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幾十年後,睡在棺材裏更閑,現在要閑做什麼?人要讓自己忙碌,生命才會充實;讓自己忙碌,才能忘掉自我,成就道業。今天的佛法,不但要團結,要統一,更要動員忙碌起來,才能使佛教有前途、有希望。
七.無人之衆
無人之衆,是以大衆爲衆,無個人之衆。衆,大家都要,但大家應不以衆爲己衆的無人之衆。衆不是我的,我也是衆中的一個!將徒衆看成是我的,這在佛光山是不准許的。你們看本次戒壇的開堂和尚心平法師、總務壇壇主慈莊法師、教務壇壇主慈惠法師、法務壇壇主慈容法師,他們學佛快四十年了,如果在別的寺院,他們不但有徒弟、徒孫,徒曾孫也都會有了。但他們現在連一個徒弟都沒有。爲什麼?因爲我們不要瓜分徒弟,分散佛教的力量。你說沒有徒弟嗎?通通有,大衆即是!這就是無人之衆的衆。
什麼是無人之衆呢?
(一)佛子是無人之衆
我們大家同是佛的弟子,你不屬于我,我也不屬于你,我們同是佛的弟子。雖然佛門也有僧伽倫理,師叔、師伯、兄弟,還有法系傳人、同戒、同參,但這一切只是因緣關系。“叁分師徒,七分道友”,並不能執著我所有的關系。佛門倫理最高的境界,應爲無人之衆。
我們都說:這是我的弟子,那是我的信徒,其實信徒是叁寶弟子,並不應該屬某一人所有。我們將信徒歸屬某人,致使成爲私人群衆,不爲佛教公有;佛教徒應爲佛教所有,所謂“依法不依人”。
現在具有現代眼光的師父,都非常明理。知道時勢所趨,將年輕弟子送進佛學院深造,甚至送往國外留學,培養佛教人才,讓弟子成爲佛教所有,不爲自己的臧獲。魏晉的道安法師,生逢冉闵之亂,爲續佛命脈,分散徒衆,不但把佛法菩提種子傳播十方,也使佛陀教化廣被大衆,此即還徒于教,讓佛子成爲衆人之衆,無人之衆。
(二)法侶是無人之衆
共同修學佛法的同參道友,稱爲法侶,這是要依法爲侶,以法爲友。在泰國很尊重袈裟,即使僧皇犯罪,也要先脫下袈裟再定罪。袈裟就是代表法。法很重要,曆代祖師,師資傳承,皆曰傳法,所謂“衣缽相傳”。無法,關系也就斷除。目前佛教就有人不能以法爲友。
比方說:某一人業障現前,不能安于佛法,要回家還俗了;他因爲沒有佛法,還俗是很正常的事。但你不還俗,不能偷偷地爲他服務,偷偷地爲他做一些違法的事情。
四十年前,我有一個同學,他還俗的一年後,多少人要我和他見一面。他們說:“你過去與他是好朋友,好同學,他很懷念你,他希望和你講幾句話。”我說:“沒什麼可講的,道不同不相爲謀。過去好是因爲有佛法,現在沒有佛法了,還要好作什麼?”我不知道大衆能不能建立這種以佛法爲重心的宗教情懷?希望各位能以法侶爲無人之衆。
(叁)道友是無人之衆
以道結交,沒有道,我就不與你爲友。有道的人,才有佛法;有道的人,才不會煩惱;有道的人,具有正知、正行,才能成爲我們的善知識。善知識就是道友。你們受戒時,會知道我們請佛陀爲我們的得戒阿阇黎,請十方諸佛做爲教授阿阇黎,以一切菩薩爲同學法侶。
有戒行的人,是我們的道友;有般若的人,是我們的道友;有慈悲的人,是我們的道友;有正見的人,是我們的道友。所謂道友,就是戒行,就是般若,就是慈悲,就是正見。設若沒有這些,何來道友?所以道友是無人之衆。
發心菩薩是我們的道友。例如:普賢菩薩十大願,恒順衆生,普皆回向。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苦海慈航。文殊菩薩,法王之子,吉祥度衆。這四位菩薩,悲智願行,就是我們的法侶道友,可以指導我們,策勵我們一起在佛道上精進。
無道的人,應當斷絕。無道的人,就像身懷兵刃的人,隨時讓你有殺身的危險;無道的人,會使你失掉慧命,失掉善根。所以我們學道的人,應謹慎擇友,要以有道之友作爲我們的無人之衆。
(四)無我是無人之衆
我,是個體;衆,是全體。人人心中我最大,無法凝結爲衆,産生力量。
無我才是真正的大衆,無我才是真正的因緣,六和僧團就是無我的精神。佛教不是某一個人的,佛教是大衆的。你們跟隨你們的老師剃度,就是你們常住的大衆,應該以常住爲我,以大衆爲我,進而才能修學無我,才能進入無人之我的境界。
今日是一個集體創作的時代,佛教今後要興隆,教內必定要團結,才能共同集體樹立佛教的新形象。大家必須要有無我的精神,無我才能團結!佛光山開山廿五年,有今日的成就,因爲佛光山的宗風永遠是常住第一、大衆第一!也就是無我第一!今後凡所有海內外的佛光人,勢必是一條心,只有共同成就,沒有個人的凸顯;所有一切佛教事業的推展建設,光榮歸于佛陀,成就歸于大衆,利益歸于常住,功德歸于檀那。我希望今後大衆都能用無我的胸襟,作爲自己的無人之衆。
八.無悔之心
這個悔,不是忏悔,而是懊悔的意思。一般人做事,常常事先不計劃,不留心,不考量,不審慎,往往于事後再來懊悔。所謂“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菩薩和衆生不同,因爲菩薩慎于始,不隨便造因;但衆生作惡,造因不怕,一旦果報現前,東窗事發,鎯铛下獄,再來懊悔就嫌遲了。
