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僧伽的十無思想
時間:公元一九九一年四月六日
地點:佛光山
對象:出家新戒(弟子永本、滿厚、滿升等記錄)
一.無財之富
二.無求之有
叁.無情之慈
四.無欲之樂
五.無住之家
六.無安之處
七.無人之衆
八.無悔之心
九.無聰之慧
十.無功之事
各位新戒同學們:
我們在俗家時,過的是紅塵的生活;出了家,是過著清淨的生活。在家時,以世間法爲主;出家後,以出世間法爲主。各位現在既已舍俗出家,就要重新建立出世的見解,揚棄世俗的舊觀念,建立起佛道的新思想。所以我今天要跟各位講“十無思想”。
在家生活從“有”的上面著力去獲得需要,出家生活是從“無”的上面入道。有,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無,是無限、無量、無窮、無盡。我們在佛法的無盡寶藏裏,怎樣才能享受到這“以無爲有”的佛法?我提出十個“無”,作各位的座右銘,希望大家在出家的道路上,能仗以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以便能在佛法的生活上,真正安住身心。
一.無財之富
一般人都希求發財富貴,希望擁有世間上有形的財産、土地、物資等等,我們現在出家了,雖不求世間上的財富。但一樣要有財富。要有怎樣的財富呢?這就是跟世間上財富不一樣的“無財之富”。什麼是佛教的“無財之富”呢?
(一)正見是我們的財富
大家要有“我甯可沒有錢財,但我不能沒有正見”的認知與實踐。假如出家學道,沒有建立正見,必然有“既入寶山,垂手空歸”之歎。什麼是正見?確認佛陀所說的佛法是真理,這就是正見。叁法印是正見,四聖谛是正見,十二因緣是正見,因果業報是正見,叁十七助道品是正見,分別善惡聖凡是正見。在修學佛法的生活中,你們要有這些正見,才會有財富;有了這些正見,才不會貧窮。我們看到今天有些學道的人,盡管他們住高樓,甚至擁有存款資具,但仍很貧窮,因爲他們沒有佛法,沒有正見,他們所有所見都走了樣。
(二)智能是我們的財富
大家要有“我甯可無財,也不能沒有智能”的認知與實踐。什麼是佛學?佛學就是智能之學。沒有智能,盡管做了許多善事,修了許多世間的人天福報,仍然不能開悟成道。“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有福無慧是愚癡,縱然有人天福報,若無智能也非究竟。所以各位學習佛法,甯可無錢無財有般若智能而死,也不要無智無慧光有富貴榮華而生。智能,是從聽聞中而有“聞所成慧”,從思考中而有“思所成慧”,從修行中而有“修所成慧”。從聞、思、修中,才能入叁摩地,才能進入正見,獲得般若正見。
(叁)品德是我們的財富
大家甯可在世間上做一個庸庸碌碌無能的人,做一個無財的人,也不能做一個沒有人格、沒有品德的人。出家人無錢無財不可恥,無品無德會給人看賤。出家人要以淡泊、隨緣的品德來生活,要以有慈悲,有因果觀念,有忍耐的品德來做人,處世要以發心精進奉獻服務的品德來修道。
出家人要學習的佛法很多,“忍”是很重要的修養。忍窮、忍苦、忍難、忍饑、忍餓、忍冷、忍熱都還容易,“忍氣”卻很難。做人處世,對委屈、不平、氣惱必須要忍。佛陀說:成佛要“叁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要想修成相好圓滿就要先修忍。忍,可以消災免難;忍,可以成功立業;忍,是我們成道的力量;忍,是我們修行的財富。你們各位出家的新戒,未來的功德,佛道的成就,就看你忍的力量有多大?看你忍的功夫有多高?因此,舉凡佛教的修行法門,如四無量心、四攝法、六波羅蜜等等,都可以作爲出家人的品德,這些品德就是我們出家人的財富。
(四)信仰是我們的財富
信仰是七聖財之一。信心、持戒、慚、愧、聞、施、慧,都是我們的財富,稱爲七聖財。信心門裏有無盡的寶藏,一分的信心就有一分的財富,十分的信心就會有十分的財富。“佛法大海,唯信能入”,現在各位出家學道,信心建立得如何?一般受五戒、菩薩戒都要先受四不壞信。所謂四不壞信是:
(1)你對叁寶絕對無疑嗎?
(2)你對叁法印、四聖谛的法,絕對無疑嗎?
(3)你對常住、僧團絕對無疑嗎?
(4)你對出家未來的道行絕對無疑嗎?
