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悔之心,才是真布施。
九.無聰之慧
宋朝的大文豪蘇東坡一生聰明蓋世,才華橫溢,老來卻做了這樣的一首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他說世俗人生兒育女最大的希望,就是兒女聰明伶俐,我蘇東坡就很聰明,卻反被聰明誤,這一生很苦惱。希望自己的孩子愚不怕、魯也不怕,愚忠、魯直,一樣可以做到公卿將相。世間上,聰明的人往往煩惱更多,苦難更多,可見聰明不是究竟之道。我們入了佛門,求智能才是究竟之道。求什麼智能呢?要求了解諸法實相的智能,求對治煩惱的觀照智能,更要求生活無住的智能。我們不要求小聰明的智能,因爲聰明反被聰明誤,我們要求大智若愚的智能,要求無聰之慧。什麼是無聰之慧?
(一)吃虧是無聰之慧
你們已出家學道,什麼是道?吃虧就是道,處處討便宜不是道。所謂“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學吃虧的當下,一個人可以學得容忍的智能,可以涵養寬宏的心胸,可以擁有坦蕩的性格。大衆在做事,我多做一點,分東西時我少分一些;苦的事情讓我來,快樂享受提供大衆。表面上看起來,我的財富損失了,享樂減少了,人格道德智能卻不斷升華,心量視野也不斷開闊,學吃虧就是討便宜。你撿現成的便宜,不一定很多很好;我吃虧,多付出一些心力,多等一些時間,多待一些因緣,反而更多更好。各位要能學習吃虧,吃虧上當、難得胡塗其實就是無聰之慧。後母教前娘生的孩子挑笨重的木柴,而教親生的孩子挑很輕的茅草,但一陣狂風把茅草都吹走了,而笨重的木柴卻絲毫不少,可見吃虧才是無聰之慧。
(二)犧牲是無聰之慧
世俗的人常說:“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真正的犧牲,是一種美德,一種智能,一種能爲正義、公理而見義勇爲,不惜奉獻自我的大無畏精神。犧牲不是放棄理想、放棄原則,而是要爲了實現整體大我的理想,有所堅持,有所努力,甚至不惜以身相代。什麼是整體大我的實現?芸芸衆生的安樂是整體大我的實現,佛法興隆是整體大我的實現,常住大衆安心辦道是整體大我的實現,個人道業成就也是整體大我的實現,爲了實現這個“大我”,可以犧牲個人的福利、個人的享受、個人的成就換取大衆的安樂,以個人的安樂換取曆史的成就,這是無聰之慧。民國成立之前,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爲國捐軀,締造自由民主,這就是犧牲的智能;佛教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都把犧牲的無聰之慧表現到極致。現在各位已經出家,犧牲了個人在世俗的享樂,來到佛門追求真理,是一種智能。日後大家更要追求犧牲的無聰之慧,把佛教、常住看得比我重要,以道業、佛法做爲生活准則,犧牲本身就是一種成就。
(叁)忍辱是無聰之慧
