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僧伽的十无思想
时间:公元一九九一年四月六日
地点:佛光山
对象:出家新戒(弟子永本、满厚、满升等记录)
一.无财之富
二.无求之有
三.无情之慈
四.无欲之乐
五.无住之家
六.无安之处
七.无人之众
八.无悔之心
九.无聪之慧
十.无功之事
各位新戒同学们:
我们在俗家时,过的是红尘的生活;出了家,是过着清净的生活。在家时,以世间法为主;出家后,以出世间法为主。各位现在既已舍俗出家,就要重新建立出世的见解,扬弃世俗的旧观念,建立起佛道的新思想。所以我今天要跟各位讲“十无思想”。
在家生活从“有”的上面着力去获得需要,出家生活是从“无”的上面入道。有,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无,是无限、无量、无穷、无尽。我们在佛法的无尽宝藏里,怎样才能享受到这“以无为有”的佛法?我提出十个“无”,作各位的座右铭,希望大家在出家的道路上,能仗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以便能在佛法的生活上,真正安住身心。
一.无财之富
一般人都希求发财富贵,希望拥有世间上有形的财产、土地、物资等等,我们现在出家了,虽不求世间上的财富。但一样要有财富。要有怎样的财富呢?这就是跟世间上财富不一样的“无财之富”。什么是佛教的“无财之富”呢?
(一)正见是我们的财富
大家要有“我宁可没有钱财,但我不能没有正见”的认知与实践。假如出家学道,没有建立正见,必然有“既入宝山,垂手空归”之叹。什么是正见?确认佛陀所说的佛法是真理,这就是正见。三法印是正见,四圣谛是正见,十二因缘是正见,因果业报是正见,三十七助道品是正见,分别善恶圣凡是正见。在修学佛法的生活中,你们要有这些正见,才会有财富;有了这些正见,才不会贫穷。我们看到今天有些学道的人,尽管他们住高楼,甚至拥有存款资具,但仍很贫穷,因为他们没有佛法,没有正见,他们所有所见都走了样。
(二)智能是我们的财富
大家要有“我宁可无财,也不能没有智能”的认知与实践。什么是佛学?佛学就是智能之学。没有智能,尽管做了许多善事,修了许多世间的人天福报,仍然不能开悟成道。“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有福无慧是愚痴,纵然有人天福报,若无智能也非究竟。所以各位学习佛法,宁可无钱无财有般若智能而死,也不要无智无慧光有富贵荣华而生。智能,是从听闻中而有“闻所成慧”,从思考中而有“思所成慧”,从修行中而有“修所成慧”。从闻、思、修中,才能入三摩地,才能进入正见,获得般若正见。
(三)品德是我们的财富
大家宁可在世间上做一个庸庸碌碌无能的人,做一个无财的人,也不能做一个没有人格、没有品德的人。出家人无钱无财不可耻,无品无德会给人看贱。出家人要以淡泊、随缘的品德来生活,要以有慈悲,有因果观念,有忍耐的品德来做人,处世要以发心精进奉献服务的品德来修道。
出家人要学习的佛法很多,“忍”是很重要的修养。忍穷、忍苦、忍难、忍饥、忍饿、忍冷、忍热都还容易,“忍气”却很难。做人处世,对委屈、不平、气恼必须要忍。佛陀说:成佛要“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要想修成相好圆满就要先修忍。忍,可以消灾免难;忍,可以成功立业;忍,是我们成道的力量;忍,是我们修行的财富。你们各位出家的新戒,未来的功德,佛道的成就,就看你忍的力量有多大?看你忍的功夫有多高?因此,举凡佛教的修行法门,如四无量心、四摄法、六波罗蜜等等,都可以作为出家人的品德,这些品德就是我们出家人的财富。
(四)信仰是我们的财富
信仰是七圣财之一。信心、持戒、惭、愧、闻、施、慧,都是我们的财富,称为七圣财。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一分的信心就有一分的财富,十分的信心就会有十分的财富。“佛法大海,唯信能入”,现在各位出家学道,信心建立得如何?一般受五戒、菩萨戒都要先受四不坏信。所谓四不坏信是:
(1)你对三宝绝对无疑吗?
(2)你对三法印、四圣谛的法,绝对无疑吗?
(3)你对常住、僧团绝对无疑吗?
(4)你对出家未来的道行绝对无疑吗?
