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勝易 第八章 四種感應 四種救度

   第八章 四種感應 四種救度

   這一章很重要,對大家一定很有啓發。

   有因必果,有感必應,乃天然之理。

   種因就得果,這是自然的道理。衆生來感,佛就來應,天然的道理。

   佛感衆生應

   對于因果,在這裏作了兩重說明,第一重因果是這樣子的:

   彌陀發願是因,屬于感;衆生念佛是果,屬于應。

   這是源頭。沒有彌陀發願成佛之因,我們現在有沒有佛念哪?我們就沒有六字名號來念了,對不對?所以,彌陀發願是因,我們今天念佛是果,我們念佛就得到結果啦!彌陀發願是“感”,怎麼叫“感”?他讓十方諸佛贊歎他的名號,呼喚我們,感動我們,叫“感”;我們念佛是“應”,怎麼叫“應”?我們答應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願意到西方淨土去,這叫“應”。

   彌陀發願說“欲生我國”,“你要來往生!”;我們念佛說“願生彼國”,“我要去往生!”念佛,就好像阿彌陀佛和我們之間一呼一應關系。

   我們一般講感應,就把這層關系忽視了,以爲我在那裏使勁地賣功夫,“我來感,佛來應”,“我一天叁萬,念了好幾年,阿彌陀佛真的就像石頭一樣,怎麼沒有感動啊?怎麼沒有給我現一點瑞相啊?”那你就不懂得感應的道理了。

   首先,第一重因果是從佛那一邊到衆生這邊來的,阿彌陀佛發願是因,屬于感;我們衆生念佛是果,屬于應。已經“感應道交”啦!沒有感應的話,哪有佛念哪!

   衆生感佛應

   第二重因果是:

   衆生念佛是因,屬于感;彌陀救度是果,屬于應。

   阿彌陀佛發願說:“衆生稱念,若不往生,我不成佛!”我們一念佛,就感了佛的本願,屬于感;阿彌陀佛就馬上應他的本願,來救度我們,屬于應。我們今天念佛是因,我們被救度往生是果。

   根本之因

   這兩重關系是同時成就的。雖然是兩重關系,根本上說,是建立在阿彌陀佛的本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方面。願是佛發的,屬于感;我們念佛,屬于應。這裏講“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天我們念佛的因,還是阿彌陀佛本願裏面有的,我們這個因,是佛給我們種下來的,阿彌陀佛如果沒發這個誓願,我們任何人不會念。

   四種感應

   然而,或有一向念佛,而全無感應;這並非全無感應。

   “我念佛怎麼到現在沒啥感應呢?”有沒有蓮友心中有這樣想法的?可能不少人這樣想。這並不是叫全無感應。

   須知感應大略分爲四種:

   一、顯感顯應:有念佛,亦有明顯感應,自己感覺得到。

   第一種:明顯地感、明顯地應。如果就念佛來講,我們都是“顯感顯應”,阿彌陀佛發願,是顯感;我們今天念佛,是顯應。這裏的“顯感顯應”是從衆生的角度講的,念佛,有感應,自己感覺得到,念佛明顯,感應也明顯。

   二、顯感冥應:有念佛,而感應在暗中,自己覺察不到。

   第二種:“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念佛,感應在暗中,自己覺察不到。沒有覺察到感應,並不是說沒有感應。

   叁、冥感顯應:以前或過去世曾經念佛,現在雖沒念,而遇事逢緣,明顯感覺彌陀加被。

   第叁種:現在沒念佛,以前或者過去世曾經念佛,現在明顯感覺彌陀加被。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蓮友這樣講的,“我這輩子沒念佛,但是遇到災難的時候,突然就得到阿彌陀佛的感應了”,這叫“冥感顯應”,過去世曾念佛,今生雖然沒有念,但是感應很明顯,他因爲這個原因,就開始信佛念佛了。

   四、冥感冥應:以前或過去世曾經念佛,現在雖沒念,而遇事逢緣,暗中蒙受彌陀加被。

   第四種:現在沒念佛,以前或者過去世曾經念佛,暗暗地受到彌陀加被。什麼叫“暗中”呢?比如說我們經常坐車,都希望早一點到達目的地,如果在路上碰到交通堵塞,一堵一個小時,我們在心裏邊就著急了……其實,這裏邊很難說,因爲世間的事情是很難說的。後來學了佛,遇到這種情況,心就很安定,爲什麼呢?如果不在這裏堵上一兩個小時,你在前面開過去,說不定撞的就是你這部車。所以,你怎麼知道啊?“我坐車,彌陀保佑我,怎麼不讓我快一點?”那彌陀保佑你,就讓你慢一點,這一劫就過去了,但是你自己感受不到,無形當中就把災難化解了。

   我們學佛念佛的人,很多事情,事後想起來,好像有佛菩薩的加持一樣,“怎麼這麼巧妙呢?”當時感覺不到,過後想起來,確實如此。這叫“冥應”,潛在的。

   衆生根性、業緣各異,因此佛之應機亦自不同。

   衆生的根機不一樣,過去造的業也不一樣,所遇到的種種緣也不一樣,所以,佛應機也自然不同。感應是佛來應衆生,自然也就顯現不同的種類。

   故不論顯應冥應,皆是佛之方便,

   以此引導衆生藉境發心,趨入菩提,使其徹底離苦得樂。

   佛法不是以感應爲目標,感應是佛法教導衆生的一個方便,叫做“借境發心”,借著感應的境界,讓你發起信仰佛的心,引導你往生成佛,最終徹底離苦得樂。

   四種救度

   由此四種感應可以看出彌陀救度、利益衆生,

   有順度、逆度、顯度、隱度的不同。

   這個叫四種感應、四種救度。我們每個人念佛,你說你沒有感應,那是沒有明顯的感應,一定有暗暗的感應,表現在家庭、工作等方方面面,由這四種感應,顯現四種救度,哪四種呢?

