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百問(淨宗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問:遭橫難橫死的人,助念也能往生嗎?

  答:能!本集高宏博墜樓、朱必發車禍、陳偉國他殺、尚漢勝猝死,皆由助念往生,即是其證。

  五十九、問:自殺的人助念能往生嗎?

  答:能!本集吳紹貞即是其證。

  六十、問:死後多日的人,助念還能往生嗎?

  答:雖死多日,若神識尚未投胎,則爲其助念,仍能往生。本集冠瑛之父,死後十八日助念得生,即是其證。

  六十一、問:既然死後多日也可通過助念往生,那時間上應該怎樣安排對死者的助念?是否念四十九天更好?

  答:助念、超度應以離亡者死時越近越好,不可拖延、擇日子等;時間長短,當據實情,總以越長越好。

  六十二、問:不在死者身邊,在別處爲他念佛,能助其往生嗎?

  答:能!如本集冠瑛在臺灣,其父亡在大陸,相距數千裏,爲之念佛,其父得生,即是明證。

  六十叁、問:這麼說來,不論何人,只要助念,都能往生淨土,是嗎?

  答:未必!所謂助念,是助他本人念佛,這樣才能往生。雖有他人助念,如其本人善根淺、業障深,不願往生、不念佛,也不能往生。

  六十四、問:如果臨終或新亡者確實善根淺、業障深,不能念佛接受救度,是否助念也有利益?

  答:是!臨命終時,一句佛號一曆耳根,至少保證不至墮落叁惡道。

  六十五、問:哪些人必須助念才能往生、或才有把握往生?

  答:一、沒有學佛的人。二、不念佛的人。叁、不求往生的人。此叁人必須助念。四、願生心不真的人。五、雜行人。六、疑心重的人。此叁人也須助念,往生才有把握。

  六十六、問:什麼樣的人不須助念,決定往生?

  答:平時真信、真願、真念佛,不論臨終有無助念,決定往生。如本集青島張氏、臺南某老太等。

  六十七、問:爲什麼有人一生念佛,真願往生,也要人臨終助念?

  答:此並非往生不定要人助念,而是往生已定請蓮友臨終相送而已。如本集瑩珂法師、胡松年、董子明、鄭錫賓等。

  六十八、問:念佛人有何征相,證明決定往生?

  答:一、走時坐臥自在。二、預先准確知道何時往生淨土。叁、正念佛而終。四、臨終自說極樂聖境現前,佛、菩薩、蓮花來迎。五、臨終助念人見極樂佛菩薩蓮花來迎。六、親友夢定之中、或念佛中,親見其人現往生淨土相,清晰確鑿。七、死後全身冷透,頭頂溫熱。以上七種,隨具其一,皆可明斷,決定往生。

  六十九、問:除上七種瑞相,還有哪些瑞相可資證明?

  答:如念佛人命終之後,面含微笑、身體柔軟、天樂妙香等,亦基本可視爲往生淨土之征相。

  七十、問:如果沒有上面這些瑞相,是不是就沒有往生淨土?

  答:不然!只要平時念佛,信願具足,雖無特別瑞相,也決定往生。此則唯有佛與往生人自己知之,他人不知。究實來說,往生決定在佛願不虛,無關瑞相。然而淺根之人,難信佛語,暫借眼前瑞相,啓發信心罷了。

  七十一、問:什麼樣的人會走時自在?

  答:往往地位低下、愚鈍無智、心地善軟、老實念佛、不事張揚的人,會走得好。略說有六:一、精進不懈的人。如本集董子明、鄭錫賓等。二、守愚樸實的人。如本集修無法師、鍋漏匠師父等。叁、沈厚潛修的人。如本集青島張氏。四、慈柔善軟的人。如本集泉陽馬氏、臺南某老太。五、厭離心切的人。如本集瑩珂法師。六、宿有善根的人。如本集潛江胡老漢。

  七十二、問:什麼樣的人走時較不自在?

  答:一、雜行人。二、懈怠人。叁、疑心人。四、貢高我慢人。五、好求名利人。六、性格剛強人。七、造多惡業人。此七人除非宿世有大善根,否則要想走時自在就難了。

  七十叁、問:什麼樣的念佛人能預知時至?怎樣預知時至?

  答:有二種人:一、念佛功積。二、宿善深厚。則于定中、夢中、正念佛中,蒙佛菩薩告示而知;或不由他告,至時自己自然而知者。外人覺得神奇,對他只是平常,如見眼前之物,此即所謂神通感應。

  七十四、問:平日雖念佛,但恐不能往生,預先邀約蓮友至時來爲助念,如何?

  答:可以預先安排蓮友助念,但不可認爲:平時念佛往生不定,必須助念才能往生。應該想:臨終助念尚且能夠往生,平日念佛更能往生!如果認爲平日念佛往生不定,而想要靠臨終助念,可說往生更加不定,因爲他的心從來就不決定的緣故。還有如突然死亡來不及通知人,死在外地通知不到人,通知的人有種種因緣不能來等,都不可能有人助念。所以應當致力于“不論有無助念,皆決定往生”之念佛正定業。

  七十五、問:念佛人,平日念佛與臨終助念之間,應如何用心取舍?

