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合掌人生▪P15

  ..續本文上一頁咄咄逼人的話嚇倒,鎮靜地說:“我兒子的信你既然收到了,你就應該知道他在哪裏,我不知道。如果你真的要找他,你拿路費給我,我去找。”接著還“勸告”他說,“我生兒子沒享福,反倒惹來了一身黴氣,所以我奉勸你以後不要養兒子。”

  正文 五、母親,大家的老奶奶(9)

  一九九 年,她到臺灣佛光山來,有記者問她:“您覺得臺灣好,還是大陸好?”對這樣的問題,我當時在旁邊爲她暗暗地捏了一把汗。沒想到,母親神色自若地回答:“臺灣經濟繁榮,民生富裕,但是我年紀大了,比較習慣在大陸居住。”她自然而得體的應對,折服了在場所有的人。

  其實母親的機智,在她年輕的時候就已經表露無遺。她雖然沒有讀過書,但是因爲事事留心,再加上從香火神的戲碼裏得知許多中國民間忠孝節義、因果報應的故事,也學會不少成語詩句,所以不但出口成章,而且還常常糾正我念錯的字。直至今日,我經常告訴徒衆:“我是從不識字的母親那裏,認識許多字的。”

  有一個徒衆問她:“奶奶,出家有什麼好處呢?”

  母親信手拈來,自然地順口誦出:

  一修不受公婆氣,二修不受丈夫纏,

  叁修沒有廚房苦,四修沒有家事忙,

  五修懷中不抱子,六修沒有閨房冷,

  七修不愁柴米貴,八修不受妯娌嫌,

  九修成爲丈夫相,十修善果功行圓。

  說完,爆出一陣熱烈的掌聲。連我也想象不出,爲何母親能出口即刻成章?

  來佛光山的信徒問她修持法門,她說:“我一個老太婆有什麼修持?我只知道本住一心,從善心出發,地獄、天堂隨心轉,當下發心,即是天堂。清淨佛道、榮華富貴全在我們一念之間。”

  母親的機智幽默及富含禅機的言語,爲她贏得很好的人緣。她自己也很得意,不只大家聽她說話,連平時要說話給人聽的兒子,也歡喜聽她講古。

  正文 五、母親,大家的老奶奶(10)

  母親是一個天生“老婆心切”的人,我到各地弘法時,母親還幫我教育弟子。有一次,她向就讀西來大學的法師們說:“你們僧團裏人多,可以有意見,但要懂得融和哦,因爲你們師父事業大、佛法大、發心大,你們也要跟著他,把心發得大起來。”

  當時勝鬘書院的同學正好到西來寺遊學參訪。母親見到她們,又換另一種語氣:“小姐在家也可以修行。以前我常鼓勵一個做法官的朋友,告訴他,公門裏好修行。後來他把死刑犯改判爲無期徒刑,無期徒刑改爲有期徒刑,十年的改判五年。這些受刑的人得到恩惠,都改過向善,真是功德無量。帶發修行,更方便在各行各業中積德。”

  有一次,我贊美她說:“您老人家好慈悲啊!”

  她回答:“如果我不慈悲,你會投胎到我這裏來嗎?”

  我回想起來,在揚州老家時,七十多歲的老母親每天都到運河挑水回家,將水煮開以後,親自倒在碗裏(當時沒有茶杯),一一放在凳子上,供附近小學的師生們飲用,後來大家一致稱呼她爲“老奶奶”,以示尊敬。沒想到“老奶奶”叁個字,也可以跨越海峽兩岸,甚至響遍世界。

  記得有一年,我在香港紅磡體育館主持佛學講座,母親特地從上海遠渡關山到九龍看我。在前往會場前,她告訴我:“我知道你今天要去演講,怕你分心,我就不去了,在家裏等你回來。我們是“多年枯木又逢春”,你要用心把大家帶到極樂世界去。”

  是的,母親大人,孩兒謹遵教示。

  每次我到美國弘法,盡管十分忙碌,但每天仍抽空到母親那裏晨昏定省,略盡孝思。每次見到她對我那種殷切盼望的神情,總是心中不忍,所以雖然身邊有許多事情還未處理,我也都坐上一兩小時,和她閑話家常,有時甚至談到深夜時分。後來兒孫輩知道了,就常提醒她:“二太爺該去睡覺了。”“二太爺還沒吃飯。”“二太爺等會兒要開會。”“有客人在等二太爺。”母親十分體貼人意,每次一聽到這些話,總是催促我趕快回去。

  正文 五、母親,大家的老奶奶(11)

  母親往生後,我在美國寓所設置靈堂。在香煙袅袅中,往事一幕幕襲上心頭。六年前,就在這間屋子裏,母親從樓梯上摔下來,跌斷腿骨。當時我正搭機前往澳洲弘法,得知消息時,她已開刀完畢,正在療養恢複當中。她知道自己骨折後,第一句話就叮咛西來寺的住衆:“不可以通知你們的師父,他在外面弘法,不要讓他挂念我。”

  母親有她自己的人生觀:“人要存好心,給人欺負不要緊。你看,我經過北伐,經過抗戰,經過“文化大革命”,多少的磨難,多少的艱辛,我還不是照樣活到九十幾歲?”

