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僧伽的十无思想▪P2

  ..续本文上一页”这种语气听起来有些无奈。客家话就不是这样说了,“你有吃饱吗?”“喔!我足了。”饱,是无奈;足,是欢喜,是感恩。所以,满足、感恩是我们出家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的心境。一间斗室之地我满足,一张椅子、一张桌子我满足,一双草鞋我满足,一个蒲团我满足,日中一食我满足。你能满足,你就获得无求之有,过着世界上最富有的生活。

  三.无情之慈 

  世俗上讲爱,要有爱心;佛教中讲慈,要有慈心。慈悲就是慈爱。世间上讲情,容易感情用事,众生叫“有情”,因为它是以情爱为生命。世间束缚力量最大的就是情爱,情爱会困惑我们,使我们不能自由,不能超生。童年的时候,有父母的情爱;长大了以后,有夫妻的情爱;老年的时候,有子女的情爱;甚至有朋友、同乡、同事的情爱。我看到你顺心、欢喜,这就是世间上的情爱。情爱如火,情爱的一念会覆盖我们的智能,所以我们要从情爱里超脱出来。

  记得我青少年时期受的是专制式的打骂教育,我不觉得打骂不好,反而感谢老师的打骂。在打骂里面,我们享有多少教诲与慈悲。所谓种种委屈、种种专制的教育下,并不觉得专制有什么不好。在那委屈里面,专制里面,让我有更多深刻的体会,有更多的成长。我们过去读书、受戒,老师都是以“无情”对我们“有情”,以“无理”对我们“有理”。我们众生都有自以为是的道理,丛林里就是要把你自以为是的道理打得没有。我们都讲关系,我跟你有交情,我就对你优待一点。要讲关系就是给你一个“铁面无私”、“无情无义”。

  现在,大家出家来山受戒,当你报到时,有许多同参道友帮忙,引礼法师来接待,这究竟是一种福气呢?还是一种缺憾?

  记得我们那时受戒,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这叫做什么?“以无理对有理”。有理、无理全都以犍槌供养,这就是“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我们在无理前面都能屈服,都能低头,在真理面前,还会不服气吗?从外表看起来,打你是毫无情义,实际上是大慈悲。我自觉我自己很幸福,在犍槌下我能体会出这许多无情的大慈悲。

  (一)无缘是无情之慈

  我们对别人的情爱,都讲究缘份。父母、兄弟、朋友、同学,让我有缘份,我就肯对他们慈悲。其实,真正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跟我没有关系,不是我的同窗、同乡、亲朋、故旧,只要你有苦难,我就帮助你,对你慈悲。过去虽没有因缘,只要你有困难,我就协助你,给你方便。因为你,就如我身体上的眼耳鼻舌身,有缘能行慈悲,无缘也能对你慈悲,这才是真正的无情之爱,是无情的慈悲。唯有如此,才能进入菩萨无边的大我之内。

  (二)无偿是无情之慈

  无偿,是你不要偿还我,不必报答我。我对你说了多少好话,你怎么没有一句好话回我呢?我给你多少帮助,你何曾帮助我?这就叫做有偿的,有报酬的。我们出家人所有慈悲是不讲究报偿的。有偿是有目的,有奢求,有贪欲的;无偿才是无求、无贪、无对待的。只要在无偿之下度化众生,才能行无情之慈。

  有偿,是有对待的有情慈悲;无偿,是无对待的无情慈悲。有偿的情爱是有限的慈悲,无偿的情爱才是无限的慈悲。父母棒打儿女,看似无情,实是大慈悲;国家的刑罚,看似无情的制裁犯罪者,但事实是给社会大众更多的慈悲。“看似无情更多情”,就是无情之慈。我们欣赏有情的慈悲,更要欣赏无情的慈悲。

  (三)棒喝是无情之慈

  过去的佛门丛林中,禅师们对待你不是打就是骂,这就是一般常说的棒喝教育。棒喝教育看起来是无情无义,实际上是大慈悲。多少的高僧大德,在棒喝下成就;多少的修行者,在棒喝下成道。有名的临济义玄、德山宣鉴禅师,都是以锐利的机锋来接引学人。所谓“德山棒如雨点,临济喝似雷奔”,后来,才有“临济儿孙满天下”的千古佳话。现在佛门弟子中,少有大祖师人才出现,明白说,就是因为现在的人经不起棒喝,经不起打骂,经不起这种无情的慈悲。办佛学院,最困难的是缺乏训导师资,“我这么辛苦的帮助你、辅导你,你还要怨恨我,我何苦从事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呢?”所以没有人愿意发心做训导老师。而真正愿意做训导的人,都是深具大慈悲心的人。做一位好的青年学生,要欣赏,要感谢训导老师的无情的慈悲。

  (四)无相是无情之慈

  我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很着相。讲究你和我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交情?你是怎样待我的?这只是从有相上去认知,没有在形相之外去体会,因此佛法的内涵,便不容易学到。《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相是有情,有情的慈悲不究竟,无相是无情,无情的慈悲才是究竟。大陆栖霞山有位名誉住持--雪烦和尚,他过去是我就读焦山佛学院的院长。我与他分别四十多年了,现在看起来好像年轻许多;因为他过去留有胡须,现在把胡须剃了。我在焦山佛学院读书三年中,他没有跟我讲过一句话,偶而碰面,他只用眼睛瞪我,瞪了好多次。在焦山佛学院的学生中,他说:他最欣赏的就是我,我也一样恭敬他。为什么?我在焦山时,就感觉到他在瞪我时,不是恶意,而是慈悲啊!我们能在无情的里面,体悟出更大的慈悲,才会有佛法。希望你们大家能有这学道谦虚的心,就容易入道了。

