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我中認識宇宙人生的實相。
我們的生活中,每天常會爲肉身而計較,要吃好,吃營養;穿好,穿漂亮……,不斷爲苦空無常的肉軀打扮、勞苦。觀身不淨,就是破除我們對身體的執著,了解色身的種種不淨,種種虛幻不實,而追求真實永恒的慧命。
觀受是苦,讓我們了解世間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是我們自己的無明(不明事理)造作,是自作孽的痛苦。苦海無邊,我們要自求多福利益他人。
觀心無常:我們的心念如猿猴跳躍,如瀑布湍流,念念不停。前念決定的事,後念又幡然反悔;前念初生善意,後念又起傲慢,不知小心庇護,任由心念在煩惱的五欲愛河中翻滾浮沈,輪回生死于六道之中。
我們的思想觀念常常執持“有我”:我的東西,我的朋友,我的看法……因爲有我執,痛苦就接踵而至。世間萬法變化無常,人也有生命、青春的囿限,如果不能放下“我”,就不能脫離“束縛”而自在。所以,要觀“諸法無我”。
能夠以“四念住”的法門,去認識、看透人生,我們的身心就能獲得正覺之慧而清淨自在。
(叁)叁法印是正覺之慧
叁法印,是佛陀從生老病死諸苦的逼迫中,爲追求安身立命的清淨境界,而體悟出來的真理。法印,是印信、印可、證明的意思。“叁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叁句真理,凡符合叁法印的原則,便是佛的正法。
從時間上看,一切現象界中任何物質,無時無刻不在生、住、異、滅中,不停地變化著,不停地成、住、壞、空。人有生必有死,有少年必終有老年,有盛必有衰,有功名必有煩惱,沒有一樣是固定不變的。世上哪裏有永遠青春的人?哪裏有永遠不死的生命?哪裏有永遠不毀壞的事物?哪裏兒有不凋的青山綠水,這就是“諸行無常”。
從空間上看,一切世間的有爲法(有所造作)、無爲法(永恒不變而存在),都離不開緣生緣滅的法則。無我,是沒有主宰、無從操控的意思。由五蘊和合的身體,因爲無我,所以無法主宰身體不病、不老、不死。東西沒有自主權,隨時會變壞。一切財富、名利、感情,都不能永恒存在。萬法包括人、事物、有情、無情,由因緣聚而生,由因緣滅而散。能了解世間諸法無我的道理,而將身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法身慧命出世間法中,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這就是“諸法無我”。
涅槃,就是解脫,沒有煩惱,是身心自在的境界。它是極樂淨土的世界,只有安樂,沒有痛苦煩惱,是證悟者所達到的境界。涅槃寂靜,並非死後才證涅槃。佛陀成道時,就已證得涅槃解脫的境界;祖師大德們,在生前就已涅槃,以證得的智能去弘法度衆。如:六祖惠能、馬祖道一……都是。涅槃的最高境界是無住涅槃,“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由于菩薩們的悲智雙運,恒以無住涅槃的智能,常化衆生永不休息。
(四)四聖谛是正覺之慧
四聖谛,乃佛陀住世時,對弟子所說的基本教法:苦谛、集谛、滅谛、道谛。顯示出人與人之間的清淨關系。
苦谛:人生有八苦,其中的生、老、病、死,都脫離不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沒有父母生養我的肉體,何來人生?何來苦痛?所以,生苦是父母與子女關系的表現。有生必有老,必有病,必有死,種種五蘊熾盛苦相續而生。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都點出了現實社會人生的真相,真是充滿苦惱不安。
集谛,說明苦的原因,引起煩惱的根源,及渴愛的真相,就是貪、瞋、癡的煩惱。人們常常貪戀某人某物,瞋惱他人的得意成功,癡迷于人或諸法的真相。這也是人與人間,依他緣所起的現相。
道谛,提出了製止貪、瞋、癡的種種方法。一般是指八正道:
