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長輩在生活起居上的照應、照料。
叁者速起。弟子每天要起在師前、睡在師後。老師有什麼事吩咐,不要拖拖拉拉,應該非常迅速,說做就做。“速起”就是要勤奮,幹淨利索。
四者所作業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向善、向好的方面發展。善就是善法,就是好的方面。
五者能奉敬師。包括我們的心態、言談、舉止和物質各個方面。因爲老師來教你,不能喝西北風,應當得到報酬,沒有報酬是不能生活的。所以從古到今向老師學習都是交費的。記得小時候讀書,就是一個學期交幾鬥谷子;每逢過節,還要給老師送點禮品。有的父母比較明白事理,到了清明節、端午節還要煨湯,叫學生送到學校裏去。這是一種恭敬心,知恩報恩。“能奉敬師”包括精神方面和物質方面。精神方面是指言談舉止和心態要真真實實地有奉敬的心情,然後還要有物質上的表示。
5
“師亦以五事善念弟子”,“善念”就是時時不忘,事事把學生放在心裏,全心全意爲學生著想,逐個地考慮每一名學生,誰有什麼優點和缺點,應該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這與菩薩善護念衆生是一致的。
一者教技術。老師對學生的責任和義務,首要的一條是教他技術,教他人生的正道,教他如何從事正業,以正當的方式來謀求生活資源。技術應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書本上的知識,一個就是在實際中的操作。如果一個人只有書本上的知識而不能實際操作,不能說是完美的。一個人有了一技之長,這一輩子生活基礎就有了,就不會做壞事,就會以所掌握的技術,以誠實的勞動立身于社會。一個人有了一技之長,一生衣祿無虧。這就是八正道中所講的正業。
二者速教。老師不僅要教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和實際操作,而且要速教,不要拖拖拉拉地拖延時間,要讓學生盡快地掌握。學生勤奮,老師也要勤奮。
叁者盡教所知。作爲老師要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盡己所知地教給學生,不能留一手絕活不教。有些有技術的人是有絕活的,但有些古怪,如只傳兒子不傳女兒。這就不好。老師的絕活也是從老師那裏學來的,讓所有的人都掌握一門絕活,功德多大啊!所以要盡教所知。要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一個是聽別人說,一個是自己要有體會。往往有些老師也是看人打發,這家有錢,湯罐子常送,對那孩子教得就認真;那些窮苦的孩子什麼也沒有,老師就淡薄一點。人間的心總是不平。要有平等心,一視同仁,有教無類。
四者安處善方。“方”是處所,假設學生是跟著老師住,一定要讓學生住在安全的地方,不能讓學生有危險。危險一方面是來自自然界的,一方面來自是社會的。自然界的豺狼虎豹、社會上的壞人都會對人造成危險,所以要安處善方。善方就是安全的地方。
五者付囑善知識。事事關照他、引導他,學好技術,找個好工作,有了好工作還要有好朋友。這樣作爲一名老師的責任就盡到了。
作爲一名老師從這五方面盡職盡責,就是好老師。我希望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都能從這五個方面來要求自己。當然現在找工作比較困難,給學生介紹職業是學校主管部門的事,但老師可以積極推薦,成就學生踏入社會的第一步。
“如是南方二俱分別”。“二俱分別”是兩個方面的責任和義務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6
下面講戊叁西方夫婦,講夫妻之間各有什麼責任和義務。
戊叁西方夫婦
“居士子!如西方者,如是夫觀妻子,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雲何爲五?一者憐念妻子;二者不輕慢;叁者爲做璎珞嚴具;四者于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親親。夫以此五事愛敬供給妻子,妻子當以十叁事善敬其夫。雲何十叁?一者重愛敬夫;二者重供養夫;叁者善念其夫;四者攝持作業;五者善攝眷屬;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後以愛行;八者言以誠實;九者不禁製門;十者見來贊善;十一者敷設床待;十二者施設淨美豐饒飲食;十叁者供養沙門、梵志。妻子以此十叁事善敬其夫。居士子!如是西方二俱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西方者,謂夫妻子也。居士子!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
這段特別重要。不僅是具體內容重要,而且讓我們從觀念上明白佛法的廣大性、包容性、多層面性。現在一說到信佛,就看破紅塵了,就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都以爲信佛是教我們斷子絕孫。都出家當和尚去了,哪裏還有人呢?相反,佛陀強調夫妻之間要互相敬愛,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這是我們修行佛法的基礎。有人會說這是什麼佛教呢?佛教就是要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嘛!這是社會上的誤會,佛教界本身也存在這種誤會。認爲佛教是了生脫死,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中去,佛家怎麼還講這些呢?這都是生死事。實際上這是一種偏見。
