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經》講記 第一講 在家必讀《善生經》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經》講記

  佛法不在廟裏,也不在某個僧人處,而是在佛教經典裏,在人的心裏,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裏。僧俗二衆應該把學佛落實在做人做事當中。這樣,信仰才有根底,學佛才有落實的地方。“幸福人生”是人們共同的願望,《善生經》裏處處是妙方,只要善于應用,幸福人生的願望就可圓成。

  第一講 在家必讀《善生經》

  《善生經》是一部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翻譯較早的經典。這部經典在後漢的時候就翻譯出來了。後漢有一位譯經大德叫安世高。安世高,公元2世紀時人,于東漢恒帝建元初年(公元147年)來到洛陽,譯述佛經約二十年。安世高讓人們了解佛教,萌發了譯述佛經的宏願。安世高共譯佛經叁十五部四十一卷(現存二十二部二十六卷),主要是小乘系的佛經。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譯師。他活動的時間遠比攝摩騰、竺法蘭要早,翻譯的經典也比他們兩位多。

  《善生經》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因爲它是專門針對在家佛教徒講的,所以在佛教的弘揚方面,一直沒有真正受到重視,只是到了20世紀30年代,太虛法師才開始重視並講解這部經典。從太虛法師開始,《善生經》才有了注解。它的道理很淺顯,把在家佛弟子在修行和做人處事中的責任和義務都講得非常到位、非常明確。

  《善生經》的不受重視,說明佛法在中國流傳將近兩千年當中,佛教往往只重視哲理上的探求,而對于如何從做人開始、在具體的生活當中落實佛法的修行,沒有十分重視,特別是隨著譯典的越來越豐富,修行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部經更是被人們所遺忘。

  1

  講這部經有什麼意義呢?因爲我們所提倡的生活禅雖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同和肯定,但也不是沒有異議。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怎麼會有禅呢?禅就是禅,禅怎麼會是生活呢?有一些人把禅看得高深莫測,把生活看得低俗平凡,認爲這兩者無法融合。

  實際上,生活禅這種提法淵源甚深,在我之前也有人涉及。把它作爲佛法修行的具體法門來提倡,是我在1992至1993年之間正式提出的。于是1993年就有了第一屆生活禅夏令營,至今連續舉辦了很多屆了。

  提出生活禅,是不是在佛教乃至禅宗典籍當中毫無根據呢?不是的。大家如果讀過《華嚴經.淨行品》,就會知道,佛菩薩每做一件事都要當願衆生如何如何,一天從早上到晚上,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自己如何,也當願衆生如何如何。《華嚴經.淨行品》就是佛經上生活禅的一個最典型、最重要的經典讀本。生活禅在論點方面也有很多依據。佛法究竟告訴我們一些什麼呢?在家居士沒有辦法看到比丘二百五十條戒,但也有許多人受了菩薩戒。菩薩戒所告訴我們的,就是生活的理念、生活的方式、生活的歸宿,如此而已。大家不要把佛法看得那麼玄,佛法一點都不玄;不要把佛法看得離我們有十萬八千裏,佛法就在我們心中,佛法就在我們一言一行當中。

  那麼,去哪裏找佛法?怎麼落實佛法?又怎麼樣來修習佛法呢?佛沒有告訴我們別的什麼,就是教我們在身口意叁業方面,去叁毒,修叁學,如此而已。叁毒怎麼去?叁學怎麼修?必須有可操作性。《善生經》最有可操作性,它指導我們在面對一切人時怎麼樣定好位。怎麼定位呢?就是責任和義務的問題。在責任和義務中定好位就是修行。現在我們學佛的人所出現的種種問題,諸如家庭問題、生活問題、夫妻關系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等等,都是因爲相互之間責任和義務沒有定好位。

  以前,我碰到一位居士,她說她老伴以前對她蠻好,最近忽然打她一頓。我問:爲什麼打你呢?她說:我的女兒把不信教的人都搞到家裏來,吃呀、喝呀、說呀、笑呀,我就把她們攆出去了,我就不要那些不信教的人到我家來。這是在責任和義務中定好位了嗎?不是。所以我對她說:這個錯不是你老伴的,是你的。畢竟在我們這個國家裏,不信教的人是汪洋大海,信教的人只是海面上星星點點的水泡而已。水泡不能離開大海,離開了大海,水泡也就沒有了。這就是說,如果在生活的汪洋大海中,自己把自己孤立起來,水泡就會幹涸。當然,這個比喻不算很確切。佛陀有一個更恰當的比喻:個人是一滴水,衆生是大海。信教的人只是海裏的一滴水而已。我們要修行,要行菩薩道,你這一滴水,一定不要離開大海,否則就會幹涸,起不到什麼作用。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在責任和義務上定好位,要時時刻刻攝受不信教的人,團結、尊重不信教的人,才有可能落實修行,否則就是空頭大話而已。連不信教的人到家裏來都不高興,怎麼度衆生呢?

