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什麼
正確地回答:什麼都不是,什麼也都是。
因爲,凡是有形的、存在的,不管是物質的、精神的,還是生理的、心理的,只要是可以看到的、可以追求的、可以依靠的、可以想像的,都不是禅的本身。所以禅宗主張“不立文字”、“不可思議”。任何可以用語言、文字、符號來表達、說明的,都僅是一種現象,而非禅的內容。禅,既非物質現象,亦非心理活動,僅可勉爲其難地說它是一種心法、一種普遍的事實。
一、既非如此亦非若彼的智慧功能
禅,起源于印度,原系一種定的修行與修行經驗。傳到中國,演化成爲一個代號,代表著能在生活中活用的,既非如此的,亦非若彼的智慧功能。可以稱它是“無”,亦可名其爲“空”。既然是“無”,既然是“空”,就不該是通過見、聞、覺、知來接觸感受的現象了。
中國禅的功能,在其能使人于修行之後,達到“開悟見性”的目的。佛說一切衆生皆具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許多人都希望悟佛知見,見到佛性。何謂“佛性”
就是空相、空性。相,指一切有形的,可用思維或五官接觸到的現象,包括我們的生理、心理,以及身心以外的世間所包含的一切物理現象;性,則是不變的本質、一切現象的根本。佛性不是有形的存在,亦非可被描述的任何現象,但其存在于一切現象之中的任何一點。因其沒有定相,故以空爲相;沒有定性,故以空爲性。
這些理論,既“空”又“無”,聽來似乎落于消極,其實不然,如果真是消極的話,我不該在此與諸位結此法緣,也不應挑燈埋首地著述不辍,更不會孜孜不倦地奔波于東西兩半球弘法利生,也不致有逾百次的演講,風塵仆仆于全美各大學府。因爲相空性空,故慈悲與智慧跟一切衆生不能分割。
二、進階修行達到空無境地
如果僅僅談空、論無、說佛性,和我們的實際生活便會脫節,淪于空談,不切實際。因此,還得借助于層次的說明,由每個人現在的情況,一步步地進階,達到開悟見性的境地。因此,我們接著以層次的分析來理解禅法。
首先,我們以修行的層次來分析由“有”至“空”的叁個階段:
第一個層次是尚未修行禅法,包括沒有接觸過禅法,或已知禅法而尚未開始修行的人。
第二個層次是正在修行禅法,但尚未開悟見性的人。
第叁個層次是已經修行禅法,且已開悟見性的人。
現在不說第一層次,但舉第二及第叁層次的例子如下:
《六祖壇經》裏有兩個衆所皆知的偈子,第一個是五祖的大弟子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另外一個偈子是六祖惠能所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的偈子,意指我們的心就像明鏡臺一樣,身則如菩提樹一般,我們應常以“持戒”清淨我們的身體,以“修定”清潔我們的心念,才能使身心不受染汙,而得清淨。身心清淨,即得解脫。所以,在沒開悟前,必須持戒、修定,常常地拂拭、清理身心。這是一個正在修行,而且是很努力地修行的人所見的層次。因此,五祖看了,便令門人焚香禮敬,照著修行,免墮惡道,得大利益。
六祖惠能的偈子,則已見“空性”,故否定了菩提樹、明鏡臺等身心的存在。既沒有像菩提樹的身,也沒有像明鏡臺的心,那用功又用到哪兒去呢
根本不須洗啊、擦啊、持戒啊修定的。既然是“空”的,就是無罣無礙,哪兒來的塵埃
這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解脫,也是悟後見性的境界。
叁、念頭的起滅即是我
禅宗論“無”,常引生誤會;事實上,就衆生而言,“無”的實證,是從“有”起修的。因此,我們接著將以“我”爲題,分成叁個段落來介紹說明禅法由“有”到“無”的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認識“小我”。
不論是西方人也好,是東方人也好,若離開了“我”便無事可談了,人都是以有我爲基礎的,無法驟然接受無我的觀念。可是,究竟什麼是我
