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光山開山數年之後,由于各種因緣推動,我分別在高雄、彰化、臺北設立分院。雖然來自教界與政治的阻力不少,但我順應時勢的需要,不但沒有被打壓、阻礙,反而以創造曆史的精神,後來陸續到美國創建西來寺、中美寺,到澳洲創建中天寺、南天寺,到歐洲創建巴黎道場、德國禅淨中心,到非洲創建南華寺,到馬來西亞創建東禅寺等。我爲海內外二百多所寺院道場訂定“傳統與現代融和”、“僧衆與信衆共有”、“修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作爲佛光教團推展人間佛教的方向,我想這也是佛教發展的時代趨勢,所以後來又成立國際佛光會,在五大洲成立一百多個協會、分會,真是“佛光普照叁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了。
時光荏苒,人已半百,在五十歲左右,除了在世界各地興建道場,創辦佛教事業以外,這時我想到佛教不能只重外相,應該要有一些實質的內涵。雖然多年來我一直做的都是“人間佛教”的事情,到了五十幾歲的時候,才想到“哲學的人生”,因此我對人間佛教開始做了一些規劃,我要確立自己的模式來宣揚人間佛教。
首先爲了讓人間佛教有特殊的內涵,我不能不考慮哲學思想上的建立,所以曆年來國際佛光會召開世界會員大會,每次我都發表一篇主題演說,例如,《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圓滿與自在》《自然與生命》《公是與公非》《人間與生活》《發心與發展》《自覺與行佛》《化世與益人》等,這些都是我在這十年期間所醞釀的思想。甚至對當代的問題,如戰爭與和平、宗教之間、族群問題、生態環保、安樂死、優生保健法、生命教育、生死學等,我都給予重新诠釋。
正文 一、人生路(10)
爲了诠釋這些問題,我在世界各地舉辦講座,或是召開座談會,現在都已經結集出書。尤其我在《怎樣做個佛光人》裏,提倡佛光人要“先入世後出世、先度生後度死、先生活後生死、先縮小後擴大”;佛光人要“有宗教情操、有因果觀念、有慚恥美德、有容人雅量”;佛光人“不私收徒弟、不私蓄金錢、不私建道場、不私交信者、不私自化緣、不私自請托、不私置産業、不私造飲食”;佛光人“以佛法爲重、以世法爲輕,以道情爲重、以俗情爲輕,以實踐爲重、以空談爲輕,以是非爲重、以利害爲輕”;佛光人“不以經忏爲職業、不以遊方爲逍遙、不以自了爲修行、不以無求爲清高”;佛光人要“光榮歸于佛陀、利益歸于常住、成就歸于大衆、功德歸于檀那”。
我也替佛光山設立“參禅規約”,並且爲建設人間佛教規劃藍圖。在佛光山,我以“全面照顧一個人的生老病死,讓人的一生都能在佛光山完成”爲發展藍圖;對社會,從個人的新生,到家庭佛化、社區佛化,乃至以服務社會爲工作的意義,都加以敘述、闡揚。
在此期間,我爲了替人間佛教做一些古今映照、傳統與現代融和的工作,因此把根本佛教的“戒定慧”叁學提出來,作爲人間佛教的思想依據。在戒學方面,我主張戒律是佛教的根本,是佛法的生命,是諸佛化世的本源,所謂“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戒律的重要,由此可見。但是戒律要合乎時代性,要合情、合理,要尊重人情、人性。當初佛陀也倡導“小小戒可舍”,現在的憲法都能順應時代而改革,戒律也應該因時製宜,隨著時代發展而融通應變,但是在應世化俗之余,不可過分方便而流于庸俗化,因爲戒律必定是維護僧團最重要的法寶。
在定學方面,我認爲不管在家、出家,佛光人都要有修身治心的法門。過去在臺灣少有禅堂的設立,但現在佛光山在國內外的分別院,每家都設有禅堂和念佛堂。這也說明,佛光山雖然主張“八宗兼弘”,但重在“禅淨雙修”,多年來對此一直非常努力地在提倡、推動。
在慧學方面,佛教是不同于一般宗教的,就是有慧學般若,講究對宇宙人生真理的探討。遺憾的是,佛教徒大都重視信仰,不太重視閱藏讀經,所以佛光山在世界各地成立讀書會,目前大概有兩千個讀書會,至少有數百萬人在讀書。不過,若想提升佛教的慧學,大概還要看將來大家的深入程度了。
正文 一、人生路(11)
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主要是倡導生活的佛教,以促進人際間的和諧,帶來社會的公平,達到世界的相互尊重包容,讓所有人都能幸福安樂地生活爲目標。所以,人間佛教希望大家講道德、守信用、明因果、持五戒;唯有發揚人間的美德,散發人性的光輝,才能共創人間的淨土。
對于人間佛教的弘揚,我除了著有《人間佛教系列》的各類書籍以外,在《人間佛教的戒定慧》裏,更把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一一表露。
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于幸福人生之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要有人間的性格、人間的倫理、人間的秩序;人間佛教要從“人”做起,甚至要從“自己”做起,凡事不要求別人。爲了不把報恩的責任推給阿彌陀佛,我在佛光山成立“功德主會”,把信徒定位爲“佛教的老板”,並且訂定各種功德主的福利辦法,一方面替佛教報恩,同時也讓信徒在有生之年都能享受佛教給他們的福利,讓他們都能“往生”佛光淨土。
