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二章 禅行 笃實力行的智慧▪P2

  ..續本文上一頁因。

  在價值觀念上,現代人完全建立在比較和競爭上。大家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打敗對方或超越對手上,普遍相信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贊美和肯定。這樣的生活態度,導致精神生活的嚴重失調:競爭産生對立,忙碌帶來緊張,贏得別人的贊美卻迷失了自己。

  頹廢和脆弱是年輕一代普遍現象。他們失去多方面生活曆練的機會,許多人無法體會承擔、負責、愛人的生活經驗。他們充其量只不過從書本中學到一些知性化的知識。他們似乎知道很多,但是一旦投入滾滾的紅塵之中,卻又脆弱得禁不起挫敗和挑戰,而産生嚴重的心理防衛機轉,甚至産生心理適應上的困難。

  缺乏對生命的統整向度,看不出生命的意義和希望。缺乏宗教的生活和情操,把整個人生界定于操作性的行爲反應,使自己覺得無根和空虛,從而導致精神生活的墮落和無助。

  現代人面臨的精神生活困境,也許可以從心理學和精神醫學中得到纾解或治療。但是這兩種對治方法都是治標的,有時連治標都無法令人滿意。精神生活是文化的問題,就佛教的觀點而言,那是一種共業。因此,它必須透過教育,透過淨化和啓迪,透過個人與社會的蘇醒,才能展現活潑悅樂的面貌。

  生活的四個行持

  達摩的教誡正提供了這樣一個光明的指引。它不但可以幫助個人解脫生活適應的困境,同時也是創造安和社會的途徑。現在我們要來探討達摩四行對現代人的生活適應,有些什麼幫助。

  對現代人而言,達摩秘付的四個行門,是提升個人精神生活的錦囊。它引導人們徹底檢討生活的狀況、苦樂的根源、成敗的關鍵。它能安服內心不平的情結,引發達觀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它能給人一套實現的方法,訓練自己有足夠的智慧勘破無知和種種引誘,有足夠的定力克服困難,而獲得圓滿成功的人生。它能給你清靜的態度和意識,以冷靜的眼光,看出生命的究竟和價值體系,使你活得有目標,有意義。達摩四行的簡要含義是:

  報怨行:要從因果現象中培養通達事理和勇于承擔的氣度。

  隨緣行:要把握現有的生活因素,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

  稱法行:要建立一套正確的生活規範和習慣,俾能創造幸福人生。

  無所求行:要以恬淡的態度,開拓寬闊的心理生活空間。

  這四個行動策略,不但能促進現代人身心健康,締造成功的人生,同時也是自我實現、令自己豐足自在的光明之路。茲分別就社會適應的角度加以闡明。

  通達與承擔(1)

  生活的第一個策略就是報怨行。意思是人不能回避辛苦,更不能拈輕怕重,只顧享受而不解決生活的難題。因爲規避會使人墮落,怕苦只會徒增困擾。任何痛苦都有它的原因,不可以怨天尤人,而要找出原因,無怨無悔地接受它。達摩說:

  甘心忍受,

  都無怨訴。

  怨天尤人的人,不知檢討自己的過錯。他把錯誤推給別人,推給社會,推給環境和命運;他埋怨別人或怪自己命苦,既不肯承擔、檢討改進,又滿腹牢騷。這會導致精神生活的崩潰。心理咨詢專家有一個共同的發現:人格異常者與生活環境發生沖突時,總覺得別人或環境是錯的。因此,人格異常的人往往不夠負責,不肯忍受痛苦而反省和檢討,這使他更陷入困境。

  此心生時,與理相應

  生活是不可能處處順心的,如果你沒認識到所有的困境都有它的原因,不願意忍受或承擔得久一些,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和覺察能力去分析問題,那麼問題就永遠不可能解決。當然,問題也不可能自己走開,那就會有更多的痛苦。因此,每一個人都要學習接受痛苦,忍受它,承擔它,並設法解決。達摩說:

  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本故。

  此心生時,與理相應;

  體怨進道,是故說報怨行。

  達摩對于意識活動的了解,實在很令現代心理學家感到敬佩。他說的這段話,如果把它譯爲通暢的語體文就是:你怎麼才能逢苦不憂呢?那就是要承擔它、忍受它、思考它,並設法找出答案。你一旦有這樣的心理向度,凡事就能與理性相契合。人只要能體會怨恨的來源,避免錯誤,勇于改進,就是心智成長之道了。

  報怨行主要的目的,是要人凡事反求諸己,遇到苦難要想著:是我過去的錯誤和造業,才導致現在受苦報。心裏一有這樣的念頭,就能逆來順受,而且比較能平心靜氣地承擔它,思考解決它。故雲:

  今雖無犯,

  是我宿殃,

  惡業果熟。

  另一方面,人若能用果報的向度看自己的不幸,對眼前無法克服的災難或遭遇,就能坦然包容,容易釋懷。佛家在生活中強調因果,這因果是可以異時而熟的。也就是說,所造之業,有些是隔世才産生果報的。因此,深信因果的禅者,不但知道清醒地生活,用慈悲喜舍待人處世,避免再造苦業,同時還知道時時明白事理,以求解除障礙,設法解決種種問題。

  有許多人用消極的觀念看待報怨行,他們以爲只要把不如意和不幸的事看作是果報,而予以承擔就行了。事實上,報怨行還有一層積極的意義,那就是明因果,肯承擔受苦,並從中發慧,設法解決問題。