就是自私。中國有句諺語:“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人不自私,根本不能生存。所以,有我的自私,並非壞事,自私而害人則是不該,但個人自私而不害人的“我”,是正常的生存條件。
一般的人,雖然有一個自私的我,可是對此自私的我,欠缺了解,自己對自己沒有辦法處理,時時發生矛盾,跟人亦常常發生沖突,以致煩惱不已,麻煩不少,常感身不由己、心不由己。那麼,究竟是由于外在的因素,使得我們身不由己及心不由己,還是自己沒有辦法主宰自己呢
由于對自己本身的自我不清楚,所以,感覺好像是有外在的力量控製著我們、支配著我們。因此,作爲一個禅的修行者,首先要用禅的觀念與方法來了解、認識這自私的“小我”是什麼。
若用禅的修行方法,如數息、念佛、或專門注意自己呼吸的出入等,慢慢、慢慢地,首先會發現有許多的雜念,漸漸、漸漸地雜念亦越來越少,到最後,便知道了那不能控製的“我”究竟是什麼。所謂“我”,無非是一連串的過去與未來,一連串的自己與環境所發生的關系,在心理所産生的作用而已;除此而外,所謂“小我”是不存在的。到這程度時,已經了解了所謂個人的“我”,實際上就是念頭,念頭的起滅即是“我”,也即是“心”。因此,到了這個層次,便可以做到心不被環境所動搖,會用方法,要不動心便能不動心,便不會有心不由己的煩惱發生了。
這是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把心理活動的念頭,從散亂的、妄念紛飛的、心猿意馬的狀態,漸漸地穩定下來,而至一心不亂的狀態。普通人,若能修到這種狀態,他的性格應該是已經平穩成熟,我們可以說,這種人是比較有涵養的,不會隨便鬧情緒,也不會被環境影響而産生喜怒哀樂形之于色的情況。修行能達到這個層次,就已很有用了。
四、前念後念統一——見山不是山
第二個層次是經驗“大我”。
大我是由小我衍生而來。當我們能夠很清楚地認清小我之時,就會更安定、更穩定地使用修行的方法,一旦方法與用方法的念頭統一時,便達成統一的心,便是大我。
如果你用的方法是數息的話,要數到沒有數目可數之時;如果是參話頭的話,要參到沒有話頭可參;如果是念佛的話,要念到沒有佛號可念。就好像一個騎術高強的騎馬師,騎了一匹偉駿的千裏駒,馬跑得飛快,已經忘掉了有人在騎它,而騎馬的人也忘掉了是騎在馬背上。到了這種地步,就是內在的自我與外在的環境統一了,自己的前念與後念連成一串了。
有人說尚沒有修行的人,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正在修行的人,待修到得力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修到開悟見性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這內外統一的境界,即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爲什麼
因爲自己的身心與外邊的環境統一,前念與後念統一,沒有念頭的起伏,所見到的看起來完全一樣,所以騎在馬上,感覺上沒有馬的存在,因此見山不是山,騎馬不覺得有馬。
有人問修到這個程度,是否會有麻煩
上街去,看到所有的人,大概都不知道是人;或者想到父親,所有的人都是父親,想到妻子,所有的人都是妻子了呢
這只是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所發生的情況。發生上述情況時,不會上街,也不能工作。可是,有這種經驗之後又恢複到正常的情況時,會感覺到這個世界是那麼的和平,那麼的可愛,你希望能幫助所有的人,因爲覺得一切衆生,乃至一草一木,都像是自己的身體一樣,你會感覺到,這世界是如此和平、親切、可愛,不期然地有一種責任感,人饑己饑、人溺己溺之情愫油然而生。許多宗教徒到了這種程度時,就變成爲偉大的宗教家,自然流露出救世救人、悲天憫人的心量。
