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

  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

  

  时间:公元一九九一年八月七日

  地点:佛光山

  对象:短期出家戒子(弟子方杞记)

  一.有宇宙之心  

  二.有度众之慈  

  三.有弘法之勇

  四.有修道之恒  

  五.有正觉之慧  

  六.有出世之性

  七.有护教之忱  

  八.有容人之量  

  九.有忍辱之力

  十.有菩提之愿

  各位参加短期出家的善男子信女人们:

  记得在今年春夏之间,佛光山传授三坛罗汉期戒法时,我和他们讲了“佛教僧伽的十无思想”,今天我要和各位讲“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

  “十无”与“十有”,看起来是两个极端,其实,“色即空,空即是色”,无和有之间并不存在鸿沟,无和有只是一物的两面。

  你们各位既然有心来参加“短期出家”,就算结下出家的因缘,播下出家的种子,将来,身虽然没有出家,但心已出家。自今日起,在佛道上应建立“十有”的思想,作为修道、做人、处世、精进的目标。

  佛教信众,是过的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世间为主,生活上是从“有”的上面着力去获得需要。有,是有限量,有穷尽,而欲望是无限无量、无穷无尽,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那么,如何让我们这颗有求的心,在“有”的上面,有的自在,有的宽广,有的净化,有的满足?兹提出十点意见,说明如下:

  一.有宇宙之心

  佛陀说:“心如虚空,量周三界”,王阳明说:“宇宙是我的心,我的心是宇宙”,因为吾人的真心,实在不易相比。“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教的一切道理,都是为了正心,正心才能入道。一个人忙忙碌碌几十年,为了四大之身百般辛苦,为了亲人眷属百般辛苦,为了私我欲望百般辛苦,为了功名利禄百般辛苦,却很少人为了自己的心去探个究竟,终于迷失在世间。

  人,如果是一个追求者、探索者,应该要追求探索自己的心,从变幻灵动的心中找到真实的自己。这个“我”,不是身高多少尺,不是眼耳鼻舌貌,不是外形外相,而是我们的心识,我们的本来面目,这颗真如自性的真心才是我们自己。佛教讲到真心,有很多比喻:

  心如大海,能容纳百川;

  心如大地,能普载万物;

  心如虚空,能包容一切;

  心如良田,能生长万法;

  心如光明,能普照十方;

  心如能源,能发挥潜力;

  心的能,具有无比威力;每个人的心,也各有好坏的性能。有的人性能好,心性无染,远离妄缘,凡事能大能小、能有能无、能进能退、能饱能饿、能苦能乐、能荣能辱;有的人性能不好,身惹尘埃,心随欲境,凡事不分大小、不识有无、不知进退、不能饱饿、不辨苦乐、不明荣辱,这个心就不好了。

  心的好性能,是遍布流广,潜力无限,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你如何觉得自己拥有这宇宙之心呢?

  (一)包容是宇宙之心

  佛,在我们的信仰心中;光,在我们的慈悲心中;山水天地森罗万象,在我们的包容心中。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的心量如何?”“我的心能包容多少呢?”

  佛光山在我们心中吗?过去,有人要上山出家,问我有什么条件?我告诉他:出家不是交易,没有什么条件。但要回答一个问题,答对了就有僧伽的资格,我问他:

  “佛光山是谁的?”

  有些人会说:“佛光山是你星云的。”

  这种分别你我的心识,是修行的阻碍。你在我的地方出家,你能永远安住吗?我的地方不一定很好,稍不合意,你住久了也会厌离,“桃源虽好,终非久恋之乡”,你没有共识,没有融合,你能安心立命吗?

  佛光山是谁的?“佛光山是我们自己的!佛光山是我们佛光人的!”佛陀教义在佛光山发扬,光明妙法在佛光山弘传,诸佛菩萨在佛光山示现,十方善信在佛光山云集,你住在这里,出家修行在这里,你就会很欢喜。只要你心里有佛菩萨,你就是佛光山,佛光山就是你,你会觉得佛光山很可爱。家是你的,你觉得家很可爱;父母兄弟姊妹与你同心,你和他们没有隔阂;亲戚朋友与你同道,你们亲密和谐;国家社会是我生长的地方,我和国家社会息息相关;同参道友、芸芸众生都是我的法侣,我能够包容兼善天下;宇宙一切都以包容心看待,你就会去珍惜它、爱护它。

  现在的人不好相处,常常糟蹋朋友、轻视伦理、浪费物质,就是他们的心太小,不能包容,不能宽厚,不能“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人间纷纷扰扰由此生起。所以,我们要有“宇宙之心”,包容一切,这个世界就会在人人包容、处处融合里变成净土。

  (二)慈悲是宇宙之心

  真正的慈悲,也是“宇宙之心”。

  现代社会讲究有爱心,爱心是有对待,有人我的分别。慈悲,是没有人我对待,没有亲疏分别的,是把别人看成自己一样,给予慈悲。对亲爱的人有慈悲,对不相识的人更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真心,这就是“宇宙之心”。