  明因果以長智慧

  從心理學觀點看,選擇現在受苦,是希望問題能得到解決(解脫)。也就是說,今天的承擔受苦,正是爲明日進步和幸福鋪路。此時把因果弄清楚,正是下一步解答問題的智慧和力量。

  明因果使一個人增長智慧;也是防範行爲逾矩、避免導致失敗的最佳方法。談到這裏,就不免想起禅宗典籍的一則故事:唐朝禅宗大師百丈懷海,是“百丈禅規”的創立者。他說法時,經常有一位老人前來聽法。有一天,百丈說法結束下堂,老人徘徊不去。百丈問他是誰,他說:

  “我不是人而是一只狐狸,在過去迦葉佛時,曾是此山的住持,因爲有人問我,大修行的人,是否還會落于因果。我說,不落因果,從此墮入狐狸身。現在請和尚開示,好讓我能解脫野狐身。”

  于是,老人問道:

  “大修行的人是否還落因果?”

  百丈禅師答說:

  “不昧因果,不是不墮因果。”

  老人言下大悟,作禮說:“我已脫離野狐身,住在山後,乞請老和尚以亡僧之儀爲我埋葬。”後來,百丈領著大衆,到山後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以僧禮予以火化。

  這一則故事是非常完美的公案,它是用象征式語言表達的。整個公案似乎就在說明,如果你認爲可以不墮因果,你就可以肆無忌憚,那就會失去智慧,從而迷失墮落,像一頭野狐一樣。唯有念念分明、明白因果的人,才能得到解脫,成就正等正覺,顯現自性中的智慧。中國人的觀念中,野狐是狡猾的、獸性的;人如果失去明察因果,就會使自己陷入愚昧的獸性。如果不願意從因果關系中檢討自己的生活、家庭、事業和精神生活的狀況,他就不可能成長和幸福。

  從佛經中我們得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自己的所作所爲正是你的精神狀況。它不但決定往後的人生,同時這種精神的品質,也塑造了下一個“生命之旅”的種子。依《西藏度亡經》所述,人在瀕臨死亡時,稱爲臨死中陰身,這時所面對的境界,正是自己一生中精神生活的弱點,使亡魂在這時候幾乎無法開脫自己所布下的天羅地網,種種誘惑和享受,各類脅迫和激怒,都足以使具有某種精神性質(業力)的亡魂,走向他應有的果報。

  我們能回到當一個人就很難得了。至于那些業報則是我身爲人的代價,必須接納,從而把業轉動成爲善良的慈悲至活得不自在的人正在急劇增加。

  精神生活是共業

  從心理咨詢與輔導中,不難發現現代人精神生活困擾的主要現象可歸納爲:

  通達與承擔(2)

  生活缺乏創意,心靈失去自由。一般人在機械式的上班生活中,體驗不出活潑的生活情趣。因此,創意的人際關系消失,人的相處和互動缺乏溫馨和喜樂,甚至産生冷漠與沖突。

  貪婪和物化的生活,嚴重地折磨現代人的精神。人們因爲貪得無厭,不停地向外追尋名利,造成嚴重的匮乏感和饑餓感。這是精神生活赤貧和不快樂的主要原因。

  在價值觀念上,現代人完全建立在比較和競爭上。大家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打敗對方或超越對手上,普遍相信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贊美和肯定。這樣的生活態度,導致精神生活的嚴重失調:競爭産生對立,忙碌帶來緊張,贏得別人的贊美卻迷失了自己。

  頹廢和脆弱是年輕一代普遍現象。他們失去多方面生活曆練的機會,許多人無法體會承擔、負責、愛人的生活經驗。他們充其量只不過從書本中學到一些知性化的知識。他們似乎知道很多,但是一旦投入滾滾的紅塵之中,卻又脆弱得禁不起挫敗和挑戰,而産生嚴重的心理防衛機轉,甚至産生心理適應上的困難。

  缺乏對生命的統整向度,看不出生命的意義和希望。缺乏宗教的生活和情操,把整個人生界定于操作性的行爲反應,使自己覺得無根和空虛,從而導致精神生活的墮落和無助。

  現代人面臨的精神生活困境,也許可以從心理學和精神醫學中得到纾解或治療。但是這兩種對治方法都是治標的,有時連治標都無法令人滿意。精神生活是文化的問題,就佛教的觀點而言,那是一種共業。因此,它必須透過教育,透過淨化和啓迪,透過個人與社會的蘇醒,才能展現活潑悅樂的面貌。

  生活的四個行持

  達摩的教誡正提供了這樣一個光明的指引。它不但可以幫助個人解脫生活適應的困境,同時也是創造安和社會的途徑。現在我們要來探討達摩四行對現代人的生活適應,有些什麼幫助。

  對現代人而言,達摩秘付的四個行門,是提升個人精神生活的錦囊。它引導人們徹底檢討生活的狀況、苦樂的根源、成敗的關鍵。它能安服內心不平的情結,引發達觀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它能給人一套實現的方法,訓練自己有足夠的智慧勘破無知和種種引誘,有足夠的定力克服困難,而獲得圓滿成功的人生。它能給你清靜的態度和意識,以冷靜的眼光,看出生命的究竟和價值體系,使你活得有目標,有意義。達摩四行的簡要含義是:

  報怨行:要從因…

《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二章 禅行 笃實力行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