五、徹底粉碎——瓦解自我中心
但是,這還不是禅悟,因爲還有“我”的存在,只不過是把自我擴大到涵蓋世間的一切,把所有的人都變成了我。在這階段時,雖有非常懇切的責任心、使命感,卻也同時産生了我慢的副作用,把世間的一切,當成是自己所有的財産般來支配,救濟人的時候,有些人不願意接受他的救濟,他也非得強迫他們接受救濟不可,以自己的思想,以自己的觀點,強求所有的人都要變成跟他一樣,若不一樣,便很可能采用強製的手段。宗教上的強迫性、獨斷性、排斥性、征服性等問題,便因此而層出不窮了。
所以,一定要超越這個層次而進入“無我”,才是禅法的禅悟。如何達到無我呢
還是要依賴方法。佛說法門無量,門門皆通涅槃城,公案或話頭很好用,參公案或參話頭,到最後,把自我中心全部粉碎、徹底瓦解。那時候,只有一切的衆生,沒有小我及大我;一切東西都有,就是沒有自己。衆生需要什麼東西,便給他什麼東西,而不是自己准備好了什麼東西以後,一定要衆生接受。消融了主觀的自我,變成絕對我的存在,這就是“無我”。
禅法不立文字,也不說有任何東西給人。《金剛經》雲:“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今天我們也是一句話也沒說到,可是抱歉得很,卻超過了時間。以下是問答討論,歡迎諸位發問。
六、問答討論
問:禅佛教的重心在講“我”,是否也談到“我”與家庭、朋友、社區之關系與責任
答:禅的本身即是我們的日常生活;禅的修行、禅的觀念也還是由生活裏表現出來,一定會對你家庭裏的人及環境裏所接觸到的人,都産生影響。我們剛剛說過“小我”、“大我”、“無我”,如果能認識“小我”的話,一定會非常的穩定,不會情緒波動,與其他的人接觸時,都能帶來祥和。如果能體驗到“大我”的話,一定非常的熱心,不僅是對個人、家庭、社會,甚至對全世界的許多運動,都會積極地參與。如果體驗到了禅法是什麼的話,那就會終年馬不停蹄,只是爲了無事而忙。
問:修行是一種方法,是兩邊中的一邊,但據叁祖所說:“將心用心,豈非大錯”,這之間是否互相矛盾
答:叁祖的《信心銘》,一開始便說是“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不可以用心揀擇。所以你以爲用修行的方法與《信心銘》所說相沖突了,其實,《信心銘》是在叁祖開了悟以後所講的話。在沒有開悟以前,還是要有方法,否則無法開悟,連釋迦牟尼佛開悟都得修行六年,六祖惠能也是聽了《金剛經》的句子,他的觀念才轉變了,突然間開悟,那還是要用心。不用心而能開悟是不可能的。
問:一個完全不知道禅法的人,是否可能發現佛性
答:有可能,但是,可能性非常少。釋迦牟尼佛就沒有人告訴他什麼是禅法而自己發現了所謂“佛性”就是空性的事實。但是,曆史上也只有佛一個人是這樣的,在佛之後,所有的人都是因爲聽到佛法的說明;所謂“佛性就是空性”,只有親證空性才是徹底的自由、自主、解脫等。先從觀念上認同它、接受它,否則的話,開悟這個事實,不容易發生。
問:出家人的生活目的是什麼
在家人的生活目的又是什麼
答:我們的生活、生存,不管在家還是出家都是相同的。不過出家是把全部的時間用在修行上,用佛法自修,也幫助其他的人一起學習佛法。因此他自己本身除了修行佛法、宣揚佛法之外,沒有另外需要做的事,這是出家人生活的目的。
在家人要以全時間來自己修行,同時又幫助他人修行佛法,是比較困難一點。目前也有專門在研究佛法、修行佛法,並且以教授佛學、指導禅修爲職業的在家人,只是家庭的生活分占了他們的部分時間,也分占了他的感情。當然,也有像維摩诘居士那樣的大菩薩,身爲在家居士,卻能把財産、家族、所有的一切,都作爲修行和幫助修行的對象,而沒有自我中心在內。這必須是一個大菩薩方能做到。至于普通的在家人,那就是在家人了。
(一九九二年五月一日講于美國耶魯大學,陳果綱整理)
《禅是什麼?(聖嚴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