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僧伽的十無思想▪P2

  ..續本文上一頁”這種語氣聽起來有些無奈。客家話就不是這樣說了,“你有吃飽嗎?”“喔!我足了。”飽,是無奈;足,是歡喜,是感恩。所以,滿足、感恩是我們出家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有的心境。一間鬥室之地我滿足,一張椅子、一張桌子我滿足,一雙草鞋我滿足,一個蒲團我滿足,日中一食我滿足。你能滿足,你就獲得無求之有,過著世界上最富有的生活。

  叁.無情之慈 

  世俗上講愛,要有愛心;佛教中講慈,要有慈心。慈悲就是慈愛。世間上講情,容易感情用事,衆生叫“有情”,因爲它是以情愛爲生命。世間束縛力量最大的就是情愛,情愛會困惑我們,使我們不能自由,不能超生。童年的時候,有父母的情愛;長大了以後,有夫妻的情愛;老年的時候,有子女的情愛;甚至有朋友、同鄉、同事的情愛。我看到你順心、歡喜,這就是世間上的情愛。情愛如火,情愛的一念會覆蓋我們的智能,所以我們要從情愛裏超脫出來。

  記得我青少年時期受的是專製式的打罵教育,我不覺得打罵不好,反而感謝老師的打罵。在打罵裏面,我們享有多少教誨與慈悲。所謂種種委屈、種種專製的教育下,並不覺得專製有什麼不好。在那委屈裏面,專製裏面,讓我有更多深刻的體會,有更多的成長。我們過去讀書、受戒,老師都是以“無情”對我們“有情”,以“無理”對我們“有理”。我們衆生都有自以爲是的道理,叢林裏就是要把你自以爲是的道理打得沒有。我們都講關系,我跟你有交情,我就對你優待一點。要講關系就是給你一個“鐵面無私”、“無情無義”。

  現在,大家出家來山受戒,當你報到時,有許多同參道友幫忙,引禮法師來接待,這究竟是一種福氣呢?還是一種缺憾?

  記得我們那時受戒,有理叁扁擔,無理扁擔叁,這叫做什麼?“以無理對有理”。有理、無理全都以犍槌供養,這就是“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我們在無理前面都能屈服,都能低頭,在真理面前,還會不服氣嗎?從外表看起來,打你是毫無情義,實際上是大慈悲。我自覺我自己很幸福,在犍槌下我能體會出這許多無情的大慈悲。

  (一)無緣是無情之慈

  我們對別人的情愛,都講究緣份。父母、兄弟、朋友、同學,讓我有緣份,我就肯對他們慈悲。其實,真正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跟我沒有關系,不是我的同窗、同鄉、親朋、故舊,只要你有苦難,我就幫助你,對你慈悲。過去雖沒有因緣,只要你有困難,我就協助你,給你方便。因爲你,就如我身體上的眼耳鼻舌身,有緣能行慈悲,無緣也能對你慈悲,這才是真正的無情之愛,是無情的慈悲。唯有如此,才能進入菩薩無邊的大我之內。

  (二)無償是無情之慈

  無償,是你不要償還我,不必報答我。我對你說了多少好話,你怎麼沒有一句好話回我呢?我給你多少幫助,你何曾幫助我?這就叫做有償的,有報酬的。我們出家人所有慈悲是不講究報償的。有償是有目的,有奢求,有貪欲的;無償才是無求、無貪、無對待的。只要在無償之下度化衆生,才能行無情之慈。

  有償,是有對待的有情慈悲;無償,是無對待的無情慈悲。有償的情愛是有限的慈悲,無償的情愛才是無限的慈悲。父母棒打兒女,看似無情,實是大慈悲;國家的刑罰,看似無情的製裁犯罪者,但事實是給社會大衆更多的慈悲。“看似無情更多情”,就是無情之慈。我們欣賞有情的慈悲,更要欣賞無情的慈悲。

  (叁)棒喝是無情之慈

  過去的佛門叢林中,禅師們對待你不是打就是罵,這就是一般常說的棒喝教育。棒喝教育看起來是無情無義,實際上是大慈悲。多少的高僧大德,在棒喝下成就;多少的修行者,在棒喝下成道。有名的臨濟義玄、德山宣鑒禅師,都是以銳利的機鋒來接引學人。所謂“德山棒如雨點,臨濟喝似雷奔”,後來,才有“臨濟兒孫滿天下”的千古佳話。現在佛門弟子中,少有大祖師人才出現,明白說,就是因爲現在的人經不起棒喝,經不起打罵,經不起這種無情的慈悲。辦佛學院,最困難的是缺乏訓導師資,“我這麼辛苦的幫助你、輔導你,你還要怨恨我,我何苦從事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呢?”所以沒有人願意發心做訓導老師。而真正願意做訓導的人,都是深具大慈悲心的人。做一位好的青年學生,要欣賞,要感謝訓導老師的無情的慈悲。

  (四)無相是無情之慈

  我們對于一切事物,都很著相。講究你和我有什麼關系?有什麼交情?你是怎樣待我的?這只是從有相上去認知,沒有在形相之外去體會,因此佛法的內涵,便不容易學到。《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相是有情,有情的慈悲不究竟,無相是無情,無情的慈悲才是究竟。大陸棲霞山有位名譽住持--雪煩和尚,他過去是我就讀焦山佛學院的院長。我與他分別四十多年了,現在看起來好像年輕許多;因爲他過去留有胡須,現在把胡須剃了。我在焦山佛學院讀書叁年中,他沒有跟我講過一句話,偶而碰面,他只用眼睛瞪我,瞪了好多次。在焦山佛學院的學生中,他說:他最欣賞的就是我,我也一樣恭敬他。爲什麼?我在焦山時,就感覺到他在瞪我時,不是惡意,而是慈悲啊!我們能在無情的裏面,體悟出更大的慈悲,才會有佛法。希望你們大家能有這學道謙虛的心,就容易入道了。

