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講經叁百余會,他日夜奔忙,他也沒有修行羅?
忙?忙好呀!忙,才有修行啊!忙,才會忘掉煩惱啦!我看玄奘大師的傳記,我發現玄奘大師每天都忙得忘形忘境,每天要口述譯經,要潤稿,要與帝王商討國家大事,還要爲王宮貴族講經、消災、誦念,他也很忙呀!他身爲國師,如果不周旋于帝王將相之間,又如何護持佛教,如何能以國家力量支持佛教譯經事業呢?
年輕的學佛人哪裏!你們不要怕忙。你們要在忙碌中去奉獻,在忙碌中普渡衆生,從忙碌中完成自己。忙,有無限法樂;忙,有多少的成長;忙,有多少生命的充實。希望大家要爲教忙,爲衆生忙,爲自己忙,爲千秋萬世的昌隆佛法去忙!
(四)不受恩寵是弘法之勇
有人說:出家人叁關難過--名關、利關、恭敬關,是有些道理。我個人弘法叁、四十年,獲得名聲不少,名氣大的煩惱也不少;十方信徒捐獻佛光山的善財雖然多,佛光山爲興教利生而揹負的債務也更多;我和心平、心定、慈莊、慈惠、慈容、慈嘉……幾位長老到處弘法,以恭敬心對待十方大德,卻還有人嫌我們不恭敬他。雖然不能讓天下人盡滿意,但我敢說:
“名關、利關、恭敬關,通通與我無關!”
不求名,不求利,恭敬十方,接引衆生,出家人的義務本來就是“弘法爲家務,利生爲事業”啊!有人景仰也要弘法,無人問津也要弘法,我們要繼承如來家業啊!
宋朝有一位道楷禅師,大闡禅門宗風,德行高超。皇帝頒贈紫衣袈裟,並賜號定照禅師,以褒揚他的功德。禅師上表堅持不受,皇帝特派親王去封敕,他仍然拒絕,以致龍顔大怒,下令收押議罪。刑官知道禅師仁厚忠誠,見到禅師時,就借故暗示:
“禅師面容憔悴,身體虛弱,是有病吧?”
道楷立即掙紮著直身挺立:“沒有!沒有!”
刑官一再用眼色暗示:
“禅師身體有病,一時疏忽違逆了聖旨,並非蓄意。可以因病免罪呀!”
道楷禅師大聲說:
“我沒有病!怎可爲了免罪而詐病呢?即使皇上恩寵我,我也不能說違心話,做違心事啊!”
一般人遇到皇帝的恩寵、封賞,真是感激涕零,求之不得!道楷禅師卻秉持修道之風範,無視于刀钺罪禍,這種不欺不瞞的勇敢行爲令人敬佩,這種不受恩寵的清高道風令人景仰!
如何具有弘法之勇呢?就是要不怕艱難,不畏迫害,不拒繁忙,不受恩寵。
四.有修道之恒
我們要有修道的恒心。“八萬四千法門,至理不離方寸”,你發心修行,道心有多久?露水道心,忽發忽失,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真正發心修道,“要得滔天並蓋地,胸襟流出有何難”,日修月修年年修,朝夕惕勵不變心,這才是修道的恒心。
過去,長老大德們的成就從哪裏裏來呢?都是有恒啊!像唐朝有名的道宣律師,是南宗律宗的祖師,他聽一部戒律,反覆千次,毫不厭倦。六祖慧能大師,爲了等待佛法因緣,隱身獵人隊伍十六年,日日面對獵殺的血光,他的道念日日長。南陽慧忠國師叁十年不離寮房,南泉普願禅師四十年不出寺院,他們的心胸充滿菩提,腦海只有般若,“半夜白雲消散後,一輪明月到窗前”,叁、四十年如一日,這種恒心了不起啊!
有些年輕人一入佛門,就希望證悟涅槃、了生脫死,佛法又不是變魔術,哪裏能拉絲巾、飛鴿子的唬人?學電腦,學駕駛,幾個月就學會了。學佛,是學心地法門,學生命意義,是找心,找自己的本來面目,如何能輕易找到呢?一年生樹木,可以當柴火燒;叁年的樹木,可以做棍棒使用;十年挺立的樹木,可以做桌椅、板凳的材質;百年大樹,才能做不朽的棟梁。我們在人間修道,要養深積厚,要爲千古性命深深紮根,做佛教的棟梁!
我們如何有修道之恒呢?
