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僧伽的十无思想▪P3

  ..续本文上一页本。清净无欲就是快乐。佛陀的弟子跋提王子和金毗罗等三人,在树林里修行,他忽然大叫:“快乐啊!快乐!”刚好佛陀从那里经过,问他们怎样快乐啊?跋提说:“过去,我做王子的时候,在宫殿里有珍肴美味,可是我食不甘味;每天都有卫兵保护我,而我却天天恐怖。现在出家住在山林里面,托钵回来的食物,真是美味无穷;身边没有守卫,但不怕人家害我。如今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快乐啊!”这是所谓的无欲之乐。各位要知道,欲望越大,痛苦越大;欲望越小,痛苦越少。我们要去除人我染污的欲望,但可以提起善法的欲望,追求佛道、菩提、般若智能、空无的生活,这才是出家人“无欲”的生活。

  五.无住之家 

  经云:“凡有所住,皆为非住。”又云:“不应以色生心,不应以声香味触法生心,应以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的出家,就是要出有住之家,要住无住之家。父母之家是有住之家,贪爱之家是有住之家,执着之家是有住之家,人我之家是有住之家,三界之内所住之家皆是有漏之家、烦恼之家。现在我们既已出家,就是要出三界之家,出烦恼之家,要住在无家之家。“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这不是无家之家吗?所谓“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这也不是无住之家吗?

  (一)法界是无住之家

  我们现在出家,是出三界之家,出生死之家,出烦恼之家,出名闻利养的束缚之家。我们要以法界为家:法界是无穷的天上天下,是无边的宇宙虚空,是超越的山河大地,是究竟的无相真理,法界就是出家人的家。法界从佛、菩萨、声闻……乃至地狱、饿鬼、畜生的十法界,都在我们一心之中。我们能证悟佛菩萨的法界,我们就能究竟解脱;我们能证悟二乘人以上的法界,就能自在快乐;我们能不舍三恶道的法界,也能随遇而安。“处处无家处处家”,法界之内处处为家,菩萨以一切众生为家,这世间,怎不处处为家呢?

  (二)虚空是无住之家

  天上的太阳住在哪里里?太阳当然住在虚空之中。因为太阳是住在虚空之中,所以太阳能普照十方,能温暖大地,能使万物生长。十方诸佛亦住在虚空之中,所以他的法身遍满虚空,充满法界,才能佛光普照,度化群生。菩萨也因住在虚空之中,才能“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无住才是真住,无住才能无所不住,才能成就菩提,证悟法身。因此,诸佛菩萨所住的虚空,就是我们出家人的无住之家。

  大家发心出家,今后要志在佛道,愿在十方,到国际上弘法,到偏远地区传教。佛教徒先有地球人的观念,再有虚空人的胸怀,因为虚空是僧侣的无住之家。

  (三)无私是无住之家

  你若有自我的私心,就有所住;你若无自我的私心,就无所住。无私的话,大家都好;无私的话,这人也好,那人也好,这里也好,那里也好,天下都好。现在我们的心住在哪里里?经上说:“我们的心,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上面。”因为四相不除,所以人我是非,万般计较;四相若除,则万里晴空,毫无窒碍。经中又说:我们的心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上面,因此六尘覆盖本性,反而使真心做了欲尘的奴隶,良深浩叹!现在我们要将心住在佛道上面,住在般若上面,住在超越时空的上面,住在超越人我的上面,住在无私无欲的上面。各位都出家了,如果仍住在过去的人我是非、得失荣辱和烦恼上面,你还是未真正出家啊!所以现在出家要住在无私之家,亦即是无我之家。

  (四)自然是无住之家

  我们出家要安住在哪里里?当然安住在自然里,“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与大自然同在。你如果懂得大自然的道理,生也好,死也好,冷也好,暖也好,生老病死的流转,春秋夏冬的运行,甚至生住异灭,成住坏空,都是自然的法则,当然的原理。一切的好好坏坏,都是世间实相,你要有这种心量和认识。我们要住在哪里里?我们要住在慈悲般若中,住在禅那定力中,住在精进戒律中,住在大自然里。佛法中任何一处皆可安住,大自然任何一地都是好地。你何必要安住在那不究竟、天天变化、跳动变异的世间呢?要住在不变的、无住的上面。“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只要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假围绕。

  无住就是不执着是非、人我、得失,而超越是非、人我、得失。佛教所以衰微,因为大众没有佛法,只有口头上的佛法、口头上的慈悲、口头上的修行。有些人自以为自己在修道,实际上一点佛法也没有。希望各位新戒同学,今后要真的拥有无住的佛法。

  六.无安之处 

  大家要找一个住处,住什么地方最好?平安之地?安全之地?安乐之地?如果出家人这么想,就是错的,这是自了汉!一出家,马上要找安乐的地方,马上要享受安乐,这是错误的。没有种植,怎么会有收成?出了家,就要先学习结缘,学习奉献,学习吃苦,学习住在无安之处。

  有一位信徒说:“基督教的神职工作者,都称为牧师,牧师就是要牧羊,要工作,要去度化众生。佛教的出家人,叫做僧宝,是供在寺庙给人供养的,所以佛教没有力量。”这虽是偏激的想法,但事实上,在佛教里面,有人就是不肯奉献,不肯牺牲,不肯去普渡众生。所谓菩提心是“上弘佛道,下化众生”,既不能上弘又不能下化,怎会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没有佛法。各位出家,必须要找出一个住处,一个“无安之处”来成就自己,什么是无安之处呢?

