叁代人。要照顧公婆,要照顧老伴,要照顧子女,搞不好還要照顧孫子外孫。我們時時刻刻要感念父母的恩德,時時刻刻想到老太太的重要性。我時常跟弟子講,老太太們到這裏休息幾天來念佛來聽法,應該非常歡迎她們。因爲她們在家裏有非常重的家務勞動,來一趟不容易。老太太在家裏的責任很大,她做叁代人或四代人的保姆,實際上也是叁代人或四代人的主心骨。不管是自己的父母也好,老伴也好,孫子也好,誰有病她都想著,誰沒衣服她也想著,誰沒吃飽她也想著,誰沒有零花錢她也想著,什麼時候給小孫子買冰棍她也想著……所以,這些老太太非常了不起。我們這個社會沒有這些老太太,不知道會亂到什麼程度。爲什麼呢?她能夠把兒子、孫子好好管教起來。

  另外,我希望老太太們不要去打牌。你們去打牌,兒子孫子就沒人管了,那你們就有很大責任了。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誰有病了,她都在操心,今天在這裏燒香,明天到那裏還願,後天到哪裏普佛,大後天又到哪裏去供牌位。做這些事家裏人認可還好說,如果家裏人不認可,她又非常想做這件事,覺得不消災不祈福,就會有更多的病痛,于是她就把兒子給的零花錢,老伴給的零花錢,或者自己攢的錢,就去布施,去給子女祈福,很了不起。我就看到有人拿著供養的錢,一塊一塊的,而且用手絹包了一層又一層,掖得很緊,生怕家裏人發現了,生怕丟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呀!所以觀音菩薩現母親相,絕對不是無緣無故的,她是代表了人類的至愛,代表了人類的大慈大悲。

  有一些幹部走到廟裏來,說盡是些老太太。我就對他們說,你們不要輕視這些老太太,如果沒有這些老太太,廟裏就沒有這般熱鬧,廟裏的香火就斷了。不是說男同志不信佛,他要忙工作、忙生産,抽不出時間來。只有這些老太太,作爲家庭的總代表,代表一家幾代人來到這裏,是不容易的。所以作爲子女要時時刻刻有一種孝心,要承擔一部分的家務勞動。

  叁者所欲則奉。父母需要的東西你給他,父母不需要的東西你就不要給他。如果你的父母吃素,你非要買魚買肉給他,他不要,那就不是“所欲則奉”了。你父母是信佛的人,你走到哪裏給他請一本經書、請一尊佛像,回去以後你的父母很高興,走到哪裏都說,這是我兒子在五臺山給我請的,這是我女兒在普陀山給我請的。經常有老太太走到我這裏,見了我的面,就把她的手串、經書給我看,表揚她的家人,這就是所欲則奉。也有的說,我在家吃素,我的兒子非要把肉放在飯底下,上面是飯,下面是肉,吃著吃著就吃出肉來了。這就不是孝順父母。百孝不如一順,孝要建立在順上。

  四者自恣不違。父母對你有所教育,你從父母那裏得到什麼教導,或者說父母囑咐你做什麼事,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完成、去落實。

  五者所有私物盡以奉上。要做到這一點實在太難了,假使家裏只有一個兒子一個媳婦還好說,如果說家裏有叁兄弟,我給了,他還沒給呢。所有私物都奉獻給父母,父母也應一碗水端平,不要對哪個兒子有偏心。否則的話,大兒子把東西給你了,你都給小兒子了,那小兒子倒高興了,大兒子就不滿意了,所以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所有私物都給父母,在這個時代只是個要求,坦白地說不容易落實。現在的社會很複雜,人際關系很複雜,應該有這個要求、這個願望。你不能做到這一點,至少也要讓父母知道你有多少家當。這才是孝子的標准。

  3

  子以五事奉敬供養父母,父母亦以五事善念其子。哪五件事呢?

  一者愛念兒子。“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叁春晖。”這是對父母恩的生動寫照。我們無論怎樣孝敬父母,都不過像小草一樣微小。小草長在地上,如果沒有春日陽光的照耀,小草又怎麼能長起來呢?所以說,母親愛念兒子的恩德,是永遠也感激不盡的。

  二者供給無乏。在子女還沒有成人時,一定要衣食有依、四時有食,要有房子住,他缺少什麼東西就盡量滿足。

  叁者命子不負債。假如欠下債務,做父母的盡量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還掉,不要把債務留給子孫。子女缺乏時,要盡量幫助他,不要讓他負債。負債利滾利,有多大家産、多少財富也經不起驢打滾。

  四者婚娶稱可。子女大了,要選擇合適的對象,門當戶對。作爲一名在家居士,有子女,男婚女嫁是終身大事,處理好了順善法,處理不好順惡法。兒子有個好妻子,對他的學習工作有好處、有利益;女兒有個好丈夫,生活會安定,工作會順利,家庭會幸福,修行才有希望。所以,不要把男婚女嫁看成是庸俗不堪的事,男婚女嫁做得好是善事,做得不好才是惡事。善惡是有一定的標准和層次的。作爲在家居士要特別關心子女的婚嫁,但也不要包辦。兒女不樂意的事情不要勉強,但是一定要做好參謀,指出他應當選擇什麼樣的配偶。一定要以善法爲標准,以社會人倫道德爲標准,不能以財取人,也不能以貌取人。

  五者父母可意所有財物盡付其子。做子女的不一定能做到這一點,但做父母的一定要做到這一點。因爲做父母的畢竟是桑榆晚景,來日無多,應該把自己的積蓄盡早告訴子女。存折放在什麼地方,別人欠我多少錢,我還有多少東西埋在地下,都要告訴子女,否則百年之後就沒有歸屬了。所以,將自己可意的財物,盡可托付給子女,使子女了解自己的積蓄有多少,然後他們好做處理。有幾個兒子就在幾個兒子面前說這個話,最好生前立下遺囑,第一個兒子得多少,第二個兒子得多少,第叁個兒子得多少。遺囑是有法律效力的,免得百年以後打架。做父母的要根據這五條來處理好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責任和義務。

  東方是講父母與子女之間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南方是講師徒關系。師就是老師,弟就是徒弟。老師與弟子之間,學生把老師當成父親一樣,老師又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弟弟一樣。所以往往有老師給自己的學生的題款用“某某學弟”的字樣,這固然是老師的自謙,實際上代表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佛教特別重視老師。所謂老師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善知識。善知識包括老師,也包括朋友。

  4

  戊二南方師弟

  “居士子!如南方者,如是弟子觀師,弟子當以五事恭敬供養于師。雲何爲五?一者善恭順;二者善承事;叁者速起;四者所作業善;五者能奉敬師。弟子以此五事恭敬供養于師,師亦以五事善念弟子。雲何爲五?一者教技術;二者速教;叁者盡教所知;四者安處善方;五者付囑善知識。師以此五事善念弟子。居士子!如是南方二俱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南方者,謂弟子師也。居士子!若人慈順于師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

  一者善恭順。學生對老師應該恭順,非常周密地處處檢點自己。“善”在此不僅是善惡的善,而是非常圓滿、非常周密地順從老師。因爲要從一名老師受教,要得到他的知識技術,或者是爲人的道德品行,就應該非常善于恭敬、順從。這個“善”和我們平時所說的“善于做什麼”的善是一樣的。

  二者善承事。承事就是晚輩…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經》講記 第五講 建造幸福美滿的家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