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僧伽的十无思想▪P5

  ..续本文上一页无悔之心,才是真布施。

  九.无聪之慧 

  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一生聪明盖世,才华横溢,老来却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他说世俗人生儿育女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女聪明伶俐,我苏东坡就很聪明,却反被聪明误,这一生很苦恼。希望自己的孩子愚不怕、鲁也不怕,愚忠、鲁直,一样可以做到公卿将相。世间上,聪明的人往往烦恼更多,苦难更多,可见聪明不是究竟之道。我们入了佛门,求智能才是究竟之道。求什么智能呢?要求了解诸法实相的智能,求对治烦恼的观照智能,更要求生活无住的智能。我们不要求小聪明的智能,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要求大智若愚的智能,要求无聪之慧。什么是无聪之慧?

  (一)吃亏是无聪之慧

  你们已出家学道,什么是道?吃亏就是道,处处讨便宜不是道。所谓“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学吃亏的当下,一个人可以学得容忍的智能,可以涵养宽宏的心胸,可以拥有坦荡的性格。大众在做事,我多做一点,分东西时我少分一些;苦的事情让我来,快乐享受提供大众。表面上看起来,我的财富损失了,享乐减少了,人格道德智能却不断升华,心量视野也不断开阔,学吃亏就是讨便宜。你捡现成的便宜,不一定很多很好;我吃亏,多付出一些心力,多等一些时间,多待一些因缘,反而更多更好。各位要能学习吃亏,吃亏上当、难得胡涂其实就是无聪之慧。后母教前娘生的孩子挑笨重的木柴,而教亲生的孩子挑很轻的茅草,但一阵狂风把茅草都吹走了,而笨重的木柴却丝毫不少,可见吃亏才是无聪之慧。

  (二)牺牲是无聪之慧

  世俗的人常说:“牺牲享受,享受牺牲”,真正的牺牲,是一种美德,一种智能,一种能为正义、公理而见义勇为,不惜奉献自我的大无畏精神。牺牲不是放弃理想、放弃原则,而是要为了实现整体大我的理想,有所坚持,有所努力,甚至不惜以身相代。什么是整体大我的实现?芸芸众生的安乐是整体大我的实现,佛法兴隆是整体大我的实现,常住大众安心办道是整体大我的实现,个人道业成就也是整体大我的实现,为了实现这个“大我”,可以牺牲个人的福利、个人的享受、个人的成就换取大众的安乐,以个人的安乐换取历史的成就,这是无聪之慧。民国成立之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国捐躯,缔造自由民主,这就是牺牲的智能;佛教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都把牺牲的无聪之慧表现到极致。现在各位已经出家,牺牲了个人在世俗的享乐,来到佛门追求真理,是一种智能。日后大家更要追求牺牲的无聪之慧,把佛教、常住看得比我重要,以道业、佛法做为生活准则,牺牲本身就是一种成就。

  (三)忍辱是无聪之慧

  真正有为的人,做事要做难做之事,处人要处难处之人。我们看一个人是否有智慧、有修养,最要紧的是处逆境时,看他能不能冷静,能不能“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从前寒山大师问拾得禅师说:“如果有人来毁谤我、欺侮我、侮辱我、耻笑我、轻慢我、骂我、骗我,我应该如何待他?”拾得禅师回答说:“果真如此,我们只可以忍他、由他、避开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待几年再来看他。”“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他,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唯有忍辱可以长养人的力量。《佛遗教经》上也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能人”。忍辱是世间最坚强的力量,真正能忍辱的人,他就是有了无聪之慧。

  最高境界的忍辱是无生法忍。一般的忍,是有对待、有分别、有所为而为的。如:你说话不好听,我忍耐;你欺负我,我忍耐;师父骂我,父母骂我,我接受。真正的忍耐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没有对待、没有分别的。因体会到世间万法本来如是,对一切的荣辱、是非、苦难、毁谤,都能甘之如饴。甚至对于外境不好的声音、不好听的语言、不如意的事,都不觉得怎么样,认为那是自然的事,并且很容易就忍下来,这样叫无生法忍,这才是无聪之慧。

