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清淨無欲就是快樂。佛陀的弟子跋提王子和金毗羅等叁人,在樹林裏修行,他忽然大叫:“快樂啊!快樂!”剛好佛陀從那裏經過,問他們怎樣快樂啊?跋提說:“過去,我做王子的時候,在宮殿裏有珍肴美味,可是我食不甘味;每天都有衛兵保護我,而我卻天天恐怖。現在出家住在山林裏面,托缽回來的食物,真是美味無窮;身邊沒有守衛,但不怕人家害我。如今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快樂啊!”這是所謂的無欲之樂。各位要知道,欲望越大,痛苦越大;欲望越小,痛苦越少。我們要去除人我染汙的欲望,但可以提起善法的欲望,追求佛道、菩提、般若智能、空無的生活,這才是出家人“無欲”的生活。
五.無住之家
經雲:“凡有所住,皆爲非住。”又雲:“不應以色生心,不應以聲香味觸法生心,應以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的出家,就是要出有住之家,要住無住之家。父母之家是有住之家,貪愛之家是有住之家,執著之家是有住之家,人我之家是有住之家,叁界之內所住之家皆是有漏之家、煩惱之家。現在我們既已出家,就是要出叁界之家,出煩惱之家,要住在無家之家。“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這不是無家之家嗎?所謂“一缽千家飯,孤僧萬裏遊,爲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這也不是無住之家嗎?
(一)法界是無住之家
我們現在出家,是出叁界之家,出生死之家,出煩惱之家,出名聞利養的束縛之家。我們要以法界爲家:法界是無窮的天上天下,是無邊的宇宙虛空,是超越的山河大地,是究竟的無相真理,法界就是出家人的家。法界從佛、菩薩、聲聞……乃至地獄、餓鬼、畜生的十法界,都在我們一心之中。我們能證悟佛菩薩的法界,我們就能究竟解脫;我們能證悟二乘人以上的法界,就能自在快樂;我們能不舍叁惡道的法界,也能隨遇而安。“處處無家處處家”,法界之內處處爲家,菩薩以一切衆生爲家,這世間,怎不處處爲家呢?
(二)虛空是無住之家
天上的太陽住在哪裏裏?太陽當然住在虛空之中。因爲太陽是住在虛空之中,所以太陽能普照十方,能溫暖大地,能使萬物生長。十方諸佛亦住在虛空之中,所以他的法身遍滿虛空,充滿法界,才能佛光普照,度化群生。菩薩也因住在虛空之中,才能“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無住才是真住,無住才能無所不住,才能成就菩提,證悟法身。因此,諸佛菩薩所住的虛空,就是我們出家人的無住之家。
大家發心出家,今後要志在佛道,願在十方,到國際上弘法,到偏遠地區傳教。佛教徒先有地球人的觀念,再有虛空人的胸懷,因爲虛空是僧侶的無住之家。
(叁)無私是無住之家
你若有自我的私心,就有所住;你若無自我的私心,就無所住。無私的話,大家都好;無私的話,這人也好,那人也好,這裏也好,那裏也好,天下都好。現在我們的心住在哪裏裏?經上說:“我們的心,住在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上面。”因爲四相不除,所以人我是非,萬般計較;四相若除,則萬裏晴空,毫無窒礙。經中又說:我們的心住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上面,因此六塵覆蓋本性,反而使真心做了欲塵的奴隸,良深浩歎!現在我們要將心住在佛道上面,住在般若上面,住在超越時空的上面,住在超越人我的上面,住在無私無欲的上面。各位都出家了,如果仍住在過去的人我是非、得失榮辱和煩惱上面,你還是未真正出家啊!所以現在出家要住在無私之家,亦即是無我之家。
(四)自然是無住之家
我們出家要安住在哪裏裏?當然安住在自然裏,“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與大自然同在。你如果懂得大自然的道理,生也好,死也好,冷也好,暖也好,生老病死的流轉,春秋夏冬的運行,甚至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都是自然的法則,當然的原理。一切的好好壞壞,都是世間實相,你要有這種心量和認識。我們要住在哪裏裏?我們要住在慈悲般若中,住在禅那定力中,住在精進戒律中,住在大自然裏。佛法中任何一處皆可安住,大自然任何一地都是好地。你何必要安住在那不究竟、天天變化、跳動變異的世間呢?要住在不變的、無住的上面。“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只要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假圍繞。
無住就是不執著是非、人我、得失,而超越是非、人我、得失。佛教所以衰微,因爲大衆沒有佛法,只有口頭上的佛法、口頭上的慈悲、口頭上的修行。有些人自以爲自己在修道,實際上一點佛法也沒有。希望各位新戒同學,今後要真的擁有無住的佛法。
六.無安之處
大家要找一個住處,住什麼地方最好?平安之地?安全之地?安樂之地?如果出家人這麼想,就是錯的,這是自了漢!一出家,馬上要找安樂的地方,馬上要享受安樂,這是錯誤的。沒有種植,怎麼會有收成?出了家,就要先學習結緣,學習奉獻,學習吃苦,學習住在無安之處。
有一位信徒說:“基督教的神職工作者,都稱爲牧師,牧師就是要牧羊,要工作,要去度化衆生。佛教的出家人,叫做僧寶,是供在寺廟給人供養的,所以佛教沒有力量。”這雖是偏激的想法,但事實上,在佛教裏面,有人就是不肯奉獻,不肯犧牲,不肯去普渡衆生。所謂菩提心是“上弘佛道,下化衆生”,既不能上弘又不能下化,怎會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就沒有佛法。各位出家,必須要找出一個住處,一個“無安之處”來成就自己,什麼是無安之處呢?