正見:正確知見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法。如:相信有業有報,有因有果,有凡夫有聖人。
正語:教我們說正當的言語,不說謊、不搬弄是非、不惡口、不绮語。
正思惟:正確的思想,使心念歸于正道上。
正業:正當的行爲,不做壞人之勾當。
正命:正當的生活方式。不作害人、殺生、賭博的種種惡行職業。
正精進:勤修正法不退轉。如念佛、助人、服務、結緣。
正念:正當的意念。時時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念戒。
正定:清淨的禅定。指清靜不亂的理智、定力。
滅谛,則是透過八正道的修持,滅卻種種煩惱,達到安穩、解脫、清淨的涅槃境界。
上面所說的四依止、四念住、叁法印、四聖谛,都是通往正覺智能的道路,“列祖傳持只此心,洞然無古亦無今”,依此修行,可以得解脫,可以獲智能,可以成菩提,可以入涅槃。希望大家能從這四條大道中,學得一些正覺之慧。
六.有出世之性
佛門裏面,有出家弟子與在家弟子。出家弟子之成爲僧衆,不是因爲能力、學問不同,主要是有“出世的性格”。在家信徒沒有出世的思想,只要有入世的信心,求入世的道德就可以了。所以,佛教有五乘佛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個層次,就好像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五個階段,各有精進的深淺一樣。
五乘佛法中,人、天屬于入世的思想,如中國儒家可看成人乘之佛教,基督教提倡“升天”、“博愛”,可歸爲天乘佛教。而道家講“無爲、修性”,是類似聲聞、緣覺的佛教。各個宗教,雖不同于佛教的人、天、聲聞、緣覺層次,但佛教與他們最大的差別,是:菩薩道的思想。菩薩道,就是有人天乘的入世精神,也有聲聞緣覺的出世思想;而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業,把入世出世統一調和起來。具有這種入世、出世的思想,就是大乘菩薩道。
出世,不是要我們離開世間,而是對世間的一切,不貪不求,不計較執著。出家,不但要有出世的性格,更要有大衆的性格、社會的性格,把佛法帶進迷昧人間,而不是孤懸自己,隔絕自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不舍世間苦衆生,仍然到處說法,把菩提清淨的歡喜散播給大衆,不求獨樂,求衆樂樂,這就是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業,也就是大衆化、社會化的出世性格。
過去,大迦葉具有頭陀行的出家性格,目犍連、舍利弗具有真理的出家性格;近代的弘一大師,出家後全體放下,住處不嫌汙穢,食物不擇堿淡,任何五濁十惡的環境,他都能超脫,都能自在,都視同淨土,這就是出世的性格。
出世的性格是什麼呢?
(一)對感情不執不舍,是出世之性
感情,不要執著,也不要無情;不要多,也不要少。
我們在世間修道,早起早課習慣就好,素齋素食習慣就好,少衣少錢習慣就好,受苦受累習慣就好,一點都不介意,一切可以隨緣。最難調伏的是什麼?是感情!
衆生,是有情衆生,因愛而有生命,很難勘破情愛。所以,佛法裏面,要把感情升華成爲慈悲。愛,是貪求的、占有的、自私的,一切煩惱罣礙、顛倒夢想都會出現,出家人要把私愛升華爲慈悲。《維摩經》雲:“吾有法樂,不樂世間樂”,我們要有佛法的清淨快樂,不一定要世俗的刺激快樂。憨山大師有詩雲:“百年世事空花裏,一生身心水月間”,沒有佛法的快樂,看不破空花水月,就會計較、貪求執著世俗的快樂。有些修道人墮落,做了半途的逃兵,就是沒有法樂,沒有佛法的體驗。
愛道,喜歡佛法,喜歡常住,喜歡事業,愛佛教,愛衆生……,把愛開展來,不只愛一個人,更愛世間衆生。最近有一位很美麗的小姐上山出家,很多人歎息,勸阻說:
“你這麼美麗的人才,出家好可惜哦!爲什麼不肯嫁人呢?”
