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佛早回心;
直饒鳳閣龍樓貴,難免雞皮鶴發侵。
鼎內香煙初未散,空中法駕已遙臨;
塵塵刹刹雖清淨,獨有彌陀願力深。
娑婆苦海泛慈舟,此岸能超彼岸否?
直指迷源須念佛,橫波徑度免隨流。
千生萬劫長安泰,五趣叁塗盡罷休;
縱使身沾下下品,也勝豪貴王閻浮。
我從一九五叁年正月到宜蘭雷音寺,五十多年來一直沒有離開過宜蘭,雖然我後來創建佛光山,到南部創辦佛學院,但我的戶口一直都留在宜蘭。其間我也在虎尾、龍嚴、臺北、叁重、頭城、高雄等地舉辦“佛七”。當時一般信衆並不太了解念佛的儀軌和心要。我告訴大家:念佛可以“歡歡喜喜”地念,也可以“悲悲切切”地念,或是“實實在在”地念,乃至“空空虛虛”地念;念佛最重要的,不但要以“正念”對治“妄念”,最後還要以“無念”對治“正念”。
正文 六、苦行(9)
經過我的說明、指導,大家都樂于參加。幾十年來已經成爲臺灣的盛事,我也算是借機爲自己增加一些密行。
算來在我八十一年的人生歲月中,光是念佛花去的時間,大概就有上千個日子。一個出家人,一生當中能有上千天沒有雜務,只是念佛、參禅,說都沒有心得也不盡然。
記得一九五四年,我在宜蘭住持“佛七”,七天當中,我感覺走路輕飄飄的,好像騰雲駕霧一般。早上起床刷牙,牙縫裏好像蹦出一句句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吃稀飯的時候,一口一口地吃著稀飯,好像也是在念著一句一句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睡覺了,外面的一切事情曆曆如繪,心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七天的時間,宛如一刹那,一下子就過去了。真是念得天也空,地也空,人我也都空,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在其中。從那個“佛七”裏,我對念佛,增長了無比的信心!
空空虛虛地念佛,使我體會到忘卻時空、身心脫落的快樂;從老老實實的參禅裏,我也有過“身心俱泯,大地空曠”,乃至“時間、空間、天地萬物都爲之一空”的修行體驗。不過說來慚愧,我沒有開悟,也沒有證果,直到今天,我只是安分地吃飯,安分地睡覺,安分地做佛事,所謂“心懷度衆慈悲願,身如法海不系舟;問我平生何所似,佛光普照五大洲”。這是我一生念茲在茲的願心。
其實,在各種修持當中,我自己受益最大的,應該是“拜佛”。雖然近年來因爲腿部開刀,不能跪拜,但是在過去,我每天早晚都要各拜佛半小時,雖然時間不長,但每天持之以恒,盡量不讓它間斷。尤其早在我十五歲那年,因爲受戒時燒戒疤,把頭蓋骨給燒得陷了下去,之後我忽然好像失去記憶的能力,讀《古文觀止》《四書讀本》,怎麼念就是背不起來,並不是我不用功,而是任我怎麼努力念誦,就是沒有記憶力。
因爲無法背書,被教我的覺民法師罰跪、打手心,這是常有的事。有一天,我又再次爲了不會背書而挨打,教務主任覺民法師一面打,一面罵:“你真笨哦!你要多拜觀世音菩薩,祈求聰明智慧哦!”真奇怪,那個時候不管老師怎麼打手心,我竟然一點痛的感覺都沒有,只覺心中好像忽然亮起了一盞明燈:“哦,原來拜觀世音菩薩就可以有聰明智慧,我有希望了!我有希望了!”
正文 六、苦行(10)
生來雖然不是很聰明,但也不是很笨的我,自從受戒失去記憶力以後,感覺人生好像從此沒有了未來。現在忽然聽到拜觀世音菩薩,可以有聰明智慧,一下子又燃起了我的希望。只是當時在叢林古寺裏,想要拜觀世音菩薩,也沒有地方可以拜。因爲大雄寶殿除了早晚課的時間以外,不能隨便進入,其他的殿堂也都各有堂主。我在學院裏,除了一間共享的小禮堂以外,又能到哪裏去拜觀音菩薩呢?