真正有爲的人,做事要做難做之事,處人要處難處之人。我們看一個人是否有智慧、有修養,最要緊的是處逆境時,看他能不能冷靜,能不能“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從前寒山大師問拾得禅師說:“如果有人來毀謗我、欺侮我、侮辱我、恥笑我、輕慢我、罵我、騙我,我應該如何待他?”拾得禅師回答說:“果真如此,我們只可以忍他、由他、避開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待幾年再來看他。”“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他,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唯有忍辱可以長養人的力量。《佛遺教經》上也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能人”。忍辱是世間最堅強的力量,真正能忍辱的人,他就是有了無聰之慧。
最高境界的忍辱是無生法忍。一般的忍,是有對待、有分別、有所爲而爲的。如:你說話不好聽,我忍耐;你欺負我,我忍耐;師父罵我,父母罵我,我接受。真正的忍耐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沒有對待、沒有分別的。因體會到世間萬法本來如是,對一切的榮辱、是非、苦難、毀謗,都能甘之如饴。甚至對于外境不好的聲音、不好聽的語言、不如意的事,都不覺得怎麼樣,認爲那是自然的事,並且很容易就忍下來,這樣叫無生法忍,這才是無聰之慧。
(四)厚道是無聰之慧
厚道是不念舊惡、不嫉妒、不瞋恨、不計較、不打擊人的恕道精神。以成人之美,供養大衆的心胸取代打擊傷害。厚道的人,在道業上能夠養深積厚,在人際間能夠廣結善緣,在事業上能夠得道多助。因此,古代叢林遴選住持,要先審核這個人是否厚道,是否具足供養心。通過審核的人,才會得大衆擁護,龍天推出,住持一方。可見在佛門裏,厚道才能成事,厚道是無聰之慧。
過去,慈航法師年輕的時候,有一次上淨房,急急忙忙進去抽解,後來才發現忘了帶草紙。不得已,向旁邊的人要。“喏!拿去!”旁邊的人有了回應。慈航法師滿懷感激,連忙接了下來,沒想到抓到的竟是滿手糞便。原來,隔壁遞給他的是用過的草紙。慈航法師很了不起,雖然別人這樣對他,他也不怨恨,也不見怪,與那人相安如故。後來,有一次,慈航法師爲人做佛事,得到廿塊銀洋,卻被這個遞髒草紙給他的人偷走了。慈航法師知道他缺錢用,不但不揭發他,還送給他自己僅余的銀錢。那個人感激涕零,從此護持他,忠貞不二。從那個時候起,慈航法師也就胖起來了。
世俗的人以聰明、威勢、利害震懾人,佛門的大德用智能、慈悲的道德感化人。慈悲、智能的道德是無聰之慧,看起來是我吃虧,是我犧牲,是我在忍辱,是別人占了便宜,事實上,只有這樣的吃虧、犧牲、忍辱、厚道,能化戾氣爲祥和,化幹戈爲玉帛。希望各新戒發心求道,當求無聰之慧。
十.無功之事
一般社會人士做事,要功德,要功勞,有功德、功勞才感覺光榮、受重視。出家人做事,只問該作、不該作?有沒有佛法?不在意有相的功勞、功德。假如要功德,也應該要無相功德。出家人做事,要做無功之事。我不是爲贊美才做的,我也不是要人感謝才做的;我不求功勞,不求獎章,不求贊美,不懷任何希望。我只是爲做事而做事,爲工作而工作。所以什麼是無功之事?
(一)說法爲無功之事
身爲出家人,弘法是家務,利生爲事業,因而代佛宣說法音,利益化導衆生,乃責無旁貸之事。當初梁武帝見到達摩祖師時,劈頭就問:“朕造寺度僧,有多少功德?”達摩祖師回答說:“並無功德!”梁武帝不懂這句真理之言,因爲功德是有爲福報,做多就多,做少就少。而無爲功德才是真正無求功德。
過去古德講經多在道場,今日法師弘法布教則多半已走出寺廟山門,步入社會。例如:學校、機關團體、監獄、醫院常舉辦佛學講座,國家殿堂亦常法筵殊勝,佛教形象因而大爲提升,法門龍象亦由此輩出。假如計功多少,哪裏能有此成就?
