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P4

  ..续本文上一页无我中认识宇宙人生的实相。

  我们的生活中,每天常会为肉身而计较,要吃好,吃营养;穿好,穿漂亮……,不断为苦空无常的肉躯打扮、劳苦。观身不净,就是破除我们对身体的执着,了解色身的种种不净,种种虚幻不实,而追求真实永恒的慧命。

  观受是苦,让我们了解世间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我们自己的无明(不明事理)造作,是自作孽的痛苦。苦海无边,我们要自求多福利益他人。

  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念如猿猴跳跃,如瀑布湍流,念念不停。前念决定的事,后念又幡然反悔;前念初生善意,后念又起傲慢,不知小心庇护,任由心念在烦恼的五欲爱河中翻滚浮沉,轮回生死于六道之中。

  我们的思想观念常常执持“有我”:我的东西,我的朋友,我的看法……因为有我执,痛苦就接踵而至。世间万法变化无常,人也有生命、青春的囿限,如果不能放下“我”,就不能脱离“束缚”而自在。所以,要观“诸法无我”。

  能够以“四念住”的法门,去认识、看透人生,我们的身心就能获得正觉之慧而清净自在。

  (三)三法印是正觉之慧

  三法印,是佛陀从生老病死诸苦的逼迫中,为追求安身立命的清净境界,而体悟出来的真理。法印,是印信、印可、证明的意思。“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句真理,凡符合三法印的原则,便是佛的正法。

  从时间上看,一切现象界中任何物质,无时无刻不在生、住、异、灭中,不停地变化着,不停地成、住、坏、空。人有生必有死,有少年必终有老年,有盛必有衰,有功名必有烦恼,没有一样是固定不变的。世上哪里有永远青春的人?哪里有永远不死的生命?哪里有永远不毁坏的事物?哪里儿有不凋的青山绿水,这就是“诸行无常”。

  从空间上看,一切世间的有为法(有所造作)、无为法(永恒不变而存在),都离不开缘生缘灭的法则。无我,是没有主宰、无从操控的意思。由五蕴和合的身体,因为无我,所以无法主宰身体不病、不老、不死。东西没有自主权,随时会变坏。一切财富、名利、感情,都不能永恒存在。万法包括人、事物、有情、无情,由因缘聚而生,由因缘灭而散。能了解世间诸法无我的道理,而将身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法身慧命出世间法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这就是“诸法无我”。

  涅槃,就是解脱,没有烦恼,是身心自在的境界。它是极乐净土的世界,只有安乐,没有痛苦烦恼,是证悟者所达到的境界。涅槃寂静,并非死后才证涅槃。佛陀成道时,就已证得涅槃解脱的境界;祖师大德们,在生前就已涅槃,以证得的智能去弘法度众。如:六祖惠能、马祖道一……都是。涅槃的最高境界是无住涅槃,“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由于菩萨们的悲智双运,恒以无住涅槃的智能,常化众生永不休息。

  (四)四圣谛是正觉之慧

  四圣谛,乃佛陀住世时,对弟子所说的基本教法: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清净关系。

  苦谛:人生有八苦,其中的生、老、病、死,都脱离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父母生养我的肉体,何来人生?何来苦痛?所以,生苦是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表现。有生必有老,必有病,必有死,种种五蕴炽盛苦相续而生。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都点出了现实社会人生的真相,真是充满苦恼不安。

  集谛,说明苦的原因,引起烦恼的根源,及渴爱的真相,就是贪、瞋、痴的烦恼。人们常常贪恋某人某物,瞋恼他人的得意成功,痴迷于人或诸法的真相。这也是人与人间,依他缘所起的现相。

  道谛,提出了制止贪、瞋、痴的种种方法。一般是指八正道:

  正见:正确知见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如:相信有业有报,有因有果,有凡夫有圣人。

  正语:教我们说正当的言语,不说谎、不搬弄是非、不恶口、不绮语。

  正思惟:正确的思想,使心念归于正道上。

  正业:正当的行为,不做坏人之勾当。

  正命:正当的生活方式。不作害人、杀生、赌博的种种恶行职业。

  正精进:勤修正法不退转。如念佛、助人、服务、结缘。

  正念:正当的意念。时时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念戒。

  正定:清净的禅定。指清静不乱的理智、定力。

  灭谛,则是透过八正道的修持,灭却种种烦恼,达到安稳、解脱、清净的涅槃境界。

  上面所说的四依止、四念住、三法印、四圣谛,都是通往正觉智能的道路,“列祖传持只此心,洞然无古亦无今”,依此修行,可以得解脱,可以获智能,可以成菩提,可以入涅槃。希望大家能从这四条大道中,学得一些正觉之慧。

  六.有出世之性 

  佛门里面,有出家弟子与在家弟子。出家弟子之成为僧众,不是因为能力、学问不同,主要是有“出世的性格”。在家信徒没有出世的思想,只要有入世的信心,求入世的道德就可以了。所以,佛教有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个层次,就好像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五个阶段,各有精进的深浅一样。