所以,之後每到夜深人靜,我就偷偷起來到禮堂去,一個人面對觀世音菩薩。首先稱念:“悉發菩提心,蓮花遍地生,弟子心朦胧,禮拜觀世音。求聰明,拜智慧,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稱念之後就拜下去,大概留停半分鍾,自己垂淚感動地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這樣,我一邊念,一邊拜,拜了一拜又一拜。
禮拜觀世音菩薩的靈感很多,聽說有人拜到後來,蒙觀世音菩薩甘露灌頂,或是摩頂授記。但是很慚愧,這些我都沒有。不過,時間過了叁四個月之後,奇異的現象發生了,從此之後我的記憶力忽然好了起來,而且是出奇的好。過去念書,一篇《古文觀止》念了二叁十次,還是無法背誦,現在只要兩叁次就會背了。甚至《戰國策》《史記》上的短論,未經老師教授,自己看一遍就能記得。至今時隔六十余年,這些文章在我口邊,還是能夠朗朗上口。
尤其很幸運的是,就在這個時候,學院派我管理圖書館。那原本是棲霞師範學校所有,因爲他們隨軍隊撤退到後方重慶,所以所有的書都留給棲霞佛學院。這麼多書,該看哪一本,剛開始我也不懂,不過我很留心注意,看看哪些書經常被老師、學長借出去,等他們還回來,我就拿來看。當中,尤其是鄉村師範學校的活頁文選,以及各種文藝小說,對我幫助最大。
坦白地說,我一生經曆的各種苦行修行,雖然都能接受,但並不是太喜歡,可是閱讀小說,我真是興味盎然,樂趣無窮。那個時候,舉凡《叁國演義》《水浒傳》《七俠五義》《小五義》《封神榜》《蕩寇志》等,我幾乎看過一遍就能記住。所以多年以後,偶爾和徒衆小參,我就跟大家講,我說一段《叁國演義》給你們聽。于是我把“諸葛亮借東風”、“曹孟德敗走華容道”等精彩的情節說上一段。因爲我說的都是書中的原句,弟子們也都聽得目瞪口呆。
正文 六、苦行(11)
有時我也信手拈來,順口說上一段《水浒傳》。由于我對梁山泊上一百零八條好漢的名字、綽號、身穿的衣服、手拿的武器,都能如數家珍,一一道來,弟子們對我在年輕時曾經看過的書,至今還記憶這麼深刻,都表示佩服不已。
在我的生命中,有很多事,不得不感謝觀世音菩薩跟我的因緣。一直到現在,我對于一些年輕徒衆的修行,總認爲他們應該要從拜佛開始。因爲禮拜可以莊嚴身心,可以折服我慢、增加謙虛,可以跟佛陀傾吐心事。拜佛時,人雖拜下去了,心裏的情感卻升華而與佛相應。所謂“鼓聲有打則響,鍾聲有叩則鳴”;人有誠心禮拜,佛怎麼會不垂慈感應呢?
一九八五年,在我開創佛光山十八年後,我卸下住持之任,傳位給心平和尚,之後就搭機到美國西來寺。感謝住持慈莊法師爲我安排關房,我在西來寺關房開始了“閉關”的生活。
過去在團體裏生活慣了的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大衆,每次出門都是一群人,走到哪裏坐下來,也是一群人。現在閉關了,偌大的關房裏只有我一個人。不過閉關期間正是很好苦修的時候,所以我一樣早上四點起床,盥洗後,禮拜、讀經,然後經行、寫作……只是很慚愧,在關房裏的五個月時間,每天我都希望能看到報紙。可見心還是不容易關閉,心像猿猴,心猿意馬,不斷向外奔馳。爲了安心,先要“降伏其心”,因此我想出很多“降伏其心”的辦法。例如,佛教的“五停心觀”可以對治五蓋,“九想觀”可以對治貪欲,“九住心”可以勘察自己的心是否安住一處。乃至過去所學過的禅門公案,都一一拿出來實踐。所以在五個月的閉關期間,我終于完成了一部《星雲禅話》,後來一直在電視上播出,這也是拜閉關所賜。
過去我一直提倡“禅淨雙修”,我指導信徒也主張“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禅淨雙修”。但是我的母親認爲我的“雙修”還不夠,因此教我一個“十修法門”:“一修人我不計較,二修彼此不比較,叁修處事有禮貌,四修見人要微笑,五修吃虧不要緊,六修待人要厚道,七修心內無煩惱,八修口中多說好,九修所交皆君子,十修大家成佛道。”後來我把它編成《十修歌》。我想如果人人都能十修,真是佛國淨土樂逍遙。
說到苦行,我一生最感激的,應該就是很多的人事讓我有機會修持“忍辱波羅蜜”了。我從小出家,就受到前輩的歧視。因爲我沒有經過小寺院的基礎養成,一下子就進入大叢林裏參學,當然陋習、缺點很多,所以學長經常取笑我,例如說我走路不威儀,叫我走來走去,訓練我走路,有時一走就是幾小時,他們以教我爲樂。
正文 六、苦行(12)
叁餐吃飯時,雖然他只是一個小職事,都可以叫我站在身旁,爲他添飯、夾菜,我的師兄就是其中一個。他們吃飯時,還不忘揶揄我,一個說:“星雲是沒有出息的!”一個搭腔說:“哎呀,不可以小看他,他也會像某某人那樣聰明!”我師兄則說:“他如果能像某某人那樣聰明,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
我是被人看輕到如此的地步,但是我一點也不泄氣,因爲一個人有沒有出息,豈是現在就可以看得出來的?還要十年、二十年以後呢!不過這倒是讓我聯想到外面的一些境界,就像打棒球,壞球來了,不要接,就不會被叁振出局,根本也不需要什麼忍耐。
說到“忍耐”,在我一生中,有好幾次的經曆,讓我深刻感受到,修行的確需要有極大的忍耐力,試舉二例:
第一,在六十年代,臺灣佛教沒有什麼事業可言。當時我想,在我的發心、能力之內,應該可以辦一所幼兒園。因此特地派了幾個宜蘭的青年,鼓勵她們到外地接受幼教訓練。她們真的前往受訓了,我在宜蘭也開始籌設幼兒園。一時之間也沒有經費,後來就在雷音寺旁,把一個倒垃圾的小池塘填平,想在上面建兩間教室。工程進度很慢,因爲沒有經費,信徒雖也發心幫忙,但還是沒有辦法加快速度。
有一天,我接到慈惠、慈容她們受訓即將畢業的消息,因此就想幼兒園的工程非要加快不可。這一天我到工地巡視,看到工人在慢慢裝潢、修飾,但四周牆壁都沒有粉刷。我上前告訴工人:“你們要趕快把牆壁粉刷一下。”
正當我說此話的時候,有位老太太出現,她大聲說:“不可以,我家侄兒松年說,沒有錢再買石灰粉刷牆…
《合掌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