(一)苦難是無安之處
嚴寒冰霜下,唯見梅花之挺拔;濁穢汙泥中,獨顯蓮花之不染。修道的人,要在苦難的地方,堅毅意志,來成就佛道。釋迦牟尼佛誕生于娑婆世界,在五濁惡世中住世,因爲苦難中容易成就佛道。地藏王菩薩到苦難的地獄去度化衆生,他們以苦難爲安樂。我們修道者,要有不懼苦難的意志,熱時往有火的地方去,冷時往冰寒的地方去,才能見到真谛。
過去十大弟子中的富樓那尊者,向佛陀告假要到輸屢那國去。佛陀問:“去做什麼?”“去度化衆生。”“那地方不能去,那裏的人很凶暴,你去的話,他們會罵你。”“佛陀!罵我沒有關系,只要他們不打我就好了。”“會打你啊!”“佛陀!打也沒關系,只要他不把我打死就好了。”“會打死你啊!”“佛陀!那正好,我就將此一命奉獻給衆生,也奉獻給佛陀,了我此生學道的心願。”富樓那尊者,真是一位具有不辭苦難,犧牲奉獻宗教情懷的聖者啊!
從過去的高僧傳記中可以得知:古代高僧大德,都是爲求法、傳法、克己、度衆不辭苦難的人,如玄奘、法顯的西行求法;監真六十目盲,卻仍爲廣傳戒法遠征至日本;真谛爲譯經弘法,流亡飄泊中國二十余年;智舜爲修禅觀,刺股製心等,都可以作爲我們的楷模。所以,我們現代的出家人學道,不要只求安樂,應從苦難中去成長自己的道心,鍛煉意志,去成就道業。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二)異鄉是無安之處
偏遠的異鄉,要經曆語言、風俗、文化、生活習慣的考驗,也是無安之處。我們出家人出了家,就要以大衆爲家,以弘法利生爲家,以精進求道爲家,所謂“處處無家處處家”,沒有地域觀念,沒有異鄉觀念。
東漢時期的攝摩騰、竺法蘭,遠從中印度到中國,只爲譯經弘法;日本最澄、韓國義湘,千裏跋涉至中原,只爲學習大乘教法;在四川出生的馬祖道一,在廣東出生的石頭希遷,出家學道,繼承惠能大師的禅法,而擴展到江西、湖南等地。這些是祖師們,爲了求法、度衆,不辭辛勞到異鄉的實例。近代的鈴木大拙,把禅法傳到西方國家,不也是如此嗎?
記得中美斷交時,我國退出聯合國,我們正在美國興建西來寺,慈莊法師和依航法師在風雨中,拜托人簽字,透過幾萬人簽字聯名,美國政府才知道有這麼多人需要一個寺院,因此才批准我們建寺。十年奮鬥之中,他們每日都提心吊膽,每次都要面對那許多不認識的人,沖鋒陷陣,克服種種困難,她們都沒有說西來寺是我的。所以說在異鄉的無安之處,才能使人更能成長。
(叁)刀兵是無安之處
刀兵中有流血之危、生命之險,所以有戰爭的地方,就是無安之處。韓國軍隊有軍中布教師,每一營都有一位出家人,輔導他們解決煩惱,鼓舞士氣。本山常有韓國的軍中布教師來訪問,他們都是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他們當兵要做布教師,因爲他們要在軍中布教幾年以後,在寺廟裏面才能被肯定而升級。日本的高僧、大和尚,大都是軍隊裏面的布教師。甚至基督教有水平的牧師也是如此。
唐朝的隱峰禅師,有一次行經一地,看到兩軍人馬正在拼命厮殺,急忙上前勸阻,可是雙方都不理睬。禅師于是將錫杖丟擲于空中,以神通異象,阻止了一場悲慘的戰爭。南北朝時代戰亂連連,尤其當時的石虎、石勒雄據一方,嗜殺成性,殺害很多無辜百姓,西域高僧佛圖澄爲了度化這兩位魔王,解救生靈于塗炭,于是入軍營中獻身說法。
我在中國時報看到一位出家人的彩色照片,定睛一看,是我的徒孫乘悟。報上刊載:他在金門海印寺,上午做住持,下午去當兵。我看了以後,很爲佛光山的大衆歡喜,他們能有這種不畏苦難的精神。出家人就是要如此,我們不怕苦難,我們要到刀兵裏去弘法,救助需要佛法的人,以減少人世間的殺戮。
(四)忙碌是無安之處
動亂、忙碌是我們的無安之處。有出家人嫌出家生活太動蕩,太忙了,究竟出家是爲享福的?還是爲服務衆生的?佛陀說法四十五年,講經叁百余會,他從未安閑過。就是佛陀苦行意志的鍛煉,也是很重要的體會。若說在安樂清閑裏能成道,這是不可思議的。
佛光山的學生,曾對一些人說:“你怎麼不到佛光山念書?”“佛光山太忙了!”忙,不好嗎?參與開山的建設,是很偉大的事情;參與弘法的活動,是很光榮、有意義的事情。你要閑…
《佛教僧伽的十無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