“嫁給一個人,太可惜了!”她說:“我珍惜自己,所以把自己奉獻給佛教,奉獻給大衆!”
舍棄一人之小愛,成就億萬人之大愛,這是多麼聰明!
有人爲情愛所苦,有人將情愛升華,成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慈悲不容易:有相的慈悲,心中有人,心中有事,都不能解脫;無相的慈悲,天清地淨,才是出世的性格。我退位以後,弘法的擔子加重了,心境卻漸漸空輕了,雖然是千萬人跟隨在我身邊,我心中沒有人,心中沒有事。大家都說我“忙、忙、忙、忙”,偶而幾天幾夜不眠不休,我會覺得心有余力不足;平常時候,我是個空無的人,不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樂,什麼是有,什麼是無,也不知道什麼是來,什麼是去。偶而坐著看書,忽然想到:“哎呀!我現在哪裏裏?佛光山?西來寺?澳洲?香港?……我現在是在哪裏裏呀?”有時實在連自己都忘了,要經過一個動作,或者放下書,或者環顧左右稍作思考,那個分別心才會出來:“哦!我現在……”,才慢慢把我帶回人間來!所以,什麼叫“解脫”?像我修學佛法,身心都在佛法裏,一切苦樂、得失、有無、來去,都不計較,對感情不去執著,也沒有舍離,這就是出世的性格。
(二)對五欲不拒不貪,是出世之性
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有人說是“地獄五條根”,太可怕了!一般人貪戀五欲,沈淪五欲漩渦裏,無法自拔,顛倒覆心,貪著生相,固然可憐;有些修道人排斥五欲,不要錢,不要名,不要吃,不要睡,什麼都不要,“不要!不要!”,也是一種執著。這就像刀鋒犀利,可以用來割草砍柴,也可以用來殺生害命,全看你如何運用。貪戀財色名食睡當然不好,可是,適當的財色名食睡,可以長養我們修道呀!對于五欲,最好不貪也不拒。
金錢能帶來煩惱,也能成爲資糧,成爲淨財,爲什麼不要呢?你可以拿它去救災、捐獎學金、濟助貧苦、助印經書,有什麼不好呢?所以,善財,要不拒不貪。
什麼是“色”呢?比方說:住在高樓華廈裏,又舒適又美觀,是一個色相;人長得莊嚴,長得標致,也是色相;佛祖要金裝,要叁十二相示現,也沒有什麼不好。修道人不一定要衣衫褴褛,一付邋遢相,不一定非穿破爛的衣服,吃粗劣的飲食,才叫做“修道”。修道成佛,都在心心念念上,“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就像用拳頭打你一拳,你可以到警察局告我;用拳頭替你搥背,“哎喲,好舒服!再用力一點,上面一點,旁邊一點……”。同樣一個拳頭,爲什麼你要告狀,他卻稱謝不止呢?“法非善惡,善惡是法”,看你用在什麼地方,用在善的地方就是善,用在惡的地方就是惡。色相也一樣,不拒不貪,用得其法,色相也是助道的因緣。
名譽,不好嗎?現在佛教裏面,有人刻意分別“高僧”“名僧”,高僧清高,名僧有名望而已,這是不合現代弘法環境的觀念。現在的僧伽要入世,要度衆,需要吸引力、號召力,只要心中無名,名聲只爲弘法用,也沒有什麼不好。千百年來,最有名的名僧就是釋迦牟尼佛,大家念他的名,依他的名修行,他有名、出名,以一名而普渡衆生,有什麼不好?
你能不吃飯嗎?你能不睡覺嗎?飲食不調,健康不良,你怎麼弘法?四肢困倦,睡眠不足,你怎麼精進?只要不暴飲暴食,不貪睡貪懶,適當的食,如法的睡,沒有什麼不好啊!
