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P3

  ..续本文上一页讲经三百余会,他日夜奔忙,他也没有修行罗?

  忙?忙好呀!忙,才有修行啊!忙,才会忘掉烦恼啦!我看玄奘大师的传记,我发现玄奘大师每天都忙得忘形忘境,每天要口述译经,要润稿,要与帝王商讨国家大事,还要为王宫贵族讲经、消灾、诵念,他也很忙呀!他身为国师,如果不周旋于帝王将相之间,又如何护持佛教,如何能以国家力量支持佛教译经事业呢?

  年轻的学佛人哪里!你们不要怕忙。你们要在忙碌中去奉献,在忙碌中普渡众生,从忙碌中完成自己。忙,有无限法乐;忙,有多少的成长;忙,有多少生命的充实。希望大家要为教忙,为众生忙,为自己忙,为千秋万世的昌隆佛法去忙!

  (四)不受恩宠是弘法之勇

  有人说:出家人三关难过--名关、利关、恭敬关,是有些道理。我个人弘法三、四十年,获得名声不少,名气大的烦恼也不少;十方信徒捐献佛光山的善财虽然多,佛光山为兴教利生而揹负的债务也更多;我和心平、心定、慈庄、慈惠、慈容、慈嘉……几位长老到处弘法,以恭敬心对待十方大德,却还有人嫌我们不恭敬他。虽然不能让天下人尽满意,但我敢说:

  “名关、利关、恭敬关,通通与我无关!”

  不求名,不求利,恭敬十方,接引众生,出家人的义务本来就是“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啊!有人景仰也要弘法,无人问津也要弘法,我们要继承如来家业啊!

  宋朝有一位道楷禅师,大阐禅门宗风,德行高超。皇帝颁赠紫衣袈裟,并赐号定照禅师,以褒扬他的功德。禅师上表坚持不受,皇帝特派亲王去封敕,他仍然拒绝,以致龙颜大怒,下令收押议罪。刑官知道禅师仁厚忠诚,见到禅师时,就借故暗示:

  “禅师面容憔悴,身体虚弱,是有病吧?”

  道楷立即挣扎着直身挺立:“没有!没有!”

  刑官一再用眼色暗示:

  “禅师身体有病,一时疏忽违逆了圣旨,并非蓄意。可以因病免罪呀!”

  道楷禅师大声说:

  “我没有病!怎可为了免罪而诈病呢?即使皇上恩宠我,我也不能说违心话,做违心事啊!”

  一般人遇到皇帝的恩宠、封赏,真是感激涕零,求之不得!道楷禅师却秉持修道之风范,无视于刀钺罪祸,这种不欺不瞒的勇敢行为令人敬佩,这种不受恩宠的清高道风令人景仰!

  如何具有弘法之勇呢?就是要不怕艰难,不畏迫害,不拒繁忙,不受恩宠。

  四.有修道之恒

  我们要有修道的恒心。“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你发心修行,道心有多久?露水道心,忽发忽失,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真正发心修道,“要得滔天并盖地,胸襟流出有何难”,日修月修年年修,朝夕惕励不变心,这才是修道的恒心。

  过去,长老大德们的成就从哪里里来呢?都是有恒啊!像唐朝有名的道宣律师,是南宗律宗的祖师,他听一部戒律,反覆千次,毫不厌倦。六祖慧能大师,为了等待佛法因缘,隐身猎人队伍十六年,日日面对猎杀的血光,他的道念日日长。南阳慧忠国师三十年不离寮房,南泉普愿禅师四十年不出寺院,他们的心胸充满菩提,脑海只有般若,“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三、四十年如一日,这种恒心了不起啊!

  有些年轻人一入佛门,就希望证悟涅槃、了生脱死,佛法又不是变魔术,哪里能拉丝巾、飞鸽子的唬人?学电脑,学驾驶,几个月就学会了。学佛,是学心地法门,学生命意义,是找心,找自己的本来面目,如何能轻易找到呢?一年生树木,可以当柴火烧;三年的树木,可以做棍棒使用;十年挺立的树木,可以做桌椅、板凳的材质;百年大树,才能做不朽的栋梁。我们在人间修道,要养深积厚,要为千古性命深深扎根,做佛教的栋梁!

  我们如何有修道之恒呢?

  (一)对三宝有信心,是修道之恒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我们进入佛道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对三宝的信心。我们要相信:“佛”是生命的智者,能导引我们离垢断苦,提升自性中的佛性,谛观人生真理。我们要相信“法”,通透人生的真理,可以度脱无明烦恼,让我们得到快乐解脱。要相信“僧”,是我们的亲教师,是我们人生的导航。

  我们修道,要相信三宝的慈悲和智能,从信仰中学佛的行仪,来健全自己;从信仰中学佛的心力,去度脱自己。净土法门的弥陀愿力,就是要我们相信念佛可以往生西方净土,相信弥陀的发愿真实不虚。大家来到佛光山,不知道有没有从短期出家的生活中,闻到佛的讯息,体会到法的智能,感受到僧的慈悲?信心如手,能使我们获得无限智能;没有信心,如同无手之人,入宝山也徒然空手而回了。