有時候,我們會爲了一個人不喜歡,爲了一句話不愛聽,爲了一件事不滿意,就把信仰輕易地放棄,信仰對你也就沒有價值了。
《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信仰是無價的財富。“再多的世間財富,利誘不了我們的信仰;再大的威力權勢,也阻嚇不了我們的信仰;再多的好意盛情,也迷惑不了我們的信仰”。你要建立這種不動搖的信仰,才能在佛道上邁進,你才是佛門中最富有的人。
我們出家人,雖不羨慕擁有世間的財富,但是要羨慕擁有正見、智能、品德、忍耐、信仰等財富,這就是我們出家人的“無財之富”。
二.無求之有
人總是會有所求。求功名,求富貴,求事業順利,求眷屬平安。人總是追求這樣、追求那樣,希望這個、希望那個。俗語說:“人到無求品自高”,尤其是我們出家了,更要過無求的生活。什麼是無求的生活?內證是無求的生活:內心有所證悟,有所體驗,自然就不必向外去追求。過去的黃檗禅師對于萬法現象的態度,是“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作如是求”。他以無求爲求,而行一切道。有一些出家人,雖然出了家,但是中途失落了。爲什麼他們會失落呢?因爲他沒有內證的體驗,心中沒有佛法,經不起外境外緣的沖擊,承受不了世俗物欲的誘惑。假如自己內心有修證,自生法樂,法界一切,都在心中。我不求外人給我錢財,給我利益,我自己內心就能擁有宇宙間的一切。
孔門的弟子顔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爲什麼呢?因爲他心裏有“道”。佛陀的大弟子迦葉尊者,在塚間、水邊、林下禅坐修行,他安然自如。爲什麼?因爲他心中有“道”。所以,希望大家既然有這種福氣、緣份來到佛門,也剃除了須發,換上了僧衣,內心要有證悟,要有道。人情的冷暖,世間的是非,有什麼要緊呢?各種的得失、榮辱,實在不足挂齒,能如此證悟,就是無求之有,就能安住身心。
什麼是“無求之有”呢?
(一)享有是無求之有
我們不一定要擁有,但要享有。出家人不一定要擁有高樓大廈、寺院殿堂。別人有寺院,很好,我可以挂單,可以沾光沾光;別人有學問,很好,我可以跟他參學。我不一定要擁有,但我可以享有。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雖然不是我的,我可以遨遊其間,參禅行道;佛教事業雖不是我辦的,我是佛門弟子,也爲佛教興隆感到高興;我雖不會說法,別人講經,我也可參與講席,其樂融融。世間的一切,只要你享有它,你就擁有了萬事萬物,這就是出家人的享有,享有就是無求之有。
(二)寬容是無求之有
在佛光山出家的年輕人,我都問過他們:
“佛光山是誰的?”
他們說:“我在這裏出家,佛光山就是我的”。
你要心中擁有佛光山,才能在佛光山出家。你們各位到本山來受戒,如果我問你們:“你爲什麼要來佛光山受戒?”你要說:“我喜歡這個戒常住!”這樣,你就能擁有這個道場。你們有剃度常住,你們有剃度師父,你們應該自豪你們的常住,你們的師父。你能容納,你就能擁有。
再多的金銀財寶,若不是你的,你也不會覺得它寶貴;再多的建設,再好的設備……,因爲不是你的,你也不會去留戀。桃源雖好,終非久戀之鄉;但只要是我的,一個破板凳、破椅子、破床鋪,我也會好好愛護它。
世間的一切,你心中的寬容多少,你就能擁有多少:世間人豈止只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學,我心中的衆生而已?能把一切衆生當成是我自己,把世界當成都是我的,這世間上就沒有一個窮人,沒有一個孤苦的人了。
你心中包容多少,你就能擁有多少:別人在花園種了花,花雖不是我的,但花開得很美,我可以看看、欣賞一番,那花就如是我的一樣。你建的高樓不是我的,你建好以後,如果作百貨公司,我可以去買東西。你有屋檐,我可以在那裏避避風雨。
你心中有多大,你所擁有的世界就有多廣:癞瘡膿包是非常肮髒的皮膚病,但因爲是生在我的身上,我也要好好洗滌,好好上藥,好好愛護,因爲是我的,再不好的我都能寬容。
(叁)結緣是無求之有
世間上的人,活得順不順利,就看你對人有緣沒有緣。如果你沒有人緣,今天找張叁,明天托李四,種種要求不一定能如願。在世間,登天難,求人更難,但你有人緣,很多事情不求自有。你想要財富嗎?緣份不到,種種辛苦、種種艱難都不會是你的。如果你有人緣,你不想、不要、不求,也會送上門來。所以,我們出家人,不攀緣,只要結緣;不必向外有所貪求,只要廣結善緣,因爲人緣就是無求之有。
緣,是條件的意思。世間一切,單獨是不能存在的,必須要在因緣條件都具備下,才能成功。當初美國人援助臺灣,因爲臺灣有他援助的條件。所謂“自助人助”,只要我們廣結人緣,人緣會給我們無求之有。
(四)滿足是無求之有
所謂“知足常樂,能忍自安”。“滿足的人,睡在地上猶如天堂;不滿足的人,雖居天堂,亦如地獄”。世間上誰是富人?誰是窮人?就看他滿足不滿足。臺灣很多在世界富翁排行榜上占有一席地位的人,如蔡萬霖、張榮發、王永慶等,他們真是富有的人嗎?如果他們有幾百億、幾千億的財富,但心裏不能滿足的話,他們仍然是窮人。我們學道的人金錢雖貧乏,但因爲我們滿足,因爲我們無求,所以滿足是無求之有。
我們中國人吃飯,常會問:“你吃飽麼?”“我吃飽了!”臺灣話問:“你有吃飯嗎?”“喔,有,我嚼(吃)飽了!…
《佛教僧伽的十無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