  四.無欲之樂

  快樂,是人人所希望的。但我們出家人的快樂是怎樣的呢?是無欲之樂。世俗的人以五欲六塵爲快樂。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現在我們出家學道,我們不以“欲”爲快樂,我們以“無欲,沒有欲望”爲快樂,所謂不著色求,不著聲、香、味、觸、法求。什麼是無欲之樂呢?沒有人我的執著,沒有煩惱的是非,沒有情欲的沖動,沒有無明的迷糊。明白說一句,就是沒有汙染的、罪惡的欲望,什麼是無欲之樂?

  (一)禅悅是無欲之樂

  你們出家學道,生活裏感到有禅悅嗎?如果出家而沒有禅悅,身心就不能在佛法中安住。禅悅是一種信仰的喜悅、安靜的喜悅、發心的喜悅、自我內心的喜悅。你沒有禅悅的體會,就會覺得欲樂寶貴,而佛法不寶貴了。所以,你們要從經典中、作務中、生活中、打坐中、念佛中,去體會佛法的妙味,而獲得禅悅,獲得法樂。《維摩經》說:“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法樂,就是禅悅。你沒有禅悅,世間的金錢會壓倒你,感情的洪流會沖沒你;有了禅悅,自然就有無欲之樂。

  (二)佛心是無欲之樂

  佛心,不是我們稱念的佛的名號,不是我們贊美的佛的聖號,它是我們的心,也是佛的心。把佛心印在我們的心裏,我的心跟佛的心一樣,有覺照,有慈悲,有光明,有清淨佛心。我的心如皓月,我的心如蓮華。所謂心心相印,光光相照,所謂佛心就是我的心如菩薩,我的心如佛心。如果我的心能跟佛一樣,我就有佛的自在樂、解脫樂、法樂樂。這個佛心,也是超乎一切人我,泯滅一切對待,斬斷一切生死,斷除一切有無。佛心是慈悲,是智能,是平等,是無欲之樂。

  (叁)喜舍是無欲之樂

  說到喜舍布施,信徒以財布施爲重,出家人以法布施爲重。什麼是法布施?就是以心、以法、以理、以力、以言語來利益他人。布施的層次應該是所謂: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口的出口,有心的出心。我沒有錢財,我可以用力氣來幫忙;我沒有力氣,我可以講好話,說佛法;我不會說佛法,我用我的心欣賞你、祝福你,這是心香一瓣的施舍。如果不斷以教義、佛道傳人,不斷的以心爲你祝福,都希望你好,希望你大,希望你高,希望你有成就,這就是喜舍。世間上的人,縱使給你布施,跟你結緣,他總望你有回報的心理,如此,就算布施結緣,那也是貪心,不是喜舍。喜舍,好像太陽一樣,陽光普照著我們,一絲回報的心都沒有。但是現在的人,尤其中國人,常有嫉妒,不喜歡你好的劣根性,你好、你快樂,我不喜歡,我瞋恨、我嫉妒,這就是人的惡習。佛法是給你一片慈心,我們要善用這片慈心,行善行施以利益他人,這就是一種無欲之樂。

  (四)無爲是無欲之樂

  夢窗國師說:“知足是第一富,無病是第一貴,善友是第一親,涅槃是第一樂。”什麼是涅槃?它是無爲法。世間上有所爲的、有所想象、有所分別、有所增長的,都是不究竟,只有無爲的、本來的、不需有作爲的淨樂,才是涅槃之樂。涅槃之樂,也不必要等待我們將來百年之後,才能證悟。佛陀在金剛座上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覺,他所證的就是涅槃。涅槃,是圓滿、不生死、超越、沒有生滅的意思,它使人脫離塵世的苦惱,而提升到一個解脫的境界。

  沒有出家的人,尋找快樂,找來找去找不到。出家,不找快樂,快樂自然隨出家而有。涅槃的快樂,雖然不容易體會得到,但我們從淺而深可以得知。未出家時,以發財爲快樂,有錢能使鬼推磨,滿足一切的需要,有錢就好了。其實“人爲財死,鳥爲食亡”,有錢會招致災禍。

  有愛情會幸福快樂嗎?夫妻恩恩愛愛,情侶談情說愛,固然也有刀口之蜜的甜味,但其中的煩惱、是非、瞋恨、不如意,真是不勝枚舉。

  有了事業會快樂嗎?有人爲了事業,妻子、兒女都不要。最近報紙登的華隆案,翁氏兄弟的財産有幾百億,甚至幾千億,但此刻他們多麼煩惱?日子很難過啊!要他們來出家、來受戒,談何容易?他此時正在煩惱,沒有我們的快樂啊!世間上的讀書人會快樂嗎?知識也會帶給人煩惱:名作家叁毛不是自殺了嗎?甚至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川端康成都會自殺。有知識而沒有智能,有欲望而沒有道心,怎麼會快樂呢?所以,世俗有欲的錢財、愛情、事業、學問等,都不是真正的快樂之道,唯有無欲才是快樂之道!

  怎樣才是真正的快樂呢?我們修行,從無欲的生活做起,六和的僧團,才是真正無欲的快樂之道。僧團組成的內容,以和平、安樂、清淨爲…

《佛教僧伽的十無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