  五乘佛法中,人、天属于入世的思想,如中国儒家可看成人乘之佛教,基督教提倡“升天”、“博爱”,可归为天乘佛教。而道家讲“无为、修性”,是类似声闻、缘觉的佛教。各个宗教,虽不同于佛教的人、天、声闻、缘觉层次,但佛教与他们最大的差别,是:菩萨道的思想。菩萨道,就是有人天乘的入世精神,也有声闻缘觉的出世思想;而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业,把入世出世统一调和起来。具有这种入世、出世的思想,就是大乘菩萨道。

  出世,不是要我们离开世间,而是对世间的一切,不贪不求,不计较执着。出家,不但要有出世的性格,更要有大众的性格、社会的性格,把佛法带进迷昧人间,而不是孤悬自己,隔绝自己。“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不舍世间苦众生,仍然到处说法,把菩提清净的欢喜散播给大众,不求独乐,求众乐乐,这就是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业,也就是大众化、社会化的出世性格。

  过去,大迦叶具有头陀行的出家性格,目犍连、舍利弗具有真理的出家性格;近代的弘一大师,出家后全体放下,住处不嫌污秽,食物不择碱淡,任何五浊十恶的环境,他都能超脱,都能自在,都视同净土,这就是出世的性格。

  出世的性格是什么呢?

  (一)对感情不执不舍,是出世之性

  感情,不要执着,也不要无情;不要多,也不要少。

  我们在世间修道,早起早课习惯就好,素斋素食习惯就好,少衣少钱习惯就好,受苦受累习惯就好,一点都不介意,一切可以随缘。最难调伏的是什么?是感情!

  众生,是有情众生,因爱而有生命,很难勘破情爱。所以,佛法里面,要把感情升华成为慈悲。爱,是贪求的、占有的、自私的,一切烦恼罣碍、颠倒梦想都会出现,出家人要把私爱升华为慈悲。《维摩经》云:“吾有法乐,不乐世间乐”,我们要有佛法的清净快乐,不一定要世俗的刺激快乐。憨山大师有诗云:“百年世事空花里,一生身心水月间”,没有佛法的快乐,看不破空花水月,就会计较、贪求执着世俗的快乐。有些修道人堕落,做了半途的逃兵,就是没有法乐,没有佛法的体验。

  爱道,喜欢佛法,喜欢常住,喜欢事业,爱佛教,爱众生……,把爱开展来,不只爱一个人,更爱世间众生。最近有一位很美丽的小姐上山出家,很多人歎息,劝阻说:

  “你这么美丽的人才,出家好可惜哦!为什么不肯嫁人呢?”

  “嫁给一个人,太可惜了!”她说:“我珍惜自己,所以把自己奉献给佛教,奉献给大众!”

  舍弃一人之小爱,成就亿万人之大爱,这是多么聪明!

  有人为情爱所苦,有人将情爱升华,成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慈悲不容易:有相的慈悲,心中有人,心中有事,都不能解脱;无相的慈悲,天清地净,才是出世的性格。我退位以后,弘法的担子加重了,心境却渐渐空轻了,虽然是千万人跟随在我身边,我心中没有人,心中没有事。大家都说我“忙、忙、忙、忙”,偶而几天几夜不眠不休,我会觉得心有余力不足;平常时候,我是个空无的人,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什么是有,什么是无,也不知道什么是来,什么是去。偶而坐着看书,忽然想到:“哎呀!我现在哪里里?佛光山?西来寺?澳洲?香港?……我现在是在哪里里呀?”有时实在连自己都忘了,要经过一个动作,或者放下书,或者环顾左右稍作思考,那个分别心才会出来:“哦!我现在……”,才慢慢把我带回人间来!所以,什么叫“解脱”?像我修学佛法,身心都在佛法里,一切苦乐、得失、有无、来去,都不计较,对感情不去执着,也没有舍离,这就是出世的性格。

  (二)对五欲不拒不贪,是出世之性

  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有人说是“地狱五条根”,太可怕了!一般人贪恋五欲,沉沦五欲漩涡里,无法自拔,颠倒覆心,贪着生相,固然可怜;有些修道人排斥五欲,不要钱,不要名,不要吃,不要睡,什么都不要,“不要!不要!”,也是一种执着。这就像刀锋犀利,可以用来割草砍柴,也可以用来杀生害命,全看你如何运用。贪恋财色名食睡当然不好,可是,适当的财色名食睡,可以长养我们修道呀!对于五欲,最好不贪也不拒。

  金钱能带来烦恼,也能成为资粮,成为净财,为什么不要呢?你可以拿它去救灾、捐奖学金、济助贫苦、助印经书,有什么不好呢?所以,善财,要不拒不贪。

  什么是“色”呢?比方说:住在高楼华厦里,又舒适又美观,是一个色相;人长得庄严,长得标致,也是色相;佛祖要金装,要三十二相示现,也没有什么不好。修道人不一定要衣衫褴褛,一付邋遢相,不一定非穿破烂的衣服,吃粗劣的饮食,才叫做“修道”。修道成佛,都在心心念念上,“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就像用拳头打你一拳,你可以到警察局告我;用拳头替你搥背,“哎哟,好舒服!再用力一点,上面一点,旁边一点……”。同样一个拳头,为什么你要告状,他却称谢不止呢?“法非善恶,善恶是法”,看你用在什么地方,用在善的地方就是善,用在恶的地方就是恶。色相也一样,不拒不贪,用得其法,色相也是助道的因缘。