在我們出家修學過程中有十事後悔:
1.逢師不學去後悔。
2.遇賢不交別後悔。
3.事親不孝喪後悔。
4.對主不忠退後悔。
5.見義不爲過後悔。
6.見危不救陷後悔。
7.有財不施失後悔。
8.愛國不貞亡後悔。
9.因果不信報後悔。
10.佛道不修死後悔。
而出家人要有無悔之心,我們的舉心動念都要不懊悔,念念是正,念念是佛。對人,要做到對人的道義;做事,要盡到做事的責任。下面略舉幾項來說明:
(一)語言要有無悔之心
語言人人都會,但真正懂得語言的妙用不多。《論語.子路篇》說:“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這就看會不會運用語言。有人以語言做功德,說出來的話,都是善言良語,都是愛語、柔軟語,都是使人歡喜的話,都能合乎道義真理。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但是也有人以語言造罪業,說的都是巧言令色,壞人信心的話。十戒中有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如果你犯了其中的任何一項,不但犯戒,得不到大衆的信任,也破壞好人好事,而且有墮地獄的危險。佛陀就曾告誡佛子羅睺羅:“妄語的人,就像器具覆蓋,永遠無法裝進清淨的善法。”所以,我們要謹慎我們的言語,這樣就不會生出懊悔之心。
有些人講話,已經說出來了才說:“我不該說,我不該告訴你。”既然是不該說,爲什麼又要說呢?其實“事無不可對人言,話無不可對人說”,只要是正當的話,所謂“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說了也不要緊。出家人千萬不要作說後會後悔的事。我也常說:我這一生爲承諾而忙碌,就是希望各位能對自己說出的話負責。
(二)發心要有無悔之心
發心的內容很多,譬如說:發心出家、發心工作、發心修行、發心讀書、發心弘法……。但如果是情緒的、他力的、對待的發心,就不會久長;要發廣大心、最勝心、無對待心、大願心,才能長遠、持久。譬如:發心出家了,就要有學習如何作好一個出家人的最勝心,不要在修道上遇到煩惱、痛苦,就難過,懊悔當初的發心。發心工作,嫌這個苦,嫌那個重,怨別人沒有給你獎賞,給你鼓勵,沒有給你贊美,你的發心也懊悔了。發心弘法,嫌事情多,嫌難,嫌苦,嫌信徒沒有供養,沒有恭敬,這也不是真發心。
既是發了心,就不怕事多,肯犧牲、吃虧;困難我承擔,吃苦我不怕,沒有人贊賞,沒有人知道,沒關系!人不知道,因果會知道,佛祖會知道。唯有以不求報,不著相,不爲人知,不作比較,不作算計的發心,才不會懊悔。所以,要培養修行、信仰的力量,發心才有用,凡事沒有不發心而可以成就的。
(叁)交友要有無悔之心
朋友,是人生道義之友,《論語》說:“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是說朋友間經由學問、教養而互相影響。孔子又說交友的道理,是“忠告而善道之”,這是說朋友有了過錯,就要忠心勸告他,並且好好引導他。
《佛說孛經》裏說朋友有四種:有友如華,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如華的朋友,你富貴,他把你帶在頭上,你貧窮,他把你丟棄在地上;如秤的朋友,你有辦法,他低頭,你沒辦法,他就昂頭;這兩種是勢利之友。真正的朋友,如山,供鳥獸聚集;如地,普載萬物。
我們前面說過,出家人要以道爲友,以法爲伴。你有佛法,我就跟你交往;你有道,我就跟你學習。因爲你有道,我甘願爲你服務,情願爲你效勞;因爲你有佛法,我願意爲你同甘苦,共患難。春秋戰國時代的管仲與鮑叔牙,就是能相輔相成的善友;鸠摩羅什與慧遠雖未謀面,卻能以佛法興隆爲橋梁,書信往返共護教。如果大家能在“有佛法、有道”的前提下交友,再大的名聞利養也不會誘惑你,你也不會因交友而懊悔,更不會因利害關系或困難而退怯。
(四)布施要有無悔之心
佛法中談到布施,有心、田、事的不同,功德亦有差別。如何使功德圓滿?最重要的就是一顆不懊悔的心。我給你錢,是歡歡喜喜的,不自苦不自惱的量入而出。我給你法布施、無畏施,也是心甘情願,再苦再難都不怕,不後悔。
而一般人布施後會懊悔,是因爲對方沒有回報,沒有表揚,沒有贊歎,沒有受到重視,或是受人譏諷,遭遇困難,怨言、懊悔之心就産生了。事實上,“財進山門,福歸施主”,這其間的因緣果報是絲毫不差的。因此,選擇一塊好的福田,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布施時要不自苦、不自惱、不懊悔,學習做到這…
《佛教僧伽的十無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