我們要特別認識到,佛教不僅能救人,還能救社會、救國家。五戒齊身,十善治國,人人能向上、向善,一個社會就會有良好善美的風氣,一個家庭就會是和美幸福的家庭,這樣國家難道不會好嗎?家庭是國家的細胞。佛教不是政治,不是主義,是從每一個人入手,教我們每一個人都管好自己,處理好周圍的關系。每個人都能照管好自己,又能處理好周圍的關系,還會有什麼問題呢?問題是,我們有的人自己照管不好自己,又不能處理好周圍的關系,所以,家庭、社會、國家才會有各種問題出現。
通過學習這一段,就知道佛法包括各種層面。佛教講五乘法門,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這五乘法門以人爲起點,以人爲樞紐,上天入地,都從人開始。把人做好了,就一定能生天,成聲聞,成緣覺,成菩薩,成佛,叁善道四聖果都有份。人做不好,叁途有份。所以人是關鍵。
女居士可能會想,做丈夫的只有五件事,做妻子的有十叁件事,是不是不平等呢?這正顯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很多非常關鍵的問題,都取決于女性如何把握、如何操持。
一者憐念妻子。“憐”是一種愛心。因爲夫妻之間要彼此認同,心同氣和。丈夫占主動權,實際上也是雙方的事。妻子要重愛敬夫,丈夫應時時刻刻有一種高度的同情心、愛心,憶念妻子在家裏做事辛苦。操持家務,生兒育女,都是非常辛苦的事。
二者不輕慢。在今天也有輕慢女性、男女不平等的事,有的地方比古代更嚴重。不輕慢至少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男女之間在知識技能上有一定差距。當然在新社會,出現了許多女強人。現在不是丈夫輕慢妻子,好像也有妻子輕慢丈夫的事。在古代,男女在知識技能上差別很大,婦女往往依賴丈夫生活,不像現在男女雙職工,大家都拿工資,都有勞動權,逐步消除了男女之間的不平等。但盡管有勞動權,也有收入上不平等的地方,所以在知識技能的差別上,不要輕視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
再就是家庭出身上的差距。佛教的教導也是這樣,要婚娶稱可,最好是門當戶對,這個也要特別講究。完全不講究的話,出身特別懸殊,夫妻之間固然可以認同,但父母、家庭、社會會有種種誤解、種種幹擾,也容易滋生輕慢之心。
叁是長相。妻子長相一般,丈夫一表人才,可能也會輕慢妻子。作爲一個在家人來講,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作爲出家人,依法自約、依法安居,他有這種自覺自律。作爲在家居士,固然可以在佛法上求得一種安慰,求得一種喜悅,求得一種寄托,但他畢竟生活在世間,所以作爲一個美滿的家庭,特別是夫妻之間的和睦,對于平衡人生的種種痛苦有很大作用。否則的話,就不會在這裏講《善生經》。
叁者爲做璎珞嚴具。要及時讓妻子的穿著打扮莊嚴。“璎珞”就是在項鏈上綴著很多東西,從現在來講就是指的首飾,“嚴具”就都是比較好的衣服,使自己的家室穿著打扮能夠入時,不使人家輕慢。假使自己很注意穿著打扮,妻子卻是一副窮酸相,那一定會受到別人的種種議論。所以,作爲丈夫有責任和義務使妻子穿著入時、漂亮。
四者于家中得自在。妻子在家庭裏有安全感,能當家做主操持家務。現在在現實生活中,家庭不自在的很多,原因也是來自各方面的。但是作爲丈夫,應該主動做好各方面協調工作,使自己的家室能自在安全。
五者念妻親親。丈夫不但要愛敬妻子,還要愛敬妻子的親人,比如嶽父、嶽母、小姨子、小舅子,要愛念她娘家的眷屬。
7
丈夫以五事愛敬妻子,妻子當以十叁事善敬其夫。
一者重愛敬夫。我想從居士們給我講的事情來看,在家庭裏最容易出問題的是感情專注問題。感情專注是家庭和睦、夫妻和睦的最重要的因素。從女方來講,如果過去有男朋友、男同學,應該在丈夫面前有一定的透明度。作爲男方也是如此。如果有女同學、女朋友,在妻子面前也要有透明度。這樣就可以消除雙方的誤解,就能使家庭不安甯、不團結、不自在的因素得到排解。爲什麼會有這種體會呢?有很多居士來找我談這方面的問題,分析來分析去,除了感情上存在不專一的問題以外,就是雙方沒有透明度,從而造成誤解。
二者重供養夫。丈夫應使妻子穿著入時,妻子應使丈夫在飲食上得到及時供養,衣服上讓他穿得幹幹淨淨、整整齊齊,使他不至于在人家面前受到輕慢。
叁者善念其夫。經常要想到丈夫在外面工作很辛苦很勞累,或者丈夫出差了,應想到丈夫出差勞累,不能正常飲食、休息,要多體諒、照顧他。
四者攝持作業。攝就是維持,使家産不致破敗,使事業不致破敗,妻子要想方設法,不斷增益家庭的財富,不斷地排除事業進程中的種種幹擾和不利因素,這就叫攝持作業。
五者善攝眷屬。這條非常難,但又非常重要。現在的老人經常有一句口頭語:娶了個媳婦,丟了個兒子。是說媳婦看家裏人,除了丈夫以外,看誰都不順眼。這是不是善攝眷屬呢?不是。我想,可能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故事。要很好地攝受丈夫的家裏人,才能使家庭和睦團結。
我聽到很多說法,比如,兩個青年男女,在談朋友的時候去男方家裏去看一下,他家裏有個老太太,房子也不錯。
回來的路上,女的就說:“你必須把那個垃圾打掃一下,我才進門。”
男青年說:“我家哪裏有什麼垃圾呀,挺幹淨的啊。”
“我不是講那個垃圾,就是那個老東西嘛!”