  名誉,不好吗?现在佛教里面,有人刻意分别“高僧”“名僧”,高僧清高,名僧有名望而已,这是不合现代弘法环境的观念。现在的僧伽要入世,要度众,需要吸引力、号召力,只要心中无名,名声只为弘法用,也没有什么不好。千百年来,最有名的名僧就是释迦牟尼佛,大家念他的名,依他的名修行,他有名、出名,以一名而普渡众生,有什么不好?

  你能不吃饭吗?你能不睡觉吗?饮食不调,健康不良,你怎么弘法?四肢困倦,睡眠不足,你怎么精进?只要不暴饮暴食,不贪睡贪懒,适当的食,如法的睡,没有什么不好啊!

  对五欲不贪不拒,也是出世应有的性格。

  (三)对世间不厌不求,是出世之性

  有的人厌恶世间,一心只想逃避世间,巴不得深山幽谷里有个米仓饭库,好让他一生一世遁隐修行,做个小乘自了汉。现在佛门里,有一个错误的现象:二十岁的年轻人出家学佛了,你问他为什么学佛?他说:

  “我要了生脱死!”

  十几岁就落发出家的小沙弥,你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他也圆睁着天真的眼睛说:

  “我要念佛,要赶快了生脱死!”

  我觉得很悲哀,这不是现代沙门的正常态度。才生下来没多久,就忙忙想死,实在好愚痴!“生”还没有安顿好,求“死”有什么意义?父母生养你、师长教导你,朋友温渥你,社会栽培你,你都不回馈、不报恩?春暖春寒,秋风秋雨,依季节而更替;《金刚》《圆觉》,《维摩》《法华》,经解各有深浅;世间上,无论什么法、什么道,都是有程序的。我们出家,要先了生后脱死,先入世后出世。出世,出厌离心,发出离心,不是逃避世间,只是不求世俗名利,不在世间执着贪求,以清净无染之身心修行。

  (四)对生死不怕不离,是出世之性

  有的人害怕死亡,离弃生活,这就是不了解生死。

  佛门中,好谈“了生脱死”,什么叫“了生脱死”?谁“了生脱死”了?释迦牟尼佛也没有了生脱死!释迦牟尼佛成道后,虽已断除三界之生死,不也一样要说法度众吗?我们的“了生脱死”,一是精神上的清净无染,一是形躯上的无畏生死。生生死死,都不在我们心中,都不怕不离,才是了生脱死。

  最近,在偶然的机会下,我忽然对“了生脱死”有另一种了解──台北有一位信仰多年的信徒去世了,为了回馈他的护持,我带领许多法师到殡仪馆替他诵经。回到普门寺后,我就挂念这群刚出家的弟子会多心:

  “师父,您出家了,还不是跑到殡仪馆替人诵经、做经忏?”

  我就集合大家,说明:

  “我们刚才到殡仪馆做了一场佛事回来,我们是做什么?请想一想:他的家人、亲友在悲恸中看到我们,像看到救星;我们诵一场经,抚慰了他们的哀伤,让他们无限感激,我们这是“了生”啊!亡者虽死,未必安心,会希望家人节哀,希望自己往生净土。我们替他超度,解决了死的问题,这不是“脱死”吗?我们发心抚慰生者、利益亡者,这不是做经忏,这是做“了生脱死”的事业啊!”

  各位来到这里,“短期出家”本身就已经了生脱死了--十天的修道日子里,你们有挂念金钱财利吗?有忧虑工作职业吗?有世俗烦恼吗?有贪欲炽燃吗?你们心地清净,通通不想人间是非了,通通不管生活问题了,这不是“了生”吗?学道完成以后,你们对人生有新的观念、新的方向,不再醉生梦死,就更没有什么好顾虑害怕了,这不就“脱死”了吗?

  “了生脱死”不是以后的事,当下、现在就能“了生脱死”!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觉,悟了生死解脱之道,叫做“涅槃”,就是“了生脱死”。现在很多人说什么“人死了就称为涅槃”,连自杀的人也是涅槃,枪毙的人也涅槃,这太侮辱“涅槃”了。“涅槃”,是新生命的开始,不是旧生命的结束啊!生与死,有何可怕?有何可惧?

  对于生死,要不怕不离,看透,放下,才是出世的性格。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心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发菩提心,不为自己,不要人天福报,不要声闻缘觉菩萨,我只要依最上乘佛法发心,愿与天下苦难众生同生死,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我们佛光人的理想,也是我们学佛修道的目标,期望大家依此发愿,共同努力。

  

  

《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