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

  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

  

  時間:公元一九九一年八月七日

  地點:佛光山

  對象:短期出家戒子(弟子方杞記)

  一.有宇宙之心  

  二.有度衆之慈  

  叁.有弘法之勇

  四.有修道之恒  

  五.有正覺之慧  

  六.有出世之性

  七.有護教之忱  

  八.有容人之量  

  九.有忍辱之力

  十.有菩提之願

  各位參加短期出家的善男子信女人們:

  記得在今年春夏之間,佛光山傳授叁壇羅漢期戒法時,我和他們講了“佛教僧伽的十無思想”,今天我要和各位講“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

  “十無”與“十有”,看起來是兩個極端,其實,“色即空,空即是色”,無和有之間並不存在鴻溝,無和有只是一物的兩面。

  你們各位既然有心來參加“短期出家”,就算結下出家的因緣,播下出家的種子,將來,身雖然沒有出家,但心已出家。自今日起,在佛道上應建立“十有”的思想,作爲修道、做人、處世、精進的目標。

  佛教信衆,是過的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世間爲主,生活上是從“有”的上面著力去獲得需要。有,是有限量,有窮盡,而欲望是無限無量、無窮無盡,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那麼,如何讓我們這顆有求的心,在“有”的上面,有的自在,有的寬廣,有的淨化,有的滿足?茲提出十點意見,說明如下:

  一.有宇宙之心

  佛陀說:“心如虛空,量周叁界”,王陽明說:“宇宙是我的心,我的心是宇宙”,因爲吾人的真心,實在不易相比。“佛說一切法,爲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教的一切道理,都是爲了正心,正心才能入道。一個人忙忙碌碌幾十年,爲了四大之身百般辛苦,爲了親人眷屬百般辛苦,爲了私我欲望百般辛苦,爲了功名利祿百般辛苦,卻很少人爲了自己的心去探個究竟,終于迷失在世間。

  人,如果是一個追求者、探索者,應該要追求探索自己的心,從變幻靈動的心中找到真實的自己。這個“我”,不是身高多少尺,不是眼耳鼻舌貌,不是外形外相,而是我們的心識,我們的本來面目,這顆真如自性的真心才是我們自己。佛教講到真心,有很多比喻:

  心如大海,能容納百川;

  心如大地,能普載萬物;

  心如虛空,能包容一切;

  心如良田,能生長萬法;

  心如光明,能普照十方;

  心如能源,能發揮潛力;

  心的能,具有無比威力;每個人的心,也各有好壞的性能。有的人性能好,心性無染,遠離妄緣,凡事能大能小、能有能無、能進能退、能飽能餓、能苦能樂、能榮能辱;有的人性能不好,身惹塵埃,心隨欲境,凡事不分大小、不識有無、不知進退、不能飽餓、不辨苦樂、不明榮辱,這個心就不好了。

  心的好性能,是遍布流廣,潛力無限,是“亘古今而不變,曆萬劫而常新”的,你如何覺得自己擁有這宇宙之心呢?

  (一)包容是宇宙之心

  佛,在我們的信仰心中;光,在我們的慈悲心中;山水天地森羅萬象,在我們的包容心中。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的心量如何?”“我的心能包容多少呢?”

  佛光山在我們心中嗎?過去,有人要上山出家,問我有什麼條件?我告訴他:出家不是交易,沒有什麼條件。但要回答一個問題,答對了就有僧伽的資格,我問他:

  “佛光山是誰的?”

  有些人會說:“佛光山是你星雲的。”

  這種分別你我的心識,是修行的阻礙。你在我的地方出家,你能永遠安住嗎?我的地方不一定很好,稍不合意,你住久了也會厭離,“桃源雖好,終非久戀之鄉”,你沒有共識,沒有融合,你能安心立命嗎?

  佛光山是誰的?“佛光山是我們自己的!佛光山是我們佛光人的!”佛陀教義在佛光山發揚,光明妙法在佛光山弘傳,諸佛菩薩在佛光山示現,十方善信在佛光山雲集,你住在這裏,出家修行在這裏,你就會很歡喜。只要你心裏有佛菩薩,你就是佛光山,佛光山就是你,你會覺得佛光山很可愛。家是你的,你覺得家很可愛;父母兄弟姊妹與你同心,你和他們沒有隔閡;親戚朋友與你同道,你們親密和諧;國家社會是我生長的地方,我和國家社會息息相關;同參道友、芸芸衆生都是我的法侶,我能夠包容兼善天下;宇宙一切都以包容心看待,你就會去珍惜它、愛護它。

  現在的人不好相處,常常糟蹋朋友、輕視倫理、浪費物質,就是他們的心太小,不能包容,不能寬厚,不能“湛然冥真心,曠劫斷出沒”,人間紛紛擾擾由此生起。所以,我們要有“宇宙之心”,包容一切,這個世界就會在人人包容、處處融合裏變成淨土。

  (二)慈悲是宇宙之心

  真正的慈悲,也是“宇宙之心”。

  現代社會講究有愛心,愛心是有對待,有人我的分別。慈悲,是沒有人我對待,沒有親疏分別的,是把別人看成自己一樣,給予慈悲。對親愛的人有慈悲,對不相識的人更要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真心,這就是“宇宙之心”。