  佛教里修行的人,为了草木的生长,不忍随便践踏脚下的草木;为了可怜飞蛾的扑火,宁可晚上不点灯火;为了过往的鸟雀,常在庭院留些稻谷;为了雨季中的虫蚁,宁可安居不作远行,这都是慈悲心所致。有慈悲的人,能处处为人着想,时时包容一切众生,这就是宇宙的大心。

  (三)感恩是宇宙之心

  一般稍有德性的人,对别人施予的滴水之恩,都要涌泉以报,何况是我们学佛的人?佛经中,教我们要报四重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国家恩,就是弥天盖地的报恩心。

  父母生我、养我、育我,备受辛苦劬劳,才使我成长。成人以后,有时不能甘旨奉养,不能随侍左右,不能恒顺慈心,不能光耀门庭,空受父母哺育,真是惭愧。今日有缘学佛,更应感念父母深恩,以佛法的功德超脱父母,乃至生生之父母,才能无忝所生。

  世间若无师长,何能知礼达义?又怎能参学佛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凡受师长教诲,皆应报答。中国有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初学小乘法,等他学会了大乘法的真实义后,又万里迢迢回去度他的小乘师父,这种报恩,就是史上有名的“大小乘互为师”的佳话。

  报众生恩,是更大的心:我们吃一顿饭,当思来处不易,要靠农夫耕种、商人贩卖、典座烹煮,才有佳肴米饭可食,要多多感恩啊!穿一件衣服,从缫丝、织布、裁缝、成衣,历经多少双劳苦流汗的手,才有衣服可穿,要感恩啊!居住的房屋,依赖农夫植林、工匠砍伐、建筑师营造、泥水匠砌筑,才有避风雨的屋檐,能不感恩吗?天下一切人、事、物环环相结,都是因缘的汇集,成就了我们的身家,我们要多多感谢众生恩!

  国家,是我们生存的依附,是我们子孙的保障,我们有力量要帮助生产,我们有技能要提升科技建设,我们有智能要贡献服务,我们有财力要尽义务,我们要与国家和合在一起,报国家恩。犹太人因为没有自己的国家,才会像失根的兰花一样,到处飘泊,受尽欺侮。我们在这一片土地上生长,就要肥沃这一片土地。

  感恩的人生是充实的,感恩的人生充满快乐,感恩的人是心怀一切,所以,感恩的心是宇宙之心。

  (四)菩提是宇宙之心

  对出家人来说,发心是很重要的。有心,无事不办,像时钟上了发条,船依舵而前进。“谁道佛身千万身,重重只向心中出”,无心,任何事都难以成就。

  印度时代,阿育王想知道人的心力有多大,就下令死囚头顶一碗油,绕行大街小巷一周,如果一滴油都不洒落,就赦免他的死罪。阿育王在街道上布置了种种的奇观杂玩、奇花异草,又安排了乐师吹奏美妙的音乐,美女翩翩轻歌曼舞,来分散死囚的注意力。死囚畏死的心力强猛,在这个生死关头,他目不斜视的顶着满满一碗油,“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走完大街小巷,竟然未曾洒下一滴油。阿育王问他:

  “你在路上有没有听见什么声音?看见什么动静?”

  “没有啊!”

  “你难道没有听见悦耳的音乐,看见艳丽的美女吗?”

  “禀大王,我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到。”

  生死一念,能够使人心无旁骛到这种地步,可见发菩提心的潜力有多大。

  经上说:“菩提心如佛种子,能生一切善法。如良田,能持一切世间;如净水,能洗濯一切的烦恼;如大地,能载植一切;如大海,包容一切功德;如莲花,不染世间一切诸法;如良药,能医治一切烦恼……”,我们如果发菩提心,在生死一念上修行,就能安稳不动摇,乃至灭除一切火焰,我们的菩提心就是宇宙之心。

  人在世间,种种的忙碌,种种的应酬,到最后连自己的心都没有调治好,没有认识清楚,还谈什么宇宙万有?谈什么生死涅槃呢?在出家生活里,第一要勘破生死,要有宇宙之心,像宋儒张载的心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宽广无限的宇宙之心。

  二.有度众之慈 

  出家学道,在未成佛道之前,要先度化众生。佛道未成,没有关系,我先有度人之心,这叫菩萨发心。大乘佛教讲菩萨发心度众,不是等自己成道成佛、了生脱死之后,再来度众生;而是在修道过程中,不断从度化众生中去完成自己。菩萨发心,是慈悲心的展现,当下就是佛心,当下就与诸佛菩萨同舟共济。所以,大乘佛教也可以说是慈悲的佛教。

  为什么要度众生?为什么要我来度呢?过去的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们,致力宣扬佛法,开示教义,建寺办道,译经度众,做了很多入佛的桥梁,我们不就在他们种种方便教化之中被引渡进佛门吗?我们已受度,更要度众生。

  我们应如何培养度众之慈呢?

  (一)念众生苦是度众之慈

  你能念众生苦,想到众生种种苦厄,自然就能生起度众的慈悲心。日本有一部《铁眼版大藏经》,是明朝的铁眼禅师到日本印的藏经。佛光山也有一部,是铁眼藏经图书馆送的。铁眼禅师为了刻行《大藏经》,…

《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