   一、順度:求疾得痊,所求遂意。

   二、逆度:求壽反夭,所求不遂。

   叁、顯度:因念佛故,或得彌陀現身,聖衆垂護。

   四、隱度:因念佛故,或得人事湊合,機緣相助。

   順度:順著你的心,你想這樣,就這樣滿你的願。你想病好,馬上就好了,所求如意。

   逆度:跟你的想法相反。你想長壽,反而短命,想求的事情,好像佛沒滿你的願(有很多人就開始抱怨佛了,他不知道這是佛的逆度)。

   顯度:很明顯地看見阿彌陀佛與聖衆現身救度。

   隱度:不明顯,潛在的,隱含的,因爲念佛,人事、機緣湊合在一起,辦得很順利。

   逆 度

   佛爲什麼會逆度呢?有人順度度不過來,爲什麼呢?比如說,自己讀了一點書,就認爲佛法很迷信,如果有人勸我信佛,像我這樣傲慢的人,是不會來信佛的,“都是低級老太婆幹的事,這個很迷信的。”對于這種人,首先就要克服你的傲慢心,給你一個大挫折,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大的轉換,搞得你蒙頭轉向,這個時候,你的心思才放得下來,再來研究佛法,就看得進了。沒這個因緣,就度不了你。

   大凡傲慢、剛強的人,多數是逆度;大凡柔軟、和順的人,多數是順度。

   就像父母教育兒女一樣,如果孩子和順一點,膽子又小一點,就要像春風一般引導他;如果孩子很調皮,那就要揍他,對不對?

   我們很多蓮友就是這樣子的。一開始得了病 ── 不得這個病,你不會來學佛法,得病之後,搞得你要死不活,佛就拉你了,“拜拜佛吧!”你就拜佛,慢慢進入佛法了。或者,有的夫妻吵嘴“哎呀,搞得我日子沒法過……”心裏很委屈、很孤獨,就來拜佛了,哎,就逆度了。

   往往是這種因緣,使得我們進入佛門。世間的人,如果一切風光,萬事隨順,大紅大紫,要升官就升官,要發財就發財,有誰來學佛啊?總是病災、苦厄等種種不順意,使得我們進入佛法,念佛,投入阿彌陀佛的懷抱。你看看,過去所有痛苦、屈辱的事情,以前心裏很怨恨,遇到佛的本願,你就很感謝,“謝謝你,把我推入佛法之門哪!”

   逆度,還有一個故事,老余的故事。老余是我姐夫,是開飯館的。我出家之後,他感到不理解,“那麼好的工作都辭掉,怎麼出家了?”他那個時候比較順,賺了點錢,他就有點看不起出家人,當然,見到我,也不好意思講。後來,我大姐信佛了,勸他念佛,他說什麼?“你上你的極樂世界,我下我的地獄。”他開飯館的哪有什麼好事啊?殺生殺得很多,他後來講,殺到什麼地步?上瘾!一時不殺還想得慌,魚啊、雞啊,人家要殺,他搶著殺,殺生很痛快,這個心真的太危險!他對我大姐說:“讓我信佛也可以,如果保佑我發了大財,飯館開得很大,我才信佛。”像這樣的人,怎麼可以順度他呢?後來,飯館倒閉了,他借了錢又開,開一個,又倒一個,連倒了叁四個,成了窮光蛋,他慢慢知道:“哎呀!佛真是不讓我走這條道路啊。”那個時候,我也跟他講過《地藏經》,說了因果的道理。有一天,新開張的飯店又倒閉了,房主找他,給他一頓罵,如果在以前,他根本不能接受,他從來就是罵人家的,可是借人家錢還不了,沒辦法啊,因此,他那天心裏非常難受,在屋裏轉來轉去。大姐說:“你到師父那兒去一下吧。”他就來了,碰到隆道法師,交談之中,他看見出家人怎麼這麼潇灑!尤其看見隆道法師,笑眯眯的。隆道法師向他開示,他就跟佛很有感情了。他現在,煙也不抽了,酒也不喝了,麻將也不打了,又吃素了,而且,專門到寺院裏邊做素菜,而且現在出家了。

   他這是一個逆度的典型,如果順他,發了財,就造業,我說:“你要是發了財,飯店開大了,你不會信佛,還會開十個,開到大碼頭去。”凡夫就是這樣子的,不能讓你造那些事情,有這個善根,就要成就我們佛法的因緣。

   感恩的心

   所以,如果我們真正知道佛法的利益,對過去的逆境,我們就會完全存有感恩的心了,很感謝人家,看見人家就很高興,甚至,你所走過的一草一木,它們都使得你今天成就這麼一個機緣。

   我們今天能到金州區念佛堂來聽佛法,有無量無邊的因緣,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乃至凡夫界、羅漢界、菩薩界、十方諸佛界,共同的因緣,促成我們來到這個念佛堂聞法,所以說,過去的因素,如果缺了一點點,就沒有今天這個結果,你難道不要感恩過去嗎?甚至很多人打你、罵你,他是造罪造業,他自己造罪造業下地獄…

《念佛勝易 第八章 四種感應 四種救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