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合掌人生▪P11

  ..續本文上一頁,叫“糁兒粥”。配一點蘿蔔幹等鹹的東西,就是一頓簡單的早餐了。假如“糁兒粥”馊了、壞了,我也會處理,就到田裏割一些韭菜回來,洗一洗,在鍋裏炒一炒,混到粥裏,就能把異味消除掉。

  到了中午,沒的東西吃,就繼續吃“糁兒粥”。如果媽媽上街,會買一些菜、飯回來。雖然我不到十歲,煮飯給家人吃是難不倒我的。這種樂意爲人服務的個性,也是遺傳自我外婆。不過大部分時間都是外婆買來煮給我們吃,因爲,外婆疼愛我們,小孩吃飽了,外婆要離開時,我就跟著回到她的家了。

  外婆住的地方離我媽媽家很近,很早就一個人獨居,但她沒有獨居老人的悲觀落寞。每天精神奕奕,天未亮就到菜園勞動,幫街坊鄰舍排憂解難,到善堂去共修……屋裏屋外,始終是窗明幾淨。我常常感覺外婆的家,像童話故事裏仙人的住處,四周飄著五色的雲彩。

  一九叁一年左右,我的大舅母被大水淹死了。後來大舅又討了一個後舅母,很凶,不久就分家出去了。外婆和二舅住,二舅不常在家,他是個牛販子,現在的話叫牛的經紀人,就是牛在買賣的時候,專門幫人家評鑒這牛值多少錢。在那個時代,牛是一家的財産。人家要買牛,就找他看一下。他爲人敦厚,是一個老實人。我比較喜歡他。

  叁舅活到近九十歲,實在了不起。他先是國民黨,後來是和平軍,再後來又在日本兵裏工作,之後又在遊擊隊,跳來跳去。我記得他最高做過“鄉隊長”,很神氣,但我不喜歡和他親近。

  正文 四、外婆(4)

  外婆與二舅的感情好一點,二舅也比較孝順外婆,基本上當時外婆等于沒有兒女了。因爲外婆這叁個兒子,各自成家立業,也各有各的路要走。因此,外婆離開他們早早就獨居。不過她本來就是一個獨立的人。也許,由于我外公的早逝,讓外婆看透人間的無常,內心堅強起來。外公是做裁縫的,在我五六歲時,外公就去世了。當時不懂,還在玩鬧,不知道什麼叫做死亡,只覺得他怎麼老是在睡覺。記憶中,外婆面對外公的死亡,並沒太激烈的驚慌,只記得她輕聲地哭唱著,像幽幽的祭文:“你爲什麼狠心抛下我,叫我一個人怎麼辦?”哀而不傷,但讓人感受到夫妻之間情深義重的想念。我會和外婆住,是祖孫兩人習性相近,她也是得其所哉。

  不識字的外婆,是個有見識的人,堅持讓我受教育,送我去念書。

  記得,第一天到私塾去念書,念了一個字:“人”。這個“人”字,對我一生影響很大。我把“做人”列爲最重要的課題。試想,一個人行得不像個人,說的話也不像個人,再嚴重一點,禮義羞愧之心都沒有,所謂“人面獸心”,人到了已經不像個人,那多沒有價值呀!第二天,再學“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這些念誦的單字,都是生活上具體可見的實物,先生從我們看過的東西教起,這樣的教育方式很有成效。

  外婆送我去念書,一天要給四個銅板。十個銅板一角錢,也就是每天交四分錢。外婆每天給我四分錢交給老師,四分錢讓我吃早餐,兩分錢一個燒餅,得吃兩個才能飽,天還沒有亮就去念書了。

  那時候念的書是“叁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都要背誦。由于戰亂,時常要更換上課的場所,老師也是有一課沒一課地教。由于學習無法連貫,加上也沒有大人可以幫助溫習課業,課文就不容易會背,經常記不起來。記得有一次,明天要背書了,內文老師也沒有教,教了也記不得,嚇得晚上睡不著。我就慢慢體會睡覺前回憶所念的書,嘴不動,苦思,醒來起床之前回想一下昨天晚上所想的,就記得了,這是我發明的“睡眠記憶法”,百試不爽。

  那時候,戰亂貧窮是社會的普遍寫照。有錢就拿四個銅板去念書,沒有錢就去不了。老師也諒解,他不會問你昨天爲什麼不來。他知道你家裏沒有錢。外婆給我幾次去讀書的錢,因爲後來戰亂、打仗、遷徙……難以有完整的學習環境。但不論遷徙到哪裏,她都會想辦法找到私塾供給我讀書。那時候,我不大懂,有書讀、沒書讀無所謂,因爲我喜歡做家務,掃地、洗碗、抹窗子、整理廚房……

  正文 四、外婆(5)

  外婆獨立自主,從沒在她的口裏聽到她怨兒女的不孝,歎時局命運的不好,不論環境人事如何的險惡艱難,外婆總是安忍如一座山,平靜如一泓泉。外婆的“忍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的性格,讓我在青年時期,只身渡海來臺,只爲一腔弘法的熱血,不畏茫茫的未來,這種“忍得住”的性格,我想,是外婆影響了我。

  外婆從不疾言厲色,好像也很少睡覺。她對任何人都是輕言細語。每當夜晚我睡覺了,她還在做晚課。有時候我還沒有睡著,她端坐在床上打坐運功,肚子就“嘩啦嘩啦”翻江倒海地響著,有時候我還會被這聲音吵醒。我就問她:“外婆,您肚子的聲音爲什麼這麼響?”她說:“這是功夫啊!”