  (一)苦难是无安之处

  严寒冰霜下,唯见梅花之挺拔;浊秽污泥中,独显莲花之不染。修道的人,要在苦难的地方,坚毅意志,来成就佛道。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娑婆世界,在五浊恶世中住世,因为苦难中容易成就佛道。地藏王菩萨到苦难的地狱去度化众生,他们以苦难为安乐。我们修道者,要有不惧苦难的意志,热时往有火的地方去,冷时往冰寒的地方去,才能见到真谛。

  过去十大弟子中的富楼那尊者,向佛陀告假要到输屡那国去。佛陀问:“去做什么?”“去度化众生。”“那地方不能去,那里的人很凶暴,你去的话,他们会骂你。”“佛陀!骂我没有关系,只要他们不打我就好了。”“会打你啊!”“佛陀!打也没关系,只要他不把我打死就好了。”“会打死你啊!”“佛陀!那正好,我就将此一命奉献给众生,也奉献给佛陀,了我此生学道的心愿。”富楼那尊者,真是一位具有不辞苦难,牺牲奉献宗教情怀的圣者啊!

  从过去的高僧传记中可以得知:古代高僧大德,都是为求法、传法、克己、度众不辞苦难的人,如玄奘、法显的西行求法;监真六十目盲,却仍为广传戒法远征至日本;真谛为译经弘法,流亡飘泊中国二十余年;智舜为修禅观,刺股制心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所以,我们现代的出家人学道,不要只求安乐,应从苦难中去成长自己的道心,锻炼意志,去成就道业。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二)异乡是无安之处

  偏远的异乡,要经历语言、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的考验,也是无安之处。我们出家人出了家,就要以大众为家,以弘法利生为家,以精进求道为家,所谓“处处无家处处家”,没有地域观念,没有异乡观念。

  东汉时期的摄摩腾、竺法兰,远从中印度到中国,只为译经弘法;日本最澄、韩国义湘,千里跋涉至中原,只为学习大乘教法;在四川出生的马祖道一,在广东出生的石头希迁,出家学道,继承惠能大师的禅法,而扩展到江西、湖南等地。这些是祖师们,为了求法、度众,不辞辛劳到异乡的实例。近代的铃木大拙,把禅法传到西方国家,不也是如此吗?

  记得中美断交时,我国退出联合国,我们正在美国兴建西来寺,慈庄法师和依航法师在风雨中,拜托人签字,透过几万人签字联名,美国政府才知道有这么多人需要一个寺院,因此才批准我们建寺。十年奋斗之中,他们每日都提心吊胆,每次都要面对那许多不认识的人,冲锋陷阵,克服种种困难,她们都没有说西来寺是我的。所以说在异乡的无安之处,才能使人更能成长。

  (三)刀兵是无安之处

  刀兵中有流血之危、生命之险,所以有战争的地方,就是无安之处。韩国军队有军中布教师,每一营都有一位出家人,辅导他们解决烦恼,鼓舞士气。本山常有韩国的军中布教师来访问,他们都是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当兵要做布教师,因为他们要在军中布教几年以后,在寺庙里面才能被肯定而升级。日本的高僧、大和尚,大都是军队里面的布教师。甚至基督教有水平的牧师也是如此。

  唐朝的隐峰禅师,有一次行经一地,看到两军人马正在拼命厮杀,急忙上前劝阻,可是双方都不理睬。禅师于是将锡杖丢掷于空中,以神通异象,阻止了一场悲惨的战争。南北朝时代战乱连连,尤其当时的石虎、石勒雄据一方,嗜杀成性,杀害很多无辜百姓,西域高僧佛图澄为了度化这两位魔王,解救生灵于涂炭,于是入军营中献身说法。

  我在中国时报看到一位出家人的彩色照片,定睛一看,是我的徒孙乘悟。报上刊载:他在金门海印寺,上午做住持,下午去当兵。我看了以后,很为佛光山的大众欢喜,他们能有这种不畏苦难的精神。出家人就是要如此,我们不怕苦难,我们要到刀兵里去弘法,救助需要佛法的人,以减少人世间的杀戮。

  (四)忙碌是无安之处

  动乱、忙碌是我们的无安之处。有出家人嫌出家生活太动荡,太忙了,究竟出家是为享福的?还是为服务众生的?佛陀说法四十五年,讲经三百余会,他从未安闲过。就是佛陀苦行意志的锻炼,也是很重要的体会。若说在安乐清闲里能成道,这是不可思议的。

  佛光山的学生,曾对一些人说:“你怎么不到佛光山念书?”“佛光山太忙了!”忙,不好吗?参与开山的建设,是很伟大的事情;参与弘法的活动,是很光荣、有意义的事情。你要闲…

《佛教僧伽的十无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