  四.无欲之乐

  快乐,是人人所希望的。但我们出家人的快乐是怎样的呢?是无欲之乐。世俗的人以五欲六尘为快乐。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现在我们出家学道,我们不以“欲”为快乐,我们以“无欲,没有欲望”为快乐,所谓不着色求,不着声、香、味、触、法求。什么是无欲之乐呢?没有人我的执着,没有烦恼的是非,没有情欲的冲动,没有无明的迷糊。明白说一句,就是没有污染的、罪恶的欲望,什么是无欲之乐?

  (一)禅悦是无欲之乐

  你们出家学道,生活里感到有禅悦吗?如果出家而没有禅悦,身心就不能在佛法中安住。禅悦是一种信仰的喜悦、安静的喜悦、发心的喜悦、自我内心的喜悦。你没有禅悦的体会,就会觉得欲乐宝贵,而佛法不宝贵了。所以,你们要从经典中、作务中、生活中、打坐中、念佛中,去体会佛法的妙味,而获得禅悦,获得法乐。《维摩经》说:“吾有法乐,不乐世俗之乐”,法乐,就是禅悦。你没有禅悦,世间的金钱会压倒你,感情的洪流会冲没你;有了禅悦,自然就有无欲之乐。

  (二)佛心是无欲之乐

  佛心,不是我们称念的佛的名号,不是我们赞美的佛的圣号,它是我们的心,也是佛的心。把佛心印在我们的心里,我的心跟佛的心一样,有觉照,有慈悲,有光明,有清净佛心。我的心如皓月,我的心如莲华。所谓心心相印,光光相照,所谓佛心就是我的心如菩萨,我的心如佛心。如果我的心能跟佛一样,我就有佛的自在乐、解脱乐、法乐乐。这个佛心,也是超乎一切人我,泯灭一切对待,斩断一切生死,断除一切有无。佛心是慈悲,是智能,是平等,是无欲之乐。

  (三)喜舍是无欲之乐

  说到喜舍布施,信徒以财布施为重,出家人以法布施为重。什么是法布施?就是以心、以法、以理、以力、以言语来利益他人。布施的层次应该是所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口的出口,有心的出心。我没有钱财,我可以用力气来帮忙;我没有力气,我可以讲好话,说佛法;我不会说佛法,我用我的心欣赏你、祝福你,这是心香一瓣的施舍。如果不断以教义、佛道传人,不断的以心为你祝福,都希望你好,希望你大,希望你高,希望你有成就,这就是喜舍。世间上的人,纵使给你布施,跟你结缘,他总望你有回报的心理,如此,就算布施结缘,那也是贪心,不是喜舍。喜舍,好像太阳一样,阳光普照着我们,一丝回报的心都没有。但是现在的人,尤其中国人,常有嫉妒,不喜欢你好的劣根性,你好、你快乐,我不喜欢,我瞋恨、我嫉妒,这就是人的恶习。佛法是给你一片慈心,我们要善用这片慈心,行善行施以利益他人,这就是一种无欲之乐。

  (四)无为是无欲之乐

  梦窗国师说:“知足是第一富,无病是第一贵,善友是第一亲,涅槃是第一乐。”什么是涅槃?它是无为法。世间上有所为的、有所想象、有所分别、有所增长的,都是不究竟,只有无为的、本来的、不需有作为的净乐,才是涅槃之乐。涅槃之乐,也不必要等待我们将来百年之后,才能证悟。佛陀在金刚座上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觉,他所证的就是涅槃。涅槃,是圆满、不生死、超越、没有生灭的意思,它使人脱离尘世的苦恼,而提升到一个解脱的境界。

  没有出家的人,寻找快乐,找来找去找不到。出家,不找快乐,快乐自然随出家而有。涅槃的快乐,虽然不容易体会得到,但我们从浅而深可以得知。未出家时,以发财为快乐,有钱能使鬼推磨,满足一切的需要,有钱就好了。其实“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钱会招致灾祸。

  有爱情会幸福快乐吗?夫妻恩恩爱爱,情侣谈情说爱,固然也有刀口之蜜的甜味,但其中的烦恼、是非、瞋恨、不如意,真是不胜枚举。

  有了事业会快乐吗?有人为了事业,妻子、儿女都不要。最近报纸登的华隆案,翁氏兄弟的财产有几百亿,甚至几千亿,但此刻他们多么烦恼?日子很难过啊!要他们来出家、来受戒,谈何容易?他此时正在烦恼,没有我们的快乐啊!世间上的读书人会快乐吗?知识也会带给人烦恼:名作家三毛不是自杀了吗?甚至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都会自杀。有知识而没有智能,有欲望而没有道心,怎么会快乐呢?所以,世俗有欲的钱财、爱情、事业、学问等,都不是真正的快乐之道,唯有无欲才是快乐之道!

  怎样才是真正的快乐呢?我们修行,从无欲的生活做起,六和的僧团,才是真正无欲的快乐之道。僧团组成的内容,以和平、安乐、清净为…

《佛教僧伽的十无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