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几十年后,睡在棺材里更闲,现在要闲做什么?人要让自己忙碌,生命才会充实;让自己忙碌,才能忘掉自我,成就道业。今天的佛法,不但要团结,要统一,更要动员忙碌起来,才能使佛教有前途、有希望。
七.无人之众
无人之众,是以大众为众,无个人之众。众,大家都要,但大家应不以众为己众的无人之众。众不是我的,我也是众中的一个!将徒众看成是我的,这在佛光山是不准许的。你们看本次戒坛的开堂和尚心平法师、总务坛坛主慈庄法师、教务坛坛主慈惠法师、法务坛坛主慈容法师,他们学佛快四十年了,如果在别的寺院,他们不但有徒弟、徒孙,徒曾孙也都会有了。但他们现在连一个徒弟都没有。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要瓜分徒弟,分散佛教的力量。你说没有徒弟吗?通通有,大众即是!这就是无人之众的众。
什么是无人之众呢?
(一)佛子是无人之众
我们大家同是佛的弟子,你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你,我们同是佛的弟子。虽然佛门也有僧伽伦理,师叔、师伯、兄弟,还有法系传人、同戒、同参,但这一切只是因缘关系。“三分师徒,七分道友”,并不能执着我所有的关系。佛门伦理最高的境界,应为无人之众。
我们都说:这是我的弟子,那是我的信徒,其实信徒是三宝弟子,并不应该属某一人所有。我们将信徒归属某人,致使成为私人群众,不为佛教公有;佛教徒应为佛教所有,所谓“依法不依人”。
现在具有现代眼光的师父,都非常明理。知道时势所趋,将年轻弟子送进佛学院深造,甚至送往国外留学,培养佛教人才,让弟子成为佛教所有,不为自己的臧获。魏晋的道安法师,生逢冉闵之乱,为续佛命脉,分散徒众,不但把佛法菩提种子传播十方,也使佛陀教化广被大众,此即还徒于教,让佛子成为众人之众,无人之众。
(二)法侣是无人之众
共同修学佛法的同参道友,称为法侣,这是要依法为侣,以法为友。在泰国很尊重袈裟,即使僧皇犯罪,也要先脱下袈裟再定罪。袈裟就是代表法。法很重要,历代祖师,师资传承,皆曰传法,所谓“衣钵相传”。无法,关系也就断除。目前佛教就有人不能以法为友。
比方说:某一人业障现前,不能安于佛法,要回家还俗了;他因为没有佛法,还俗是很正常的事。但你不还俗,不能偷偷地为他服务,偷偷地为他做一些违法的事情。
四十年前,我有一个同学,他还俗的一年后,多少人要我和他见一面。他们说:“你过去与他是好朋友,好同学,他很怀念你,他希望和你讲几句话。”我说:“没什么可讲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过去好是因为有佛法,现在没有佛法了,还要好作什么?”我不知道大众能不能建立这种以佛法为重心的宗教情怀?希望各位能以法侣为无人之众。
(三)道友是无人之众
以道结交,没有道,我就不与你为友。有道的人,才有佛法;有道的人,才不会烦恼;有道的人,具有正知、正行,才能成为我们的善知识。善知识就是道友。你们受戒时,会知道我们请佛陀为我们的得戒阿阇黎,请十方诸佛做为教授阿阇黎,以一切菩萨为同学法侣。
有戒行的人,是我们的道友;有般若的人,是我们的道友;有慈悲的人,是我们的道友;有正见的人,是我们的道友。所谓道友,就是戒行,就是般若,就是慈悲,就是正见。设若没有这些,何来道友?所以道友是无人之众。
发心菩萨是我们的道友。例如:普贤菩萨十大愿,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苦海慈航。文殊菩萨,法王之子,吉祥度众。这四位菩萨,悲智愿行,就是我们的法侣道友,可以指导我们,策励我们一起在佛道上精进。
无道的人,应当断绝。无道的人,就像身怀兵刃的人,随时让你有杀身的危险;无道的人,会使你失掉慧命,失掉善根。所以我们学道的人,应谨慎择友,要以有道之友作为我们的无人之众。
(四)无我是无人之众
我,是个体;众,是全体。人人心中我最大,无法凝结为众,产生力量。
无我才是真正的大众,无我才是真正的因缘,六和僧团就是无我的精神。佛教不是某一个人的,佛教是大众的。你们跟随你们的老师剃度,就是你们常住的大众,应该以常住为我,以大众为我,进而才能修学无我,才能进入无人之我的境界。
今日是一个集体创作的时代,佛教今后要兴隆,教内必定要团结,才能共同集体树立佛教的新形象。大家必须要有无我的精神,无我才能团结!佛光山开山廿五年,有今日的成就,因为佛光山的宗风永远是常住第一、大众第一!也就是无我第一!今后凡所有海内外的佛光人,势必是一条心,只有共同成就,没有个人的凸显;所有一切佛教事业的推展建设,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檀那。我希望今后大众都能用无我的胸襟,作为自己的无人之众。
八.无悔之心
