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爲什麼非常重視講堂?佛陀時代講堂化佛教能否在今日重現

  佛陀爲什麼非常重視講堂?佛陀時代講堂化佛教能否在今日重現

  當我們利用電子《大藏經》進行檢索,發現“講堂”二字竟出現了1024次之多,尤其是在《阿含經》中,佛陀于各處講堂弘法的記載比比皆是,根據佛陀時期的講堂建設,或稱這個時期爲“講堂佛教時期”也不爲過。因而講堂是佛教最初弘傳佛法的固定場所,它包括佛教教育(對僧團內部及普通信徒的教育)、指導修行及僧團生活設施等建設。佛陀常隨修行弟子一般是一千多人,有一次,常隨弟子的規模擴大到了五千多人,佛陀便把弟子們分成二人一組,有組織有計劃地分派到各國去傳教,並建立講堂,以講堂爲根據地,努力發展與傳播佛教。佛陀親手創建的講堂規模不一,最大的可能是竹林講堂及只園講堂,像著名的舍衛國東園鹿母講堂的建設基金竟達九億錢。據《增一阿含經》卷五十載,佛陀在毗舍離創建的普會講堂,共住的僧衆就有五百多人;《分別功德經》卷二載,僅只洹精舍就有七十二座講堂,其他如善法講堂、大林重閣講堂、伽梨隸講堂、集法講堂、毗舍佉講堂、普義講堂、最勝講堂等弘法最盛的講堂亦散見于諸經論中。然而,佛陀對講堂的創建也是隨緣性很強的,最常見最普遍的,或崖窟或樹下或洞穴或露地,皆是佛陀及其弟子的天然講堂,尤其是居士爲了發心請佛陀及其弟子講法,即舍出一間舍宅,或爲造一間簡易的普通住宅,便永久性地成了佛弟子的弘法利生場所。

  據《釋氏要覽》卷下“講堂製條”引用《佛本行經》之說,道出了佛陀最初建立講堂的因緣:一日,許多比丘在一個大廳裏學習佛法,當時衆中有二個德高望衆的比丘分別受到學生的愛戴,便各自宣講佛法。由于在同一處所,免不了互相妨礙,引起弟子們的不安,佛陀便規定造立二個大廳,以專門供有修行經驗及佛學知識淵博的師長講解佛法和領衆修行,這個大廳後來就叫講堂。

  我國講堂的設製比較早,據說孔子時期就有了講學用的講堂。至于中國佛教的講堂建設,當隨著佛教的東傳而興盛,尤以早期的義學沙門爲最。據《洛陽伽藍記》卷一載,北魏普泰元年(531),于洛陽建中寺設立講堂;《廣清涼傳》卷上載,五臺山公主寺也設有講堂;《唐大和上東征傳》載,鑒真大師在振州建講堂。這說明佛教傳入中國後,講堂化佛教的優良傳統被中國的曆代祖師繼承下來了。

  講堂化是佛教最利于傳播佛法的方式,其一,它具有較大的靈活性,隨處建立,不易受到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二,它啓建經費極低,有利于大力推廣佛教、傳播佛教教義;其叁,它直接建立于信徒密集地,而不是遠離社會大衆,與時俱進,更有利于密切地引導在家信衆學習佛法;其四,以講堂爲紐帶,組成輕便的佛教弘法網絡,便于佛教組織規範化管理;其四,它對社會的良性影響更爲巨大,可以更及時關懷社會及信徒,比如進行佛教社會教育、慈善及社會文化工作。

  現代新建寺院的花費是驚人的,數以百千萬計的規模,不實用的寺院古老格局,建成即變爲社會博物館,或成了旅遊景觀等,很難說盡到了佛教的宗教教育職能。而講堂就不一樣了,或租借或建設,在人口密集區少萬余元,多則十數萬即成規模,然其影響卻是不可估量的。當然傳統性的模式也是有優點的,只要善于利用,其功能比講堂更爲全面。

  鑒于當今社會對佛教的種種誤解,以及社會道德的淪喪,佛教最爲迫切的任務是爲社會提供精神文明建設,而最爲快捷方便有效的,當是像佛陀時期一樣的講堂化佛教。我熱切地期望著講堂化佛教的到來!

  

✿ 继续阅读 ▪ 法堂有什麼作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