  (二)对修持有道心,是修道之恒

  佛门中真正的修行,是要发大心,要沉得住气,忍得住苦,耐得住劳,要对自己的修持有道心,才能成就法身。《华严经》云:“初发心便成等正觉”,我最初入门所发的道心,能够持之以恒,便能成就正等正觉。常不轻菩萨所修法门:“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能成佛”,虽然被路人投石、鞭打、厉骂,也不变初心,终于成就忍辱菩提。东晋的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念佛,修持般舟三昧,三十年不出庐山一步,成为中国净土宗的祖师,也是靠坚忍不移的心力。

  藏传密教里,要当“格西”,也要三十年的时间,就是达赖喇嘛,也不容易完成这个学位啊!要学密法,没有十年显教基础修“四加行”(十万次供养,持咒十万遍,观想十万个,五体投地大礼拜十万拜),又如何能得法呢?饭没有煮熟,不要妄自掀开;蛋没有孵够,不要随便一啄。学打坐也好,学讲经也好,持咒修持也好,苦行服务也好,只要你有道心,一定会成功的。不要急于想出头,也不必羡慕别人,自己专心修持,只要有精进的道心,“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莫顾”,念兹在兹,必有成就。

  (三)对众生有悲心,是修道之恒

  我们学佛,不是为名利而来,也不是逃避社会而来,大家共同的目标,为解除烦恼,为求快乐,为求解脱而来。自己要解脱痛苦,众生也希望消除灾难。一切佛法,都是对治众生的贪瞋痴心病;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所以,大家来学佛,要为广度众生而来。

  学佛的心态,不能像一般的哲学家,只在文字、理论上分析,空口夸谈;或像一般历史学者,只在典籍史料上考据求证,大作统计文章。这些都脱离了佛法的本义。佛法重视众生的实际生活,重视解除众生的痛苦,并非一般的谈玄说妙。所以,学佛的人,对众生痛苦要有悲心去救度,要有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悲愿。他为了救度地狱众生,何尝休息、厌倦过?常常帮助大家消灾延寿的药师如来,不也为度众生而广发十二大愿吗?观音菩萨的千处祈求千处应,弥陀的四十八大愿,又何曾中止过?他们都是为了度化众生,不忍众生苦,才在娑婆世间不停地奔波呀!你发了广度众生的悲心,在佛道上就不会轻易退却,因为你不忍心众生六道轮回的痛苦啊!

  (四)对佛教有热心,是修道之恒

  要佛教复兴,要弘法利生,要净化社会,必须佛教徒对佛教事业热心参与。目前政府一再提倡寺院兴办公益事业,就是因为从宗教的立场提升社会道德,效益很大。几十年来,不论佛教会、佛教寺院、佛教徒,大家都热心济世,譬如:冬令救济、托钵济贫、建立医院、孤儿院、养老院等福利事业。

  一个佛教信徒,不管是拓展学术、护持文教、宣讲经义、社会服务……,佛光人都要以四句偈语,作为日常修持的目标:

  --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

  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我们要热心佛教事业,多多结缘,多多奉献,从结缘中获得快乐,从奉献中获得满足,这是悟觉的修持,这是成佛的资粮,我们能够安住在佛心佛境里,还怕不能修成佛道吗?

  五.有正觉之慧 

  智能,每个人都有一些。如果智能不正派,就会变成“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时是一般的世俗之见,世智辩聪;有时甚至堕入邪魔外道,不是不聪明,不是没有智能,而是没有正觉的智能。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称为“佛陀”?因为他是“觉者”啊!觉,觉悟了;觉,要大觉。佛陀就是“大觉世尊”。我们凡夫是“不觉”;二乘的声闻有“正觉”,但不能“正等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但不能“无上正等正觉”;唯有佛才能“无上正等正觉”,才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正觉”,属于“净觉”,清净的觉悟;属于“满觉”,大圆满觉。这是指佛陀的福德、智能圆满,自觉觉他,都是般若的慧觉。

  什么是正觉之慧呢?

  (一)四依止是正觉之慧

  所谓“四依止”,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四依止”是佛陀临涅槃时,交代佛弟子的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法是指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我们要依佛所说的正法而行事,不要依靠他人。凡人有生老病死,有祸福无常,所以不应随人。

  依义不依语:要依佛法的意义,不依赖空洞的语言;要了解义理,不要执着语言。好像人以手指头指月,手指不等于明月;以文字解说真理佛法,文字并不等于真理本身。

  依智不依识:智,能筹量、分别善恶,即理性。识:常求欢乐,是对世间的感觉。所以,我们要依般若智能作人生行为的模范,而不依顺一般世俗的知见看法。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了义是方便假说,好像世间的一般道理。了义是真实说,是诸法实相的般若智能,第一义谛的真理。我们要依持究竟宇宙的真理,不盲从方便之邪说。

  如果我们能以“四依止”作学佛之方针,就能拥有正觉之慧。

  (二)四念住是正觉之慧

  四念住,又称为四念处,是把我们的心系念在“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个法门上,从不净、苦、无常、…

《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