有时候,我们会为了一个人不喜欢,为了一句话不爱听,为了一件事不满意,就把信仰轻易地放弃,信仰对你也就没有价值了。
《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信仰是无价的财富。“再多的世间财富,利诱不了我们的信仰;再大的威力权势,也阻吓不了我们的信仰;再多的好意盛情,也迷惑不了我们的信仰”。你要建立这种不动摇的信仰,才能在佛道上迈进,你才是佛门中最富有的人。
我们出家人,虽不羡慕拥有世间的财富,但是要羡慕拥有正见、智能、品德、忍耐、信仰等财富,这就是我们出家人的“无财之富”。
二.无求之有
人总是会有所求。求功名,求富贵,求事业顺利,求眷属平安。人总是追求这样、追求那样,希望这个、希望那个。俗语说:“人到无求品自高”,尤其是我们出家了,更要过无求的生活。什么是无求的生活?内证是无求的生活:内心有所证悟,有所体验,自然就不必向外去追求。过去的黄檗禅师对于万法现象的态度,是“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当作如是求”。他以无求为求,而行一切道。有一些出家人,虽然出了家,但是中途失落了。为什么他们会失落呢?因为他没有内证的体验,心中没有佛法,经不起外境外缘的冲击,承受不了世俗物欲的诱惑。假如自己内心有修证,自生法乐,法界一切,都在心中。我不求外人给我钱财,给我利益,我自己内心就能拥有宇宙间的一切。
孔门的弟子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有“道”。佛陀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在塚间、水边、林下禅坐修行,他安然自如。为什么?因为他心中有“道”。所以,希望大家既然有这种福气、缘份来到佛门,也剃除了须发,换上了僧衣,内心要有证悟,要有道。人情的冷暖,世间的是非,有什么要紧呢?各种的得失、荣辱,实在不足挂齿,能如此证悟,就是无求之有,就能安住身心。
什么是“无求之有”呢?
(一)享有是无求之有
我们不一定要拥有,但要享有。出家人不一定要拥有高楼大厦、寺院殿堂。别人有寺院,很好,我可以挂单,可以沾光沾光;别人有学问,很好,我可以跟他参学。我不一定要拥有,但我可以享有。山河大地、花草树木,虽然不是我的,我可以遨游其间,参禅行道;佛教事业虽不是我办的,我是佛门弟子,也为佛教兴隆感到高兴;我虽不会说法,别人讲经,我也可参与讲席,其乐融融。世间的一切,只要你享有它,你就拥有了万事万物,这就是出家人的享有,享有就是无求之有。
(二)宽容是无求之有
在佛光山出家的年轻人,我都问过他们:
“佛光山是谁的?”
他们说:“我在这里出家,佛光山就是我的”。
你要心中拥有佛光山,才能在佛光山出家。你们各位到本山来受戒,如果我问你们:“你为什么要来佛光山受戒?”你要说:“我喜欢这个戒常住!”这样,你就能拥有这个道场。你们有剃度常住,你们有剃度师父,你们应该自豪你们的常住,你们的师父。你能容纳,你就能拥有。
再多的金银财宝,若不是你的,你也不会觉得它宝贵;再多的建设,再好的设备……,因为不是你的,你也不会去留恋。桃源虽好,终非久恋之乡;但只要是我的,一个破板凳、破椅子、破床铺,我也会好好爱护它。
世间的一切,你心中的宽容多少,你就能拥有多少:世间人岂止只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学,我心中的众生而已?能把一切众生当成是我自己,把世界当成都是我的,这世间上就没有一个穷人,没有一个孤苦的人了。
你心中包容多少,你就能拥有多少:别人在花园种了花,花虽不是我的,但花开得很美,我可以看看、欣赏一番,那花就如是我的一样。你建的高楼不是我的,你建好以后,如果作百货公司,我可以去买东西。你有屋檐,我可以在那里避避风雨。
你心中有多大,你所拥有的世界就有多广:癞疮脓包是非常肮脏的皮肤病,但因为是生在我的身上,我也要好好洗涤,好好上药,好好爱护,因为是我的,再不好的我都能宽容。
(三)结缘是无求之有
世间上的人,活得顺不顺利,就看你对人有缘没有缘。如果你没有人缘,今天找张三,明天托李四,种种要求不一定能如愿。在世间,登天难,求人更难,但你有人缘,很多事情不求自有。你想要财富吗?缘份不到,种种辛苦、种种艰难都不会是你的。如果你有人缘,你不想、不要、不求,也会送上门来。所以,我们出家人,不攀缘,只要结缘;不必向外有所贪求,只要广结善缘,因为人缘就是无求之有。
缘,是条件的意思。世间一切,单独是不能存在的,必须要在因缘条件都具备下,才能成功。当初美国人援助台湾,因为台湾有他援助的条件。所谓“自助人助”,只要我们广结人缘,人缘会给我们无求之有。
(四)满足是无求之有
所谓“知足常乐,能忍自安”。“满足的人,睡在地上犹如天堂;不满足的人,虽居天堂,亦如地狱”。世间上谁是富人?谁是穷人?就看他满足不满足。台湾很多在世界富翁排行榜上占有一席地位的人,如蔡万霖、张荣发、王永庆等,他们真是富有的人吗?如果他们有几百亿、几千亿的财富,但心里不能满足的话,他们仍然是穷人。我们学道的人金钱虽贫乏,但因为我们满足,因为我们无求,所以满足是无求之有。
我们中国人吃饭,常会问:“你吃饱么?”“我吃饱了!”台湾话问:“你有吃饭吗?”“喔,有,我嚼(吃)饱了!…
《佛教僧伽的十无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