  (四)厚道是无聪之慧

  厚道是不念旧恶、不嫉妒、不瞋恨、不计较、不打击人的恕道精神。以成人之美,供养大众的心胸取代打击伤害。厚道的人,在道业上能够养深积厚,在人际间能够广结善缘,在事业上能够得道多助。因此,古代丛林遴选住持,要先审核这个人是否厚道,是否具足供养心。通过审核的人,才会得大众拥护,龙天推出,住持一方。可见在佛门里,厚道才能成事,厚道是无聪之慧。

  过去,慈航法师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上净房,急急忙忙进去抽解,后来才发现忘了带草纸。不得已,向旁边的人要。“喏!拿去!”旁边的人有了回应。慈航法师满怀感激,连忙接了下来,没想到抓到的竟是满手粪便。原来,隔壁递给他的是用过的草纸。慈航法师很了不起,虽然别人这样对他,他也不怨恨,也不见怪,与那人相安如故。后来,有一次,慈航法师为人做佛事,得到廿块银洋,却被这个递髒草纸给他的人偷走了。慈航法师知道他缺钱用,不但不揭发他,还送给他自己仅余的银钱。那个人感激涕零,从此护持他,忠贞不二。从那个时候起,慈航法师也就胖起来了。

  世俗的人以聪明、威势、利害震慑人,佛门的大德用智能、慈悲的道德感化人。慈悲、智能的道德是无聪之慧,看起来是我吃亏,是我牺牲,是我在忍辱,是别人占了便宜,事实上,只有这样的吃亏、牺牲、忍辱、厚道,能化戾气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希望各新戒发心求道,当求无聪之慧。

  十.无功之事  

  一般社会人士做事,要功德,要功劳,有功德、功劳才感觉光荣、受重视。出家人做事,只问该作、不该作?有没有佛法?不在意有相的功劳、功德。假如要功德,也应该要无相功德。出家人做事,要做无功之事。我不是为赞美才做的,我也不是要人感谢才做的;我不求功劳,不求奖章,不求赞美,不怀任何希望。我只是为做事而做事,为工作而工作。所以什么是无功之事?

  (一)说法为无功之事

  身为出家人,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因而代佛宣说法音,利益化导众生,乃责无旁贷之事。当初梁武帝见到达摩祖师时,劈头就问:“朕造寺度僧,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回答说:“并无功德!”梁武帝不懂这句真理之言,因为功德是有为福报,做多就多,做少就少。而无为功德才是真正无求功德。

  过去古德讲经多在道场,今日法师弘法布教则多半已走出寺庙山门,步入社会。例如:学校、机关团体、监狱、医院常举办佛学讲座,国家殿堂亦常法筵殊胜,佛教形象因而大为提升,法门龙象亦由此辈出。假如计功多少,哪里能有此成就?

  一个出家人,为事不在求功。若是有相、有为,则何异俗人?所以弘法利生事业上,当知一切皆是仗佛光明,皆是因法而尊。

  唐代悟达国师,十世皆为戒律精严之高僧,所以累世冤业皆无机缘报复。有一次,因懿宗礼遇赐沉香宝座,国师一时的名利功德心起,遂招累世冤业,膝上长出人面疮。十代高僧尚且如此,我们凡夫能够不警惕吗?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他说:他从没有说过一个字!这不是客气。真理本来就不可说啊!无功说法才是真正说法。

  (二)度生为无功之事

  佛教里少数师长会说:“这是我的信徒,我的弟子,我的住众。”甚至有一位跟我出家的学生,学院尚未毕业,写信给普门中学的一位在家老师,信中说:“师父很想念你,师父今日写信给你,主要就是要你记住师父,听师父的话,等师父学院毕业,和师父一起修行!”多么不知惭愧的说话。人是初学,就想控制信徒,如是我执,致使寺庙之间大多老死不相往来。深怕一交流,或一观摩,信徒和人众即随之游离、流失。此不但造成僧团间鸿沟分明、壁垒森严之病,更彰显不出佛教气度恢宏的包容、融合的精神。