(一)對叁寶有信心,是修道之恒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我們進入佛道的第一步,就是要培養對叁寶的信心。我們要相信:“佛”是生命的智者,能導引我們離垢斷苦,提升自性中的佛性,谛觀人生真理。我們要相信“法”,通透人生的真理,可以度脫無明煩惱,讓我們得到快樂解脫。要相信“僧”,是我們的親教師,是我們人生的導航。
我們修道,要相信叁寶的慈悲和智能,從信仰中學佛的行儀,來健全自己;從信仰中學佛的心力,去度脫自己。淨土法門的彌陀願力,就是要我們相信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淨土,相信彌陀的發願真實不虛。大家來到佛光山,不知道有沒有從短期出家的生活中,聞到佛的訊息,體會到法的智能,感受到僧的慈悲?信心如手,能使我們獲得無限智能;沒有信心,如同無手之人,入寶山也徒然空手而回了。
(二)對修持有道心,是修道之恒
佛門中真正的修行,是要發大心,要沈得住氣,忍得住苦,耐得住勞,要對自己的修持有道心,才能成就法身。《華嚴經》雲:“初發心便成等正覺”,我最初入門所發的道心,能夠持之以恒,便能成就正等正覺。常不輕菩薩所修法門:“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能成佛”,雖然被路人投石、鞭打、厲罵,也不變初心,終于成就忍辱菩提。東晉的慧遠大師在廬山結社念佛,修持般舟叁昧,叁十年不出廬山一步,成爲中國淨土宗的祖師,也是靠堅忍不移的心力。
藏傳密教裏,要當“格西”,也要叁十年的時間,就是達賴喇嘛,也不容易完成這個學位啊!要學密法,沒有十年顯教基礎修“四加行”(十萬次供養,持咒十萬遍,觀想十萬個,五體投地大禮拜十萬拜),又如何能得法呢?飯沒有煮熟,不要妄自掀開;蛋沒有孵夠,不要隨便一啄。學打坐也好,學講經也好,持咒修持也好,苦行服務也好,只要你有道心,一定會成功的。不要急于想出頭,也不必羨慕別人,自己專心修持,只要有精進的道心,“轉身踏破虛空,一切是非莫顧”,念茲在茲,必有成就。
(叁)對衆生有悲心,是修道之恒
我們學佛,不是爲名利而來,也不是逃避社會而來,大家共同的目標,爲解除煩惱,爲求快樂,爲求解脫而來。自己要解脫痛苦,衆生也希望消除災難。一切佛法,都是對治衆生的貪瞋癡心病;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對治衆生的八萬四千煩惱。所以,大家來學佛,要爲廣度衆生而來。
學佛的心態,不能像一般的哲學家,只在文字、理論上分析,空口誇談;或像一般曆史學者,只在典籍史料上考據求證,大作統計文章。這些都脫離了佛法的本義。佛法重視衆生的實際生活,重視解除衆生的痛苦,並非一般的談玄說妙。所以,學佛的人,對衆生痛苦要有悲心去救度,要有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悲願。他爲了救度地獄衆生,何嘗休息、厭倦過?常常幫助大家消災延壽的藥師如來,不也爲度衆生而廣發十二大願嗎?觀音菩薩的千處祈求千處應,彌陀的四十八大願,又何曾中止過?他們都是爲了度化衆生,不忍衆生苦,才在娑婆世間不停地奔波呀!你發了廣度衆生的悲心,在佛道上就不會輕易退卻,因爲你不忍心衆生六道輪回的痛苦啊!
(四)對佛教有熱心,是修道之恒
要佛教複興,要弘法利生,要淨化社會,必須佛教徒對佛教事業熱心參與。目前政府一再提倡寺院興辦公益事業,就是因爲從宗教的立場提升社會道德,效益很大。幾十年來,不論佛教會、佛教寺院、佛教徒,大家都熱心濟世,譬如:冬令救濟、托缽濟貧、建立醫院、孤兒院、養老院等福利事業。
一個佛教信徒,不管是拓展學術、護持文教、宣講經義、社會服務……,佛光人都要以四句偈語,作爲日常修持的目標:
--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
禅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我們要熱心佛教事業,多多結緣,多多奉獻,從結緣中獲得快樂,從奉獻中獲得滿足,這是悟覺的修持,這是成佛的資糧,我們能夠安住在佛心佛境裏,還怕不能修成佛道嗎?
五.有正覺之慧
智能,每個人都有一些。如果智能不正派,就會變成“聰明反被聰明誤”。有時是一般的世俗之見,世智辯聰;有時甚至墮入邪魔外道,不是不聰明,不是沒有智能,而是沒有正覺的智能。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爲什麼稱爲“佛陀”?因爲他是“覺者”啊!覺,覺悟了;覺,要大覺。佛陀就是“大覺世尊”。我們凡夫是“不覺”;二乘的聲聞有“正覺”,但不能“正等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但不能“無上正等正覺”;唯有佛才能“無上正等正覺”,才能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正覺”,屬于“淨覺”,清淨的覺悟;屬于“滿覺”,大圓滿覺。這是指佛陀的福德、智能圓滿,自覺覺他,都是般若的慧覺。
什麼是正覺之慧呢?
(一)四依止是正覺之慧
所謂“四依止”,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四依止”是佛陀臨涅槃時,交代佛弟子的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法是指佛陀所說的叁藏十二部經,我們要依佛所說的正法而行事,不要依靠他人。凡人有生老病死,有禍福無常,所以不應隨人。
依義不依語:要依佛法的意義,不依賴空洞的語言;要了解義理,不要執著語言。好像人以手指頭指月,手指不等于明月;以文字解說真理佛法,文字並不等于真理本身。
依智不依識:智,能籌量、分別善惡,即理性。識:常求歡樂,是對世間的感覺。所以,我們要依般若智能作人生行爲的模範,而不依順一般世俗的知見看法。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不了義是方便假說,好像世間的一般道理。了義是真實說,是諸法實相的般若智能,第一義谛的真理。我們要依持究竟宇宙的真理,不盲從方便之邪說。
如果我們能以“四依止”作學佛之方針,就能擁有正覺之慧。
(二)四念住是正覺之慧
四念住,又稱爲四念處,是把我們的心系念在“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個法門上,從不淨、苦、無常、…
《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