这个悔,不是忏悔,而是懊悔的意思。一般人做事,常常事先不计划,不留心,不考量,不审慎,往往于事后再来懊悔。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和众生不同,因为菩萨慎于始,不随便造因;但众生作恶,造因不怕,一旦果报现前,东窗事发,鎯铛下狱,再来懊悔就嫌迟了。
在我们出家修学过程中有十事后悔:
1.逢师不学去后悔。
2.遇贤不交别后悔。
3.事亲不孝丧后悔。
4.对主不忠退后悔。
5.见义不为过后悔。
6.见危不救陷后悔。
7.有财不施失后悔。
8.爱国不贞亡后悔。
9.因果不信报后悔。
10.佛道不修死后悔。
而出家人要有无悔之心,我们的举心动念都要不懊悔,念念是正,念念是佛。对人,要做到对人的道义;做事,要尽到做事的责任。下面略举几项来说明:
(一)语言要有无悔之心
语言人人都会,但真正懂得语言的妙用不多。《论语.子路篇》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就看会不会运用语言。有人以语言做功德,说出来的话,都是善言良语,都是爱语、柔软语,都是使人欢喜的话,都能合乎道义真理。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但是也有人以语言造罪业,说的都是巧言令色,坏人信心的话。十戒中有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如果你犯了其中的任何一项,不但犯戒,得不到大众的信任,也破坏好人好事,而且有堕地狱的危险。佛陀就曾告诫佛子罗睺罗:“妄语的人,就像器具覆盖,永远无法装进清净的善法。”所以,我们要谨慎我们的言语,这样就不会生出懊悔之心。
有些人讲话,已经说出来了才说:“我不该说,我不该告诉你。”既然是不该说,为什么又要说呢?其实“事无不可对人言,话无不可对人说”,只要是正当的话,所谓“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说了也不要紧。出家人千万不要作说后会后悔的事。我也常说:我这一生为承诺而忙碌,就是希望各位能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
(二)发心要有无悔之心
发心的内容很多,譬如说:发心出家、发心工作、发心修行、发心读书、发心弘法……。但如果是情绪的、他力的、对待的发心,就不会久长;要发广大心、最胜心、无对待心、大愿心,才能长远、持久。譬如:发心出家了,就要有学习如何作好一个出家人的最胜心,不要在修道上遇到烦恼、痛苦,就难过,懊悔当初的发心。发心工作,嫌这个苦,嫌那个重,怨别人没有给你奖赏,给你鼓励,没有给你赞美,你的发心也懊悔了。发心弘法,嫌事情多,嫌难,嫌苦,嫌信徒没有供养,没有恭敬,这也不是真发心。
既是发了心,就不怕事多,肯牺牲、吃亏;困难我承担,吃苦我不怕,没有人赞赏,没有人知道,没关系!人不知道,因果会知道,佛祖会知道。唯有以不求报,不着相,不为人知,不作比较,不作算计的发心,才不会懊悔。所以,要培养修行、信仰的力量,发心才有用,凡事没有不发心而可以成就的。
(三)交友要有无悔之心
朋友,是人生道义之友,《论语》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说朋友间经由学问、教养而互相影响。孔子又说交友的道理,是“忠告而善道之”,这是说朋友有了过错,就要忠心劝告他,并且好好引导他。
《佛说孛经》里说朋友有四种:有友如华,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如华的朋友,你富贵,他把你带在头上,你贫穷,他把你丢弃在地上;如秤的朋友,你有办法,他低头,你没办法,他就昂头;这两种是势利之友。真正的朋友,如山,供鸟兽聚集;如地,普载万物。
我们前面说过,出家人要以道为友,以法为伴。你有佛法,我就跟你交往;你有道,我就跟你学习。因为你有道,我甘愿为你服务,情愿为你效劳;因为你有佛法,我愿意为你同甘苦,共患难。春秋战国时代的管仲与鲍叔牙,就是能相辅相成的善友;鸠摩罗什与慧远虽未谋面,却能以佛法兴隆为桥梁,书信往返共护教。如果大家能在“有佛法、有道”的前提下交友,再大的名闻利养也不会诱惑你,你也不会因交友而懊悔,更不会因利害关系或困难而退怯。
(四)布施要有无悔之心
佛法中谈到布施,有心、田、事的不同,功德亦有差别。如何使功德圆满?最重要的就是一颗不懊悔的心。我给你钱,是欢欢喜喜的,不自苦不自恼的量入而出。我给你法布施、无畏施,也是心甘情愿,再苦再难都不怕,不后悔。
而一般人布施后会懊悔,是因为对方没有回报,没有表扬,没有赞歎,没有受到重视,或是受人讥讽,遭遇困难,怨言、懊悔之心就产生了。事实上,“财进山门,福归施主”,这其间的因缘果报是丝毫不差的。因此,选择一块好的福田,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布施时要不自苦、不自恼、不懊悔,学习做到这…
《佛教僧伽的十无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