  一九四八年,我離開大陸前回到家鄉去看她,問她:“外婆,功夫還在嗎?”外婆說:“當然,功夫怎麼能丟了?”那時候她應該已經六十幾歲了。那時候,我自以爲懂得一些佛法了,剛好有日本的飛機從空中飛過,我說:“外婆,飛機引擎聲更響,那生死能了嗎?對煩惱能解脫嗎?對道德能增加嗎?”外婆聽完,臉色都變了。那時候的我,揚揚得意,自以爲是受過新式教育的人,念佛學院,並且在外面參學,我所知道的大和尚們的肚子都不會叫,他們都是講究要道德、要慈悲、要有智慧。

  數年後,我才驚覺,我的無知、我的殘忍。外婆的功夫是她幾十年的努力所成。我摧毀她心目中信仰的“成績單”,我的得意換來她的失意,我對外婆很抱歉,我這樣做是很不該的。

  信仰是超越言語的文字。老太太虔誠禮敬,堅信舉頭叁尺有神明,有善惡報應的觀念,能行善助人。我想這樣的心,比一個知識分子自私自利,只想圖利自己的心高尚、神聖多了。外婆到底是一個有信仰善根的人,雖然不識字,但《金剛經》《普門品》《阿彌陀經》都會背誦。很多的偈語,她也都會唱,也唱得很好聽。

  外婆對我們的教育,是一種鼓勵的教育。她也不會指使我們要怎麼做事,但是在我們的工作中,例如,我掃地的時候,她就會說:“有志沒志,就看燒火掃地。”讓人聽了很歡喜,覺得要掃得更好、更幹淨。一般人認爲打掃的“鄙事”,外婆視爲是一種“品人”的方法,能不能成就,要從小地方著手。近年大企業在用人時,也都是從小細節觀察一個人有沒有用。像有個公司在招聘新人時,以在門口的鞋子有沒有擺放整齊,作爲錄用的標准。他們的觀點是:“連雙鞋子脫下來都擺不正的人,如何放心交給他重要的任務?”

  正文 四、外婆(6)

  外婆經常帶糖果回來。有時候我會拿一顆糖給別的小孩。她見了也很高興,會滿面笑容地說:“能分一點給別人吃,你很好啊!懂得結善緣!”外婆鼓勵我把擁有的分享給別人的教育,我覺得現代的父母如果也能教小孩,把玩具、糖果,甚至把故事書、零用錢也分給貧窮的孩子,培養小孩“給”的性格,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是個溫暖互助的人間淨土。

  有時候,賣小雞的來了。她鼓勵我:“你買一只!黑的、白的、花的,給你選。”幫我出錢,讓我自己養。我養了幾次小雞、小鴨,細心地照顧它們。她看出我對小動物的愛心,告訴我:“你要愛護它,不要給它餓肚子哦,要給它有地方住,給它睡覺。”她教我要愛惜生命。外婆的“生命教育”是成功的,讓我看到一只缺嘴的小雞,會替它心疼流淚。如果我們的生命教育培養出的小孩心地柔軟,懂得愛惜小動物,那麼自然對人不會去侵犯,不會去傷害別人。

  記得,鄰家有個小女孩患有小兒麻痹症,常被一些頑皮的孩童欺負、嘲笑,甚至用石子砸。外婆叮咛我:“你不可以欺負她,不可以看不起她哦!殘缺也是一種美麗。”是呀,外在的殘缺還可以補救,心靈的殘缺,像貪、嗔、癡,忘恩負義,對人的苦難沒有慈悲心,這樣的心靈殘障比肢體的缺陷更讓人痛心。

  盧溝橋事變後,南京發生大屠殺,波及故鄉揚州。日本軍人四處放火殺人。外婆家很大,必定成爲戰火下摧殘的目標。她招集家族成員說:“不要同歸于盡。”意思是說:“你們都往後方逃難吧,讓我留下來,我來看家。”她已經計劃要犧牲了。外婆一介弱女子卻有巾帼不輸須眉的英雄氣概。當時,我感覺外婆像大廳堂的神明,這樣的偉大、崇高。

  日本人轟炸家鄉,把房子都燒了,四處有很多的破銅爛鐵。外婆從廢墟裏把它撿回來,重新再使用。她叫我們愛惜,要節儉。外婆說:“破銅爛鐵也能成鋼!”她教我不要只看到表相上的“無用”,要能看到“無用的大用”。外婆的“慧眼”,看出破銅也具有鋼鐵的質地,讓我在日後課徒或弘法度衆的曆程中,不輕易舍棄一人。

  一九叁七年十二月十叁日,年冬歲殘,我扛了一條被單,在大雪飄飄中隨著人潮往後方逃難,第一站到興化。第一天就住在一個善人的寺廟裏,沒有出家人,滿清幽的。裏頭擠滿了逃難的人,沒的地方住,就給我們住在水車棚裏。我們幾十個人,就在那裏安身,棚裏的空間很大,容納我們綽綽有余。逃難的人如驚弓之鳥,有棲身處,大家都萬分感念這份萍水相逢的恩情。至于廁所、洗澡的問題怎麼解決我已不複記憶了。

  正文 四、外婆(7)

  當時,我們隨身都帶一個鍋,隨地把兩塊磚頭一放,隨便抓點草啊什麼東西來煮,填飽肚皮不爲難也。冷天,大夥拾柴烤火取暖,還算能度日。遙望一百公裏以外的南京城,火光沖天,布滿整個天空。

  就像杜甫的詩句“烽火連叁月,家書抵萬金”。這場戰火不知要延燒到何時?留在家鄉的外婆可否平安?雖有母親在身邊,但我小小的心靈,還是時時記挂著外婆的安危,只是不敢開口詢問,怕母親擔心。

  不知過了幾天,外婆找到我們,來到水車棚。

  劫後余生的外婆,告訴我們她一路驚險的情況,她怎麼逃出日本兵的槍炮刺刀。她說,日本人一到,…

《合掌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