  2

  進一步來講,學佛怎麼學呢?一天念幾遍大悲咒,家裏人可能不高興,因爲你信他不信。你可以在事前與他約法叁章:我念經小點聲,你看電視也小點聲,咱們來一個信與不信互不幹擾,互相尊重。你有你的自由,我有我的自由。你連這一點都做不好,怎麼修行?怎麼去度化呢?如果學佛的人單單把念經當作修行,念經歸念經,發無明火歸發無明火,吵架歸吵架,那我保證你叁輩子也達不到一心不亂。因爲你在念經的時候,二心叁心四心五心都有了。所以,一心不亂不是那麼容易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要在你遇到煩惱的時候不煩,遇到逆境的時候處之泰然,那才是定、才是慧、才是戒。吵了一頓再來持戒是沒有用的,發火之後再來念佛,半天也靜不下來。不能真正把佛法落實在一天二十四小時分分秒秒的生活當中,你就永遠做不到一心不亂。

  講解《善生經》、提倡《善生經》的第一個目的,就是提倡學佛先從做人開始,使我們在會的僧俗二衆,把學佛落實在做人做事當中。這樣,信仰才有根底,學佛才有落實的地方。

  提倡《善生經》的第二個目的,是想通過講解,使生活禅的內容更加具體,不至于修行無從下手。《善生經》在曆史上發揮了重要的啓蒙作用,它的生命力和重要性在今天並沒有過時,而是越來越讓我們感覺到切合學佛人的需要。

  《善生經》在中國翻譯過四次,而且都是在一千五六百年前。第一次翻譯是後漢安息國的安世高,題目是《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屍迦羅越就是善生子;第二次翻譯是西晉的竺法護,所譯叫《善生子經》;第叁次是姚秦的佛陀耶舍、竺佛念所翻譯的,就叫《善生經》,收在《長阿含經》卷十一,前幾年出版的《在家教徒必讀經典》中收集的《善生經》就是第叁譯;我講的譯本是東晉罽賓叁藏瞿昙僧伽提婆譯,也叫《善生經》,收在《中阿含經》叁十叁卷。太虛大師在上世紀叁十年代所講的《善生經》本子,就是第四個譯本。這個譯本對人與人之間的責任和義務條目說得更加具體,經文前後更加完整。這就是翻譯《善生經》的簡略過程。

  3

  善生是一位長者的名字,他去世後,他的兒子繼承了父親的名字,就好像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智慧第一”的美譽)一樣。舍利弗是他父親的名字,兒子加以繼承,也叫舍利弗。在國外,這樣的事例很多。在我們中國,兒子不能用父親的名字,用了就是犯上,用同一個字都不行。畢竟,中外文化有很大的差別。我覺得,在印度這個佛教國家,兒子可以繼承父親的名字,體現了文化理念上所具備的平等性。

  講到經題,我想在“善”字上多說幾句。因爲我們平常總在講要多行善,多做善事,就把學佛和行善看作是一回事。佛教對于善與不善的界定是,一切順益現世後世善因善果之法名爲善,一切違背現世後世善因善果之法名爲惡。

  佛經從四個方面來界定什麼是善法,什麼是不善法:

  第一是勝義善。本身就是善法,是無可爭議的,是任何人無可否定的,也叫做真實善,指的就是涅槃和解脫,這是界定善法的最高標准。

  第二是自性善。有些法本身就是善法,不要借助其他的法,自性就是善的。這個善法有五種,分別是慚、愧、不貪、不嗔、不癡,叫自性善。

  第叁是相應善,也叫相屬善。在善法方面,唯識宗把人的心理素質、心理活動的狀況分爲五十一種,其中善法有十一種。所說的相屬善,就是指十一個善法當中的信、勤等善法。這些善法只有與上面所說的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相應的時候才是善法,與此五法不相應就不是善法,所以叫相應善。比如說信,不一定就是善。信了邪教,那就不是善了。比如說勤,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六度之中,勤就是“精進”,勤如果不是與五度相應而起,就不是正精進;如果不是與慚、愧、無貪、無嗔、無癡同步而起,不是爲了五種自性善而産生的勤,就有可能是做壞事的勤。比如說做小偷,也要勤,不勤,慢一點兒就被別人抓住了。這個勤是邪的,是邪精進、惡精進。

  我聽到過這樣一件事:一天早上4點鍾,一個女士在家裏,她家在3樓,窗戶沒有防護網,玻璃窗一推,兩個小偷就進去了。她的房間與小偷進的房間不是一個房間,她睡得迷迷糊糊,聽到屋裏有響動,就輕手輕腳地看了一下。一看嚇一跳,兩個小偷在她的房間裏翻東西。這時該怎麼辦呢?這個人還是蠻有智慧的,她安安靜靜地躺在床上不去驚動他們,輕輕地打了個電話給她的保姆。可等了半天她的保姆也沒有來,兩個小偷很認真地翻她的東西,把錢拿走了,BP機拿走了,手機拿走了,她都不做聲。最後小偷看到保險箱,拎起來沈甸甸的,滿以爲是一箱子鈔票,就從叁樓扔下去了。其實,那保險箱裏裝的是准備出差用的藥,沒有錢。她有驚無險地度過了這場劫賊之難,雖有點損失,但人身安全沒有受到傷害。那兩個賊人要不要精進呢?一定要精進,否則就被別人抓住了。這種精進就是沒有與慚、愧、無貪、無嗔、無癡五種自性的善法相結合,所以叫邪精進。想學習佛法,一定要從法義上了解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

  第四種善法是等起善。由我…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 《善生經》講記 第一講 在家必讀《善生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