  答:應思:我今念佛,臨終之時,即使無一人相伴,彌陀海衆,決定來迎,往生無疑!然報謝娑婆之時,能得同修蓮友相送,既少俗緣,又相慶慰,亦是殊勝之事。又若爲自,則應當致力于“專修念佛,乘佛本願,決定往生”,不可將往生押在臨終助念之上。若爲他,則臨終盡量前去助念安慰,或念佛相送。

  

  【第四部分 有關日常心行】

  七十六、問:聽到淨土法門,但道心不強,時念時不念,這樣能否往生?

  答:道心有二:一、願生心。二、精進心。

  如果願生心若有若無,往生也可不往生也可,時念佛時不念佛,則往生不定。不定者,進則往生,退則不生。

  如果願生心切,但因根機懈軟,念佛不精進,時念時不念,然真願往生之心,不容更改,則仍能往生。又,真願往生,念佛自必漸漸增進。

  七十七、問:我每天念念佛之外,很喜歡打麻將,這樣是否能往生?

  答:恐難!因推其心,念佛只是裝點,打麻將正爲所好,主次輕重顛倒故。

  七十八、 問:有的蓮友認爲念佛不必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多念,能夠安心地看電視、打麻將,絲毫不擔心自己的往生,潇灑自在,這樣才是真正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樣對不對?

  答:不對。應當不擔心自己往生,而思多念佛。至于各人念多念少,則又隨人不同。然願意多念,無有不同。

  七十九、問:死後器官捐獻無疑是菩薩行,但身爲凡夫,難免執著,是否會影響往生?

  答:如果忍力不夠,願力不堅,定受影響。往生事大,捐獻器官事小,當保全大事,以求決定往生,證無生法忍,而後倒返娑婆,如釋尊喂鷹飼虎,尚且不難,何況其他。

  八十、問:我發願要上品上生,可否?

  答:此事自己當知。若爲人前圖好聽,心已不真。若自視爲上品上生之機,或有欠于機深信乎!曆代淨土祖師未聞如此發願者。印光大師說:只要能往生,下品下生足矣!

  八十一、問:我發願要身無病苦、端坐往生、如入禅定、異香滿室、天樂鳴空,以啓發大衆的信心,可否?

  答:此非真爲往生,而是人前做樣子,裝好看。如果真有功行,雖不發此願,也必有此景;如果沒有真實功行,生時大話容易,死後笑柄難收。總之,念佛往生一如做人,要實在,不越份,自己是幾斤幾兩,就說幾斤幾兩。老老實實念佛,老老實實往生,不僅死時令人起信,實則生時更令人起信。

  八十二、問:我發願要絕症得愈,健康長壽,以此來表法,可否?

  答:一切無常,表什麼法!這是內心既不想往生,又想說漂亮話往自己臉上貼金。真想往生的人,活一百二十歲也好,今晚就死去也好,壽夭長短,一切不慮。越是重病,越想往生。

  八十叁、問:我發願既要得到往生利益,又要健康長壽、大富大貴,魚與熊掌兼得,可否?

  答:如此想者,恐怕往生遠在後腦勺,現世五欲正遮眼。如果不是這樣,只發往生願就好。貧富壽夭,一任前命;生死窮通,全憑彌陀。

  八十四、問:我爲什麼達不到“聞病重則喜”的境界?

  答:自己應最清楚。一般有二:一、貪戀世間,不願往生。這樣很危險。二、貪生怕死,常情所限,聞病重難免心中憂戚,但願生之心不變。這樣仍得往生。

  八十五、問:如果認爲:不要僅僅滿足于往生,還要考慮往生後快速成佛,所以現生要發菩提心,廣讀大乘經典,提高自己的心性,可否?

  答:不可!如此往生,只是畫餅。比如有人聽說乘纜車可以上山,認爲:“不能僅僅滿足于乘纜車上山,上去之後還要步行登高,所以現在就開始步登,作爲上山之後的幫助。”這樣有用嗎?只能說明他沒有乘上纜車罷了。

  八十六、問:不因自己的往生決定而滿足,每天以經咒、佛號做超度佛事,以作爲發菩提心、莊嚴自身的實際行動,可否?

  答:不可!如此往生,也是畫餅。

  八十七、問:我看到拿念珠勇猛念佛的人就認爲他是自力執著,這樣對不對?

  答:這種知見不正確!並非勇猛念佛是自力,懈怠不念反而是他力。心中仰靠彌陀誓願,雖一日十萬佛號,也是佛力。見他勇猛,自當效仿;效仿不來,當懷慚愧。

  八十八、問:念佛要專修,不要雜修,五欲之樂算不算夾雜?可是凡夫要做到完全沒有五欲之樂又不大可能,無奈的墮落和作意的墮落似乎沒有界限,怎樣把握?

  答:五欲乃人生之現象,談不上雜。天有勝妙五欲,人有粗陋五欲,乃至畜生惡道亦有少分欲樂。生而爲人,可以有合理的欲樂,以不違法律、不背人倫爲則。本是五欲衆生,懷此身份,一向念佛,即是專修。

   【第五部分 綜合疑難解答】

  八十九、問:爲什麼念佛簡單容易,是往生正定業,決定往生;其他艱難高深的修行,反而不是正定業,往生不定?

  答:因爲念佛,如《無量壽經》說,是阿彌陀佛誓願所設定的衆生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衆生念佛,順了阿彌陀佛的誓願,所以簡單容易,決定往生。其他艱難高深的修行,並不是阿彌陀佛誓願所設定的衆生往生極樂的方法,所以雖修而不順彼佛誓願,沒有彼佛願力爲保證,往生不定。

  九十、問:怎樣是念佛信願具足,怎…

《念佛百問(淨宗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