  母親來到臺灣佛光山那一年,萬國道德會正在編寫《賢母傳》,想采訪母親。我征詢她老人家的意見,問她要不要讓人家寫。母親連忙搖頭說:“不要,人愈小愈好。”然後不勝憐惜地對我說,“你這樣“大”,不苦嗎?”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這一切,言猶在耳,而母親已經離開了。

  六月十六日,承佛光山徒衆的孝心,爲母親舉辦了懷恩法會。事先我一再告訴徒衆不可驚擾信徒,沒想到,消息一傳十,十傳百,擁入如來殿大會堂悼念母親的賓客絡繹不絕,竟達五千余人。此情此景,讓我想起母親初來佛光山時,曾經向大家說:“佛光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人人心中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我要我兒子好好接引大家,讓大家都能成佛。”

  如今,母親世緣已了,應該會回到另一個地方,整裝待發,就像移民出國一樣。以她這樣一位“有人相”,充滿人間佛教性格的人,必定不舍衆生,相信不久以後,她必定乘願再來。

  正文 六、苦行(1)

  六、苦行

  苦行,是指佛教修行人所過的一種刻苦自勵的修持生活。當初佛陀曾有六年的苦行生活。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大迦葉尊者,每天“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平日或在山崖靜坐,或在水邊觀想,甚至在冢間修行,都視之爲“苦行”。由于大迦葉尊者專修頭陀苦行,所以在諸弟子中,有“頭陀第一”之稱。

  在中國佛教裏,曆代的祖師大德們,多數也都是從苦行中出身。例如,雪峰禅師任飯頭,慶諸禅師任米頭,義懷禅師任水頭,佛心禅師任淨頭;乃至六祖慧能大師磨房舂米,稽山禅師入山采薪,臨濟禅師鋤地栽松,仰山禅師開荒牧牛,丹霞禅師莳花除草,洞山禅師耘鋤茶園,趙州禅師掃地,雲門禅師擔米,玄沙禅師砍柴,懶融禅師典座等,都稱爲“苦行”。

  苦行是出家人應有的修行過程,也是僧侶應有的密行。我回想起自己從小出家到現在,七十余年的僧侶生涯,說我多麼有修行,自己不敢直下承擔。不過一路走來,已經到了人生的風燭殘年,我總應該有些許的生活點滴可以略微表述。

  我青少年時,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勤苦耐勞,熱心服務。所以在棲霞律學院六年的生活中,除了讀書以外,平日上山砍柴,到兩公裏外的地方挑水,尤其六年的行堂,爲人添飯加菜等服務,我都做過。那時叢林的寺院建築,沒有現代化的動線規劃,齋堂(餐廳)離大寮(廚房),可能都有二叁百公尺之遠。每日叁餐,不但要挑飯擔菜,尤其要挑水洗碗,來來去去,叁餐所花費的時間,總共加起來就占去了整個生活的百分之二十到叁十。另外,清晨叁點半起床做早課,加上還有晚課、午殿,就是所謂的“五堂功課”。

  一般說,行堂、典座在佛門裏都被列爲“苦行”的行單,但我並不以爲苦,反而覺得“服務爲快樂之本”。在這一段“苦行”的歲月裏,我從行堂工作中,練就了“神乎其技”的身手,可以把碗筷玩弄于手掌之中,收放自如,得心應手;挑水打飯,更是如同騰雲駕霧,毫不費力。從作務裏我感到無比快樂,從來沒有生起厭倦之心。

  正文 六、苦行(2)

  修行,有所謂“樂行”,有所謂“苦行”。我在“苦行”的生活中,能夠感覺到生命活得很踏實、很快樂。在自己後來的人生歲月中,一直以此感到自豪。

  寺院是我們學習的地方,過去稱爲“叢林”。所謂“叢林”者,要能接受十方僧衆挂單;在接待十方時,都有很嚴苛的要求,才能讓雲遊的僧侶奉行規律,接受調教。

  回憶起十五歲那年,我在棲霞山接受佛教的比丘叁壇大戒。記得第一天報到時,戒師問我:

  “你來受戒,是師父叫你來的,還是你自己發心要來?”

  “弟子自己發心來的!”我這麼回答。

  哪知說過以後,戒師拿了一把楊柳枝,在我頭上猛打一陣,我頓時眼冒金星,感到很錯愕:我有什麼錯嗎?這時只聽得戒師慢條斯理地說:

  “你很大膽,師父沒有叫你來,你沒有得到師父的允許,自己就敢來受戒。”

  聽了這話,覺得“說得也是”,心裏平服不少。

  第一位戒師問過以後,走到第二位戒師面前(戒師就等于現在的口試官一樣),結果他問了同樣的問題:

  “你來受戒,是師父叫你來的,還是你自己要來?”

  剛才被打過,懂得應該要“尊師重道”,因此趕快說:

  “是師父命令我來的!”

  哪知話才說完,戒師也拿起一把楊柳枝,在我頭上猛打,一邊打一邊說:

  “豈有此理,假如師父沒有叫你來,你連受戒都不要了!”

  想想也對,說得不無道理。這時他叫我再到第叁位戒師那裏,問題還是一樣:

  “你來受戒,是師父叫你來的,還是你自己要來?”

  正文 六、苦行(3)

  前面被打過兩次,有了經驗,就回答:

  “戒師慈悲,弟子來此受戒,是師父叫我來,我自己也發心要來。”

  我自覺這種回答應該天衣無縫,合情合理。哪知戒師仍然拿起楊柳枝,一陣抽打後責怪說:

  “你說話模棱兩可,真是滑頭。”

  到了第四位戒師那裏,問話改變了,他問:

  “你殺生過沒有?”

  殺生是嚴重的犯戒,我既然來受戒,怎麼可以說有殺生呢?因此毫不考慮地說:

  “我沒有殺生!”

  哪知戒師即刻反問:

  “你平時沒有踩死過一只螞蟻,沒有打死過一只蚊子嗎?你打妄語,明顯是在說謊嘛!”說過以後,楊柳枝再度狠狠地打在身上。

  又再換另一個戒師,他同…

《合掌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