對五欲不貪不拒,也是出世應有的性格。
(叁)對世間不厭不求,是出世之性
有的人厭惡世間,一心只想逃避世間,巴不得深山幽谷裏有個米倉飯庫,好讓他一生一世遁隱修行,做個小乘自了漢。現在佛門裏,有一個錯誤的現象:二十歲的年輕人出家學佛了,你問他爲什麼學佛?他說:
“我要了生脫死!”
十幾歲就落發出家的小沙彌,你問他爲什麼要出家,他也圓睜著天真的眼睛說:
“我要念佛,要趕快了生脫死!”
我覺得很悲哀,這不是現代沙門的正常態度。才生下來沒多久,就忙忙想死,實在好愚癡!“生”還沒有安頓好,求“死”有什麼意義?父母生養你、師長教導你,朋友溫渥你,社會栽培你,你都不回饋、不報恩?春暖春寒,秋風秋雨,依季節而更替;《金剛》《圓覺》,《維摩》《法華》,經解各有深淺;世間上,無論什麼法、什麼道,都是有程序的。我們出家,要先了生後脫死,先入世後出世。出世,出厭離心,發出離心,不是逃避世間,只是不求世俗名利,不在世間執著貪求,以清淨無染之身心修行。
(四)對生死不怕不離,是出世之性
有的人害怕死亡,離棄生活,這就是不了解生死。
佛門中,好談“了生脫死”,什麼叫“了生脫死”?誰“了生脫死”了?釋迦牟尼佛也沒有了生脫死!釋迦牟尼佛成道後,雖已斷除叁界之生死,不也一樣要說法度衆嗎?我們的“了生脫死”,一是精神上的清淨無染,一是形軀上的無畏生死。生生死死,都不在我們心中,都不怕不離,才是了生脫死。
最近,在偶然的機會下,我忽然對“了生脫死”有另一種了解──臺北有一位信仰多年的信徒去世了,爲了回饋他的護持,我帶領許多法師到殡儀館替他誦經。回到普門寺後,我就挂念這群剛出家的弟子會多心:
“師父,您出家了,還不是跑到殡儀館替人誦經、做經忏?”
我就集合大家,說明:
“我們剛才到殡儀館做了一場佛事回來,我們是做什麼?請想一想:他的家人、親友在悲恸中看到我們,像看到救星;我們誦一場經,撫慰了他們的哀傷,讓他們無限感激,我們這是“了生”啊!亡者雖死,未必安心,會希望家人節哀,希望自己往生淨土。我們替他超度,解決了死的問題,這不是“脫死”嗎?我們發心撫慰生者、利益亡者,這不是做經忏,這是做“了生脫死”的事業啊!”
各位來到這裏,“短期出家”本身就已經了生脫死了--十天的修道日子裏,你們有挂念金錢財利嗎?有憂慮工作職業嗎?有世俗煩惱嗎?有貪欲熾燃嗎?你們心地清淨,通通不想人間是非了,通通不管生活問題了,這不是“了生”嗎?學道完成以後,你們對人生有新的觀念、新的方向,不再醉生夢死,就更沒有什麼好顧慮害怕了,這不就“脫死”了嗎?
“了生脫死”不是以後的事,當下、現在就能“了生脫死”!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覺,悟了生死解脫之道,叫做“涅槃”,就是“了生脫死”。現在很多人說什麼“人死了就稱爲涅槃”,連自殺的人也是涅槃,槍斃的人也涅槃,這太侮辱“涅槃”了。“涅槃”,是新生命的開始,不是舊生命的結束啊!生與死,有何可怕?有何可懼?
對于生死,要不怕不離,看透,放下,才是出世的性格。
“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衆生,一心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我們發菩提心,不爲自己,不要人天福報,不要聲聞緣覺菩薩,我只要依最上乘佛法發心,願與天下苦難衆生同生死,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我們佛光人的理想,也是我們學佛修道的目標,期望大家依此發願,共同努力。
《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