一個出家人,爲事不在求功。若是有相、有爲,則何異俗人?所以弘法利生事業上,當知一切皆是仗佛光明,皆是因法而尊。
唐代悟達國師,十世皆爲戒律精嚴之高僧,所以累世冤業皆無機緣報複。有一次,因懿宗禮遇賜沈香寶座,國師一時的名利功德心起,遂招累世冤業,膝上長出人面瘡。十代高僧尚且如此,我們凡夫能夠不警惕嗎?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他說:他從沒有說過一個字!這不是客氣。真理本來就不可說啊!無功說法才是真正說法。
(二)度生爲無功之事
佛教裏少數師長會說:“這是我的信徒,我的弟子,我的住衆。”甚至有一位跟我出家的學生,學院尚未畢業,寫信給普門中學的一位在家老師,信中說:“師父很想念你,師父今日寫信給你,主要就是要你記住師父,聽師父的話,等師父學院畢業,和師父一起修行!”多麼不知慚愧的說話。人是初學,就想控製信徒,如是我執,致使寺廟之間大多老死不相往來。深怕一交流,或一觀摩,信徒和人衆即隨之遊離、流失。此不但造成僧團間鴻溝分明、壁壘森嚴之病,更彰顯不出佛教氣度恢宏的包容、融合的精神。
就緣起法而言,世間諸法皆依因緣而存在,並無一實在自性可得。既無有一實在自性可得,所以不見我爲能度,亦不見實有衆生得滅度者。菩薩具此般若空慧,所以雖度盡衆生,卻不起度生之念。此即經言:“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況且二千多年前,佛陀于金剛座上證悟之際即言:“大地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能德相”,可知心、佛、衆生本無差別。故佛陀累劫修行,雖度化衆生無數,卻說“我未曾度一衆生,也無一衆生可度”。
所以我們弘化度衆之際,除應有無限的慈悲外,更應有無功的般若慧,把寺廟、信徒都還給佛教,自我謙下,如此無功無相度生,才能真正爲教爭光與利益衆生。
(叁)修行是無功之事
一般人談到修行,常將範圍局限在“打坐”、“念佛”、“誦經”、“持午”、“閉關”……等外在名相上的修行。念佛等當然是修行,但不知道發心、弘法、講學、著作、創業、利衆、隨喜、隨緣等都是修持。例如:在聖者的境界中,“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搬材運水無非是禅,行住坐臥皆有佛法。
律宗的有源和尚,請教大珠慧海禅師:“如何秘密用功?”慧海禅師答說:“肚子餓時吃飯,身體困時睡覺。”因爲一般人執著五味六塵,所以吃飯時百般挑剔,挑肥揀瘦,食不甘味;睡覺時輾轉反側,胡思亂想,千般計較。而禅者已體悟萬法皆空之法性,了知五味六塵一切不可得,所以能平平常常吃飯,安安逸逸睡覺。此即修行要在生活中修行,要在無功中修行。
而現在有些初入道修行者,經常鬧著閉關、住山、持午等,其實逃避弘法利生的責任,借口修行,而實懶惰。希望初學道的你們大家,記住兩位長老的話:印順長老說:“放棄弘法利生甚或修學佛法的責任,只是借口修行,那是懶惰的代名詞罷了!”另一位是道源長老說:“只是口頭說修行的人,佛教都快給他們修完了!”這兩位長老的話,是多麼語重心長的教訓!
你們大家先要真修實學,不要自我標榜,不要自贊毀他。修行,要修無功之行。
(四)證悟爲無功之事
大凡一個證悟者,從不自高自大,從不標新立異。所謂平常心是道,趙州八十行腳,道元禅師老年雜務,佛陀晚年仍托缽行化,維摩病中亦不忘說法。如來常說:“我是僧中的一個!”多麼平凡的偉大!多麼美好的證悟無功的風光!
六百卷《大般若經》,其實可以用十六個字概括它的中心思想,即“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修行持,無證悟道”。這不但說明了悟道是無功之事,甚至布施、度生、修行都是無功之事,因爲“真如界內,總生佛之假名;實相門裏,無自他之形象”。洞山禅師的一口麻叁斤,本身雖無意義,卻截斷分別、意識、思想,無文字脈絡可尋,即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絕”。
現在常有許多人自稱開悟得道,標榜自己修行過人。事實上,悟境怎能以語言文字可說?證悟乃無功之事,是“言說即不中”的。
我們出家人的生活要有“十無思想”:
第一、求富貴,要求無財之富;第二、要擁有,要擁無求之有;
第叁、講慈愛,要講無情之慈;第四、要快樂,要有無欲之樂;
第五、要居家,要有無住之家;第六、要居處,要居無安之處;
第七、要人衆,要有無人之衆;第八、要用心,要用無悔之心;
第九、要智能,要有無聰之慧;第十、要做事,要做無功之事。
這出家人的“十無思想”,希望大家聽了以後,能有所體會。在體會中,各位的道念自然會增進。祝福大家。
《佛教僧伽的十無思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