  佛教裏修行的人,爲了草木的生長,不忍隨便踐踏腳下的草木;爲了可憐飛蛾的撲火,甯可晚上不點燈火;爲了過往的鳥雀,常在庭院留些稻谷;爲了雨季中的蟲蟻,甯可安居不作遠行,這都是慈悲心所致。有慈悲的人,能處處爲人著想,時時包容一切衆生,這就是宇宙的大心。

  (叁)感恩是宇宙之心

  一般稍有德性的人,對別人施予的滴水之恩,都要湧泉以報,何況是我們學佛的人?佛經中,教我們要報四重恩:父母恩、師長恩、衆生恩、國家恩,就是彌天蓋地的報恩心。

  父母生我、養我、育我,備受辛苦劬勞,才使我成長。成人以後,有時不能甘旨奉養,不能隨侍左右,不能恒順慈心,不能光耀門庭,空受父母哺育,真是慚愧。今日有緣學佛,更應感念父母深恩,以佛法的功德超脫父母,乃至生生之父母,才能無忝所生。

  世間若無師長,何能知禮達義?又怎能參學佛法?“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凡受師長教誨,皆應報答。中國有名的佛經翻譯家鸠摩羅什,初學小乘法,等他學會了大乘法的真實義後,又萬裏迢迢回去度他的小乘師父,這種報恩,就是史上有名的“大小乘互爲師”的佳話。

  報衆生恩,是更大的心:我們吃一頓飯,當思來處不易,要靠農夫耕種、商人販賣、典座烹煮,才有佳肴米飯可食,要多多感恩啊!穿一件衣服,從缫絲、織布、裁縫、成衣,曆經多少雙勞苦流汗的手,才有衣服可穿,要感恩啊!居住的房屋,依賴農夫植林、工匠砍伐、建築師營造、泥水匠砌築,才有避風雨的屋檐,能不感恩嗎?天下一切人、事、物環環相結,都是因緣的彙集,成就了我們的身家,我們要多多感謝衆生恩!

  國家,是我們生存的依附,是我們子孫的保障,我們有力量要幫助生産,我們有技能要提升科技建設,我們有智能要貢獻服務,我們有財力要盡義務,我們要與國家和合在一起,報國家恩。猶太人因爲沒有自己的國家,才會像失根的蘭花一樣,到處飄泊,受盡欺侮。我們在這一片土地上生長,就要肥沃這一片土地。

  感恩的人生是充實的,感恩的人生充滿快樂,感恩的人是心懷一切,所以,感恩的心是宇宙之心。

  (四)菩提是宇宙之心

  對出家人來說,發心是很重要的。有心,無事不辦,像時鍾上了發條,船依舵而前進。“誰道佛身千萬身,重重只向心中出”,無心,任何事都難以成就。

  印度時代,阿育王想知道人的心力有多大,就下令死囚頭頂一碗油,繞行大街小巷一周,如果一滴油都不灑落,就赦免他的死罪。阿育王在街道上布置了種種的奇觀雜玩、奇花異草,又安排了樂師吹奏美妙的音樂,美女翩翩輕歌曼舞,來分散死囚的注意力。死囚畏死的心力強猛,在這個生死關頭,他目不斜視的頂著滿滿一碗油,“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走完大街小巷,竟然未曾灑下一滴油。阿育王問他:

  “你在路上有沒有聽見什麼聲音?看見什麼動靜?”

  “沒有啊!”

  “你難道沒有聽見悅耳的音樂,看見豔麗的美女嗎?”

  “禀大王,我什麼也沒有聽見,什麼也沒有看到。”

  生死一念,能夠使人心無旁骛到這種地步,可見發菩提心的潛力有多大。

  經上說:“菩提心如佛種子,能生一切善法。如良田,能持一切世間;如淨水,能洗濯一切的煩惱;如大地,能載植一切;如大海,包容一切功德;如蓮花,不染世間一切諸法;如良藥,能醫治一切煩惱……”,我們如果發菩提心,在生死一念上修行,就能安穩不動搖,乃至滅除一切火焰,我們的菩提心就是宇宙之心。

  人在世間,種種的忙碌,種種的應酬,到最後連自己的心都沒有調治好,沒有認識清楚,還談什麼宇宙萬有?談什麼生死涅槃呢?在出家生活裏,第一要勘破生死,要有宇宙之心,像宋儒張載的心胸:“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就是寬廣無限的宇宙之心。

  二.有度衆之慈 

  出家學道,在未成佛道之前,要先度化衆生。佛道未成,沒有關系,我先有度人之心,這叫菩薩發心。大乘佛教講菩薩發心度衆,不是等自己成道成佛、了生脫死之後,再來度衆生;而是在修道過程中,不斷從度化衆生中去完成自己。菩薩發心,是慈悲心的展現,當下就是佛心,當下就與諸佛菩薩同舟共濟。所以,大乘佛教也可以說是慈悲的佛教。

  爲什麼要度衆生?爲什麼要我來度呢?過去的諸佛菩薩和高僧大德們,致力宣揚佛法,開示教義,建寺辦道,譯經度衆,做了很多入佛的橋梁,我們不就在他們種種方便教化之中被引渡進佛門嗎?我們已受度,更要度衆生。

  我們應如何培養度衆之慈呢?

  (一)念衆生苦是度衆之慈

  你能念衆生苦,想到衆生種種苦厄,自然就能生起度衆的慈悲心。日本有一部《鐵眼版大藏經》,是明朝的鐵眼禅師到日本印的藏經。佛光山也有一部,是鐵眼藏經圖書館送的。鐵眼禅師爲了刻行《大藏經》,…

《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