尤其到了六十歲左右,我忽然想到自己已屆花甲之年,跟隨我的徒衆弟子,出家弟子就有千余人之多,我在退位時曾宣布,我在佛光山的行政工作可以退位,但是我跟徒衆的師徒關系沒有退位。因此想到多少可敬、可愛的父母,他們把子弟交到佛光山跟隨我出家,其中多數都是經過父母培養,受過大專高等教育,至少也是高級中學畢業後,再經過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教育,也算是大學學士了。
雖然我年幼離開故鄉、親人,但在我心底,所有天下年長的男女,都可以做我的父母。爲了對所有徒衆的父母表示尊敬,舉辦了“佛光親屬會”,讓所有徒衆的父母、家人,每年都到佛光山團聚兩天,不但父母、子女可以暢敘親情,也讓我有機會跟他們報告子弟出家後的前途希望。所以這時的思想,又轉入到應該爲人間的“倫理關系”有所建立的階段。
正文 一、人生路(12)
我有一千多名出家入道的弟子,我那麼多的“佛門親家”,雖然一年只聚會一次,但是大家都爲兒女能得到一個好的安身立命的道場,感到歡喜、榮耀。有的上臺講演,表達他的歡喜,有的述說當初送子學道的心情。佛光山這許多青年子弟,也不辜負父母的希望,有的在各大學教書;有的從事文化事業,編輯報紙雜志;有的從事養老育幼的慈善事業;有的在世界各地名校,繼續各種研究……佛光山二百多個寺院道場的行政、社教、法務,都是由這一群人擔當,所有的父母親家,也經常在世界各地來去旅行,到處爲家。甚至佛光山還優待徒衆父母,將來可以隨子弟住進佛光山養老機構安養,或者百年之後,歸葬佛光山萬壽園陵墓。尤其佛光山任何一個子弟的父母,也是全佛光人子弟的父母;從一兩個子弟之家,到幾千人的世界大家庭,其融和安樂,真是難以言說。
《梵網經》說,一切長者男子是我父,一切長者女子是我母,一切年輕男女是我的兄弟姐妹。誠哉斯言。當初我撰寫《釋迦牟尼佛傳》時,寫到佛陀爲逝世的父親擔棺,爲報答母親之恩而親上忉利天爲母說法,甚至爲迦旃延的弟子均頭沙彌,鋪設床位,讓他在自己的房中暫住。佛陀對尊師重道、孝養慈親,以及愛護後學,樹立了典範,誰說佛門不重視倫理呢?
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意味著佛教的出家人不是遺世獨立,所以我倡導寺院道場爲“四衆共有”,我倡導各種不同種族要“同體共生”,我鼓勵佛光山的兒女,在父母年老生日時,回俗家省親祝壽。
世界的秩序,就是要靠倫理道德來維護,就如儒家的《禮運大同篇》說:“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更重要的,要讓“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所以佛光山除了推動文化、教育之弘法利生的事業以外,對于人一生的完成,養老育幼、生老病死的事情,更是特別給予關注。
人的一生,其實只有兩個重大的問題,一是“生”,一是“死”。死的時候固然要死得無牽無挂,死得自在安然;生的時候,更要活得無憂無慮,活得平安快樂。現在世界最大的問題,就是“戰爭”不斷、“恐怖分子”猖獗,擾得人心惶惶。世界要和平,不但要發揮人性的慈悲、無私,還要講究緣起性空、六度四攝、因果報應等,這些佛教的教義都是促進世界和平的無形力量。
我認爲世界和平的促進,宗教應該身先表率,彼此要互相尊重包容,要把“有容乃大”的胸襟,從宗教之間推展開來,進而影響社會各個團體,這是宗教界的責任,也是對現代社會的貢獻。
正文 一、人生路(13)
我一生倡導“融和”,除了力促佛教界的融和之外,尤其致力于“宗教融和”。爲了結合宗教力量來共同促進世界和平,多年來我經常在世界各地與各宗教進行互訪、對談、交流。久遠的不談,就拿近幾年來說,例如:
一九九七年我應邀前往梵蒂岡與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會面,共同祈求世界和平,此事被譽爲“世紀性的宗教對談”。
一九九八年,我應邀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弘法,同時與信奉伊斯蘭教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會面,爲中國佛教與馬來西亞回教史,留下新的一頁。
二 一年,我在澳洲與臥龍崗市長GeorgeHarrison,及英國國教臥龍崗地區的主教BishopPipen,針對宗教與文化交流,彼此交換看法。同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針對“宗教如何面對全球化”問題,我也應邀與天主教的瑞恩神甫,及基督教的第芳婷教授等人,共同主持“宗教對話”。
二 叁年,我在巴西聖保羅的SE大教堂,與天主教樞機主教DomClaudio,針對宗教對本世紀應該提供什麼樣的貢獻,進行“宗教對話”。
此外,美國西來寺于一九八八…
《合掌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