不把老人當作應供養的長輩,而是還沒進門就把老人當成垃圾,怎麼能攝受其他眷屬呢?
家裏有位老人是件好事,回到家裏,吃飯有人做,萬一工作忙了衣服還有人洗,在外面工作完全不爲家務事操勞,不必擔心首飾被人偷了,存折被人偷了,電視機被人捧走了。所以,有個老人來照顧家庭非常好。但這還不夠,還有更重要的。老人有一生的經曆,你可以從他那裏學到很多的美德、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每個老人都是一本活教材。所以一定要曉得孝敬雙方的老人。作爲女人來講,特別要愛敬婆家的老人;作爲男方來講,特別要愛敬嶽父嶽母。這樣彼此之間能夠團結,得到心靈上的默契。有心靈上的默契,家庭就會鞏固。所以,善攝眷屬這一條非常重要。
前不久,我看到臺灣的佛教雜志上介紹一個臺灣的公仔戲。當時是一夫多妻製,一個父親四個母親,子女有七八個。這家人沒有分家,四位母親之間非常和睦,每一位母親的子女之間又非常團結。爲什麼這樣呢?因爲他們都信佛,所以就能營造一個這樣的家庭,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奇迹。如果大家按照佛教導我們的處理家庭關系的原則去做,就一定有和睦的家庭。
六者前以瞻待。當著丈夫的面,要能很好地供養照顧他的父母長輩。
七者後以愛行。後就是指背後。在背後絕不說家庭的長短,更不說父母的長短。說父母的長短本身就是是非的發端,是家庭不和的最主要因素。
八者言以誠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要誠實直言,不要說不誠實的話。
九者不禁製門。就是說有善知識來到家裏,不要限製人家,要熱誠招待歡迎。作爲家庭主婦,不要限製男方的父母、親友到家裏來。
十者見來贊善。不但不限製人家來,來了還要歡喜贊歎,要說一些歡喜贊歎的話,使人家來到家裏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不要來了人就嘴巴一翹,到自己房裏去了。你到底是搭理還是不搭理人家呢?
十一者敷設床待。古代床和座位是一個意思,坐的地方也叫床。客人來了,應該有座位。
十二者施設精美豐饒飲食。客人來了,不要吝啬,要用好吃的款待客人,使人感到溫暖親近,感到主婦是一位賢良淑惠的女性。
十叁者供養沙門梵志。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到家裏來敲門,他要什麼東西你就給他一點,她要錢你給她十塊八塊。你不要分辨真假,一分別真假,心態就變了。從戒律上來講,比丘、比丘尼是不能單獨到居士家裏去的,這是戒律。但是你要真是一毛不拔,如果有一位真羅漢到你家裏去了,你不就錯過這個機會了嗎?所以就應該以恭敬心來布施。有時羅漢也會現懈怠相,到你家裏來試探你的恭敬心,所以我們不能失去機會,不能說你是個假和尚,趕快走。包括對待討飯的人也是如此,多少給一點,不管是真是假,你盡你的心,他是真是假他自己承擔責任,你沒責任。所以要供養沙門梵志。
這十叁條講得非常全面,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明。一是作爲妻子對待丈夫應有的責任和義務,主要是前叁條;二是第四條,是關于家産事業的問題;叁是第五至第八條,講如何善攝眷屬的問題;四是第九至第十叁條,如何處理家庭人際關系問題,包括供養叁寶。所以女子在家裏責任重大,至少有這十叁條責任和義務。
夫妻之間一共有十八件事,作爲在家居士,不管年輕的還是年老的,按這十八件事各盡各的責任和義務,家庭生活就非常吉祥美滿。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經》講記 第五講 建造幸福美滿的家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