  就缘起法而言,世间诸法皆依因缘而存在,并无一实在自性可得。既无有一实在自性可得,所以不见我为能度,亦不见实有众生得灭度者。菩萨具此般若空慧,所以虽度尽众生,却不起度生之念。此即经言:“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况且二千多年前,佛陀于金刚座上证悟之际即言:“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能德相”,可知心、佛、众生本无差别。故佛陀累劫修行,虽度化众生无数,却说“我未曾度一众生,也无一众生可度”。

  所以我们弘化度众之际,除应有无限的慈悲外,更应有无功的般若慧,把寺庙、信徒都还给佛教,自我谦下,如此无功无相度生,才能真正为教争光与利益众生。

  (三)修行是无功之事

  一般人谈到修行,常将范围局限在“打坐”、“念佛”、“诵经”、“持午”、“闭关”……等外在名相上的修行。念佛等当然是修行,但不知道发心、弘法、讲学、著作、创业、利众、随喜、随缘等都是修持。例如:在圣者的境界中,“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搬材运水无非是禅,行住坐卧皆有佛法。

  律宗的有源和尚,请教大珠慧海禅师:“如何秘密用功?”慧海禅师答说:“肚子饿时吃饭,身体困时睡觉。”因为一般人执着五味六尘,所以吃饭时百般挑剔,挑肥拣瘦,食不甘味;睡觉时辗转反侧,胡思乱想,千般计较。而禅者已体悟万法皆空之法性,了知五味六尘一切不可得,所以能平平常常吃饭,安安逸逸睡觉。此即修行要在生活中修行,要在无功中修行。

  而现在有些初入道修行者,经常闹着闭关、住山、持午等,其实逃避弘法利生的责任,借口修行,而实懒惰。希望初学道的你们大家,记住两位长老的话:印顺长老说:“放弃弘法利生甚或修学佛法的责任,只是借口修行,那是懒惰的代名词罢了!”另一位是道源长老说:“只是口头说修行的人,佛教都快给他们修完了!”这两位长老的话,是多么语重心长的教训!

  你们大家先要真修实学,不要自我标榜,不要自赞毁他。修行,要修无功之行。

  (四)证悟为无功之事

  大凡一个证悟者,从不自高自大,从不标新立异。所谓平常心是道,赵州八十行脚,道元禅师老年杂务,佛陀晚年仍托钵行化,维摩病中亦不忘说法。如来常说:“我是僧中的一个!”多么平凡的伟大!多么美好的证悟无功的风光!

  六百卷《大般若经》,其实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它的中心思想,即“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修行持,无证悟道”。这不但说明了悟道是无功之事,甚至布施、度生、修行都是无功之事,因为“真如界内,总生佛之假名;实相门里,无自他之形象”。洞山禅师的一口麻三斤,本身虽无意义,却截断分别、意识、思想,无文字脉络可寻,即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绝”。

  现在常有许多人自称开悟得道,标榜自己修行过人。事实上,悟境怎能以语言文字可说?证悟乃无功之事,是“言说即不中”的。

  我们出家人的生活要有“十无思想”:

  第一、求富贵,要求无财之富;第二、要拥有,要拥无求之有;

  第三、讲慈爱,要讲无情之慈;第四、要快乐,要有无欲之乐;

  第五、要居家,要有无住之家;第六、要居处,要居无安之处;

  第七、要人众,要有无人之众;第八、要用心,要用无悔之心;

  第九、要智能,要有无聪之慧;第十、要做事,要做无功之事。

  这出家人的“十无思想”,希望大家听了以后,能有所体会。在体会中,各位的道念自然会增进。祝福大家。

  

  

《佛教僧伽的十无思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